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后现代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当下,以渲染暴力、色情、肉欲和妖魔化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庸俗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不仅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给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有哪些具体体现,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

第一篇:后现代艺术论文范文

后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审美基础之上的消融与新生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使社会许多事物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再过于追求高贵虚无的美,而崇尚“返璞归真”、“接地气”的符合当代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与人们现实生活相适应的美。后现代艺术是在现代藝术审美基础上消融、新生而来的,由于无法与现代艺术彻底的决裂,因此,后现代艺术不得不从现代艺术中吸收借鉴优秀、先进的营养,以达到丰富、发展自身的目标,从而形成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审美;消融与新生

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最早提出“后现代”概念,声称是比法国印象派绘画更加先进的作品。1970年,博德里拉、利奥塔和哈桑等研究学家对这个定义进行再次的延伸,他们提出在当今的媒体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新型的生产关系和市场等方面的变化会衍生出一个新的后现代艺术。到80年代时期,后现代艺术的审美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撕裂性的、冲突性的变化。“现代主义美术在相当多的概念与批判标准方面与古典艺术背道而驰,而后现代主义美术则在一种戏谑的情况下对现主义美术概念与批判标准进行了批判。”1

20世纪以来艺术的思潮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与现代世界的社会变革和知觉的变化。工业生产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材料、对象和技巧已经进入艺术世界,并深刻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语言和实践,工业技术使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美的变化,不再是之前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手工生产的、少量而昂贵的美学思想指导下的手工艺品,而是具有大批量生产的、设计简单的、价格经济同质化的工业产品。这些工业生产品完全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相适应,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且,使得艺术的生产有了新材料、新对象和新技术,从而产出了大量的现实与美相结合的艺术品、日用品等。同时艺术品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工整严谨、充满匠气,多数服务于帝王将相、宗教的气息,它们现在必须满足新的大众的需要,返璞归真、清新自然、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艺术的生产形式的转变,也正好符合了20世纪艺术的美学主旨,艺术有意“退隐”和艺术与人的正常活动过程的重新结合。

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在现代艺术美学特征的基础之上不断消融、消化递进发展而来的。在艺术的发展史上总是出现各种冠以先锋、激进之类名称的艺术形式,但是这也是在历史与当时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变化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只不过较社会大多数感知不甚明显的人来说,这些敏锐的想法以及表达则被形容为新时代、激进、混乱和疯狂,是不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支持的,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举动,应该被加以遏制。“20世纪的发展演变常被形容为实验性的、争论性的、甚至是混乱的。这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引起困惑或惊慌的艺术革新。但是我们自己的时代出现了比任何时代更多的、分散的、独立的乃至冲突的运动和发展趋势。”2并且现代主义的反抗措施并没有对精英文化制度造成本质上的损害,使得以往的精英文化制度仍然得以保留和发展。如果一定要谈及其中的一些变化,只能是说是对艺术的利用形式发生了转变,使艺术的价值从贵族资产阶级维护地位的工具变成了现代大资本家在市场上对艺术进行商品性质的变卖,利用艺术而从中牟利的手段。只是“换汤不换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尽管现代主义在以往对精英文化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叛,但是,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丰富物质基础作为后盾,离开物质的支撑文化将如同没有了躯体只剩下灵魂,这样的文化是虚无缥缈的,是不现实的,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因此,后现代文化是由社会统治阶级提供的,使得后现代艺术即使是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也能够依靠着这层关系而获得新生,重新存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此外,资产阶级也同样需要艺术来巩固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不断的向后现代艺术投入资本,帮助其壮大,使后现代艺术也够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中得到存活和发展,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保障自身的地位。正是本着这样相互矛盾但是又相互利用的关系,才使得现代艺术成为了一个混合体,导致现代艺术表面上具有精英艺术的美学特征,而其内在实质上的则是拥有的大众艺术的美学特征。随后,后现代艺术继续进行着对刚刚形成的权力与中心的消解,不断对新生的权力进行示威。但是和现代艺术一样,它的反抗情形似乎也有些悲哀,后现代貌似正在重蹈前辈的覆辙,这也预示着这场艺术的争斗结局注定是悲惨的。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先进性,它在反抗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顽强与义无反顾使后来艺术不惧怕前方道路的曲折艰难,仍然本着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现代主义始终推进着后来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由于现代艺术在精神、经验等各个方面给了后现代艺术无限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早已经息息相关,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导致后现代艺术无法与现代艺术完全断绝关系,更没有办法去创立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而且需要一直从现代艺术当中不停的吸取其先进的、优秀的、有营养的部分,来完善壮大自身,使后现代艺术得到高效迅猛的发展。

但是,后现代技术对现代艺术除了选择性的继承之外,后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还是形成了自己明显有别于现代艺术的优势特色。现代性理论奠基于康德关于科学、伦理和艺术的自主范围的界定。康德提出了纯粹审美的观念,认为判断艺术作品的唯一合适标准就是其自身的价值,一切外在和工具化的考虑都必须加以排除。现代性的两大支柱是统一性和自主性,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认为现实是受规律支配的,而规律可以为人类的理性所掌握。而破碎不堪可算是“后现代”理论的明确的美学特征,这种理论在后现代艺术方面完全行不通,后现代艺术与其想法完全背离。因此,后现代理论提出现实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终将是不可知的,因而崇尚自由,提倡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它放弃了现代理论所设定的理性的统一主体,转向被社会忽略的自由、独立、非理性的客体。在时间和地点上,它肯定瞬间性、偶然性。艺术作品的目的不在于确定现代性所追求的“非历史的完整性”,而是将之暴露于历史的偶然性,因而后现代有着浓烈地不确定性。例如,德国前卫艺术家20 世纪 70、80 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约瑟夫博伊斯,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其著名的《油脂椅子》(如图1),05715是把动物油脂堆积在一张普通椅子上,从而消解了椅子的实用功能并同时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油脂的概念提出质疑。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来选择材质,油脂是一种同时兼具流动性合不确定性特点的媒材。对于作者来说,“油脂象征着死亡与再生”。油脂虽然已经丧失活力,但却可以转换成无穷的能量,影响椅子的功能,这里的椅子可以是躯体或人的隐喻。博伊斯对油脂物质的偏好正是因为物质本身总是处于这样一种无定型的变化过程中。这种材料的可塑性以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反映令他感兴趣。同时博伊斯在即在人生经历方面的原因,油脂在他的作品中已经成为人和灵魂的代名词,而椅子这种人工制品的物质性在现实种存在,作为一种固定标准,它所处的立场是与人相对峙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色理论在像博伊斯营造的此境界种,他认为油脂非油脂,椅子非椅子,物与物之间无本质区别,物质与精神之间也无明确界限。人类的经验被理解为是瞬时的、没有结束的,而不是向一个未知的终点或永恒的事物的本质探寻的历程。同时后现代艺术有着很强烈的反讽性,艺术家们不断地自我反思、探索、挖掘,它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展现出了真实的心理状态,留给自身的讽刺感逐渐增加。同时行为参与性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审美艺术特征,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的身体是灵魂最好图画”,他利用人的身体来表现艺术中不一样的美。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身体艺术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表演、行为等表达方式上相互交错开来,表现出一种屏蔽现实的仿真图像。同时,后现代艺术新生艺术审美特征还有无我性、无深度性、不可表现性等等的表现形式。

“杰母逊把后现代时期称为后资本主义阶段,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灾难,如迷宫一样令人迷惑,没有明确的指向。”3尽管具有破坏性审美的后现代艺术对理性审美的现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艺术新生的必要经历。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艺术与美是时代永恒的话题,永不消失,消失的只会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所作出的不同理论评价与概念解释。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传统与摩登混血-后现代主义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

[2]美]阿诺德-贝特林.艺术与介入[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

[3]邵亦杨.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1版第一页

作者:曹蕙如

第二篇:后现代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当下,以渲染暴力、色情、肉欲和妖魔化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庸俗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不仅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给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有哪些具体体现,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艺术教育 后现代艺术 影响 对策

[作者简介]刘永涛,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 451191)

受经济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我国艺术领域出现了以背离、批判现代和古典风格为特征的后现代庸俗艺术,出现了“妖魔化中国”、刀割、火烙、倒悬、色情、恶搞等特殊景象。不仅导致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对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认识后现代庸俗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后现代庸俗艺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1.妖魔化中国的政治波普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品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体系之中。受西方趣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一批艺术家主动迎合西方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想象,夸张的造型、艳俗的色彩、浓郁的政治映射成为一种文艺思潮。文革中的大字报、大标语、宣传画、经典样板戏的样式和“红光亮”、“高大全”的图像叙事以及图像符号成为惯用主题,泛政治波普主义在架上绘画、雕塑、观念摄影、影像艺术等领域大行其道。“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这些思想情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动机,中间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密切关系”。诚如潘诺夫斯基所说,“色彩、线条、光影、体积与平面的分布,不论在视觉上多么赏心悦目,都必须被理解为承载着多种含义”。借由艺术作品传达的“光头”、“大脸”、面目呆滞、精神涣散、形象丑陋猥琐的中国国民形象,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视觉印记和固执偏见,为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丑化提供了拙劣的视觉例证。但是,这些希望挤入西方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为西方始终“把中国艺术看成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插图,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一种插图,而不是独立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对英雄人物的丑化、对政治的反讽呈现出鲜明的后殖民趣味和媚俗趣味,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机会主义和“新媚俗主义”的泛滥。

2.色情化倾向

艺术和商业的联姻,导致了艺术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商品广告以与情色搭界来吸引人的眼球,在杂志、报纸以及电视节目上随处可见的各类广告图像中,女性裸露的身体、男男女女充满狂热爱欲的表情、含沙射影的广告词等,这种情色画面的广告成了广告的主流,充满情色的挑逗让人浮想联翩。一些厂家、商店、娱乐场所和个人打着“艺术”和“审美”的旗号,以“人体彩绘艺术”的幌子,在艺术与色情之间打擦边球,甚至越来越露骨。有些艺术家也对裸情有独钟,如某行为艺术内容是表演者赤裸着全身。涂抹了蜂蜜和鱼肚内的腥液分泌物,端坐于肮脏的公厕内;有的艺术家不厌其烦地把花瓶和人的屁股结合在一起作为作品的主题,等等。在网络上,具有色情画面和挑逗词汇的网页更是成为网站提高点击率的要素,对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

3.血腥化倾向

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甚至是儿童动画片中,血腥、残暴的画面已不罕见。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下,一些艺术家以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以烙印、割肉、放血、玩尸体、吃死婴以及虐杀动物等令人发指的极端行为,向社会和人们表现他们“艺术创造”的“美”,场面血腥、手段残忍,充斥着对法律、道德和人性的挑战。如某地的悬挂艺术,表演者用四个手掌大的铁钩从胸部的皮肤和肌肉横穿而过,被悬挂在河边的榆树上长达8分钟。这种把痛苦作为享受和审美的行为,对人体是一种伤害,也证明不了一个人的毅力、信仰、耐力等,更无法体现艺术的真善美。应该看到,这种“为了震惊、自我宣传、制造名声或是感性刺激”的“可疑艺术”,往往是在寻求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回报和影响。

4.艳俗化倾向

一些艺术生硬地模拟消费文化,呈现出即时性、功利性和浮华的特征。恶搞现象层出不穷,胡编乱造,随意戏说历史。比如,刘备当上了总经理,诸葛亮开起了市场营销培训班;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跳脱衣舞的闹剧,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玉有了外遇;把《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改成了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甚至还夹杂一些下流的对白等等。在某些领域,艳俗化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

二、后现代庸俗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

1.审美观念上导致学生美丑善恶不分

艺术有着基本的社会功能,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宣传鼓动作用和娱乐作用。因近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而生的后现代庸俗艺术,放弃了艺术的传统职能、历史意识和价值判断,丧失了主体性,抹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躲避崇高。诚然,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假、丑、恶现象,但这不能成为艺术炮制假、丑、恶的理由。艺术家应是社会清醒的良知,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明确地站在真、善、美的立场上,弘扬人性美,鞭鞑人性丑。后现代庸俗艺术给人们激发起来的情感反应,决不可能是审美意义上的情感反应,只可能震动感官,产生低级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作为前卫艺术,后现代庸俗艺术确实有着对陈旧艺术观念和落伍艺术方式的反叛成分,尤其是它的娱乐性、戏谑性仍能被很多人乐于接受和认可,所以,后现代庸俗艺术往往导致人们审美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由于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对历史的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缺乏批判意识,容易跟风,易于接受,甚至导致美丑、善恶不分。

2.艺术实践上导致学生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盲目追随和刻意模仿

每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都要从基础做起,没有扎实的功底,绝不会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然而基础的训练往往是乏味、枯燥和单调的,甚至是艰难的,而后现代庸俗艺术的产生过程则往往是速成的、容易引起轰动和提高知名度的,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了示范效应。很多大学生回避艺术创作的艰辛过程,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渴望一夜成名。这种导向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恶劣效果:学中文的不知唐诗宋词、学音乐的不懂五线谱、学舞蹈的不会劈叉、学美术的不懂色彩……这种效应已经在某些院校开始逐步显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曾受邀观看某高校一次比较重要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在舞台上自得其乐地表演了小品《大话西游》,粗劣的道具、滑稽可笑的台词,让台下的学生观众捧腹大笑,但笑声过

后,又能给大家留下些什么呢?

3.艺术教学上增加了高校艺术教育的难度

艺术的门类本来就丰富多样,作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来说,要想熟知各个艺术门类的特征、历史、发展趋势等实属不易,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认识的偏差,对某一艺术现象和思潮的认知也存在歧义的可能。尤其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新的学术概念、艺术现象、艺术内容也不断增多,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融还正促使着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在“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力、训练创新思维、认知创新规律和借鉴创新方法”等方面大有作为,让学生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更宽广的艺术前景,以深邃的思想深刻认识、科学研判艺术思潮和社会发展趋势,已给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亟待破解的严峻挑战。

三、高校艺术教育应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对策

1.构建主流价值体系,保护国家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文化因素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只要还存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文化上的渗透和反渗透就在所难免,文化安全实质上就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后现代庸俗艺术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审美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当前主旋律电影接受状况堪忧”。由于手段、内容、形式等相对陈旧,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作品兴趣并不是太大。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用主流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用“超越西方标准研究世界美术”的勇气,去认识、剖析西方价值和后现代庸俗艺术。以人文精神的树立和道德底线的守护,多渠道、全方位地介绍国内外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刻解读后现代庸俗艺术,了解后现代庸俗艺术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品,对具体的后现代庸俗艺术个案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学会识别一些伪艺术与伪艺术家,认识后现代庸俗艺术背后隐含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形成文化认同感,以主动姿态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艺术观念和理论指导上,少数教师热衷于标新立异,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解释力不够,对艺术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不加选择地接受并引进,导致一些学生的盲目崇拜;二是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目标上,一味追求西方模式和西方经验,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挖掘,过分追求功利性,致使学生出现浮躁心理;三是公共艺术教学的现代化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是有些院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占有量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公共艺术教学的学科壁垒现象仍很突出,须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可分的”,公共艺术教学在面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甚至艺术学科的多个门类时,都显得力不从心。以后现代庸俗艺术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后现代艺术,具有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模糊性,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的公共艺术教育,显然不能充分回应一些具体问题,“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人生观和审美观。

3.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雅艺术有别于后现代庸俗艺术,是指高尚雅趣的艺术,油画、芭蕾和交响乐都可以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高雅文艺的审美价值、思想认识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国家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全国高校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对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都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和审美追求,大力提倡高雅艺术,有益于当代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而且也有利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开阔贯通古今的宽广视野,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使大学生倾心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持锐意昂扬的精神状态,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对高雅艺术了解得越多,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自觉抵制和正确认识也越坚定,因此,有着高雅艺术浓郁氛围的育人环境,对丰富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推动公共艺术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意识

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冲击,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多元性世俗文化,它重德、重礼、重义、重教,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人文主义,更是一种积极、理性、世俗、实用的处世哲学和伦理规范。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乡野文化,如同涓涓细流共同汇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历时几千年而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创造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成了艺术教育新的走向,在教育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祖辈遗留下来的价值、原则、规范、经验、观念和知识进行梳理、系统化,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庸俗艺术、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白后现代庸俗艺术的来历、形成过程、特征和发展趋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是增强对后现代庸俗艺术的免疫力、辨别力和艺术教育说服力的核心和关键。

5.把握好育人各个环节,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使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凸现。艺术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团队精神、塑造完美人格、激发潜能和创造性、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如何做人的重任,一定要克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将其渗透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行外部延伸和丰富。如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著名艺术展览,浏览博物馆、艺术馆及多种现代艺术资源;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于社会艺术活动,及时把艺术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校外艺术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载体建设,提升学生艺术修养,自觉应对后现代庸俗艺术。

作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具有教育的文化功能、灵魂的塑造功能、审美的陶冶功能等多重功能。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深刻读解和积极应对破坏艺术理想、无拘束地否定一切、向严肃艺术泼脏水的后现代庸俗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注释:

①(美)哈拉普著,朱光潜译.艺术的社会根源[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

②曹意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油画[J].美苑,2006,(1).

③巴黎专访侯瀚如:谈华人艺术在西方[J].(台湾)艺术新闻,1997,(10).

④Richard Eldrid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Art, Cambridge, 2003.

⑤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1).

⑥黄会林,刘藩.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J].电影艺术,2007,(6).

⑦丁宁,詹姆斯·埃尔金斯.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口].美苑,2002,(3).

⑧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⑨黄宗贤,吴永强.视觉文化与高等美术教育变革[J].文艺研究,2005,(2).

(责任编辑:王庆玲)

作者:刘永涛

第三篇:后现代非绘画艺术

摘 要:后现代艺术好似一个独立的个体,突兀地存在于美术历史的长河中。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对赫斯特艺术作品内在品格进行深入探析,去区分真正代表后现代非绘画艺术作品和被曲解的后现代非绘画艺术作品,从而更客观辩证地去了解、欣赏、研究后现代艺术。

关键词:达米恩·赫斯;死亡;自由

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这个前卫的词汇开始流行。绘画迅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涌现出一批以非绘画形式为主的艺术家。他们是时代的产物,给了社会猛烈的一击。他们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其艺术思潮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崇尚自由的希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使艺术的领地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就是达米恩·赫斯特。

1965年,达米恩·赫斯特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他年少时期曾因行窃而遭逮捕,导致他的求学过程中有很多波折,他先后在列斯的艺术与设计学校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就读,中间他还在伦敦的建筑工地工作了两年。在学生时期,他曾在太平间兼过职,这对他以后创作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一、生命——存在的脆弱

在20世纪80年代,赫斯特的早期作品开始体现了他对死亡的认知,医学药品只是能够延续生命,并不能阻止死亡。在《我想成为我自己》中他展示了一个药品柜,药品柜分六层,每一层的架子上都整齐地摆放着从人的头部直到脚部治疗所用的医学药瓶。显而易见,药品柜就如同人的身体结构的示意图。医学药品是社会商业化的产物,一层层整齐摆放的药罐如同社会体制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现代医药”展中,直接点明了整个展览的主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过分地依赖于体制的管理和以往的经验,而离现实的生存经验和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

赫斯特把对医学崇奉所产生的危机深入到他的艺术中,作品《圣歌》,一座高达6米的医学人体解剖图解的雕像,把人的身体内部构造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种展示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所有器官及其运行方式,却无法看到灵魂的归宿。肉体是对生命最好的歌颂,而这也是赫斯特意识里对生命最好的圣歌。

二、死亡——竞争的残酷

相信很多人会被达米恩?赫斯特的成名作《生者对死者的无动于衷》里描述的画面——一条14英尺长的张大嘴巴被泡在无色无味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的老虎鲨鱼标本所吸引。

一条鲨鱼赫然出现在人类的视线里任由人们注视、打量,挑战着人类的视觉神经,给观者带来了恐怖又惊奇的视觉冲击。这条鲨鱼虽然已经死亡,但表情仍然异常凶恶,封住玻璃水箱边缘的白色立方体,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社会制度的条条框框,向世界做出无声的呐喊。让人类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猎人,也同样是猎物,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循环不止的一环[1]。这条鲨鱼的死亡是物理上的死亡,但其所传达出的是人精神上对死亡的重新认识。无论物理上还是精神上的死亡,都表现了现实世界竞争的残酷性和存在的脆弱性。

达米恩·赫斯特对死亡和生命大胆的冥想深受培根的影响,在他眼里,培根是他精神上的导师,是直面残酷现实的画家。培根绘画形式主要以三联画为主,绘画主题多描绘黑暗与孤独。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创作的《黑色三联画》,画面以三个并列的黑暗场景的形式描绘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同性恋人戴尔的死亡,黑暗的背景、痛苦扭曲的人物表情和指示性的符号强化了死亡主题,营造了孤独的气氛。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孤独的宁静,致乔治?戴尔》直接表达了他对这位前辈的敬仰。在这件作品中,戴尔的形象被羊的尸体所取代,三具羊的尸体分别装在泡有福尔马林溶液的玻璃箱中,再现了培根最著名的《黑色三联画》。赫斯特用死亡作为主题,体现出在面对人性的黑暗面时,能与之对抗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贪欲和人性本能的黑暗。

三、诱惑——欲望的恐惧

赫斯特作为后现代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艺术家,有人厌恶他、讽刺他,但不得不承认也有人喜欢他、赞美他。在某些人眼中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也有些人认为他是狡诈的投机商人。他的《为了上帝的爱》作为在世艺术家中价格最高的作品而饱受争议,因其高达5000万英镑的标价。有艺术批评家认为这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商业作秀,毫无意义。这件作品由一个真人头骨制成,上面涂有白金,镶有精致的钻石,其中头顶上还镶有一颗价值超过2000万美金的心形钻石。这件由白金和钻石装点的头骨光彩夺目,充满诱惑力。钻石代表人类的欲望,头骨代表人类的恐惧。赫斯特试图用欲望的外表装饰死亡的恐惧来告诉人们,当欲望与恐惧交集,当诱惑与死亡重合,人们会不会被蒙蔽了双眼?

马克斯·哈维在“感性”展上的作品《马拉?汉德莱像》同样也饱受争议,但相比赫斯特而言,观众的愤怒大于媒体的关注。马克斯·哈维以英国臭名远扬的杀人犯马拉?汉德莱为原型,在印满儿童小手印的蜡纸上把这个象征邪恶的人物头像画成了媒体明星似的肖像。这个遭众人唾弃的杀人犯曾经协助丈夫对五名未成年少年性虐待,并且残忍地杀害了他们。哈维的作品更像是恶作剧,他放大杀人犯形象目的也许在于讽刺金钱驱使下大众媒体的堕落,但是,他是在消费大众的善良。他的作品不仅没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并且丧失美学意义。他带有目的性地创作作品,挑战观众道德底线,吸引媒体关注,最大限度地产生社会效应。

当过度的创新激发起内心的恶的欲望,传递给他人的只是恶心和精神压力时,这些被曲解的艺术,只是披着后现代艺术的外壳,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后现代艺术。

四、自由——永恒的追求

对赫斯特艺术作品内在品格的探析中发现,赫斯特的作品总能瞬间聚集所有焦点,天生带着挑衅和不怀好意,他像个小孩子,需要搞破坏来博得大人的注意。但其实他一直都在追求内心的纯粹,他的鲨鱼、药柜、钻石头骨都是他自我本身的反映,他的艺术环境、他的艺术语言需要绝对的自由。他在传统绘画中是个疯子,但在艺术空间里是个天才。他和他的艺术无不在向我们解释:何为生命,何为死亡,何为自我,何为自由[2]。

对自由的追求是后现代艺术家惯有的态度,就如1974年意大利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琪是最早一批不断挑战自己身体和精神极限的女艺术家之一。在其作品《韵律0》中,阿布拉莫维琪让观众掌握主导权,准许观众挑选摆在桌子上的72件物品,并且任意使用在她身上。有玫瑰、口红、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锯子、斧头等,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整个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的衣物全部被剪掉,有人用玫瑰上面的刺扎她的腹部而不是把玫瑰插在她的秀发间,还有人拿手枪威胁她而不是在她的嘴上涂口红,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当众表达了人性中最为复杂阴暗的一面。阿布拉莫维琪大胆而粗犷的行为艺术风格与她的家庭密不可分,在她的成长中,因其父母是南斯拉夫军人,所以受到过意识形态严酷的控制和精神上的压抑。通过这种极端的艺术表达形式,阿布拉莫维琪试图找寻肉体和精神存在的自由。她像是一个被大人遗忘的孩子,通过恶作剧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如同小时候的恶作剧,期待得到大家的目光,得到关爱。是的,她需要发泄,童年的压抑造就她成长大以后不同寻常的叛逆,或者说,她希望寻找到自由的平衡。

五、极端——曲解的身体

后现代艺术家通过非绘画的艺术形式这个自由的载体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但是过度地扭曲和丑化,如自虐、暴露身体、吃死婴、自杀等极端的表现方式,这不是前卫,这是被曲解的后现代。就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残忍的行为艺术著称的维也纳行动派艺术家鲁道夫·史瓦玆科格勒曾展示过一寸寸地切割自己阳具的照片;甘特·布鲁斯准许别人把大小便、尿液、痰等污秽之物使用在自己身上,以展示这个垃圾化世界的肮脏,这却使得审美离人们越来越远[3]。

他们看似是用血肉之躯,通过疯狂的方式,拒绝社会冷漠地压抑人性的社会制度。当人们看到这些令人恶心的行为艺术时,我们斥责,他们是不被接受。当人们了解这些艺术家身处的时代和自身背景之后,我们虽怀有同情,但他们仍然是不被接受。如果艺术不是情感宣泄的出口,反而带给人们的是痛苦,是压抑,那么它的生命力究竟还有多少?那些比野蛮、比残酷,甚至以为自杀才是对后现代艺术的人,不是你们创造了艺术,而是你们抛弃了艺术。

后现代艺术中这些消极的因素与西方社会的百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兴起的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大规模金融海啸出现,大资本家为转移矛盾而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萧条的经济,压抑的社会政治气氛,独裁的天主教会和大规模的失业率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受到严重冲击。人们思潮浮动,对艺术认知产生变化,对美的认识产生改变。人们出现极端情绪便是一种必然现象,而这些借着后现代主义来掩盖其自身的偏激性的“艺术家”,通过自虐的行为,博得社会的关注,让真正的后现代艺术蒙尘。

六、绘画——艺术的回归

后现代艺术终究是艺术历史中的一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终究回归。达米恩·赫斯特于2009年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举办了名为“没有爱失去,蓝色油画”的绘画展,共展出25幅赫斯特创作的画作。绘画形式主要以三联画为主,所有作品都是以蓝黑色为主调,如蜘蛛丝般的白色线条贯穿每幅画作。曾经以装置艺术闻名的赫斯特,如今回归传统。他重拾画笔,把以往装置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运用到绘画中。

在当代艺术中,绘画又回来了,它在经历了非绘画艺术的挑战后胜利而归。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的时代,能够承载时代的精神、表达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知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就会一直生动地延续下去。

人的生命不会永生,但是,在艺术中,在人类对真理的无穷探索中,自然的生命力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邵亦杨.后现代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彦娜.触摸人心深处的恐惧——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J].上海艺术家,2013,(04).

[3]邵亦杨.穿越后现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杨璐,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杨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室内软装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