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研究课题

2022-07-09

第一篇:德育活动研究课题

德育活动多样化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研究》课题,是河北省"十一〃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1008000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的意义和价值 1.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时代的呼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②现实的需要: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的变革,但现在学校德育方式仍存在问题: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养成教育;用同一目标、同一

模式教育评价儿童……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这一价值体验,针对性不强。因此,很有必要搞“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实践研究。

③校情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初级中学,提倡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实行全员育人。我校的《通过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品德育人方面有所探索研究,并且已经结题,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提出并着力搞“学校德育活动多样化”的实践研究,应该说是方向明确、有实际价值的。

2、研究的价值

理论价值: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步入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他人或社会关系;从而尽可能调整行为、理顺关系,实现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创造性开辟未来。

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我校真正树立起育人为本的观念,建立起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民主动作机制,评价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学校德育内容创新的核心是生活化,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形式应为互动式、开放式、自主式。

二、研究对象:第三中学八年级全体学生,结合学校教育发展具体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在经历了七年级的中小学角色转化后,进入八年级这一初中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的心理虽日趋成熟,但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正处于需要指导的关键期。为此,我们确定

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意义。

三、研究内容、方法、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1、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实现中学德育内容生活化:团委、学生会组织是青少年自己的家,是学生锻炼能力的最佳阵地,通过学生自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组织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开展“笃行”系列活动、“践行”系列活动、“创新”系列活动、“知音”系列活动。如举办“校园广播站”、 “值周班”、“学生干部竞选”活动、“与贫困学生手拉手活动”、一年一度的“足球赛、排球赛”、一年一度的“卡拉OK赛”等。

2、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作用,与家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1)通过“电话”、“家访”、“家长开放日”、“学校家庭联系手册”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在互相沟通制度,便于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

(2)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年级家长委员会,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

准备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以全校、年级、个别班为研究单位,制定研究方案和纲要,分工协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归纳整理,再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

主要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德育现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②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种行为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③调查法:采用向老师、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二)研究目标

1、形成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三化”——生活化、系列化、自主化。

2、实现德育教育活动的“三式”:即互动式德育教育活动、开放式德育教育活动、自主式德育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开展德育研究活动。

(三)、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时间从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

第一阶段:材料准备阶段。此阶段主要搜集各个年级不同教师在德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在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进一步明确不同实验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主题班队会、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等方面形成有关课题研究的个体方案。确定每一位实验教师的子课题,并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此阶段主要形成以下材料《本校学生德育现状》《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报告》等,并准备在第二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此阶段需要3个月的时间。(2010年7月——2010年9月)。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工作展开阶段。此阶段按照课题研究的多个方面的内容分块进行,通过教师的德育活动实践,结合教师对德育活动的改进方案以及德育活动的反思,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成果进行检

查和对比,形成具体的数字统计,再结合具体德育活动的效果进行阶段性总结。此阶段主要的成果有《关于不同德育形式实验效果的反思》《德育活动集锦》《学生作品集》、《活动设计、记录汇编》、《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全面而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开始进行成果的反复实验与深入研究。此阶段需要1年时间(2010年10月——2012年4月)。

第三阶段:成果形成以及研究总结阶段。对上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以及分析,形成具体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研究报告》。综合各位实验教师的实验材料,进行课题研讨,上报相关材料并对本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此阶段需要3个月。(2011年5月——2011年7月)。

(四)经费保障:自筹经费。

(五)研究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六)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魏贤超著:《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凯文•莱因(Kevin Ryan)著,陈芙微、何善华译:《教师的道德教育》1985.

4、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欧阳教著:《德育原理》,台湾文景出版社,1984.

6、冯增俊著:《当代西方学校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本校学生德育现状》、《学生作品集》、《活动设计、记录汇编》、《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研究》。

最终成果:专题论文《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研究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隆化县第三中学

《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研究》课题组

2010年7月11日

第二篇:《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2016年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青铜峡市光辉中心小学课题组

(课题编号:JXKT-ZZ-04-014)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研究时间 :2016年9月——2017年元月 课题负责人: 何凤莹 杨建安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彩虹、耿会娟、李瑞、哈光辉、文丽红、赵熠、吴慧琴、刘晓红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16.8 1.整理资料并上传。

2.继续进行相关理论学习,读《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并做好学习笔记进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

2016.9 1.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本学期研究计划。

2.继续利用家长会、班队会、学校开学典礼等集会,组织家长、学生深入学习我校“道德小银行”实施细则,请家长、学生、社区村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3.结合学校活动各班开展“感谢恩师”、“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美化校园”等主题系列班队会活动。 4.做好新学期学生暑假“道德币”申请、打印,家长查询工作。每班评选两名“美德少年”,参加学校开学典礼表彰奖励。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做好“道德币”存取工作。 2016.10 1.开展“爱祖国,赞古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各班主任上好主题班会课,加强爱国教育。

2.各班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心农场”整理活动、校园文化长廊布置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校园的品质。

3.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在学生间、班级间开展评比活动。及时将凭单请家长阅读后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

4.继续深入做好个案研究,积累教育方法,探寻如何纠正学生不良品行反复发生的有益对策,学习交流。

2016.11 1. 开展“文明守纪”、“安全第一”主题班队会,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孩子,积极宣传法律、安全知识,争当“小小宣传员”。

2. 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评比,上好主题班队会,开展“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比赛活动。

3.做好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评价研究交流,进行班主任“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主题探讨。

2016.12 1. 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评比及家长评价、查询工作。 2. 开展“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评比活动及学校体育艺术“2+1”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展示自我,快乐成长。

3.继续进行典型案例、评价研究和学习交流。 2017.元

1.完成阶段总结。

2.整理教学设计、研究心得、案例等材料,撰写相关论文。

第三篇: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基于此,笔者于2003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之子课题“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已通过鉴定。现结合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相关情况做一阐述。希望引起开展该项活动人员的关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水平。

一、论证: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肩负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却长期处于缺乏重视、缺乏引领、缺乏指导状态,班主任工作盲目随意,费力不小,效果寥寥。这种困境不禁引得一些关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员地追问,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实际效果?

(一)对传统德育之反思

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既有传统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编排上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德育途径与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的原因。

传统德育忽视了德育源自生活与实践的原则。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生活,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到亲身体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因此,传统德育忽视德育的实践性特质导致了德育的僵化与机械教条,也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因循守旧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践行德育实践性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关于道德认知与发展及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中,20世纪60年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置于真情实景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决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与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尔伯格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们要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德育的实践与活动环节的训练。毫无疑问,建设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加强德育实践与活动环节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景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与传统的主题班(队)会也是有区别的。主题班(队)会大多是根据班级需要,班主任针对班级当前出现的不良问题或现象为纠偏正错教育学生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应急性”特点。因为是“会”,它远不如“课”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认为德育活动课是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效果更明显、组织形式更严谨的主题班队会。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教育性、创生性、实践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二、写实: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长期以来,笔者及课题组不仅对德育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与提升,而且还成功组织了两届全市德育工作研讨会(都有德育活动课的展示活动)和两届全市德育活动精品课比赛,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扎实的宣传与推广。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活动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关于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课题组主要从德育活动课的选题、设计、实施、模式及评价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一)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首先,德育活动课的主题要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计划,联系班级工作实际来确定。其次,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都应按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来确立或延伸。要避免随意性,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从德育内容方面选择主题

一般认为,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根据德育内容及其各自地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建设颁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以及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等,有目的有重点的确定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只要定一个角度,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就能设计和组织起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活动课。(班主任 )笔者主持的课题组根据德育内容首先确定了亲情、爱心、诚信、合作、理想、成功与环保等德育活动课题,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发表后,又增加了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几个课题。通过开展以上述课题为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2.从重大节日、纪念日方面选择主题

一年中有很多节日、纪念日,这些节日、纪念日的设定,本意正在于用节日、纪念日的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由此弘扬这种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从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提取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既可当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又是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取之不竭的生动教材。

(二)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

科学选题之后,进入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阶段。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准备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设计

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三性”,即目标的针对性、指向的适切性、过程的隐蔽性等大的原则和方向。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无疑是设计的核心部分。

(1)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德育活动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根据“近”、“小”、“实”、“亲”四原则,本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素材或活动中遴选出可供使用的教学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或活动)的遴选和对其使用的问题。其中,“选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在德育活动课的材料筛选中,要坚持“近”、“小”、“实”、“亲”四原则。“近”,就是材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材料要从小事着眼,从小处入手;“实”,就是材料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亲”,就是材料要亲切感人,可亲可信。

笔者通过德育活动课观摩发现,“近、小、实、亲”四原则体现好的,就能呈现给学生亲切感人的故事或活动,打动学生的心扉,就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收效寥寥。比如,我市实验小学燕全欣老师曾在2006年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成功执教了一节德育活动示范课——《爸爸妈妈的爱》,课堂材料的选取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见设计思路图“材料”栏)。同时,这堂课在全部示范课中也是被评为最成功的。

(2)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合理的组织?这里就有个顺序和思路的问题。

按照“近小实亲”原则筛选出的材料或活动,根据什么顺序贯穿呢(纵向的问题)?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按照什么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呢(横向的问题)?笔者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课堂,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材料或活动的组织顺序(纵向的问题)按“近→远”、“一般→个别”最为恰当;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外化为个人实际行动的总体思路(横向的问题)以“体验→感悟→落实”为主线最为合适。(班主任 )这样才能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较好地解决“过程的隐蔽性”这一问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落实是目的。教师在具体备课时,应通过设置情景或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体验催生感悟,再在学生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对德育活动课课堂设计这一有效探索也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上面所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设计意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材料组织顺序“近→远”、“一般→个别”,活动过程贯穿了“体验→感悟→落实”这一主线。通过设置亲情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父母的爱(体验阶段),然后唤起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悟阶段),最后学生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落实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确实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隐蔽性”教育效果。根据课堂实录现把主要设计思路及内容梳理如下:(请点击以下文件附件浏览:

点击浏览该文件)

2.准备

德育活动课方案设计好之后,便进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细致,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准备工作分思想和物质准备两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是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如有关活动内容的准备,包括诗歌朗诵、相声、小品的编写、歌曲的选定等等。物质准备主要指活动所需物品的准备,如场地材料布置、版面设计,有舞蹈、小品表演内容,还应准备好服装道具、乐器和音带等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定时、定人负责督促检查,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细致到位。

设计准备、组织指导得当的德育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还能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增长其智慧与才干。

(三)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

德育活动课在完成设计和准备过程之后,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组织实施这个环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也就决定于实施的成功与否。为了保证活动课的正常性实施,保证活动课取得成功,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再次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如有的教师曾发现拷贝到电脑桌面上的课件突然打不开了,小品道具忘带了,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紧急处理。

2.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冷静处理、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

3.活动体验要充分,不要怕耽误时间,切忌半途而废;学生的感悟要深刻,教师要因势利导,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切忌不深不透;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有针对性,切记漫无边际,夸夸其谈。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在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展示实施过程中,针对理解父母异样的爱的环节时,对待父母让孩子课外补习、生活学习上严格要求(甚至个别家长打骂孩子)问题曾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家长都是不对的,必须改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有的同学认为家长让孩子进学习班及各方面严格要求是为了孩子以后好,严“师”出高徒,感激之情表露无遗;三是有的同学认为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出现误解时可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之情旗帜鲜明。出现这种局面时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消除对家长的误解,冰释父(母)子紧张关系,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的育人功能。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智慧。下面是该课此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有很多同学都觉得爸爸妈妈跟自己有代沟,不愿意跟他们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让你认为不对的事情?

生1:我妈妈每个星期六都让我去学书法,星期天又让我去学英语,周

二、周四又让我学二胡,弄得我都快累死了,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

生2:有时候,我和表妹争东西,不管谁有理,爸爸妈妈总是训我。

生3:我特别喜欢上网,下课后总是背着家长偷偷去打游戏。爸爸发现后不但严厉的责骂我,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事情,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4:我也参加了很多学习班,可我并不觉得妈妈做的不对。比如,妈妈让我学英语,我觉得是为我好,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通过参加补习班,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我挺感谢妈妈的。

生5:其实,爸爸妈妈让我们参加学习班,他们的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有时候,确实弄得我们很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父母谈谈,可以告诉他们喜欢学什么。

生6:和表妹争东西爸爸批评你是正确的。第一,爸爸跟你亲,才会说你;第二,你是哥哥,原本内就应该让着表妹,爸爸说你有助于你的成长。

生7:我觉得孩子上网爸爸打他是对的,是为了让他记住,给他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生8:我认为孩子偷着上网打游戏是不对的,但是爸爸不能打人。所以,孩子应该跟他的父亲谈谈,告诉他自己可以改,但请爸爸不要再打自己了。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谢谢你们的精彩的发言!(鼓掌)我们要理解父母,正确看待家长的批评。

孩子们,现在你们懂了吗?不仅宽容是爱,怜惜是爱,其实唠叨,甚至责骂也包含了父母的殷殷深情,也是一种爱啊!

(四)德育活动课的模式

一般来说,德育活动课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或形式):(1)讨论探究式;(2)辩论明理式;(3)情感体验式;(4)情景模拟式;(5)角色扮演式;(6)演讲报告式;(7)审美鉴赏式;(8)文艺表演式;(9)知识竞赛式;(10)展示交流式;(11)网上互动式;(12)调查访谈式;(13)参观考察式;(14)社会实践式;(15)综合活动式等。

但是,对于德育活动课模式进行准确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某一节课很难说它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因为一堂高质高效的德育活动课需要教师站在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学生共同感悟,体验德育的魅力,享受德育带来的乐趣,诠释德育深邃的内涵,以尽可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铸炼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活动课实效。如《爸爸妈妈的爱》一课就采用了讨论探究、辩论明理、情感体验、展示交流、调查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课堂教育实效不言而喻。

(五)德育活动课的评价

这里有两方面的评价问题,一是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与改进提高,二是学校对开展德育活动课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讲完课之后收集学生或参加活动的来宾反馈的信息。对于一节德育活动课,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对它的教育作用也不要估计过高,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也不可能靠一节或几节德育活动课而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对一节课应实事求是地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便改进提高。

对于第二方面的评价,要求学校对德育活动课建立扎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德育处(或政教处)除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出校本德育教材(或材料)之外,更重要的任务即督促班主任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校本活动计划,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的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机制来促进和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德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备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所付出的精力远远大于一般学科,因此在计算课时上建议按一比二计算(即上一节德育活动课相当于上两节一般文化课)。领导应经常查看教师的备课资料,经常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把检查听课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相关教师,以利于整改。学期终了,政教处(或德育处)根据德育活动课的课时数、备课资料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及任课教师的自评,加上平时的领导抽查情况,分别量化,算出考评分,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做到一学期一公布,表扬和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教师进行整改,发挥好奖惩激励作用,真正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六)对德育活动课新理念的探索

开展德育活动课是德育回归生活与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即德育活动课“三个一”模式:一是落实一个精神,贯穿一条主线。充分落实“生本”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及“近、小、实、亲”原则。贯穿“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这也为我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构建一个体系。我们重点研究的十几个课题,如亲情、爱心、诚信、榜样、交友、守纪、合作、科学、理想、成功、环保和节约等,初步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校本德育活动课教育体系,并且每个课题都有完整的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教案,以供全市班主任教师参考使用。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看了我们展示的这些德育活动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三是推广一个模式。“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较好地做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因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肯定,为全市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与推广模式。

三、延展:德育活动课的课外延伸

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内德育活动课,又有课外德育活动课;既有校内德育活动课,又有校外德育活动课。一段时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活动课实施与评价体系。课题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活动设计上狠下功夫,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增强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当然,在进行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从来也没有弱化对校外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从上对德育活动课模式的探讨可以发现,德育活动课的组织活动形式如演讲报告、审美鉴赏、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展示交流、网上互动、调查访谈、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综合活动等大多就是在校外或课外开展的。我们知道,有些道德场景在课堂上模拟与还原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处理不好还欠缺真切感。有时在课堂上为了还原某一场景煞费苦心,却事倍功半,假若我们把它放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说,我们的德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主动大胆地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道德素养。

四、结论:建设德育活动课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落实而逐渐形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本课题研究与实验证明,德育活动课是把握德育规律性、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中班主任(或辅导员)主持开展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通的德育活动,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

总之,我们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德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在此活动过程中得以凸显。课题研究前后实验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觉悟与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专家充分肯定,以及领导、教师和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四篇: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2008年12月4日-6日,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及江苏、河

南、安徽、湖南、湖北五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负责人一行14人,在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郭振有率领下,来江苏射阳召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 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

(2) 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

(3) 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4) 以舆论宣传代替问题探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

(1) 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

(2) 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

(3) 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地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发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教育优势与资源的策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2)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

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

(3)构建面向于全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2、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的内涵理解及其价值研究

树立并确立儿童发展观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留守儿童现象研究意义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获教育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特质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教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3、研究的重点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出发,切实找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学校教育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研究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通过调查分析,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4月-2011年12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

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儿童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6)实践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比、实验班的开设等,论证教育途径的有效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 “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

(3)、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六、研究的保障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参与了县“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而且“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3)地区优势明显。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湘西西北部东部,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009年3月

第五篇:网络德育论文: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研究

网络德育论文: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负面影响的侵蚀,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大坝正接受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网络发展带来的现代性问题。青少年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探讨和研究青少年网络德育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揭示青少年网络德育的现实情况,展望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探讨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势在必行。本文基于青少年网络德育的主题,通过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思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的涵义、特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总结评述,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力求...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etwork has infiltrate all areas and levels of

society. However, just as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the network also has negative side, especially when the young people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the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values of the young people can be shape by the network. Thu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Youth is a social problem, but also with network development to modern issues. Youth Network as a new moral issues prominent in front of ... 【关键词】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研究

【英文关键词】network moral education review based o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5-6义10-211212-21Abstract6

前言8-10

摘要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二) 研究的意义(一) 选题的背景10-12(三) 研究方法12(四) 研究现状与特点

12-1

42、国内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与特点与特点14-2121-37特点22-2525-27

二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网络德育的(一) 网络德育的涵义21-2

2(三) 青少年网络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 青少年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27-

3131-32

(五) 青少年网络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六) 关于青少年

网络德育的对策思考题和发展趋势37-41题37-3837-38

32-37三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问

(一)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

2、夸大负面影响

4、研究对象的层次和

1、概念界定不统一37

3、实践研究有待加强38比例失调38(二)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38-

411、研究视角多元化,不断促进理论研究的创新39

2、承前启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举39-4141-43参考文献43-49

致谢49

结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雁归来课文原文下一篇:第一个城市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