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推动中职民族技艺人才改革实践,提升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效率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承价值。本篇文章主要从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民族技艺人才的实践的探索。

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青岛艺术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中,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行业(协会)指导为支撑、以订单式培养为途径的“三元定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措施是:创立适应艺术专业特色的“三导师”遴选策略;以学徒评价为手段激励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利用集团资源优势,组建青岛市文化艺术类现代学徒制实验学校等。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艺术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三元定岗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是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推进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职艺术生多样化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背景

2015年,青岛市被确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之一,探索现代学徒制的青岛模式正式提上日程,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纳入现代学徒制试点范畴。

全国中等层次的艺术学校有130余所,目前各学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百花齐放。少数学校隶属于教育系统,学校按照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培养艺术人才,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学,专业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生,聘请艺术院团、文化产业一线演职员做兼职教师。多数学校隶属于文化系统,依托艺术院团办学,采用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侧重专业和技能教学,却在文化课教学上存在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将地方戏曲、区域(民族)舞蹈等非遗艺术类专业,委托艺术职业学校承辦,聘请民间非遗传承人授课,由于功利性明显,对学徒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上情况,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青岛艺术学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探索艺术院团与学校联合培养艺术生的模式。先后与青岛歌舞剧院、青岛京剧院、青岛市模特协会、青岛东方太阳杂技有限公司、青岛同步传媒有限公司开展舞蹈、京剧、服装展示与礼仪、杂技、播音与节目主持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尝试,为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青岛市被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学校开始深挖现代学徒制内涵,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先后与济宁演艺集团、济宁市杂技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青州市艺术剧院、青岛大剧院等单位联合招收杂技、舞蹈、戏曲、京剧、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开启了中职艺术教育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青岛艺术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舞蹈专业纳入青岛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国内外现代学徒制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部分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英国现代学徒制被形象地概括为“三明治模式”,主要是在国家主导下,学校或培训机构自行制定教学计划,以“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实施教学计划[1]。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具有法律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学徒项目规范、五级学徒结构、雇主主导明显、注重能力导向、市场及政府结合、财政支持很大的特征[2]。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以“双元制”为主要模式,具有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紧紧依托行业组织、招生即招工以及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践的特点[3]。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从入校就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所培养的各种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竞争,也有利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瑞士的现代学徒制被称为“三元制”,学徒培训由企业、专业学校和行业培训中心共同完成,企业提出培训或教学的内容要求,行业与学校制定标准,学校、企业共同实施教学,行业监督质量[4]。瑞士现代学徒制具有法律保障机制完备、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分工明确、师徒选拔机制严格、监测机制科学的特点。

美国的现代学徒制被称为“合作教育”模式,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5]。学生工作的领域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企业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各参与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

以上四国的现代学徒制,均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且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创建并且符合自身条件的现代学徒制。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国内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开始于21世纪初。如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制”培养模式;宁波北仓职业高级中学以协议的方式开始试行中职教育学历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广州技师学院与企业合作探索非学历技工培训教育;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互渗交替、在岗交替、行业通用型交替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6]。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仍处于基础阶段,还存在着缺乏制度保障、不能保证全体学徒毕业即就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青岛艺术学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学校、企业、行业“三元定岗”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建立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行业(协会)指导为支撑、以订单式培养为途径的“三元定岗”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保证全体学徒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校企双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侧重文化基础课教学,企业侧重专业技能课教学和专业实践。在校、企双元的基础上,引入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对教育教学进行定期诊断和督导评估。目前青岛市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杂技家协会、青岛市美容美发协会、书法家协会、模特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共20人,常驻青岛艺术学校,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跟踪指导。

(二)致力于培养“五有四维”复合型艺术人才

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确立了专业有特长、实践有技能、比赛有优势、就业有市场、升学有方向的“五有标准”,为学徒多样化成才搭建“立交桥”。确立了德艺双馨、身心两健育人目标,要求学徒在德、艺、身、心“四个维度”全面提高素质。按照“宽基础、厚人文、精专业、强文化”总体要求培养学徒复合能力,倡导每名学徒都掌握“一主两副”三项专业技能,培养学徒“一专多能”的职业迁移能力。通过“每人一项体育特长、每班一个体育特色、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锻炼学徒的体魄,并通过体育节、艺术节、社团活动等丰富学徒的课余生活。

(三)大力推进“三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在传统的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的基础上,增设行业(协会)导师,形成了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组成的“三导师”队伍。行业导师是由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队,学校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動,定期邀请行业名家进校园为学徒和双导师进行专业指导。在学徒的专业考核中,由行业导师担任主导评价,对学徒的专业水平和岗位能力问诊把脉,同时对专业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针对艺术类专业部分学徒年龄小的特点,校企双方还为学徒设立了生活导师,负责照顾学徒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培养、道德教育等。

(四)建立现代学徒制“馨健”管理与评价模式

学校围绕现代学徒制“德艺双馨、身心两健”的育人目标,制定了学徒综合素质“馨健”评价体系。以“入校承诺制、在校学分制、离校(毕业)汇报制”为基本内容,分别从德、艺、身、心四个方面,对学徒开展过程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学徒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效

“保就业、可深造”是青岛艺术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显著特点。校企“订单式”培养保证学徒100%就业,与青岛东方太阳杂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学徒组建了青岛杂技团、天津杂技三团,与济宁杂技团联合培养的30名学徒全部在济宁演艺集团就业。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59名学徒通过顶岗实习,进入傅军发型、前沿元素理容工作室、香港尊尼美发等岛城知名美容美发连锁机构工作。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一次性优质就业率100%。经校企双方同意,学徒可赴高校、高层次艺术院团深造,每年都有学徒赴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学习,多名学徒先后在加拿大、智利、以色列、新加坡、匈牙利、美国等国家的演艺机构进修实践。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学徒的专业技能和舞台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每年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大型节日庆典、文体活动30余场。学徒在全国、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舞蹈获全国“荷花奖”“群星奖”、省政府“泰山文艺奖”,杂技获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全国“文华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优秀表演奖”和省政府“泰山文艺奖”,多次填补青岛市空白。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徒获国家级特等奖2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8个。学校每年举办全市大型“无限春光”艺术教育展示会已经成为现代学徒制成果汇报的窗口,充分展示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现代学徒制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

政策方面顶层设计完善,但执行力度不足。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市级文件,对现代学徒制的招生与招工、教学、学徒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较为完善的上层设计,并提供了大力支持。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由于对现代学徒制理解不足、校企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合作企业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影响了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和推广。

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教师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企业导师,对学徒和师傅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上,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企业的规模与现代制造业等大企业相比规模较小,加上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企业导师质量参差不齐,名师遴选困难。

对同一个文化艺术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较低。学校与艺术类企业联合招生一般都是“订单式”培养,而一个演员的舞台生命一般在20年左右,戏曲专业部分角色甚至可以终身活跃在舞台上。由于人才的流动性低,造成同一个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可持续性不强,基本上是一次性合作。

合作规模较小、成本高。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的个性特点,专业教学除通识课之外都是一对一辅导。而且由于如戏曲、杂技的一些特定角色(岗位)需求量少,有的主要角色行当仅限于1~2人,但配备的专业教师多的可能达十几人,这就造成艺术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规模受到局限,教育的成本相对较高。

(二)对策和建议

1.畅通各部门联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导致难以统筹各类资源。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秉着特事特办的精神,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进行政策倾斜,加强试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协调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现代学徒制采取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学徒要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7]。政府应协调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的关系,尽可能地把职业资格鉴定权下放到学校、企业或者行业。同时,对于部分没有职业资格证的艺术类专业采取代替证书的政策,从政策的层面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与推广。

2.加强现代学徒制“三导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首先,根据工作需要,鼓励教师学习与现代学徒制有关的书籍,深入了解现代学徒制,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提高。其次,“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阔教师视野。与企业导师交流教育教学理论,帮助企业导师了解艺术类专业学徒特点,提高企业导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使之尽快适应企业导师的角色。第三,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从行业的宏观高度加强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指导。

创立适应艺术专业特色的“三导师”遴选策略。首先,对于学校导师,采取“自愿报名、能力优先、专兼结合”的原则。即校内导师的聘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考核合格者被正式聘为专职学校导师。对于其他对现代学徒制感兴趣、热情较高的青年教师,通过技能考核达标的被聘为兼职学校导师,从事部分学徒管理工作。其次,对于文化艺术企业导师,采取“企业为主、行业为辅、专兼并行”的原则。聘任合作企业优秀员工作为企业导师,同时在行业协会或行业集团的会员单位中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兼职企业导师的聘任,辅助专职企业导师从事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最后,对于行业导师,选聘社会公认的行业专家担任行业导师,对学徒的专业能力进行把脉,同时进行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教学,并对专业建设给予指导。

3.多措并舉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

以学徒评价为手段激励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为进一步理顺学校、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保障学校、企业、导师、学徒的基本权益,推进现代学徒制顺利进行,校企双方可以促进学徒的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上级主管部门考核的基础上,构建“学徒对学校、企业、导师”的评价体系。以问卷为主要方式,通过日常评价、问卷评价、统计分析、集中评审、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评价,对学徒评价优秀的学校、企业和导师进行表彰,同时对评价不合格的学校、企业和导师进行相应的惩处。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利用青岛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资源优势,组建青岛市文化艺术类现代学徒制实验学校,争取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企业人才委托培养订单,与青岛本地文化艺术企业联合培养,优秀毕业生定向在“订单”企业就业,创建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新模式。

参 考 文 献

[1][4][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2]李静,赵善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深度剖析[J].成人教育,2017(2):92-94.

[3]孙月秋.我国现代学徒制同澳英德三国对比的几点思考[J].高职教育研究,2016(10):17-18.

[6]赵鹏飞.现代学徒制“广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

[7]赵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art specialt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ernary post-petting pattern

Author Wang Wei, senior teacher of Qingdao Art School (Qingdao 266000); Sun Peng, first-grade teacher of Qingdao Art School

作者:王伟?孙鹏

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中职民族技艺人才改革与实践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推动中职民族技艺人才改革实践,提升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效率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承价值。本篇文章主要从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民族技艺人才的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 中职院校 民族技艺人才

一、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民族技艺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不同

产教融合是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办学是企业人才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现实中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头热”、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其更愿意通过直接获取所需的人才,节约成本,使利益最大化,不愿意通过培训,培养自己的人才。然而学校承担着对整个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而不局限于某个组织或企业。企业与学校在行为準则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学校更注重社会价值,而企业偏向内部价值,从而两者在合作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

(二)现代工业化对民族技艺的冲击

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民族技艺职业产生一定的鄙视心理,认为此类工作十分的不体面,进而引发抵触心理。难以将自身的知识以及能力构成有效融入对于行业的发展的贡献当中。

二、产教融合中职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的思路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创办于2000年,是由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授权命名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也是为张艺谋亲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及全国各大型实景演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学校。被张艺谋导演誉为是全国实景演出基地的‘黄埔军校’。为全国各大实景演出基地、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繁荣地方民族文化产业,拉动地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学校以“助学圆梦、德艺双馨、勤学苦练、至善致美”为校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0多个。

2013年,学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民委、文化厅认定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4年,被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民族艺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教学成果获教育部主办“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中学组一等奖”,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广西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等部门出台的《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力求通过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何在已有校企合作基础上,以民族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思路、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及实施途径,补齐学校短板,是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实力和办学质量,实现民族技艺人才发展,更好地服务民族技艺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中职民族技艺特色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艺术学校主要培养舞台艺术短缺的艺术表演人才,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人才输送。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秉承校企一体推进区域民族文化传承的理念,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起,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培养民族技艺表演人才,建成了自治区民族艺术(侗族大歌与天琴)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立了一支由著名导演、编剧、音乐指挥家、艺术表演家近30人组成的大师团队,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方案、运行及保障机制,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的资料互补,良性循环。共同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培养了大批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

(1)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从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角度来看,中职学校肩负重要使命、大有作为。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开展“实境教学”,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训练流程与工作过程合一,实训角色与工作身份合一,学生获得“职业人”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很好地实现了以企业需要组织教学过程、以职业实境优化实训资源、以校企融合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目标。

(2)打造品牌活动

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有其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活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融入时代潮流。尤其要注重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融入学校文化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在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学校与企业一起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益探索,共同开发《侗族大歌》等节目推向演出市场,形成了服务社会的文化品牌。同时,学校把“刘三姐”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民族舞蹈、器乐及广西壮族特有乐器天琴融入专业教学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品牌。

四、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民族技藝人才模式

培养民族技艺人才,有利于职业学校顺应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区域文化产业需要的民族文化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民族产业需求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改变民族文化教育中教学过程及方法与实际需要脱节的状况,为学生提供学用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探索了基于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校企融合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运行及保障机制。实行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培养内容层层落实。同时,对项目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项目负责人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编制了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人才培养及培训方案。基于侗族特色民族文化,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修订完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重构普适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开发了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开发。编写侗族大歌特色校本教材,使非物遗产“侗族大歌”进校园、进课堂。同时,挖掘整理侗族传统文化资源,将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侗族民间技艺及民族文化活动,采用信息化手段,如PPT、文档、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整理成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从而突破侗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

原生态侗族大歌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在进行了20年的教学探索后,学校组织团队编写《原生态侗族大歌》教材。为凸显原生态民族音乐的魅力,编写团队对广西及周边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进行实地搜集、整理,尤其是将侗族特有的神奇、美妙的多声部合韵——侗族大歌编入教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该教材从众多原生态侗族大歌的教学曲目中选出45首合编成册,有些曲目如《深山里的人们》《毛红和义美的歌》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所选编曲目不仅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侗族大歌的歌者们,对词曲烂熟于心,歌曲张口就来,在演出的时候会随着情绪临场发挥、即兴编曲,大歌中独有的装饰音、滑音、半音、经过音、情感音、转调的高音等无法用现代记谱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些音符的时长也无法用现代使用的拍号、小节、强弱规律、句法等方式来规范,本书对乐谱进行了处理,根据记谱需要设计了节拍,记音方式使用了国际音标、拼音相结合的方式,以表示侗语中的一些特殊发音,作为读者学唱参考。侗族大歌一直以来采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学校用记谱方式对侗族大歌作另一种形式的传承,这也体现了学校编写团队的一种创新精神。

(五)对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比如,我们对产教融合办学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职业教育民族技艺人才培养从整体上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与创新队伍;二是围绕国家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任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三是集成优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地位;四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民族文化与产业经济结合,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产教融合培养中职民族技艺人才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在于:学校主动适应我国实景演出新业态需要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实景演出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凸显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的联动发展。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企深度融合所形成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唱响民族文化品牌,服务民族文化产业。同样,在推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的全面合作,将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创立民族特色品牌专业,成为广西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文富.高职教育深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陈星 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3]周华.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的职业教育创新战略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7(5):32-37.

[4]熊政力.现代學徒制背景下电子商务民族技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经验交流,2019(6):179-180.

[5]李友得.“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标准输出之SWOT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29-34.

[6]吳雪萍,王文雯.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发展:基于FOPA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03-108.

作者简介:

胡明(1976——),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行职委委员,研究方向:校企合作。

覃家荆(1979——,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唐王衡(1987——,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陈海林(1984——,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教育。

作者:胡明 覃家荆 唐王衡 陈海林

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3:

还学生一片蓝天

摘 要:艺术学校教育作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特殊教育,其重专业轻文化的意向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怎样才能让艺术学校的学生学好语文,寻求解决方法尤为重要。根据在艺校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分析了如何让学生回归课堂,最终提高艺校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教学乃至文化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艺术学校;语文教学;解决对策

2013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次完完整整地带走一届毕业班,心里有许多说不出的酸甜苦辣。艺校执教六年来,深知普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别,尤其是学生,他们对文化课学习包括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造成语文教学诸多问题的出现。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一、要细,细致备课,仔细准备,打有把握之仗

一堂课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才能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以本学期文化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为例,从说课确定了课题之后,就已经开始在脑子里构想这堂课该怎样上。说课完毕,上课思路清晰之后,先设计学案,几易其稿之后,最终结合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才形成上课时所用的学案。备课环节更是细上加细,整篇教案一周内反复推敲、先后修改不下四次,到了最后一稿,每一个环节教师该如何设问、过渡,哪一个环节应该出示幻灯片,哪一个环节该让学生练习、思考、填写学案,教师已做到了然于心,所以整堂课下来,就会感觉特别流畅。

教师的思路流畅了,学生自然也跟着神清气爽,当完美收官。我想,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虽然课多、年级跨度大,每天要备多头教案,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自己想挤,还是能挤出来的。因此,需要细致的备课,仔细的准备,流畅的思路,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茫然。

二、要巧,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于勒身世坎坷,际遇浮沉,随着他的起起落落,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并以学案表格方式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我又提出接下来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你觉得是谁呢?是于勒,若瑟夫,还是菲利普夫妇?”这问题提得虽有点怪,但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经过讨论,有的说是于勒,有的说是若瑟夫,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

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明确:于勒作为暗线,略写虚写;若瑟夫作为整个事件的目击者贯穿全文,真正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作者要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

三、要活,只有课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才乐意去学

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而语文学科正好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灵活样式。在艺术学校只有活学活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语文教学,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教学。

四、要爱,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切不可有所偏袒

教学中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可是,有一种现象却让人无语——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尤其是公开课,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为什么不给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呢?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执教六年,不管授课对象是高年级的大孩子,还是低年级的小孩子,不管正常授课还是公开课,我一直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我都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适当安排读课文、回答简单问题,在读得好、回答得对的时候,要及时给予他们掌声与鼓励,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也是这课堂的一分子,当然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爱,所以爱。既然为人师,就切不可误人子弟,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徐世英.再探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2).

[2]姜宝琦,曹铁娟.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及教学实习的改革与探索.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03).

[3]房丹琪.艺术学校语文教学艺术化的理论和实践.山东师范大学,2006(04).

[4]茆大斌.紧扣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科学大众,2008(03).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艺术学校)

作者:张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