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改革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制度,就是要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制度,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变一个分数为多个分数。最大限度地全面發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看到目标,看到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让素质教育,人文性教育真正落在学科教学工作中。

第一篇:小学生素质评价论文

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与坚持考试制度并无矛盾,目前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那种以试定教,把考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激励、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旧观念、旧机制。因此,改革教育评价,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消除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评价,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不断的开发和释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得到体验、得到教益。既让学生知道可以获得成功的一面,也要知道自觉努力对未来成长十分重要的另一面。

2.多元性原则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知识本身,即使开始注重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也只是为评价而走过场,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提倡评价的形式内容多元化、多样化,把评价主体扩展到学生和家长;评价内容要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运动态度等各个方面。

3.激励性原则

表扬是教师最易于使用和最自然、有效地促成学生动机的方法。在评价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善于在学生的身上寻找和发现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进步的信心和改正缺点的勇气。

4.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评价要体现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只是育人工程的一个环节,所做的评价不应是绝对的终结性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组织

●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主任组成,监督、指导评价工作的实施。

● 以班级为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以班主任为主,组织科任教师、学生,并以适当的方式吸收家长参加。

三、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学习能力、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审美创新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由思想道德品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部分组成。

1.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思想道德素质做基石,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只能是空中楼阁。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标准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有关文件,并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及学校实际而制定。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两方面的内容。

思想素质的内容主要有: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③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学习;④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⑤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有民族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⑦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⑧崇尚科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⑨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容主要有:①举止端正,热情大方;②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道德情感健康;③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④先人后己,见义勇为,助人为乐;⑤忠诚老实,作风正派,为人正直;⑥尊重师长,敬老爱幼;⑦勤劳俭朴,好学上进,严谨自律;⑧文明礼貌,守信合作;⑨学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

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每学期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进行。主要途径是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在评价课上,开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与综合性评价,这是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鉴定的重要一环。班主任教师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看待同学,并且通过导评、学生自评与互评达到激励目的。其基本结构是:教师导言——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典型自评、互评——分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

2.智能素质评价

学生的智能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能力创新素质等。学生的智能素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对学生智能素质的评价是进行学生评价的主体目标,是教学评价的重头戏。对智能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以及能力发展的检测和总结,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手段。抓好这一环节,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要意义。智能素质的具体评价内容包括: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③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④学习、生活、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⑤基本技能的掌握;⑥基本能力的形成。

学生的智能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来体现的。智能的评价,除了考查、实践检验外,还主要通过学业评价来完成。学业评价,考试和测验是我们常常采用的测量工具。上级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期末考查进行学期总评。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语文、数学每学期评价两次,其他学科评价一次。教师从上课、听课及提问、发言情况、带齐学具、预习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坐姿、课外阅读、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节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给学生以综合评定。

对于学生的自然、音乐、美术、社会、英语和科技活动六个课程素质的评价,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自然课注重操作课上的个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音乐课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美术课主要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英语课侧重以对话与表演方式评价;科技课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科技制作展览方式进行评价。

劳动技能素质主要包括:①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②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③遵守劳动纪律和规定;④会使用一般的劳动工具;⑤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⑥珍惜劳动成果。从劳动技能素质的构成中可以看出,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是主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习惯及劳动技能的初步掌握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劳动课成绩由劳动课教师随堂进行评定,期末得出成绩。

审美与创新的评价,要充分利用激励这一手段,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美的情趣,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动机的形成、深化和发扬,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身体心理素质评价

身体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精力充沛地去从事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生活的快节奏、学习的高效率。身心发展水平高,将来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参与激烈的竞争。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进行身心素质评价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①身体发育正常,能战胜疾病;②讲究卫生,精力旺盛;③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④具有健康的体魄。增强体质,自觉锻炼;⑤具有顽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⑥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①机灵敏捷;②注意力集中;③心理品质好;④思维能力、品质好;⑤情绪稳定,意志坚强;⑥性格开朗乐观,兴趣广泛;⑦人格健全,个性鲜明;⑧自我调控能力强。

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每天对学生的卫生检查,周周评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的基础上,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概括、升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评价的要求

1.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及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观察、问卷、测试、谈话等方法实现。

2.评价要过程化

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要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与分析;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例如学生的生活照片、学习照片,学生小传,学生自己写的成长日记,各科成绩单,作品展示,各种获奖证书,材料目录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体现诚实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3.评价要综合化

综合评价内容应包括各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评语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评语不但无法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而且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以正面肯定为主。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订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4.评价要自主化

评价是为了更好教书育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学生评价要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每学期评价一次。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监督与指导下,由年级主任组织,班主任具体实施。评价工作情况和综合结果要报送学校教导处存档。

五、评价的结果

首先,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办法,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种。评价结果应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要以适当的方式通知家长,并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在校内进行公示。

总之,开展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更好地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提高知书达理的个人素养,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能完善对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宜付

第二篇:尝试改革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制度

改革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制度,就是要改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制度,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综合评价;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变一个分数为多个分数。最大限度地全面發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看到目标,看到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让素质教育,人文性教育真正落在学科教学工作中。

一、语文评价背景及意义

怎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落实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首先是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是每位教师的理论修养的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学生观,才会真正意义上地创新教育观念。其次,素质教育只有扎扎实实落在学科教学上,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才会由量的积累到整个质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背景一:学生现状

分析今年初一学生的状况,存在如下几种现象:

1.良莠不齐,能力各异。

2.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3.克服困难的毅力差,意志力薄弱。

4.家庭学习氛围弱,家长文化素质低,期望值高。

背景二:评价现状

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评价,仅停留在教材知识要求的终极目标上(阶段性),缺乏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性的评价。要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综合性是很强的,仅凭几个考试成绩就下评价是十分狭獈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教育目的。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品德都缺乏全面的评价系统中,有些“评价”是仅凭教师对某些现象进行“临时性、口头性”的评价,随意性强又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更缺乏人文关怀。

另外,评价大多使用单一的方法,或单纯定量,或单纯定性,往往是“一锤定音”,较片面,严重影响被评价人的积极性。学生历来是处在被评价的地位上,没有任何主动评价的选择余地。

意义:

以往的语文学习,由于受教材的限制,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就只有一个学习分数,这个分数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在这个分数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单一、僵化、刻板,根本无法达到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要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的基础,“读、听、说、写”的能力不全面发展,是很难具备学习能力的,更不用说“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了。更何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二、语文评价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语文素质评价,是学科性教学评价,是建立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驻所,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有:

1.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2.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的过程评价说。3.比贝的价值判断论。4.斯塔克的“多元现实性”。

教育评价从“目标评价”到“过程评价”,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另外,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理论,还建立在“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这一理论基础上,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暗示的过程。暗示,是通过外界的情景、图片、语言、眼神、动作等外在物项,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作用的一种活动。

其理论依据有:

1.环境是暗示的重要发源地。

2.人的可暗示性。

3.意识的愉悦性。(非强迫性)

4.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

三、实验的组织与内容

实验以本校初一(3)班的学生为对象,本人担任实验教师(任教语文)。校教研室对本实验进行管理性指导。

实验采用教育实验法并结合训练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等。

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综合评价表”,呈十八项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学生评议成绩检测分析表”,评价学生平时的语文成绩。

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定性)。两项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分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自评。实验时间为期一年。

四、操作措施及原则

1.常规性操作措施

立足课堂,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训练。

如:书写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文言文基础能力。

对这部分操作的措施有:

(1)书法训练、比赛、参观。通过训练打基础,通过比赛提兴趣,通过参观书法家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2)课堂朗读,个人演讲,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

(3)背诵指导,授之学生“片断背诵法”“关键词串联背诵法”“理解背诵法”。

(4)写作与随笔相结合的训练(每周一篇随笔),联想训练,片断训练,修改训练等。

(5)加大阅读积累,课内外相结合,定量完成一学期24万字到50万字阅读要求。

2.非常规性操作措施

这部分包括二类。一类是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方面的操作。包括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交作业的态度、自控学习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评价的暗示性,和平时学习中的语言教育,以及榜样的促进教育,达到改善评价人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的作用。

第二类是属于“语文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它是在常规性语文素质的训练基础上达到的一个比较高的层面。

包括社会调查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

这个层面的评价最主要是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通过调查表知道语文学习还要具备这两方面的素质。所以初一时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自评分值是较低的,尤其是“调查能力”。这部分语文素质的具备,是通过“大语文”的训练,才得以不断提高。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

评价不断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教育者制定学习策略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这部分的操作措施是通过节假日,在教师的带领下有充分准备地去完成。一年多来,我共组织了五次“大语文”教学活动。

如:

(1)到集邮社团处去上一堂语文课(初一)。

(2)到新桥蔬菜基地调查“大棚蔬菜与我们的生活”(初二)。

(3)对温州公园的调查(共组织了两次)(初二)。

(4)暑假旅游——青田石门洞(游记作文訓练)(初二)。

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全班或部分学生参加,用调查表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投入的积极性很高,充满自信,调查能力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效果及体会

(一)目标效果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学科下的性质,是我实验目标锁定的方向,就是“多功能性和基础性”。所以,从这个目标出发,我给学生的是18项语文素质要求。从一年多的学生自我评介反馈的信息中,我不断调整,不断总结,不断补充,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后,各项素质都有了提高,其中较明显的有“阅读理解能力”“预习课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进步比较显著。一年就提高了16.96个百分点。而在前测中,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评价是缺乏自信的。要知道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的综合素质反映,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学的重难点。这与教师平时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有关。另外进步较明显的还有“预习课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文言文基础能力”。

2.“社会调查能力”,在前测中学生的自评是最差的一项,而经过实践训练后这一项有一明显进步。

3.通过评价分析表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能力”进步不大。这与学生的年龄增长有关。课堂的提问,初二远不如初一那么活跃。另外与教师的课堂启发和方法也有关。

4.交作业的态度分值差最小,前后变化小,学生基本保持了较好的学习态度。

(二)能力效果

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评价推动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提高。能力效果呈现出:

1.打好语文基础,普遍提高了基础能力。

2.培养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和主动、积极、愉快、严谨的学习态度。

3.开拓学习眼界,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增长阅历,拓展知识面,初步具有自我获取信息的意识。

4.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5.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全面发展语文素质。

体会如下:

1.对语文素质的评价改革,就是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性评价”;融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为一体,通过评价推动学生的学习,来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策略。

2.评价的“过程性”和“暗示性”,促使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评价的“暗示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体现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上,更重视定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关注更体现在过程上。

5.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学习及成长的记录档案。

6.本实验的评价注重全面性,除集中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具备、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培养、人格的完善等方面发展的评价。

7.有人会说,即使不评价,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会提高。但是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教学相长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还有学生在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化性、主动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以评价为手段,爱护学生的个性,促进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实验经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改进。

作者:杜高晓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究

有效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日益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也明确规定 “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如何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改革中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四个关键词,开县东华初级中学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得出:开展以“学科教学为主体、和谐育德为核心、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以下简称“改革”),是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途径。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

(五)评价要求需更强调常态化、规范化

要建立综合素质分层评价体系,学校评价委员会宏观把握全体学生的发展评价工作;教师评价小组具体指导、督促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班委考核小组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工作;家长委员会负责对教师考核小组和学校评价委员会的工作监督,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评价工作的稳步推进。

作者:程先国 胡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现状论文下一篇:宝洁营销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