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定位研究

摘要:试图应用战略定位理论,就战略定位的概念、对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战略定位出发点和定位的内容体系诸多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战略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重申“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发展方针之外,为了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明确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的方针。十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许多本科院校都创办了职业教育学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忽视战略定位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暴露出缺乏定位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问题。具体表现有:部分本科院校办高职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本身存在问题,仅仅是为了分流人员和创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办学,遭到非议是理所当然的;部分本科院校没有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高职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上都是本科压缩型。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本科院校办高职“没有经过任何可行性论证与研究”,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它“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会影响学校整体水平,损害学校的声誉”,“会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等。本文将围绕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战略定位问题作一些探讨。

二、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中国的高职教育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变革和拓展,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是不可能满足上述需要。因为这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状况差、总体办学力量欠缺的问题。只有本科院校的广泛参与,才能增加高职的办学途径,拓展和充实中国的高职教育。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本科院校自身发展

本科院校办高职也是本科院校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下的一条正确出路。近几年来,本科院校扩招,培养了大量学科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科教育,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很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教学脱离实际。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因此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能带动和影响本科院校的改革,使本科院校走出象牙之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赢得各方的广泛支持,也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本科院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我国的多数本科院校为地方所属,但一直未能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是科研型,动手实践能力差,而且就业面向全国各地。本科院校创办职业学院就为本科院校和地方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面向本地居民,进行实用性技术培训和培养应用性人才,能把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地方的企业和农村那里,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

受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被不少人认为是“稼穑百工之艺”,在高教系统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连一些本来应该实施职业教育的专科学校也不愿与高职为伍。历史悠久、学术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好,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的本科院校参与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冲击落后的传统观念,提高高职地位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本科院校具有相当雄厚的师资、设备、经费和无形资产的优势,相当部分的专业本身就属于应用技术性质,依托这些专业来办高职,能够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有利于部分高职专业向高层次延伸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对生产、技术、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规格肯定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加强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而本科院校在培养理论系统有深度、技能突出、有较强发明创新能力的本科以上层次高职人才方面显然独具优势,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完整体系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三、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既保证高职特色和质量,又不影响学校的非高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水平,是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战略定位的概念

高校战略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一个时期后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它反映的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战略定位不仅是高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本科院校章程”必须反映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法》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制订本校章程,并规定章程应包括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设置等内容,这些与高校战略定位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正确定位有利于高校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由于本科院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其定位也只是相对的,过一个时期就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二)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战略定位的出发点

在讨论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定位之前,先要弄清本科院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是在大城市人才的饱和和中小城市、农村和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应用性生产、技术和管理员工和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和迅速发育的市场体制下的用人制度的影响使得劳动者大军与专门人才队伍的界限变得相对模糊。因此,本科院校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应该是介于“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之间。即,本科院校高职毕业生既可以加入劳动者大军,又可以加入专门人才队伍。这样讲,有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不苛求人门的工作安排,先从一线生

产、技术、管理员工做起,一步一步到技术管理骨干甚至于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根据自己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现有教育资源状况,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为中小城市、农村和和中小企业服务的思想,扬长弃短,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满足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自我需要。

(三)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战略定位的内容体系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战略定位体系主要包括水平层次定位、专业结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区域定位、特色定位五个方面。

1 水平层次定位

本科院校相对于其他高职学校,具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师素质高、教学条件好的优势。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层次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向上延伸,逐步建立高职教育大专一本科一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为考生架起进入本科院校的另一座桥梁并提供继续深造的可能。这也符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文件精神。

2 专业设置定位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足是与就业时的职业要求有较大差距,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本科院校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必须打破学科本位,跳出现有本科教学学科门类和学科体系的局限,以本区域产业结构、区位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自身的办学条件为前提,认真分析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作为确定高职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以免出现人才培养落后于时代、脱节于时代的现象。以农业高校为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向综合化大农业体系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转变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农村出现了大批技术经营型农民和企业型农民,生产经营方式正向“市场+中间组织+农户”的方向发展。农业高校发展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动态变化,改变过去专业设置狭窄僵化的弊病,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构建以农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化、宽口径专业结构体系以及先进、精炼、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并从人、财、物诸方面创造实施这些课程的必要条件。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因此本科院校应认真分析技术、生产、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这就需要改变本科院校办高职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技术、忽视各种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现有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价值判断与审美能力,社会组织与协调能力等。

4 服务区域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还应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三面向(面向中小城市、农村、中小企业),低重心,区域型”的办学方向,把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

5 特色定位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从自身特点出发所形成的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本科院校办高职要想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必须区别与传统的本科理论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为此,本科院校在发展高职教育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端正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树立起创业光荣、创业大有作为等观念,培养他们创业的热情、勇气和理念。二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内容安排上,应该加大专业技术通识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三是在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调整优化好课程结构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建立高层次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实习工场、实习商场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训环境,保证学生能进行“零距离”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四是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紧密结合,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五是选择某一特定优势领域纵深发展,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与众不同的专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办高职的根本任务,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定位必须遵循适应社会、战略导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发展的趋势,合理选择定位的具体内容,集思广益,多方论证,最终确定本科院校在高职教育系统中的适当位置和发展方向。

作者:王博文 孟全省 刘海英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战略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消除这些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Strateg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nk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72,China)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measures

作者:张吉光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3:

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研究

摘 要:本文在讨论继续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目标定位、形式定位、层次定位、发展模式定位、教育模式定位、特色教育项目定位、认识定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定位;服务地方;战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变化,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变化,这应该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不准所造成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定位模糊混乱,缺乏特色,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地位与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匹配等。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主体,服务社会的窗口,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更应该是将知识,特别是新的教育内容、新技术等传授给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其定位。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首先是由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把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出台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这在宏观上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其次,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不仅从宏观上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而且从具体数量目标上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未来10年达到3.5亿人次。同时对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出了新思路、新观点和新部署。三是继续教育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平台,更拉近了学校与区域社会的距离,也是赢得社会对学校支持的一个有效渠道。四是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需要。五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发展及最新的社会实际需求,有助于解决教育与实践相脱节问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因此,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促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紧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定位

(一)继续教育重新定位的理论来源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出席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发展论坛”时指出:认真研究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分类办学,明确发展定位。2014年1月6日鲁昕副部长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着力解决高校内部继续教育定位不准、多头管理、分散办学、机制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 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不低于45%; 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20%以上; 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万人以上; 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城乡社区成员参与有组织社区教育的比率达到60%以上,中西部地区达到40%以上; 成人文盲数量较2000年减少50%以上。”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引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重视发挥普通高校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所以地方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和需要,对继续教育办学重新认识,并将其定位在向职业性技能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在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

当前无论是在关于高校战略的理论研究还是高校战略的实践中,服务社会的职能往往被泛化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或者是其自然的延伸,因而在高校职能战略定位系统中,服务社会战略定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泛化以及大学服务社会战略定位的弱化,直接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性定位不明确,甚至缺失。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依据终身教育理论,遵循地方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成为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生力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首先应该进行区域定位: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例如菏泽学院就可以把服务区域的重点定在菏泽市及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服务对象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中低端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定位在深入一线,做好宣传,抓好招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

(三)教育目标的定位

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及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较好地实现新知识、新技术传播辐射。

(四)教育形式的定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形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见,国家把继续教育提高到人力资源建设的高度,并将工作重点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应该坚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和精神,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为主,走多样化发展继续教育之路。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面向不同层次的需求,继续教育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包括通信卫星、计算机模拟技术、自动化实习设备、网络教育等都将为高等继续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Web2.0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开放式互动教学的可能性,MOOCs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事例。

(五)办学层次定位

继续教育突出的标志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来说的。学历教育包括了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专升本以及在职研究生等,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则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岗位培训等。办学层次的定位是指在确定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结构并且给予较为合理的位置,即继续教育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不同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同差别,反映出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服务方式的不同。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都不可能都十分完备,这需要确定好办学的层次,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办学的条件与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办学层次不能和办学的质量、办学水平相一致,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上,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照搬硬套。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具体需求来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

(六)发展模式定位

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一个科学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发挥其智慧;有利于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校企产学研结合;有利于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和培养,必须适应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性、职业性、创业性。必须设置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类型学员职业发展的需要、技能培养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始终坚守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现实、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理念,注重项目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精品。

(七)教育模式的定位

转变办学方式,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高校与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应该是今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一是校企联合办学能使企业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开发优势与高校的品牌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有效地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使教学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是解决当前行业或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技术急需更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特色化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的长期合作,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高校依靠行业或企业接纳学生,行业或企业依靠高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双赢共赢的关系,使学校和行业双方真正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二是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利用学校间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教育项目,并付诸实施,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形成特色项目,更高质量地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八)特色教育项目定位

强化特色教育即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等因素,强化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的设计和教学。通过特色项目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继续教育在区域各行各业的优质品牌形象,进而提高在广大受教育者中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继续教育。

(九)认识定位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更不重视,将其边缘化。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继续教育是高校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它将最新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在职人员,提高相关学科在区域各行业中的影响力,是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因此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认识应定位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力军,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能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其边缘化。

三、高校内部定位

(一)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是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增强各类在职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迅猛。这就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校内学历教育,而是连续的动态教育和终身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采取各种适合的方式培养各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做出积极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继续教育,高校教师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前沿知识更新发展,以及社会的真实需要,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落地,产生效益,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动性。同时,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教师与来自一线的学员双向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地方高校的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潜在价值,更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王铁宝等.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阎桂芝,王爱义.关于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2,(3).[3]鞠永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4]杜林.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对策[J].发展,2011,(7).

[5]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4-1-6.

[6]赵炳新.大学继续教育战略定位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7]李光.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2,(33).

[8]孙晓园,张晓燕.继续教育——新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J].继续教育,2009,(6).

[9]吴伟英.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10]孙普阳.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认识误区及战略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11]粟湘福.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3).

[12]陈琦,胡世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职能的定位与思考[J].继续教育,2011,(2).

【责任编辑:李养正】

作者:李军 粱广伦 朱国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加工贸易技术外溢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