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一我校地处,上海县塘湾公社,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6个班级,另有一个农学职业班。历年来,我校60%以上的毕业生都直接回农村参加劳动生产,升学的只是少数。这一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只抓少数升学尖子,放弃多数学生,农村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农村教育,就要培养全体学生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懂得初步农副工业生产技术,同时做好升学、就业两种准备。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1:

积极探索农村初中阶段教育改革的路子

到2000年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改革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有些同志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因此我们在杭州召开了这次农村综合初中实验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为贯彻全教会精神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召开了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今年6月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加强德育工作的文件和教育法征求意见稿。这两次会议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两座里程碑。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能看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几项突出的成就:

1.在全国开展了集资办学,全党全社会掀起了集资办学的高潮。从1985年到现在,全国共集资了1000多亿元,用于改造中小学危房和兴建新校舍。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解决了中小学危房改造问题,新校舍的面积占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70%以上,实现了“一无两有”,学校的配套设施和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任务。

2.基本上普及了小学五年或六年的义务教育。建国以来,我们十几次提出普及小学教育,有时还限期完成,但都没有很好地完成。1985年全教会以后至1990年,基本上完成了这项任务。

3.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198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该法于1986年7月正式实施。到现在,八、九年已经过去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进展情况非常喜人。

4.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1986年开始制订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并着手编写教材。现在全国8套义务教育教材基本完成。教材建设已逐步进入审查、审定和试用阶段。

从1985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们确实做了几件很大的事情。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与我国教育史上任何时期相比,都是非常突出、非常显著的。

今年全教会出台的主要文件,除了教育法征求意见稿外,主要是《国务院关于《中國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都提出一些很重要的政策。如果说,1985年的全教会推动整个基础教育走上了新的台阶,那么今年的全教会将会推动整个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的全教会是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在京的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都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还请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把手一省长或省委书记出席了会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一把手都就今后教育的发展,作为省一级政府要承担什么责任发了言。同志们对这次会议的评价很高。有的同志说,这次会议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摆上了位子,定下了盘子,找出了路子,做出了样这次全教会提出了几项很重要的任务:

1.本世纪末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我们称之为“两基"。我们不仅提出实现“两基”的目标,还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

2.提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在我国,民办教师的比例最高时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0%。可以说,我们国家是以民办教师为主体来普及小学教育的。但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收入差别很大。全国除了少数地区外,民办教师的工资只有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个别地方也有民办教师工资高于公办教师的)。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还得靠耕种责任田维持家庭生活,因此民办教师的处境是很艰难的,这势必严重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这次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关、转、招、辞、退”(“关”指不再扩大民办教师队伍;“转”指通过考核把合格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招”指把部分民办教师招入师范院校学习、进修;“辞”指辞退一些不合格的民办教师;“退”指年龄偏大的民办教师退休并解决其生活待遇问题)的办法,基本上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

3.提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这次会议很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把大连市委书记请到会议上专门作了报告。前些天,李岚清同志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在大连召开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现场会。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长或秘书长参加了会议。李岚清同志强调,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应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来抓。教师住房问题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要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把它解决好。李岚清同志说,百业待兴,什么事情都平均花力气是办不好的。中国经济基础差,人均收入低,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办好一两件事却常常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认识一致了,有了共识,我们就可以集中力量完成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4.出台了几项解决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这次会议给了若干很实际的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对当前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都作出了回答。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和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就能取得比1985年全教会更大、更突出的成果,这两次全教会都将以丰硕的教育成果载入史册。当然,我们面前的困难还不少,不谈困难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正如全教会上有的同志分析的那样,教育系统有困难,但有对策,因此有希望。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困难,努力克服困难,落实全教会的精神,取得更大的成绩。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总结历史经验,大家一致认为,教育系统最成功的经验有三条:

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把“要我办学”变成“我要办学”,出现了全社会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二、依法治教,政府负责。《义务教育法》把实施义务教育确定为政府行为,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育部门孤立办学的窘境、使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过去办教育是教育局的事,其它部门很少管,现在,很多县长、乡长对本地区的教育情况如数家珍,全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目前中小学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约占一半多一点,其他渠道筹集的经费接近一半,大大弥补了国拨经费的不足。

这次全教会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确定下来,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作用认识的又一次提高,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关于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基础教育有没有用,这些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全教会把基础教育摆上“重中之重”的地位,是近几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提高了认识的结果。

当然,文件上这样写了并不等于这个问题已完全解决。要落实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还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要真正解决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问题,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领导重视。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虽然我们的国家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但执行法律还得靠领导干部。领导同志重视与否对教育发展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还起着很大的作用。要使基础教育摆上战略地位要进一步强调省、地(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

二是增加投入。现在教育系统形势好转,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教育投入不足是个长期的问题。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始终要遇到的矛盾。我们只要算幾笔帐就会发现,教育经费的缺口是非常大的。譬如,中小学危房改造问题,这决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是个动态的年年都有的任务。我们不能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能说基本上解决了。基本解决的标志就是危房排除率要超过危房新增率。假如一幢房子的使用寿命是30年,则年危房出现率为3%;使用寿命40年,则危房出现率为2.5%;使用寿命50年,则危房出现率为2%。我国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约8亿平方米,如按2.5%危房出现率计算,则每年出现新的危房2000万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花300~400元维修,每年要经费80亿。到本世纪末还有7年,还要500~600亿元危房改造经费。到本世纪末,中小学生要净增3500万,则需新校舍一亿四千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造价700元计算,要建设资金近1000亿元,这两项加起来就要新增加经费1500个亿左右。这里还没有考虑生均经费的逐年增长和物价增长的因素。从这两笔帐就可以看到,经费紧张是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把基础教育摆上战略地位,我们要自始至终抓好这一条,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投入。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仅有前面两条——领导重视、增加投入,还不够。我们要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有教师队伍素质的优良化,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有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改革,然后才有教育质量。有了教育质量,然后才会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办了很多好学校,改建了校舍,添置了好的设备,目的就是希望提高教育质量。没有教育质量就不可能有战略地位。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要花很大的功夫。

对基础教育来说,提高教育质量抓什么?我们也要像改善办学条件一样,抓几个关键性问题,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抓主要矛盾,广大群众所说的牵牛鼻子。改善办学条件,我们抓了政府行为、分级管理和多种渠道,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抓什么,需要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还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共识。我们现在有些初步的想法,不成熟,也没有经过检验,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第一,抓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抓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我们在师资队伍优良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没有很好地总结,或者说总结得不够,还没有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政府的领导同志形成共识。

师资队伍建设不外乎新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提高两方面。在新教师培养方面不能说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我们在办好中等师范教育方面就有很好的经验,中等师范学校是目前我们国家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最好的一个层次。中师的生源比较好,中师的办学条件比较好,特别重要的是中师的管理比较好。为了抓中师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管理,国家教委师范司在这若千年里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例如,抓中师标准化。抓住不放,一直抓了五年。我相信,随着教师待遇问题,特别是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新教师的培养问题是逐步可以解决的。到本世纪末大量的中师毕业生补充到小学教师队伍中,再加上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小学教师的质量显而易见是有保证的。现在的问题是,初中和高中的师资队伍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办好师专和师范本科。

在职教师的提高需要一点机制。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主要应解决教师的工资、住房和职称问题。通过职称评定和晋级解决在职教师的逐步提高问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抓。

第二,抓分流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个质量观的问题,在质量观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不很统一。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是全体学生的质量,不是少数人的质量。但现在偏偏追求少数人质量的劲头很大。奥林匹克竞赛,不能多搞。把多数学生都引导去拿金牌,对广大学生会带来损害。因为这个要求大大地超过了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求。现在各地的奥校、奥班多得很,一些地方还办了不少的贵族学校、英豪学校,还有神童班,真是“热”得很。我们认为,真正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好靠的是12亿人口素质的提高。尖子我们需要,但不能这么热。

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还没有真正为大家广泛地接受,以至许多人对培养神童非常热心。作为义务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要牢牢地扎根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素质,这才是我们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这个任务如果没有分流教育是很难完成的。尤其是农村初中,要认真研究探索分流教育的路子。

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目的在于探索农村初中阶段教育改革的路子,为在有12亿人口的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办学模式上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义务教育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有分流教育。没有分流教育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九”或完全的“普九”

分流教育的思想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有了,不过没有提“分流”这个名词。在这次全教会上,李鹏同志在他的讲话里就讲得非常明确:“要根据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小学后的分流,主要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进行,相应发展初级职业教育。”我觉得分流教育的思想对实现真正的普九是十分重要的。分流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为根据的。分流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以因材施教为依据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古已有之。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他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实行因材施教的。我们提倡分流教育实际上也就是提倡因材施教,也就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这一点也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统得过多,统得过死而提出的。没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没有面向全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普九”。所以,我们要真正“普九”就必须重视分流教育。

有同志作过一个统计,2000多万名1978年入学的学生,到高中毕业流失了500多万,流失和辍学的比率接近30%,除去流失和辍学的重复计算,至少有20%左右的比例。当然,辍学和流失的学生主要在农村。但数字这么大应该说是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真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学生流失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前段时间经商打工潮以及受市场经济冲击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学生跟不上班。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不理解,又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陪读”好几年,那是很不容易的。跟不上怎么办?一种办法是,留级。有的地方规定的留级率是5%,好多地区的留级率比这个指标要高得多,有的甚至达到20%、30%。另一种办法是分流。我认为分流的办法比留级的办法好。留级实在是弊多利少。有人调查,留级对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给学生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往往是长时间的。事实上,好多学生并不因为留了级成绩就好起来。留级到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作为专门的课题去研究。总之,分流办法比留级的办法好,留级弊病太多,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今后宜更多地采用分流的办法解决跟不上班的问题。我们要有一套灵活的分流办法,使学生能学好文化课的就继续学习文化课,学到一定程度学不下去,跟不上班了,就让他多学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例如,技术课程,职业课程,艺术课程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习活动坚持下去。

综合初中是目前小学后分流教育的一种办法。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提出试办农村综合初中的方案。这个方案我看过多次,觉得确实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在这个试验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制订课程方案或课程纲要,编写新的教材。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我希望能对目前初中教育有个较大的突破,能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面貌,尤其是教材要有新的面貌。这次会议是研究如何试点,不是面上推开。因这项改革涉及面比较大,改革方案的完善和成熟要有一个过程,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改变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把学文化和学技术结合起来,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预备升学与预备就业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是为下一级学校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服务的,在预备就业方面,无论知识技能上还是心理上都准备不足。我们要在这方面考虑如何改革。文化课的要求不能过多降低。作为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中文化程度应该有。课程上要有增有减,增加一些新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内容,补充一些为学生预备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方面的内容。总之,必修课要有统一的要求,选修课要多样化。

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从1986年起就开始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目前已改变了一套教材打天下的局面。义务教育阶段就有8套教材,还有1套复式教学教材。各地的乡土教材和劳动教材加起来大约近2000种。应该说,以前大一统的局面已经打破了,但多样化还不够。尤其是有特色的,适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还不多,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我非常赞成新的教材要有新的面貌、新的內容、新的突破,要有时代精神。

怎样把农村综合初中的试点工作做好,我想谈点具体想法。参加这次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不要布点由你们自已决定。我认为布点不能太多,愿意试点的县最多搞1至2所学校,而且要选择校舍、场地、设备、师资队伍、领导班子都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可直接抓两三所学校。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强调:

1.试点学校所在的市(县)政府、市(县)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要加强领导。要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

2.做好改革试点地方的干部和师资培训工作。

3.为试点学校配备必要的设备、教学仪器、文体器材、试验场地等。要重视微型实验设备的推广。微型设备可以节省投入,提高实验效率。

4.要给试点学校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这方面主要是给一点政策,尤其是考试和升学的政策。譬如,试点学校可以不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考试;升学方面可以给点优惠政策,对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的学生要给予照顾,这样试点学校才有积极性。

5.适当地给一点经费上的支持。

这项改革对最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大家认真研究,积极参与。

(本文是柳斌同志1994年10月在全国农村综合初中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作者:柳斌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2:

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改革道路

我校地处,上海县塘湾公社,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6个班级,另有一个农学职业班。历年来,我校60%以上的毕业生都直接回农村参加劳动生产,升学的只是少数。这一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只抓少数升学尖子,放弃多数学生,农村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农村教育,就要培养全体学生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懂得初步农副工业生产技术,同时做好升学、就业两种准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尝试:

l.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习惯。我们坚持把每周两节劳动课及一节科技活动课列入课表。在劳动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校内外生产实践及课外科技活动,农忙时也到附近生产队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劳动。每学期搞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要求每一学生参加所在生产队的五四三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常参加公益劳动,如搞卫生,除害虫等,为社会作一点贡献。

2.加强生物学和农业基础知识课的教学。我们在初一年级开设以植物为主、初二年级开设动物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课,初三年级开设农副业知识课,并定期进行农副业专题讲座。这些课程都兼顾基础知识和当地生产的实际需要。我们还自编了一套乡土教材,作为生物和农基课的补充教材和专题讲座材料,让学生广泛接触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

3.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活动。科技活动从农副业生产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农基课知识,开辟了饲养室、实验室、小园地、鱼塘、试验田等,由生物教师组织各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开展研究蚯蚓,饲养毛兔、黄蟮,栽培稻麦、油菜、果树,试用农药、激素,试验化肥施用方法,高密度养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接受感性知识,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学会2~3项从事当地.农副业生产的技能技巧。

4.设置专业兴趣班。在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对每个学生家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如稻、麦、油菜、蔬菜、果树等)和经营的家庭副业的项目(包括饲养禽畜、栽培食用菌、缝纫、编结、泥水木工等)进行了调查,然后根据学生本人的志愿和家长的要求,把学生分编成若千个农副专业科技兴趣班,让每个学生学门专业知识和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向到家里进行实际操作,本人学到了技术,也向其家庭传播了知识。

5.组织短期专业培训班。我们把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为期.个月左右的技能训练,搞了缝纫、电机修理、烹调、饲养等小组,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进行上述农村教育改革的尝试并不是没.有阻力的。1978年,由于受到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影响,我们也曾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升学希望的少数学生身上,使大多数学生成广“陪读生”,由}忽视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学校出现S思想乱、纪律散、风气差的现象,也因为教育没有照顾到务农的需要,学生虽然读了3年书,但派不上用场。这样,“流生“就大量增加,1979年,“流生”率达990.学生、家长都很不满意。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学校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适应现时农村的需要!

我校所在的塘湾公社有6,900多务农劳力其中3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农业技术员仅13人,约占总劳力的0.2%,我校历年的初中毕业生也往往身在农村,不热爱农村,不懂得生产,顶多只能允当殷劳力。

当前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既有文化匆识.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如果我们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农村,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掌握初中基础知识,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常识并掌握.1、:项农副业生产技能、身体强壮的农业劳动后备力量,能促进本地农村建设,符合农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要求,一定会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欢迎。这样,我们逐步认清了办学方向,从而在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逐步做了上述改革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路子是对头的。1979年“流生”占9%,1981年下降为0.5%,最近两年几乎没有“流生”。从文化知识质量方面,合格常也逐年上升,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比率,从1981年的34.4%,上升为1983年的46.5%。课外活动积极分子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去年升入中专的6名学生中有3名就是科技活动积极分子。

几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1.初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农村的思想和从事农业的能力。

我们把热爱农村立志务农的思想教育寓于劳动和农业科技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农业劳动的观点。毕业生蒋水标回到农村后,担任了公社良种场副场长,由于认真钻研业务,现在已被提任为上海县第二良种场负责人。考上中师、幼师的学生,毕业后也回本地农村任教。

2.课外科技小组的科学试验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一年三熟粮闯三千”项目,在1977年获全国科展一等奖,论文《早稻连续4年亩产1200斤以上的试验》曾参加全市作物学会年会交流;《早熟3号大麦高产》的经验曾参加上海市郊農科成果交流。

3.学校初步成为当地农村科学实验基地,技术推广中心。

如水稻人工喷施萘乙酸可以增产,油菜根蘸30烷醇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1982年,附近一个生产队发生了一起早稻栽后秧苗大片发病的事件,生产队长认为是承包者施肥过量而造成的,要追究责任。经过我们实地观察分析,确定是作为基肥的绿肥过量,导致硫化氢中毒而使秧苗得病,从而避免了一次纠纷,而且及时采取了措施,抢救了秧苗。1982年上半年,我们在共和3队选择了一块大麦茬早稻作为科学施肥的技术承包田,结果亩产979.5斤,比当地平均产量高310斤。

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头。我们打算.1.坚持为农村服务的方向,继续巩固和发展课外科技活动,逐步使各学科的课外活动全面地开展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发展:2.改革课程设置,加强生物、农基课的教学,补充适合本地生产需要的教材,让学生系统地、连贯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3.在初三年级开设几门选修课,记载成绩,作为毕业成绩之一:4.逐步把初中办成4年制,使没有升学的学生继续留校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毕业后能“供求对路”胜任农村生产和科研的一般需要。

作者:上海县友爱初级中学

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初中

把农村学校的办学方向,从“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究竟应该如何“转轨”,并使“转轨”真正落到实处,笔者通过对部分农村初中进行调查研究,想到了一些问题,特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一、农村初中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为什么要把农村初中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是由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决定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除了继续巩固发展初等教育的成果外,实际上主要是普及初中教育。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要考虑改革整个农村教育,就不能不将农村初中作为改革的重点。

2.是由初中教育面临的态势决定的。目前,全国已有1300多个县(市)普及了初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等及中等水平以上地区,初中普及率已达70~80%,有的甚至更高。我县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沿海开放县,初中普及率已达73%。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若千年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就可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到那时,初中毕业生将面临着较大幅度的分流:少数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多数人回乡务农在我县,这个比例大体是3:7,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尚不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将大部分直接就业。他们的素质如何,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势必成为农村教育能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大课题。如果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搞不好,每年有一大批不合格的学生流入社会,其后果可想而知。

3.是由初中阶段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入才、出好入才的一项奠基工程。同时,从人才成长过程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一个学生能否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入才。初中教育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把初中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4.是由初中敦育的自身状况决定的,初中是目前教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农村初中,大部分处于教学条件简陋、教学仪器奇缺、师资素质不高、学科教师不配套的状况:加工部分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未摆脱升学教育的桎楷,忽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致使大面积学生流失:冉加上社会上的某些诱因,如分配不公、体脑倒挂等,川以说,某些初中校的办学简直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种情况,也要求必须把初中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农村初中、首要的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据了解,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基本上仍是瞄准升学而办学,更确切地说,主要又是瞄准少数学生升学。学校为这部分人“跳农门”服务,校长和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违心地花费在这个方面,而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就业素质的训练,使农村初中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严重脱节。因此,农村初中教育的改革,必须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屏弃升学教育的旧观念,明确树立农村初中教育就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素质的、能满足建设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包括农村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服务的思想,只有牢固地树立起这一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实现“转轨”。具体讲,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

1.办学体制的改革,日前农村初中大体有四种办学模式:三年制普通初中(有的已改为四年);三年或四年制职业初中;“加"模式:四年制综合初中(即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初中全学程)。针对在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多数将直接参加劳动和农村建设的实际能要,我认为,农村初中教育体制改革、应将以升学为主的体制,变为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的体制,所以,农村初中宜实行四年制综合初中或“二加.”的办学体制。这两种体制都可兼顾升学就业两个方面“:加.”体制已有些地方试行,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四年制综合初中也有个别地方试办。据有关单位介绍、办好四年制综合初中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胃是否得当。基本思路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特点,开设农村实用技术选修.课,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实用技术;开设职业技术基础课,如工农业基础知识、农村商品经济常识等;同时用较多的时间开设普通文化课,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渗透一些乡土内容。

2.办学形式的改革。农村初中要紧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参与“燎原计划”的实施,直接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可针对当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编印科技资料,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农村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群众释疑解难;可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从当地选题,在当地推广;可使校办企业与乡镇企业加强横向联系,在生产和经营上互助互补;可组织教师、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在师资、教学基地和设备等方面提供方便、搞好服务等、这些直接为当地建设服务的实事,不少农村小学尚且能做,初中就更有条件做好。这样做,农村初中就可以打破关门教书的单一办学形式,使学校既能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又能为当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形成“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良性循环

3.此外,还应进行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如在小学阶段,可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品质,对初中学生强化职业技术培养,进行合理分流:少部分人进入普通高中,但应控制规模;相当一部人进入职业高中以及中专、技校,这应占较大比重,大部分人在社会协助下就地进行短期培训,使之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术证书;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进入成人中专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转入成人教育系列。

思想通了,再相應地抓紧进行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建设,并输以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就会形成以农村初中改革为中心、推动整个农村教育改革的局面。

三、建立农村初中教改的导向机制

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转轨,以及深化改革,必须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

首先,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在升学串上给学校“松绑”,不要再把升学指标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当前,某些领导部门,愚然不明着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并且在一些评比条例上写进了全面考核的内容,但实际上,对学校仍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升学率高的,被捧到天上,升学率低的,则被冷落。所以,各级领导部门端正办学思想,赏罚公.道,才是指向领路的关键。

第二,应切实制订初中教育的全面评估标准,井以此为杠杆,促进农村初中转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县一级教育部门,应根据转轨的要求,切实制订初中教育的评估标准。在坚持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以下几点:①学校的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项,是否体现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是否坚持以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为主兼顾升学的要求:②学校是否发挥了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实事;③留级风、流生风、重读风、体罚以及排斥差生等,是否已经刹住;④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否朝着转轨的需要提高等。建立了评估标准以后,县、乡教育管理部门要正常地有效地对评估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定期评估,实行奖惩,从而引导和促进农村初中教育走上改革的轨道。

第三,要抓好试点,树立典型,引导转轨。对于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引导,需要各级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深入基层,到农村到学校,了解建设对教育的要求,了解教育还有哪些环节脱离现实,和农村:干部、群众,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育为建设服务的路子。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实行直接的指导,取得经验,然后逐步在面上铺开,以引导整个农村教育改革向键康的方向发展。

山东省平度县张舍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办教育,目前全乡校舍已有明显改观。围为新建的张會中心中,学校舍。

作者:蔡宝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树养护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笔墨元素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