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2022-12-03

第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段晓玲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文言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 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优化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学生学好文言文, 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对白话文的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精讲、鼓励学生自读自讲、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

绪论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我初中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

(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

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

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实效

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

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

1、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的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2、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一个人文言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其熟背篇目的多少来衡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摸索好的读书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为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能够踏踏实实地读书,聚精会神地思考,培养理解、记忆、判断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我们常用字词提示法、图画示意法、要点引路法、纲要回忆法等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使用任何方法,一般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要从容不迫,一段一段地背诵,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理解清楚,不能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二是“读”与“思”相结合。熟读中要有思考,思考也为熟读和背诵提供更清晰的思路,二者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三是多读少讲。学生需要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他需要反复实践已学过的知识。

只要明确学习任务认真背诵,每个人都可以摸索到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来。

3、坚持复背,及时检查

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有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学者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重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的学习。

与其他任何学习活动一样,背诵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并能持之以恒。开始背诵时可能有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背诵方法的不断改进,背诵会成为一种轻松、愉快而又事半功倍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

结论:

“教无定法常常新”,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教为不教”。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古诗文素养而教。愿我们广大的教师多一点平常心,刻苦钻研,找到文言文教学“回家”的路。把学生被异化了的能力重新找回来,陪着学生走到到达语文世界的大道上,把学生引到到达知识彼岸的渡口。

参考文献:

1.龚仁贵;;中学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05期

2. 宋爱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几种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12期 3. 杨传凯;;中学文言文教学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5期 4. 苏忠文;中学文言文朗读教学改革谈[J];教育评论;2004年06期

5. 刘桂萍 博乐市第六中学;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N];博尔塔拉报(汉);2010年

6.晏志萍;论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蔚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向旭;中学文言文现代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第二篇: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教学反思《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三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综述

12专接本汉本

刘星

20120111035 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教师费尽心思,教学成果有时也收效甚微。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逐步降低,在新课标中的具体体现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成为重中之重。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此,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们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曹津源先生在《谈文言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教学文言词语时,不仅要做到‘词不离句’,而且还须把有关词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考查、分析。”曹津源先生从主题、题材特点、性格特征、作者倾向、思路文脉五个方面来阐述了文言文词语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文言文的词语把握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眼睛,只有从各个方面掌握了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的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文言文词语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一根链条,进而使得整篇文言文的思路更加清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工作中也相应的减少困难程度。因此,注重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文言文词语的重视,才能达到对课文的全方位理解和整体把握,这是准确地“据篇解词”的关键。

王利民、许正兴先生在《文言文七步教学法》中提出了“读—查—疏—问—译—答—练”的七步教学法,从“感知—理解—运用”的角度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阐释。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只限制于“读”或“背”等单方面的掌握,而应该由浅至深、由简到繁逐层次的对文言文进行理解、把握,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李金川先生在《把握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度”》中提出了“以读助讲,讲练适度,以讲促读”文言文教学思路,主张读讲结合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读,是把握一篇文章的桥梁,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同英语一样,只有多读,才能习得语感,进而更容易把握文言文的意思。在多读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讲”的进行,故而读讲结合,在一定“度”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教学进行要求。

孙涛先生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指出:“改变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多与学生合作,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上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他从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如何巧设疑问、如何加强学生之间合作等角度介绍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我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势必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如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或者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杨敏霞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文中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对文言文的要求,提出了打破以往“阅读—串讲—翻译”的教学模式,建立“自读—试译—讲评”的学习体系。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一定只局限于教师的讲,而应该注重学生自身,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探索,不懂再问,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林明达先生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新探》中提出了反向导译法和词类活用比较法。我认为,林明达先生所提出的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反向导译法,将文章的译文写出来,让学生寻找与译文对应的原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导学生对本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对于词类活用比较法,将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或不同词的相近或相似含义进行比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没有掌握的词语又可以进行积累。在此,林明达先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可以说,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吧!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对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兴趣。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可以分组读,也可以全班齐读,默读,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并分组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也可以加以评价,对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指导。

其次,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本身就属于较难理解与掌握的一个范畴,大多数学生都对文言文比较反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比如,教师在讲授现代文的过程中,偶尔可以以一两句文言文穿插其中,这样既不会是现代文的讲课过于枯燥,又变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每周或每月试用文言文写一篇心得体会,可以不限字数,不限体裁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是,也需要有一定度的限制,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再次,注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式,教师要以这些句式为基础,结合语境,指导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将回忆所学课文,对此类句式进行联系、比较和归纳,并通过多读多写的方式来培养语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效率。

最后,文言文知识教学要与能力训练密切结合。俗话说:“学以致用”,要了解学生是否已对文言文进行了掌握,就要对学生的文言文能力进行考查,亘古不变的考查方式就是考试。但是,教师也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考查方式,可以设定游戏情境,比如以接力棒的形式,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自主选择下一个回答对象,这样下来既相对的减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达到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掌握的目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作者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第四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方面,应改变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放弃文言文。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可读性较强的名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渊源相通而又大相径庭,同为主,异为次,所以不难学,有信心就能学好。

二、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意义

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对“不能不读”文言文的理由做了如下的概括:“1.总的说,到目前为止,汉字的典籍,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不能不学会文言文。2.历史是连续的,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不能不学。3.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例如研究经济史就不能不读《食货志》,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读《伤寒论》,研究文学批评史就不能不读《文心雕龙》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4.不搞有关历史的专业,或行有余力或安享清暇,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会接触《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这也就不能不学会文言文。5.从事写作的人,或常常拿笔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吸收营养,这各种名作中不能除去文言作品,因为这是土产,而且丰富,容易吸收利用。”总之,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了《大道之行也》学生就会知道文章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的目标。所以,明了学习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关键

同样是语言学习,古汉语的学习步骤和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人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语言,具有丰富的现代语言积累;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比古汉语的学习要早得多。现行教材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大量接触古汉语,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代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学习古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符号做起。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对重点字词要进行突出重点,再归纳总结。出于文言文的现代语系中的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含义,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背诵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学习古文机械记忆要不得,必须理解记忆,分层记忆,这就要“用心”;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加强朗读教学

在教学古文时,可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把握节奏,对某篇文章有整体感受;还可设计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为更好地理解故打基础,有助于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

五、鼓励质疑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脱离辅导书,借助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哪里不明白画问号,全班交流,师生讨论,直至明确。实践证明,扎实的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古文本身不感兴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授《童趣》一文时,开始几个幻灯片,展示的是各种游戏,让学生猜游戏名称,七年级学生对游戏相当感兴趣,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练习时,大屏幕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印象。这样,不仅能使本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中学语文学科古文教?W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第五篇:试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与功能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陶冶教育论文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中学生 对文言文有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基于此点,本文着重从“加强师生对古典诗文的再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角度入手,初步探索“如何真正发挥文言文陶冶教育之功效”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断。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天文、历法、地学、军事……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辉煌成就得以完整而有序地保存,靠的就是由文言文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学好了文言文,就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古老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历史,讴歌自然。且不论其人文价值,单从审美角度就足以令人受益无穷—浩如烟海的史册展现出无数奇特的历史遗迹:红墙碧瓦中一寻访到的双飞春燕依旧绕梁,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潺潺地淌过人们的心田;大江东去惊涛拍岸,英雄的谈笑历久弥新,中原楚地响彻着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热切呼唤。清新的空气,鸟儿的呢喃,从字里行间溢出;平和的心态,活然的情趣在一篇一章中涌动。倘徉其中,实在令人坪然心动,醇醇欲醉;感受到净化心灵,震颤情感的效果!

因此,在中学阶段学好文言文教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起点。只有学好文言文,懂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我们的祖先,才能体会祖国的兴衰荣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认识到批判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何等之重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无一不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令人肃然起敬;《训俭示康》中的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觉字字千钧。经过长期文言文的欣赏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人古事的认识,更有助于其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

近些年来,古诗文教学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教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仍在充当“古文翻译机”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讲完记完,教学便结束了。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教师筋疲力尽,学生收效甚微—他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得到的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于是,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此外,再加上有些文章还需要全文或段落背诵,更多的学生大呼要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做好这一点必须遵循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文言文教学的另一难点还在于:它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作家、作品存在的背景与意义,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产生了疏离感。对此,教学时应力争把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语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但今天仍不失为一条至理名言。每位向学都能从生活中找出事例来验证它。通过这些事例,就能把这条古训拉进现代生活,并轻松得出结论:善于学习方能不断进步,这样学生对这则语录的认识就要深刻得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创新能力。每篇优秀作品都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言文的解读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以《愚公移山》为例,让学生自由地来评价愚公与智雯两个人物及他们的言行。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挖山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有的同学认为愚公的坚韧不拔的确值得学习,但他缺少积极动脑、锐意进取的精神;还有同学批评愚公破坏了自然景观,应保留下来,维持生态的平衡……这些见解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学生的视角却是独特和新奇的,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绝不能单用“对”与“错”来判别。

总而言之,文言文作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与交流。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读、译、疏、说、背、练这六要素。只有努力夯实学生的文言功底,才能帮助他们学好文言文,为提高其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中等生的评语下一篇:最新三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