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探讨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国家对于高校的扶持及政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以往,现代高校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大学生数量较多,竞争十分激励,就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该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

就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探讨论文 篇1:

探究如何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

摘 要:新时期背景下,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社会对年轻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校在落实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除了要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和技术指导方案之外,也应该动态更新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发展的教学机制,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实现两类教育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们能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了解社会对年轻人才的需求现状,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也要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在企事業单位当中如何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有效的基础性服务。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整合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发展 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 整合发展

1 前言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发展,不仅能让学生们在夯实头脑的情况下,做出更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提前帮助学生们适应社会,针对性地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职场经验。在实践中,需要高校各专业教师以及思政就业指导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们主体意愿,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除了要在线上平台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咨询服务或就业信息之外,也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指导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视角,帮助学生们提前应对职场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问题,让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前能够摆正心态,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从而为实现个人的理想提供科学的保障。

2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涵

2.1 思政教育

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从本质角度来讲,就是高校的思政教师或辅导员,依照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有目的性且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能够在夯实思想政治体系的情况下,成为思想道德素质高且专业能力强的优质人才,使学生们能够尽快适应时代的变化,融入到社会的改革浪潮中,一方面实现自身的理想价值,另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

2.2 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是指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就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系统地解决。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强且丰富的就业信息,使他们能够在顺利就业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职场关系,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从内容的角度来讲,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导向教育以及职场中一系列思想教育工作等。

2.3 高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之间的关系

依照高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关概念可知,两类教育之间本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配合又相互影响。其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包含着就业指导教育,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以及思想沟通,可以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即强化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加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推动就业指导教育的更新和进步。学生们终保持头脑的清醒,不受外界舆论或不良信息的影响,坚持正确的就业倾向,有利于他们尽早抓住就业或创业的机会,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3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整合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大量事实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奋斗拼搏的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具备崇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在实践中高校有效整合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提升专业知识储备量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择业观念,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2]。

3.2 有利于为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条件

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社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培育人才,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的核心技术以及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之外,还需要整合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让在校大学生可以有效夯实头脑,杜绝不良信息或错误舆论对自己思想或行为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也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未来的职业规划,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惧怕挑战失败;用更积极且健康的心理来面对人际压力和工作压力,提前适应社会,这有利于为培养出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便捷的条件。

3.3 有利于推动高校多样化教育的稳定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要求各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能够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在校大学生的个人潜质以及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例如结合学生的具体个性特征,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明确个人价值的同时自主创业。并且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这样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多样化教育的稳定发展。

4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整合的问题

首先,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日后要面临的现实就业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前,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的,他们鲜少参与社会实践,也没有在社会中进行过深入的就业趋势调查。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只能进行理论观点的输出,并没有及时监控社会最新的就业问题和就业环境,很难全面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再加上部分教师忽视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双向整合,一旦学生在实习或就业时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负面或消极的情绪,甚至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3]。

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与学生日常接受的思政教育不同的是,就业指导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例如要让学生们模拟相应的情景,解决日后就业可能面对的问题。包括面试时应该注意的规范礼仪,与同事相处时相应的交际技巧等,让学生们能够实现更好的就业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整合教育不具备专业化,大多进行理论知识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就业发展,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最后,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并没有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意见。再加上部分教师或辅导员,本身忽视了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内容的讲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为学生传授就业问题、就业技巧和相应的就业知识,教学成效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5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整合原则

5.1 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

新时期背景下,人才在社会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在整合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导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始终处于接受教育的中心地位。例如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能够尊重学生们内心的想法,无论是理论的讲解、案例的输出还是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求充分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使其在能够强化精神内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在脑海中建立更巩固的思政体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也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无论是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问题的改良还是就业咨询服务的开展,都要以学生当前的思想现状和就业现状为主体,让学生们能够在模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更游刃有余地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就业自信心甚至创业决心。

5.2 需要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

高校在整合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资源的时候,必须要顾全大局,基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中与学生就业发展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解读最新的就业政策,让学生们能够在勘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以及主要的攻坚方向。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则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模拟动态的职场情境,使学生可以有效解决职场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积累职场经验,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两者之间必须要做到优势互补。尤其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益开放,高校也开始鼓励即将毕业的学生实施自主创业,让他们在有效选择职业方向的同时,始终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素质。只有两类教育的双面长和优势互补,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高校整体教育的积极意义,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和知识保障[4]。

6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整合策略

6.1 以思政教育为主导的整合策略

首先,教师要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且主动地构建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可以将法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融入到就业指导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可以在端正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的情况下,树立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念和择业观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也要做到政策的多元化解读,让学生自大一开始,便接受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在了解当下所学专业就业情况和就业环境的同时,获得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合理选择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实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良好,家长对其较为溺爱,使学生出现了自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遭遇挫折明显退缩、不会与他人相处等。基于此,在落实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积极渗透思政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心理问题,并共同探索解决策略。必要情况下可以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等手段,减轻学生就业的精神压力以及职场的人际压力。例如学生在实习阶段,教师要定期打电话沟通,关心爱护学生,使他们能够受到心灵的鼓舞。

最后,强化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信心教育。自信心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可以让他们在日后职场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依然能元气满满地应对压力,不惧挑战。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职场场景,让学生们解决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加班多压力大的问题或人际沟通不流畅的问题等,使学生们可以在积极应对压力的时候,游刃有余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2 以就业指导教育为主的整合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做好完整的个人职业规划。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要求高校教师能够结合思政教育中与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和就业咨询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主动学习、强化自我认知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的优势,为四年的大学生涯做好系统的规划和统筹。例如构建完善的职业奋斗目标,选择理想的职场岗位,或者是直接进行社会创业等。整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其良好的诚实守信意识。并且在场景创设中,帮助在校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夯实个人素质的同时,对职业规划予以动态的调整和积极的思考。

其次,帮助毕业的学生解决就业难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就业难和压力大的问题。尤其针对一些家庭条件较差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想要凭借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中获得不俗的成就,困难重重。因此要求思政教师能够帮助这些毕业生更理智且全面地应对就业压力,树立自信心。例如各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每天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搜集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并获取就业咨询服务。高校也应该定期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们拓展多元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为了体现心灵关怀,高校导师、思政教师或专业教师,还要定期回访毕业生的实习或就业问题,倾听毕业生的烦恼,帮助他们摆正心态,并为改良相关课程提供原始依据。

最后,指导学生积极实施自主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概率相对较低。但是大学生群体本身思维活跃,而且精力充沛,愿意为自己的事业奉献经历和时间。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性格和能力优势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无论是信贷方面的政策咨询,还是市场方面的信息服务,教师都要帮助学生们积极获取,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创业设计比赛,在使其能在学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为日后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5]。

7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条件,同时还能推动高校多样化教育的稳定发展。在实践中,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现两类教育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和创业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环境,积累职场经验,为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小娟.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时代报告,2022(01):143-145.

[2] 张莹.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75.

[3] 董芳.新时期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研究[J].才智,2020(25):67-68.

[4] 毛小娟.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思路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6):194-195.

[5] 李楠,金艳.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5):93-94.

作者简介:

杨舒鸿:(1993—),女,汉族,天津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天津仁爱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杨舒鸿

就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探讨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摘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国家对于高校的扶持及政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以往,现代高校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大学生数量较多,竞争十分激励,就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该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本文简单分析了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意义及现状,如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力度不足,并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几点个性化就业指导措施,包括个性化就业咨询、个性化就业训练等,为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指导;现状;措施;研究

前言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个专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就业压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给予额问题已经成为生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该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代的社会形势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体需求、及个人发展规划等,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因素均需要重新确定及定位,包括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对象等,并逐步完善就业指导的架构、工作模式、指导范围,工作水平、层次等,因此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意义

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现代高校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政策指导、思想教育、信息指导等,其能够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指导的效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包括就业队伍建设不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及大学生指导就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不足等,具体情况如下:①大学生指导就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不足现代高校的落实就业指导课程时,许多高校并不能完全做到根据就业指导的相关要求来进行指导教学工作,而是将重点集中于学生毕业时的择业指导方面,且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进行教学课程选择集中大班授课的方式,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了讨论,教育方式不当,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②就业队伍建设不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 许多高校较为重视知识教育工作,而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深,因此专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数量编制较少,一般工作模式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合院系毕业生辅导员,协作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专职人员数量少,日常事务性工作十分繁杂,工作量大,影响了其本职工作的情况,且一般的指导人员多数较为年轻,经验不足,许多指导工作仅仅属于理论范围,对实际就业的指导效果不理想[1]。

3、相应措施

3.1个性化就业训练

就业指导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性质也较为特殊,不拘泥于系统理论的介绍或者知识讨论,其重点也并不集中于学生需要熟悉或者练习某项具体的技术或操作程序,而是注重学生在就业指导中的主动参与,在该过程中得到更多实际体验及经历感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校方积极的组织与之专业相关的职业训练,包括生产实习、生产见习、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较大的企业、模拟面试、参加招聘会,感受就业形势等。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针对某些特殊行业,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可以通过该类活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全面增强竞争实力[2]。

3.2个性化就业咨询

就业咨询的形式较为丰富,包括是启发教育、共同协商、充分沟通交流、互相探讨等,最后提出建议、意见或者答疑,属于就业指导中极为常用的方法。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就业咨询的以一般情况下的咨询的最大区别在于,需要妥善处理普通的就业咨询及就业心理咨询的关系。其中,就业心理咨询较为特殊,其设计的内容主要主要是职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适应的内容,其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相应对策,妥善解决问题。该过程中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心理适应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它该方式具有基础性的教育的功能,但是本质上属于间接的、辅助服务。

3.3提供个性化就业信息

提供就业信息需要经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最后发布信息。一般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是通过校园广播、论坛、QQ群等各种平台,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学校在实现个性化就业信息的提供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群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应申请微博号及公共微信号,在各个班级内进行公布,并积极推送各种信息,包括就业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就业形势、面试技巧、自我定位方法、职业规划等相关资料。手机短信群发是最为直接的信息推送方式,先全面统计学生的手机号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发送就业信息至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即可以根据信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求职及就业[3]。

3.4个性化就业指导课

在高校进行就业指导课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不同的年级、专业,且学习的知识有较大的区别,就业方向也有较大的不同,需要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材,并标注出讲授重点。另外个性化就业指导课也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于现代学生的情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形式等。在完成就业指导课后,负责就业指导教研室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专题,或者根据需求,开设公开课,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学生可以本着自愿的原则,根据自身情况选修某一课程,实现小班教学,上课时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改进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多样,并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包括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等[4]。

4、总结

现代社会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数量较大,且其在毕业时,面对繁杂的社会形势,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对于就业没有具体的规划,就业情况给不容乐观。高校需要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能够科学的指导不同群体进行就业活动,符合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还需要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就业需求、职业理想等,探索出适应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促进学生的顺利求职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之能够做好职业规划,保障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197-198.

[2]解恒岩,房磊.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96-97.

[3]李晞.全方面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1):25-26.

[4]欧莹.独立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优势及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01):47-48.

作者:黄宝丽

就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探讨论文 篇3:

论全球金融危机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

摘要:受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本文反思了当前高校常用的就业指导模式,探讨了符合学生成才需求、能切实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就业指导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创新

近年来,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不少企业裁员减薪,压缩招聘计划,改以招聘实习生,种种现状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新形势下,高校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对母校的评价和认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刻不容缓。

一、旧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旧就业指导模式是指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以面向毕业班为对象开展面授形式的就业指导课为主,以个别学生的谈话和就业咨询为辅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师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问题,旧就业指导模式未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主要问题如下:

1.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效果欠佳。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在毕业班开展,部分高校则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展,无论哪一种形式,就业指导工作均起步较晚,有突击上阵的感觉,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动力缺失、求职目标确定及实现人职匹配等问题,这一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就业及毕业论文撰写,无法静下心学习就业课程的内容,主动意识缺乏。此外,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设置多以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介绍及办理手续介绍为主,缺少实战性的内容,学生体验少、兴趣小。

2.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成瓶颈。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兼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工作。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由毕业班辅导员及个别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担任,不少教师缺少专业训练,指导缺少实效性。

毕业班辅导员不仅要为少则一两百,多则三四百的学生提供各类就业指导,而且需完成各项就业相关的工作,甚至要组织毕业教育及各项毕业检查,不少还兼任学生会、团委指导工作,毕业班辅导员在精力上、时间上无法分配,工作精细无从谈起。师资力量成为就业指导的瓶颈。

二、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模式创新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复杂,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矛盾凸显,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势在必行。新就业指导模式旨在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突出全程性和学生指导的个性化。其主要特点如下:

1.坚持以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规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就业指导工作成功的前提是学生有主动性,想学并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而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以技巧性的指导和心态辅导为主,不能改变学生缺乏清晰的求职目标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漫无目的地学习,更有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指导老师进行就业方面的交流。因此,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关键前提。

从学生成才的角度看,就业指导的目的不应是提高就业率,而是把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职业目标的确定及准备就业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就业质量。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不等于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就业指导课的其中一个内容,用一次讲座或比赛就草草结束,而须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就应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理论,帮助学生借助各种测评系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一方面了解社会的用人要求,进一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以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鼓励学生为大学生涯制定详尽的目标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使学生做好充分就业调查及准备,减少焦虑。受益终身。

2.坚持以工作坊形式落实学生的分类团体指导。

大班制就业指导目标分散,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进度,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职业目标对学生进行小组指导或组织工作坊,如简历制作工作坊、面试技巧工作坊等,更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团队辅导中可以通过相互分享、讨论,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提高的效果。

3.尝试以就业自助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手段。

就业自助网络平台是指以博客或教师空间形式出现的就业主题网站。它比起学校就业网站更具亲和力和专业针对性,可提供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就业心得分享、指导老师心得、在线互动答疑,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主查阅,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不习惯面谈咨询或因找工作长期不在学校导致的沟通断层问题,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

4.坚持以“一对一”的方式突出个性化就业指导。

有了就业自助平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常见问题,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更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受过专业咨询、指导培训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政策分析、求职心态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同时,已经签约的学生也可以朋辈的身份与咨询者分享就业心得,低年级学生通过与朋辈就业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明确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就业目标。“一对一”就业指导需要时间和场地上的保障,使教师和学生在咨询、指导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的中断和影响,保证个性化就业指导质量。

5.尝试开放式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开放式的就业指导面向社会,让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职人员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实践,接触社会、工作,了解差距,帮助学生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性衔接。

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全程化。不仅是毕业班学生,更应辐射全校学生,努力使新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指导性,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有规律地定期开展。新生辅导员须制定每一届、每一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及计划,避免因辅导员的轮岗、分流中断就业指导工作的延续性。

6.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优良是衡量就业指导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情况跟踪调查。形成一系列的职业生涯发展个案,进而调整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及薄弱环节。树立学生身边的成功榜样。

就业指导工作纷繁复杂,但责任重大,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又关系到学生就业质量及家庭、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要坚持就业指导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在前头,做到细处,做到真正以生为本。为生服务。

作者:陈 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基处理勘察中岩土工程论文下一篇: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