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22-09-11

近年来,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同时, 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开拓视野, 科学定位,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的现实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 而且要掌握最新的软、硬件技术, 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 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机制的改革思路, 就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

1要确立产学结合, “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结合引发教学改革, 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其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 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1.1第一个课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

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 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 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 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2第二个课堂:实训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对接

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 即动手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 需安排大量的课时 (约60%左右) 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 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1.2.1提供职业仿真的计算机应用实训环境

实训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计算机技术应用性, 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

1.2.2“双证书”教学有机结合, 良性互动

注重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 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 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 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 达成二者有机结合, 良性互动。

1.3第三个课堂: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加强同企业的合作, 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 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 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从而开辟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 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 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2注重学生适应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计算机技术合格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怎样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目标呢?一方面, 高速发展向教师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课程的内容并对教学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 要求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来。

同时要求学生按照适应未来需要进行学习和修养, 除了掌握较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外, 还要学会在职业生涯中持续的学习, 建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为此, 必须接受如下挑战。

(1) 采用强调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同时, 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2) 保证设备和教材及时更新。

(3) 教会学生使用信息资源, 掌握适当的策略, 以了解领域前沿。

(4) 鼓励协作式的学习, 使用通信技术促进集体的交互。

(5) 使学生确信, 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终生的学习, 并为之作好准备。

3抓住课程建设这条主线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是深化教学改革, 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

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其中。课程建设就是将人才培养的方案具体化, 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协作进行人才培养。但课程建设不能采取齐头并进的方法在所有的课程中开展, 而是首先集中力量在一些主干课程上进行。如我院计算机类课程建设首先在《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

重点课程建设可以调动师资、管理、设备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抓好那些能反映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使其规范化、优质化, 从而带动其他门课程建设,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课程建设出版一批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或讲义、成就一批教师、形成一套专业实验实训操作规范等。

课程建设的内涵包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大纲、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

课程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3.1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一致的原则

课程建设不是单项的工作, 而是一个系统中的工作, 是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个课程体系完善起来, 促进专业建设, 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因此, 课程建设应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保持一致。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学生所强调的培养动手能力, 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共同实现。课程建设不是完善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 而是要将最新的计算技术与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动手的训练, 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

3.3鼓励创新, 形成特色的原则

学校要有特色, 专业要有特色, 课程也要有特色。特色正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中形成的, 进行课程建设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 开拓创新。

3.4技术及时更新的原则

技术平台与应用软件的升级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跟上时代的发展。计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技术层出不穷。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必须紧跟技术的发展, 掌握最新的技术平台与应用软件, 确保学生能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3.5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 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有所忽视, 而这恰恰是教育的终级目的。目前, 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类专业更应注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中, 尤其是网络道德的培养更应该由各门专业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课程建设内涵丰富, 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一定的策略来进行。

3.5.1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本校特色, 合理规划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选择专业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课程要具有示范性。

3.5.2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并主讲。要通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的教师梯队, 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5.3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处理好现有技术与未来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3.5.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通过问题解决法、项目开发法等方法,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3.5.5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突出高职特色。

3.5.6重视教材建设

可以自行编制相关教材, 也可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除主教材之外, 还应注意辅助教材的使用。同时开发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教材和多媒体配套教材。

3.5.7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 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等。完善学生学习考核的办法, 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参考资料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改革思路。从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课程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职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结合引发教学改革, 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其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 与劳动就业接轨。

关键词:产学结合,课程建设,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

[2] 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6.

[3] 姜蕙.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9.

[4] 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电工技术”行动导向教学探索与实践下一篇: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应用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