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总复习

2022-07-22

第一篇:历史八年级总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⒈原因: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方爆发内战,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应朝鲜政府的请求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1953年7月,在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一、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二、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

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7课 全国大**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一月革命”“二月抗争”主要人物: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

3、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全国公安、检查和司法机关遭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一、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的飞机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

二、国民经济1.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了1972年,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2. 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3.随之而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1.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成就略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的“四五运动”。这一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10

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关于两个凡是的探讨2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意义: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4课 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1987年,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胜过达到小康水平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第三步:世道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是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是,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越剧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2.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4.第18课 国防建设一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

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二、民兵和预备役

1.《中华人们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国家实行义务兵役为主体的义务兵和志愿兵相接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每个公民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人民解放军有了可靠的兵源,增强了国防后备力量

5.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课标: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课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② 1960

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 ③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⑤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⑥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袁隆平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①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③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从科学计算扩展到过程控制、信息处理、经济管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四、“863”计划的制定: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组织专家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论证。同年底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纪念科学家们的建议,这个纲要命名为“863”计划。

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⒈教育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科教兴国”的国策。③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⒉文学艺术的繁荣:①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文学: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芙蓉镇》、《平凡的世界》。③艺术:昆剧《十五贯》、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红灯记》、话剧《茶馆》、绘画《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有《南征北战》、《红高粱》,电视剧《四世同堂》、《西游记》。⒊中国成为体育强国:①195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②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三名。③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课标: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⒈日常生活变化大。⒉就业制度:企业打破“铁饭碗”。干部终身制正在废除。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用人方式多样化。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①20世纪80年代末,职工医保制度开始改革。②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城镇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③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院。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 本文由墨墨370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并改名为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 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 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 阿沛·

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获得统一 P4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 1950— (1)司令员:彭德怀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2)目的:保家卫国

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4) 结果: 1953 年 7 月,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正义的、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 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 去了,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 爱国主义、

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主义、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获得土地。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内容:P12 结果: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

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阶级。 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

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 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培养建设人才。 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 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 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机; 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川藏、青藏、 公路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化迈进 。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 5 课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 年底 1953——1956 ——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 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 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 背景: 世纪 50 年代中期, 20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1956 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 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运动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 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石油工业— 王进喜 —铁人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 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1966 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 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 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 年 2 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 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 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 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 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 环境。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提出“两个凡是”。 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 时间:1978 年 12 月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 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 案得到平反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 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 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 路迈进。P40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内改革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 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P42

2、城市(1)开始:从 1985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 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 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 的发展,P45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1)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 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 开放的“窗口”。) (2)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 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P43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 开放原因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后者发生在社会主 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987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49

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遇到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困扰。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 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7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 局。P56 (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

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 (1)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 人物:孔繁森 P60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 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 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 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 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 -68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 吴国派卫温赴夷洲, 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 辖。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D、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 ; “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 ; ; 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这 ; 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 ③1992 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 年,将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 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 利益;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我国政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 (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 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 献。 ) (台湾回归宣传语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 台湾回归宣传语 P72第 14 课 钢铁长城 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 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 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 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 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 年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 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 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P76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 外交关系,于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 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 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 “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 “异”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 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 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 APEC 会议)。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17第 17-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 ③1966 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 进国家行列; ②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 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 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 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 计划”,在《863 计划纲要》, 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 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 如何看待上网 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 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 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 伤害。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 , 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具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 863 计划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 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 纪录。③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 年,中国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 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 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1995 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 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 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 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 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综合性题目汇总

1、 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 祖国统

一、 教育事业、 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思路: (1)经济建设: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2)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 (3)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 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 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 索?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②、党和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 在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③、 实行对外开放, 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发展我国民族经济;④、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 共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为立国之本;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西部大开发;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doc(1)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并改名为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 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 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 阿沛·

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获得统一 P4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 1950— (1)司令员:彭德怀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2)目的:保家卫国

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4) 结果: 1953 年 7 月,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正义的、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 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 去了,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 爱国主义、

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主义、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获得土地。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内容:P12 结果: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

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阶级。 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

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 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培养建设人才。 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 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 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机; 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川藏、青藏、 公路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化迈进 。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 5 课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 年底 1953——1956 ——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 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 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 背景: 世纪 50 年代中期, 20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1956 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 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运动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 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石油工业— 王进喜 —铁人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

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1966 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 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 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 年 2 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 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 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 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 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 环境。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提出“两个凡是”。 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 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 时间:1978 年 12 月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 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 案得到平反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 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 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 路迈进。

P40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内改革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 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P42

2、城市(1)开始:从 1985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 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 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 的发展,P45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1)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 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 开放的“窗口”。) (2)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 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P43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 开放原因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后者发生在社会主 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 年,中共十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987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49

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遇到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困扰。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 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7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 局。P56 (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

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 (1)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 人物:孔繁森

P60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 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 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 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 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

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 -68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 吴国派卫温赴夷洲, 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 辖。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D、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 ;“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 ; ; 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等。这 ; 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 ③1992 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 年,将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 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台湾的看法) 海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 利益;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我国政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

(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 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 献。 ) (台湾回归宣传语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 台湾回归宣传语

P72第 14 课 钢铁长城 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 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 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 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 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 年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 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 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P76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 外交关系,于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 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 年,中、缅、印。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 “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 “异”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 (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 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 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 APEC 会议)。

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17第 17-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 ③1966 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 进国家行列; ②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 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 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 型杂交水稻。 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 计划”,在《863 计划纲要》, 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 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 如何看待上网 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 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 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 伤害。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 , 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具1.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 863 计划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 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 纪录。③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 年,中国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

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 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

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1995 年, 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 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 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 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 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综合性题目汇总

1、 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 祖国统

一、 教育事业、 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思路: (1)经济建设: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2)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 (3)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 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 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 索?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②、党和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 在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③、 实行对外开放, 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发展我国民族经济;④、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 共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为立国之本;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西部大开发;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复习计划 完成教材,夯实基础

(一)、时间安排:

第1周:中国历史上册 第1单元~第2单元

第2周:中国历史上册 第3单元~第4单元

第3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1单元~第2单元

第4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3单元~第4单元

第5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5单元~世界历史上册 第

3、4单元

第6周:世界历史上册 第

5、6单元~世界历史下册第1单元

第7周:世界历史下册 第2单元~第6单元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课上时间应该做到:

(1)按单元梳理知识脉络,夯实中考基础知识。

(2)分析每课中考热点、重点、预测09年中考试题走向。

(3)学生记忆10分钟左右,夯实基础知识。

(4)课上测试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5)讲评试卷,查缺补漏。

(6)每单元集中测试,总结单元内容,弥补知识漏洞。

课下复习安排计划:

(1)早自习再现课上复习的基础知识。

(2)课间抓时间知识点测试。

(3)周周测试以基础知识为主。

(4)抓时间补习弱科生,促其全面发展。

(5)精选试题,面批面改

第二阶段复习计划 专题复习,强化训练

(一)、时间安排:第8周至第9周:

专题

(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

(二)、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专题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专题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专题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10周至第11周:

专题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

(八)、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专题

(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

(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专题

(十一)、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2周至第13周:

专题

(十二)、欧美主要国家的巨变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专题

(十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无产阶级的斗争

专题

(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

(十五)、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八)、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五篇:八年级英语上册词组总复习

初二英语上册词组总复习

我们在期末复习阶段,要把握住本册书中所出现的重点词组。以下简单总结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A

ago

a moment ago刚才

例如:

Where were you a moment ago?

six years ago六年前

long ago很久以前

all

all day and all night 没日没夜,整日整夜

all the world 全世界

all the year (round) 一年到头

例如:

I hear it is cold all the year round.

all right(表示同意的感叹词)好,行,可以;满意的;安然无恙的

all the same 仍然,还是

例如:

Thank you all the same. 不论怎样还是要谢谢你 (尽管你没帮上忙)。

all the time 一直;始终;总是

例如:

The memory robot followed Mr. Mott all the time.

another

in another ten days 再过十天

another person 另一个人

I want another two apples. (我想再要两个苹果)

ask

ask the way 问路

ask (sb.) a question 问(某人)一个问题

ask for 请求;询问

例如:

He is asking a policewoman for help.

ask sb. to do sth. 要求(请求)某人做某事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要某物

at

at home 在家

用心 爱心 专心

at school 在学校

at work 在工作

at the seaside 在海边

at the station 在车站

at the library 在图书馆

at the cinema 在电影院

at breakfast/lunch/supper/dinner 早餐/午餐/晚餐/正餐

例如:

I read the morning paper at breakfast.

at six o’clock 六点时

at midnight 午夜时

at noon 中午时

at Christmas 圣诞节时

at once 立刻

at times 有时;偶尔

例如:

It will be cloudy at times.

not...at all 一点都不

at the end of 在……结尾;到……尽头

例如:

At the end of the concert,Eric sang a song in Chinese.

at the start of,at the beginning of 在……开始的时候

at the same time 同时

例如:

I can see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at this time of year 每年的这个时候

at this time of day 在每天的这个时候

例如:

Many stores sell mooncakes at this time of year.

B

back

go back 回到,返回

come back 回来,归来

be back 回到

by

by the river 河边

go by train 乘火车去

by oneself 独自地

by the way 顺便说;顺便问一下

例如:

By the way,why did you call me?

be free 有空

例如:

Are you free tomorrow evening?

C

come

come down 下来

come in 进入

come on 继续到来;来吧

come over 过来;顺便拜访

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to my home for Mid-autumn Festival?

come out (花)开;发芽;出现;出来

例如:

Trees turn green,and flowers start to come out.

例如:

The radio says the sun will come out later.

catch

catch a bus 乘公共汽车

D

diary

keep a diary 记日记

例如:

I keep a diary to help remember things.

during

during the daytime 白天时

during the night 夜晚时

E

end

in the end 最后,最终

at the end of 在……结束的时候

enjoy oneself过得快活

exam

pass an exam 考试及格

fail (in) an exam 考试不及格

an exam paper 考卷

F

fall down倒下;跌倒;从……落下

例如:

He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leg.

fall asleep 入睡

fall ill 生病

far from 离……远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finish

finish school 毕业

finish reading 读完

finish one’s homework 完成某人的作业

例如:

Let’s finish our homework.

field trip 野外旅游

例如:

We are going on our first field trip.

fly

fly away 飞走

fly to 飞向,乘飞机去

fly a kite 放风筝

front

in front of 在……前面(外部)

例如:

Six students stand in a row in front of the class.

in the front of 在……前面(内部)

at the front of 在……前面(内部)

fun

have fun 开心,作乐

We’re going to have fun learning and speaking English this term.

full name 全名

G

gate

at the school gate 在学校大门

get

get married 结婚

例如:

He met my mother in Liverpool,and they got married in 1967.

get together 相聚

例如:

Families get together.

get a cold 患感冒

get back 回来,取回

get down 下车;下降,落下;下梯子

get on 上(车)

get out 离开

get to到达

get up 起床

give

give back 归还

give a hand 给予帮助

give up 放弃

give a concert 开音乐会

例如:

They are going to give a concert in Kunming tonight.

given name名字

例如:

I have two given names.

give a talk 做演讲

例如:

Mr. Wu wants me to give a talk in class tomorrow.

go

go boating/swimming/hiking/fishing/skating/skiing/shopping去划船/游泳/徒步旅行/钓鱼/滑冰/滑雪/购物

Why don’t we go fishing at East Lake?

例如:

I like going fishing.

例如:

Let’s go boating on the river.

go away 离开

go back 回来

go down 沿着

go along 沿着

go for (a walk) 去(散步)

go in 进入

go into 进入

go on 继续

例如:

They didn’t want to stop the concert, so they went on.

go out 外出;到外面

例如:

I often go out and visit people.

go over 复习

go to 到,去

例如:

We went to a town near the sea.

grow up 长大;成长

例如:

Do you want to be a businessman when you grow up?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理论学习深度不够下一篇:篮球赛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