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

2022-04-2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通过详细分析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出发,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员研究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质量提升和学员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 篇1:

《机械制图》教学应以识图为目标

摘 要: 中职学校以培养一线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机械制图》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步骤与对策。重点是确立识图为主的思想,提高读图的能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 识图 课堂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是为经济建设培养一线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本文就《机械制图》教学提出以下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识图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尽管主观上想以“识图为主,画图为辅”,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还是沿袭普教那种以“画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性、轻实用性,导致了教师讲得多但不一定能讲透,学生听得多也未必能听懂;课堂练习少、课后作业多,练画图多、练识图少的矛盾。即使在某些方面改革,也难以突破以“画”促“识”的旧格局,客观上背离了以“识图为目标”的原则,结果背离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

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对空间形体的想象、分析、综合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但面对缺乏生产实践,几乎没有见过齿轮、轴承和轴承座等机械零件,又未学过立体几何的职校生而言,培养识图能力确实难,学会画图技能更难。画图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绘图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动笔前要认真构思,动笔时要精雕细琢。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职教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摒弃旧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育思想上真正确立“以识图为目标”的原则。思想正确,措施落实,才能使教学始终围绕“以识图为目标”、培养识图能力的探索。

二、突出教材重点,落实“识图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图》第3版教材的主要内容从以“识图为目标”的角度划分为投影作图、机件形状的表达、零件图与装配图、尺寸标准与技术要求四部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运用轴测图优势,讲授投影作图。

投影作图是制图的基础部分。它主要包括点线面投影、几何体投影、组合体投影、截交线与相贯线投影。把握好点线面投影及其原理与几何体投影的教学是首要重点。简单几何元素点线面与几何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任何几何体都是由若干个点线面构成的。任何复杂的组合体都是由若干个几何体通过切割、叠加或综合,以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点线面投影及其原理是识图的基础。学好点线面投影原理就为解决好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过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就具备了识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为进一步学好难度较大的截交线与相贯线投影铺平了道路。

点线面投影原理较空洞、抽象,没有实物或模型的配合,难以表达清楚。轴测图因近似于人们日常观察到的实物或模型,又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即使没有学过制图的人也能看懂。教师应充分利用轴测图,尤其是几何体轴测图的优势,讲授好投影作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识图”和“画图”打下扎实基础。

2.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讲授组合体视图的识读。

组合体视图识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后续“机件形状表达方法”的学习。学好组合体视图的关键是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形体分析法从“体”的角度分析组合体是由哪些几何体所组成;线面分析法从“线”、“面”的角度分析组合体的形成。两种方法能化繁为简,把解决复杂的组合体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点线面投影问题和几何体投影问题。几何体的投影特征及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是形体分析法的思维基础;线条、线框的含义和空间位置是线面分析法的思维基础。分析、判断、推理是在看懂形体的基础上展开的。两种分析方法的内容、使用条件和依据虽不相同,但核心都是“分”与“合”,结果都是一样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在讲解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两种方法后,通过“补视图、补缺线”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但效果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形成随时可以调动的形体,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例题,揭示了两种分析法的正确思维过程,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但真正接触到每一道补线条、补视图的练习题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个陌生的“新面孔”。由于每个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差异,只能根据个人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先“想”后“补”,以自认为“正确”为标准,其实不然。

若从识图入手,先看后想,再由想到选,变“补”为“选”、变间接为直接,使“选”的图线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效果就明显不同。“补”与“选”的差别,在于所补“图线”在学生大脑中原是空白,要通过对实物或立体图的观察后,经过构思、想象、“机构”加工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形成图线的形象。这种方法使学生思想分散,正确率降低。“选”却不同,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或一组组)已经成形的视图。大脑的思维活动主要不是构思、想象、加工,而是通过“图—物”差异的直观对照,按照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的“先分后合”的规律进行形象比较思维,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这一方法使学生精力集中在直接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上,主动性较大,正确率较高,且时效性较快(即在同样时间内接触的“视图”要多)。这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高其识图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掌握“国家标准”,看懂机件形状的表达。

机件形状的表达是组合体视图向零件图过渡的必经环节,极其重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剖视图,其中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尤为重要。它既需要以投影作图的原理和组合体视图识读为基础,又有其本身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的独立内容。从视图的位置、方向到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带有国标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后续章节的零件图与装配图识读都要运用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如何,将直接给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带来连锁反应。教师应把教学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对剖视图的运用和识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上。

从“识读”的角度组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表达”与“意图”的展开,使学生通过对各种表达方式的认识和对不同表达内容的理解,来正确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看懂”剖视图之目的。

4.分析零件结构特点与装配关系,看懂零件图和装配图。

这部分内容,使制图教学从基础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零件图与装配图相辅相成,零件图是学习装配图的重要基础,装配图的学习又使识读零件图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重点应突出识读零件图,特别是通用性强的轴套类和箱体类典型零件图,着重分析典型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应用表达的特点,从装配体的功用出发,讲清装配体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的作用、结构与装配关系。至于零件的工艺结构属于设计者要充分注意的问题,无需阐述。

5.关于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是零件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寸标注是难点,它需要以机械加工工艺知识为基础。学生,要把尺寸标注掌握得非常透彻,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完整、清晰、合理”一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合理,也未必有必要。因此,应抛开复杂的“尺寸标注”,集中精力围绕“尺寸识读”进行教学。如通过对一般尺寸标注的识读来理解尺寸标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通过对轴套类零件图的识读来理解开口链尺寸与总体尺寸和其它尺寸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零件加工质量;通过对支架类零件图尺寸标注的识读,来理解尺寸基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正确的加工方法和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

同样对“技术要求”,也不必在“标注”上花费精力,教师应着重结合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技术要求的含义,从而加深领会零件加工与装配中的具体要求。

作者:李莉

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 篇2: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通过详细分析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出发,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员研究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质量提升和学员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工程图学;教学目标;布鲁姆分类法;创新能力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一门必修的机械基础课程,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员的读图和绘图能力。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分解教学目标,使学员在掌握大纲要求的同时,又能学有所思,从而启发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点。本文以布鲁姆分类法为依据,详细分析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

一、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简介

1956年,布鲁姆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方法[1]。他的思维过程的分层是根据从最简单的知识回忆,到最复杂的判断某个思想观点的价值观和价值组织起来的。1999年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博士将布鲁姆分类法作了修订[2],区分了学习的两个维度,即“知道什么”(知识维度)和“知道怎么做”(认知过程维度)。知识这个维度就是“知道是什么”,它包含四个层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包括独立的信息,如名词定义、细节知识等;概念性知识则由信息的系统构成,如分级和分类的信息等;过程性知识包括运算法则、动手探究或操作技术等;元认知知识是指拥有关于思维过程的知识,如何有效地操作过程性知识等。认知过程维度则包含六个层面: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记忆是指记忆存储的相关信息;理解是指从教育材料,如阅读或教师的解释中获得自己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的技能包括说明、举例、分类、总结、推导、比较、解释等;应用是指在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情境中使用已经习得的知识;分析是指把知识分解,思考各部分与整体结构的联系过程,比如学生通过区分、组织和归类等方式来进行分析;评价一般包含检验和批评两种技能;创造则是将各种事物综合在一起进行再创造的技能。

二、工程制图教学目标设置探索

(一)我院近机械类本科生现行教学大纲的目标设置

我院近机械类本科生现行的教学大纲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工程制图》课程学习,使学员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够识读简单军事装备的工程图样。

2.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的有关规定,掌握投影原理和机件表达的方法,具有阅读较简单机械图样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標,是指通过案例引入、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员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员的工程兴趣,提升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来看,此目标兼顾了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针对具体内容细节,目标设置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完善工程制图教学目标设置

受篇幅限制,本文仅以“机件常用表达方法”一章为切入点,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的分类方法,详细分析工程制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机件常用表达方法”一章主要是学习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常用表达方式的规定画法。

从“知识维度”来看,事实性知识包括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各种视图、剖视图等画法的具体要求及应用场合介绍;过程性知识包括绘制各种不同图形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元认知知识是指学员对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等。

从“认知过程维度”分析:记忆是记住教员介绍的各种绘图方法的表达形式;理解是指根据教员的讲解,能够区分不同表达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对应的应用场合;应用是指将给定的机件,按题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分析是指根据机件特点,综合所学知识,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评价是指能对机件表达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优化;创造则是在对机件常见结构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创新设计。

从上述分析可见,依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细化,再结合课前调研,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或不同学员的学习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要求,从而指导并规范教员的教学实施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连祺,林淑萍.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之探讨[J].教育研究,2003(1):97-106.

[2]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47.

作者:丛文静 唐伟峰

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应用型人才成为各行各业渴求的对象。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应当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尤其是制造行业的变化迅猛,高校相关专业的机械制图教学更加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为了解决机械制图教学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对机械制图教学改革进行探究,旨在为机械制图教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机械专业基础课,对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式上都难以适用社会需求,要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机械制图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遇到的问题有五个方面:第一,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过多,并且知识复杂,学习起来毫无头绪;第二,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跨度太大,需要经过多重“入门”;第三,学习内容对于抽象思维,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很高,三维和二维之间需要不断转换,学生面对投影面、投影图的转换时理解跟不上;第四,学生自身学习自高自大,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一头雾水;第五,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成绩稍差的学生最终会放弃学习。

二、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分析

(一)调整教学安排和培养计划

机械制图的教学需要对机械制图理论和计算机绘图的授课时间进行调整,尽量将两门课程安排一个学期。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机械制图理论和计算机绘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针对理论知识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如,三视图、组合体等,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在CAD中绘制三视图,能够缩短绘制时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大组合体、切割体和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课时,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化的画法借助三视图教学使其更加形象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而言,机械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视为教学的中心,采取“滿堂灌”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组合实体建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选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话题的选择最好跟当前企业当中常用的典型零件相关。分好小组之后,小组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当中指导学生讨论,给予需要帮助的小组一定的帮助。

(三)开展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可能在长达5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只听一个人的声音会产生厌烦感,造成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所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应当充分借助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找准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共同评价,最后确定正确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标准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对零件本身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紧接着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探讨如何对零件结构加以表达。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企业所需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并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已经难以适应行业需求的情况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求,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不断提高机械制图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宫霞霞,孙付春.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2(5):73-74.

[2]李志丹,柳同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制图》立体化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6,24(8):175-177.

[3]倪晓梅,崔明铎,吴加良,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11):119-120.

作者:王丽 孟晓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