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不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逻辑。从逻辑的角度看,我国教育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教育教学理论在逻辑上注意不够,其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不注意逻辑方法的应用,再次不重视逻辑的通识和素质教育、不重视教育教学逻辑性方法研究与运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的人们,应多学一点逻辑学、多运用逻辑学。

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1:

精心打造特色文化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

[关键词] 特色文化;德育;工作平台

创新发展是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社会可持续进步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大本营,是助力中小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硬件保障,因此,学校更应注重特色文化的创建,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同样,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品质的关键所在,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收获。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及特色文化发展现状

1.德育工作执行力不足

在我国各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里,都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基本都在办公室内张贴了德育工作小组名单,从组长到组员,分工精确细致,但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甚至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都很少举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把德育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更是难上加难。如,在有些地区,每周一早上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都不举办,有些学生甚至不佩戴红领巾;班级团队活动不按期开展,有些学校直接不开展,主要原因是活动题材少,班主任缺乏创新思维,带头作用没做好;再就是学校不如期召开家长会,一般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有直接责任,在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不好时,学校很难跟家长交代,更何况是召开家长会了。总体来说,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执行力不够,计划周全不落实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现状之一。

2.应试教育影响深厚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农村,孩子们普遍认为只有好好读书升学才是唯一出路。从应试教育的过程分析,学校只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很少关心其道德品质和个人的自由发展。當下,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成了评判教育工作者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也由此产生。有些学校,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其实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所有课程都要同等程度对待,但实际上,有些学校只安排了必修的考试重点科目,对于不纳入考试范围的科目不进行授课,班会和体育课大都被教师占据,致使学生失去了很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3.德育教师配备不足,特色文化传播受阻

伴随着各地区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因为种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德育教学人员配备不足,导致许多中小学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初现。对特色文化的传播,各地区中小学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学生都很喜欢互联网及手机,对我国特色文化接触甚少,缺少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样只会导致特色文化传播受阻。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平台构建及特色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1.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特色文化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部门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些省份在高考科目中陆续加入了基本能力的测验,这表明我国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考试的方式引导学生投身特色文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特色文化学习中明确人生价值,提高自己感知世界能力。

我于1986年7月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投身于山区乡村教育事业中,所教的学生都来自周边村落,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及受教育程度都参差不齐,这样的生源给学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将当地的社会文化、人文文化及名人逸事等通过提炼和整合,形成具有学校地域特色的教育文化,这样的文化传递会更加生动,也能让学生通过了解校园特色文化进而对国家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打破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效果,才能培养出能够全面发展而又有鲜明个性的学生。

2.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平台的必要性

“平台即共享”,在这个资源共享、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在教育问题上故步自封,不跟随时代发展趋势,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肯定是落后的,是失败的。合理有效的校园德育平台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的领导及任课教师不断反馈、整合教育信息,加大对学生管理的精力投入,以社会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和美化校园为重点,积极探索德育平台构建的方式方法。校园德育平台的构建可以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及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之间能够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自然环境当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工作平台,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构建德育平台的关系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构建德育平台是相辅相成、互相协调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当地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及时及早发现并研究中小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有效抵制粗口文化、不健康口袋书等不良文化,这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建设途径离不开德育平台的构建。首先,打造特色文化能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德育工作平台的信息都是共享的,希望能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学校德育教学成果的共赢;其次,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也为打造特色文化提供途径,不同学校间的教学水平、特色文化的普及水平等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需要学校与学校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适应社会文化需要,这时搭建的德育平台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为学校间的特色文化打造提供交流平台,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


三、打造特色文化及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的措施

1.确立学校的特色文化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担任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的小学校长,1997年5月8日,龙潭小学遭到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学校的教学设施被全部冲毁,当时得到了广州市总工会的捐款,进行了重建,为感谢为学校重建提供帮助的组织及个人,学校更名为“龙潭同心小学”,含义即社会各界及个人同心共建校园,创造美好未来。学校通过此次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到学校的重建,提炼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意在告诉学校领导班子要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以建设更好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为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保障,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同时也鼓励领导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精诚合作,求实进取,大胆创新,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在打造特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至2016年,我因工作关系调到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中心小学任校长。该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鳌山高等小学堂,学校从“鳌”和“鳌山”的含义引出“厚德博雅,精进笃行”的办学理念,激励师生要做“博爱、博识、雅言、雅行”的现代君子并以此为校训。师生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一直走在从化区前列。学校也被广州市评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特色课程是“博雅教育”。

再如,我从2016年至今在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第二中心小学任校长,该校有一部分师生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的功力,由此,学校提炼出了“翰墨飘香,书艺育人”的办学理念,由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和中国汉字“正”的特点,形成了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守正求新”,效果凸现,学校也被广州市评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特色课程是“翰墨飘香,书艺育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校建设要首先确立学校的特色文化,提炼适合本校发展的校规校训,以激励师生齐头并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2.认真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对师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在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中心小学任校长时,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四园”,即花园、家园、学园、乐园。在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第二中心小学任校长时,认真打造学校的书艺氛围,从书艺氛围中渗透对学生的“五正”教育,即正直、正规、正义、正道、正气的教育,从中可以体现出校领导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师生发展相协调,以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各类班级文化建设都在考量着师生的默契度。学校打造特色文化最重要的环节是以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为对象,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激发师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构建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德育平台

特色文化核心课程的开发。特色文化核心课程能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特色文化。在两所学校任校长期间,我都把学校的课程计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的特色课程,低年级课程到高年级课程之间呈现一个递进过程,学习的目标可逐步提高。开发特色文化核心课程的主要方式是建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最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师的创新发展。小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学习只是孩子丰富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他们更多的是在游戏、探究、涂鸦、歌谣、蹦跳等五彩缤纷的活动中成长的。

学科课程的渗透。学科课程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帮助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载体,学校要实施特色教育,主要是要正确面对学科理论,把学校的特色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之中,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全覆盖,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学校特色活动的课程化。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做到参与无门槛,获得奖励无等级之分,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和德育育人兩者的结合,这样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要开展书法比赛、美术画展比赛、英语沙龙等各种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也要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等,做到公平竞赛,提倡以人文本,以德育提高为基的活动目标。总之,要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吸收学校特色文化营养,使他们能真正在自身德育完善和学习能力上得到提升。

4.师生齐发展,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通过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引导教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硬件基础,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软件之根,只有硬件和软件结合好了,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及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切实的帮助。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要紧紧围绕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学校特色文化的理解,与周围同事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这样才能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平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纳入学校特色文化打造的评价标准里,这是最切实可行的。学生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因为社会需要四有人才,而不是需要书呆子,所以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学生的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学校构建德育工作平台的目的。

文化需要提炼,特色文化需要挖掘,德育平台的建设也需要建立在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发展特色文化,才能共享发展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提升他们道德水平,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四有之才”。
参考文献:

[1]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0.

[2]朱启涛.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J].中国德育,2010(5).

[3]王超.比较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89.

[4]朱小蔓.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总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30.

作者:李耀荣

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教学论首先应该是逻辑的

[摘要]不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逻辑。从逻辑的角度看,我国教育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教育教学理论在逻辑上注意不够,其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不注意逻辑方法的应用,再次不重视逻辑的通识和素质教育、不重视教育教学逻辑性方法研究与运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的人们,应多学一点逻辑学、多运用逻辑学。

[关键词]教学论,教育,教学,逻辑。

1教学论与逻辑

为了最大或最好的实现知识的传授,作为知识传授的理论——教育学或教学理论,首先必须是逻辑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许多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并不注意逻辑的表达,这不仅影响了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而且“已成为教学论体系的致命伤和争取突破性进展的严重障碍”。

事实上,早在现代教育教学形成之初,教育学家就十分注重逻辑学在建构系统理论中的价值。例如,夸美纽斯把培根的归纳法看作“洞察自然奥秘”的途径。遵循培根的感觉论,夸美纽斯认定“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在理知中也不会有”。在培根归纳逻辑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论的主导思想——在感觉与归纳的基础之上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他的直观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他个人和其他人的教学经验于1632年撰写了近代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堪称“学”的名著《大教学论》,开创了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进而予以专门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如此,由于夸美纽斯贯穿和运用了逻辑公理化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使《大教学论》成为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本具有公理化演绎风格的论著,设定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由于夸美纽斯遵循逻辑的推演规则,以“适应自然”为基本原理,由此出发推演出九条教与学的一般原则,如便易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等,又由这一般原则出发推演出一些更具体的小原则,采用了“原理→大原则→原则”逻辑推演方法来演绎教学理论,这就使得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更具有公理化风格、更令人信服。

2我国教学论研究表现在逻辑方面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在逻辑表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教学论概念的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表述”。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概念的定义或界定逻辑性不强,甚至于违背逻辑,要么定义过宽,表述笼统,概括度不高,要么定义过窄,语词表述不能反映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外延,要么定义同语反复或者使用比喻语词或者循环定义,概念的清晰度不高,甚至不知所云;②“概念使用,特别是在引进其它学科的概念时,没有弄清楚它的本来涵义,又未作出新的界定而机械套用;③标新立异,不采用教学论中已有的比较成熟的说法,而是翻花样,而新花样新提法又没有原有说法确切”;④概念的分类或划分错乱严重,要么对概念的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要么划分后的子项相容,要么划分的标准或根据不同一,使得概念之间是并列关系或同级关系混乱,影响教育教学理论的现有价值;

2)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基本原理、推理规则(推导规则)、结论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关联。具体表现为:①很多教育教学论文缺乏中心概念或核心概念,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支撑,使得这样的论文给人的感觉是高深莫测却又不知所云,实际上这样的论文毫无价值;②一些教育教学论著不能以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作为逻辑起点,也没有阐述必要的推理规则作为逻辑中介,给人的感觉是结论是糊里糊涂得出的,结论的得出要么没有前提,要么没有必要的推理规则;

3)教学论体系之间、章节之间逻辑混乱,表面上是追求创新,实际上是把成熟的理论体系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不但不是创新,反而使得原有的成熟理论支离破碎、价值降低。例如,有的教育教学论文段落之间、语句之间逻辑关系混乱;有的教育教学论著体系、章节不但有违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而且在逻辑上也十分不通。

3如何实现教学论与逻辑的统一

有鉴于此,首先,“应该把教学论概念的科学规定作为教学论建设的重要一环。借用其它学科的概念于教学论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看,也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借用’是有局限的,它本身就是研究不深入、不完善的表现。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应该放弃这种借用,对教学论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既要研究教学论,就要有个清楚的概念,以免随意拉扯,将教学论罩上一层雾气。教学论不能容忍概念的分化、异化和混乱状态,对其作出科学的规定是教学论体系逻辑表述的基本要求。”

其次,在论文或专著的写作中,强调核心概念(当然不仅仅指一个,可以是多个)的关键作用和基础作用,通过核心概念把整篇论文或整部著作或整个理论的概念群串连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理论整体。因为“核心概念是教学论概念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某种学说的观念,即基本观点的概括,也是对学说体系所要反映的客观教学矛盾一般本质的规定。核心概念在教学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首先,核心概念制约着整个教学论体系的性质,其成熟程度是教学理论发展程度的标志;第二,核心概念作为长期研究的结晶,是从具体到抽象概念转化的总结,而它同时也影响到各具体概念的规定;第三,核心概念是建立教学论论述体系的枢纽,没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核心概念,论述体系必然陷入混乱。”

再次,要求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们应该多学一点逻辑学,力求在写作论文或专著时,能够自觉而正确的使用逻辑方法,为圆满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服务,为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现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表明,逻辑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科学方法论,不仅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哲学及其它人文科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现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总思潮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逻辑分析。对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思想进行逻辑分析,已成为世之显学——逻辑主义。尽管逻辑主义不是尽善尽美的,但不可否认逻辑主义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正是由于强调“分析”的巨大功用和技術,使得一些学科和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逻辑学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科教学论的诞生与发展贡献了力量,为教育学(教学论)新一轮的拓展打下了的基础。

总的说来,逻辑学或逻辑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逻辑是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有效手段。教育科学研究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而教育心理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逻辑学或逻辑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和前景已为许多人所证实。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逻辑心理学的研究。皮亚杰首次成功地将逻辑引进心理学研究,用逻辑作为分析儿童思维活动的工具,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完成了一系列有关逻辑学与心理学的著作,如《类、关系、数》、《逻辑与心理学》(1953)、《智力心理学》(1942)、《儿童的数概念》(1952)、《儿童早期逻辑发展》(1955)、《逻辑的阶段》(1949)、《发生心理学问题》(1956)、《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等等,而且以这些著作为基础发展起了一门新学科——逻辑心理学。皮亚杰的逻辑心理学不仅是一个巨大创造,而且也验证了逻辑的巨大力量。另外,当代思维心理学的发展表明,逻辑作为工具被引进到心理学研究中,将有助于减少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减轻心理学研究的难度,主要表现就在于逻辑作为测试被研究者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和内容,有其它测试方法(技巧)和测试内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一切思维活动(不仅包括人且包括其它有较高思维的高等动物)在本质上最终要依靠逻辑。因此,逻辑作为衡量思维活动是否存在的标志,作为假设一旦引进到思维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研究,就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当代思维心理学就是基于“逻辑作为思维标志”而发展起来的。这再次证明了,逻辑与心理科学的紧密的联系;

另一方面,逻辑方法是研究教育现象、总结教育规律的主要方法。逻辑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使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化、精确化和定性化,而且产生了教育科学的分支,如比较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产生了教育学新分支——比较教育学。

逻辑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概念的定义、划分(分类)、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推理的方法(演绎的、归纳的、类比的),逻辑的比较法、归纳法等等。这些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是各有千秋的,在这里我们仅就逻辑的比较法与归纳法谈谈其具体价值与作用。

首先,看逻辑的比较法。逻辑的比较法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实质是各种逻辑方法(如定义、划分(分类)、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等)的综合,它是将两个以上的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对照,从而确定各对象层次性质的异同、地位的主次或功能的优劣,以达到认识对象的目的。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体现为: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或某几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问题的普通规律和特殊规律,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导向。比较法在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采用比较法,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各种教育问题,分析同类或不同类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探讨教育规律,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向;二是将比较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结合成历史比较法,由此可能通过纵横比较、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史,深刻揭示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或特性,指导和服务于现实的教育;三是采用比较法可以对特定范围内的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定性的鉴别和定量的分析,更深刻更深层次地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比较法常与其它逻辑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分类比较法,即先比较分类,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比较是分类的前提也是分类的后继,分类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又是为进一步比较作准备的;又如,模拟比较法,模拟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是一种推理形式,是根据两个(类)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则是模拟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两个(类)不同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个(类)对象中去;再如,归纳比较法,即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事实上,比较与归纳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是归纳的前提,归纳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归纳法有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以及命题关系的归纳法等之分,归纳比较法也有相应分类,而且还可细分,如命题关系的归纳比较法还可分为:求同比较法、求异比较法、同异共享比较法、共变比较法、剩余比较法等;

其次,看归纳法。所谓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知识推出一般知识的逻辑方法,归纳法也叫归纳推理。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传授知识时,归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归纳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基础。当人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了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或认识时,实际上正是由于人们对过去的经验能够作出概括,据此帮助人们解释现在的经验并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说归纳是人们借以向过去的经验学习的手段,是人们获得科学知识以及常识的基础;其次,由于归纳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大于前提中所断定的范围,它属于一种创造性或扩展性推理,使得人们由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推出不能直接经验的结论或知識;第三,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历史已经证明,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家对已有既往知识的归纳,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是一个应用归纳法的典型例子。归纳法是对众多同类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的共同的性质或因果关系,以求得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教育现象)的本质或规律。

归纳法也常常是与演绎法同时使用的。演绎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结合具体教育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或者从教育现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假设,再与另一些现象对证或验证,从而得出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认识或具体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对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公理化的基本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常常也是紧密联系的,单独的归纳或单纯的演绎都不存在,常常是演绎中有归纳,归纳中也需要演绎。二者相互配合、互为促进。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论教学论体系的逻辑表述[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作者:刘邦凡 何太淑

比较教育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考察及特征分析

摘 要:本文在优质教学资源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教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继而分析了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分布的三个特征:即优质教学资源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师范类大学中又以教育部直属院校占绝对优势;优质教学资源在师范类高校分布特色明显,优质教学成果凸显在国家重点学科中,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其担纲;优质教学资源以院校独立完成为主,院校间合作完成为辅。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优质;教学资源

一、优质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分类与特征

关于教学资源的界定,教育理论界尚存争议,有学者将教学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及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2]。尽管认识有别,但人们通常认为,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换言之,教学资源就是为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的系统、素材、环境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的综合。

优质教学资源相比一般教学资源而言,更具先进性、引领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优质教学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备先进教学水平,同时能够保持一定教育教学领先优势的,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概念资源的综合。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内容、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秀的教学条件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具有下述特征:

第一,优质教学资源一般依托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打造。这些重点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与重大需求的人才与科研基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体系建设中具有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二,优质教学资源离不开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的突出体现,能够集中展现高校的办学定位,具备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拥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获得大众认同。第三,优质教学资源拥有专业的学科教师骨干团队。这些骨干教师具有高超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出众、效果优良的精英队伍。第四,优质教学资源具有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经过了充分考虑和实践检验,既是教授者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科学组合。第五,优质教学资源内含精深的教学内容和合理优化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及使用教材必然融入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体现学科发展新方向,具有教授者独特的专业见解与学科创新内容。在此基础上,优质教学资源极有可能产生突出的教学成果。第六,优质教学资源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是不断更新、改进与发展的,一般具备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

二、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统计

教育学在今天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我国高校学科共设置13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其中教育学门类下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又下设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十个二级学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规定教育学门类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5个目录内专业和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华文教育6个目录外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调整为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八个基础专业和华文教育一个特设专业。

为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教育部出台系列政策,启动多项工程,进行各种优质成果的评选和奖励。本文主要从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国家教学成果、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教材几个方面对教育学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进行考察。由于教育学一词的使用具有语境特征,我们需要对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做必要的限定。本文所说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涵括了教育学类、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学科等内容。

1. 教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分布统计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自1986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2007年重新考核批准的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校11所,重点培育学科学校3所(表1)。

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截至2010年,教育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共计13组,其带头人均为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本学科(专业)的专家(表3)。

(3)教育学国家精品教材。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促进“十一五”规划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高教司自2007年起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选工作。根据我们能够查找的三、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特征分析

1. 优质教学资源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师范类大学中又以教育部直属院校占绝对优势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占总数的近72%,从表2也可看到,2007年开始的教育学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更是如此。根据对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学校的统计及表4、表5的显示,在获奖的36所院校中,非师范类院校只有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聊城大学6所(如果不算有师范院校背景的西南大学和聊城大学只有4所),仅占获奖院校总数的16%,而且这些学校的获奖项多为1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师范类院校占了获奖院校总数的84%;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11项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华南师范大学以6项的获奖数目位居第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并列第三(各5项),首都师范大学以获奖数目为4的优势排在第四位。像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些重点院校更是在获奖院校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8项教育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中,北京师范大学有2项;在38门次教育学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精品课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有6项;在10种教育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北京师范大学有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师范类院校自身的教育学传统优势,另一方面更主要在于这些学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动。

2. 优质教学资源在师范类高校分布特色明显,优质教学成果凸显在国家重点学科中,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其担纲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11所高校中,师范类达到7所,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中,拥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基本都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从表2可知,52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中,师范类院校占了41个;从表3可知,13个教育学类国家级教学团队,仅有的两所非师范类院校聊城大学和西南大学都有着师范院校的前身。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组建大多都集中于师范类高校之中,这也就不难理解优质教学成果获奖也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院校的现象,而且这些院校优质获奖成果都显示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学团队的特色。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获奖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外国教育思想史》,就有着国家重点

学科政策的支撑及外国教育史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担纲。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各院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优势、教学团队资源特色提升自身专业学科以及学校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极易造成某些院校对某一学科的垄断,这是极不利于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的。

3. 优质教学资源以院校独立完成为主,院校间合作完成为辅

在本文考察统计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中,由院校独立完成的占获奖成果总数的九成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院校自身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各院校略带功利性地分散开发教育资源的某些缺憾与不足。据此,笔者认为,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资源共享,甚至强强联合。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可谓成果显著,但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与分配上,还需完善与改进。教育学类优质教学资源是师范类大学尤其是教育部直属师范类大学占据绝对优势,一些非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国家重点综合大学也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逐渐开发有自己风格与特色的教育学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材。其次,各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院校间在优质教学成果完成中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教学成果中的交叉与重复,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优质教学成果的“含金量”。最后,应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更新,走出一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优质教学资源的建立本身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以期间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将各种丰富多彩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归纳,并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利用与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本身的同时,使它的社会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2] 李如密,何小忠. 教学资源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1999,6.

[本文为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地方综合大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改革研究与实践(J20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

作者:徐冰鸥 尹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护电路与电路设计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