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大数据时代为中医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药信息学以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利用、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为研究方向,具有互联网思维、既懂中医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 篇1:

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

摘要:中医药管理学研究范围涉及到中医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中医药健康产业领域。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学科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发展,提升中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水平。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研究是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文探讨如何依据中医药院校特点,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药健康管理,促进中医药资源和医疗服务技术在中医药管理学研究的各个方向更好地实现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科学管理特色和优势,提升医药管理和团队建设,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事业管理高层人才,从而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代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懷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學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醫、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7] 莫少群.“211工程”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12(2):29-32.

[8] 王维懿,胡咏梅.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9-65.

[9] 魏欢.我国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分析与思考——以“211工程”三期建设中高校国际评估为例[J].教育研究,2014(7):89-93,108.

作者:申俊龙 袁盼 王锐 刘新鸥 严家秀

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 篇2:

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摘要: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大数据时代为中医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药信息学以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利用、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为研究方向,具有互联网思维、既懂中医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思维;计算思维;复合型人才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2.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cs Discipline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LI Si-qi, ZOU Yuan-jun*, JIN Tao-wei

(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Key words: TCM informatics; TCM mode of think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新時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更高的要求,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做出更多贡献[1]。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口健康和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

中医药信息学从医学信息学发展而来。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是在医学图书情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医学信息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中医药信息领域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并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药信息学是信息化技术与中医药融合的交叉学科,对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3]。

1  中医药信息学的产生

198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着手筹建“计算机中医药文献检索资料库”,1987年初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4]。1986年,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率先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对舌象进行研究,拉开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序幕,之后脉象仪、舌象仪、经络测定仪等相继产生[5]。中医药学与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时代正式开启。

2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信息学设为培育学科,多所院校率先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目录下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利用中医药信息的能力,解决阻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中医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继承及创新发展,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6]。随着医疗信息化对卫生信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对于医学类院校的重要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2.1  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

全国共有26所中医药院校逐步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工作。已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硕士专业的院校有11所,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科建设侧重点各有不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中医药院校(学院/中心/所)利用各自专业特色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研究,中医药信息学经过2009-2020年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深入化的研究趋势,其研究方向由传统信息管理方法过渡到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研究内容由信息现象、信息规律过渡到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利用、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中医药信息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其研究方向和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必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深刻变革[7]。

2.2  研究领域

崔蒙等[8]将中医药信息学主要研究领域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基础领域、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新的领域研究进行收集、整理,详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内容涉及多个专业,所需人才队伍专业背景亦应具有多样性、跨学科性等。首先,要建立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主要包括医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图书情报学等,而不只是简单的“互联网+中医”的人才叠加。其次,要充分调动学校各种专业的人才,如短期之内不能解决专业教师授课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利用外聘、兼职教师解决授课问题,并针对中医药信息学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本学科的教学计划。最后,建议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与附属医院成立信息研究所,招聘专门的信息研究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对医学信息进行整理、挖掘,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和热点研究趋势分析,更好地为学科研究领域和专业发展方向提供预判。

3  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优势累积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组织建设,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重点在于人才建设,而目前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未建成科学、合理、高效、特色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机制,成为阻碍中医药信息学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建立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规划课程体系,选取专业教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中医药信息学虽然已发展十余年,但调研发现,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仍处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团队建设结构缺乏合理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信息学需要复合型团队,要求各专业人才多样,如医学(中西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等)、计算机学(计算机应用、数据挖掘与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图书情报学(数据检索与文件处理等)、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这4类专业人才是学科团队的核心力量,但具有相应专业的教师却分散在医学院、计算机学院、图书馆(或情报文献中心)及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分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长春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开设中医药信息专业课之前,于2018、2019年走访了全国10余家开设和即将开设中医药信息专业的高校院所等机构,调研结果显示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数量大于专职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有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工作是开展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加强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从科研立项合作入手,整体提高跨专业、跨领域合作,专门设置教师提升计划,例如非医学专业教师学习基础医学院特别定制的“中医四大经典”,医学专业教师学习计算机教研室定制的数据类课程(包括数据分析、可视化研究等),图书情报学专业教师定期做数据分析报告供学院交流与分享等。

3.2  课程设置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的特殊性,对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两者的课程比例还缺乏标准。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较为分散,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授课,学时较少,实践教学课时难以得到保证。有些中医药院校招收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时并未限制非医学生报考,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大量中医类课程让很多没有医学背景的学生专业课学习非常吃力;或者计算机课程起步太高,没有兼顾学生本科学历背景,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所以,规划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本院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建设之初曾走访全国所有同类专业院校,深入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相同背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拟定课程设置后,再派专业教师到全国各行业院校进行深入学习。经过多轮的分析论证后,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选出既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又能完美结合本院师资情况的课程设置。在对本院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前提下,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设定课程体系规划,尤其是教材选用方面,本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教师自编教材,以更符合学院的教学需求。

3.3  人才培養

截止到2019年12月,26所中医药院校只有11所开设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生报考人数较少,属于小众学科。以本院为例,2019年首次招生,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只有4人,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但因为生源过少,再加上新开设专业,从招生到招聘、教师授课到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到未来实习实践的衔接,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大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整体发展状态还略显薄弱,每所高校起点差异较大,很难形成“经验式借鉴”,各高校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科建设,“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要加大同附属医院信息科、医药软件公司、信息研究所的合作,提前部署加大、加快、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的步伐。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课程体系规划是重中之重。一个新专业建立后,国家规定4年内人才培养方案不能调整,第一轮(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学过后,我们会发现课程体系规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合适的地方,如课程难度、前后衔接问题、先导课程不足,及课时需要调整等,在第一轮过后一定会及时调整,为新学科培养新人才。

4  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任何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都取决于它的学科水平[9],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大学应尽的职责。但近些年来,学科发展专注于学术研究,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与基础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大学中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承担大学职能服务的,而不能只关注学科自身的发展。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顺应中医药学和计算机学科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可以利用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王启明,卢国慧.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

[2] 李思琦,邹元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10):87-90.

[3] 祁兴华,虞舜,王璐.关于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C]//第一次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北京,2014:173-176.

[4] 陶惠宁.我国医药学文献检索系统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3):175-176.

[5] 梁嵘.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3):28-32,77-78.

[6] 于琦,崔蒙,李海燕,等.从大数据角度探讨中医药信息学特征[J].中国数字医学,2014,9(4):32-34.

[7] 常凯,马红敏,孙静,等.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6):27-29.

[8] 崔蒙,尹爱宁,李海燕,等.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J].中医杂志,2008, 49(3):267-269,278.

[9]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 23(3):67-71.

(收稿日期:2020-06-23)

(修回日期:2020-07-15;编辑:魏民)

作者:李思琦 邹元君 金涛伟

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 篇3:

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保障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的特色资源建设意义基础上,通过访问我国18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网站,指出现阶段我国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馆藏、学科特色数据库及学科服务3个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应从特色资源保障制度、特色文献资源采访系统、特色资源建设机构、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平台5个方面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图书馆特色资源保障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一流学科;特色资源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5.004

Key word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ies; first-class subject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2015年10月24日,國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总体目标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社会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1]。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兼“专业图书馆”,既应成为学校信息资源提供和保障的主阵地,也应根据学科需要进行特色资源的改革与创新,以发挥其传播中医药信息、支撑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职能与作用。

1  面向一流学科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其第四章“中医药人才培养”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2]。

1.1  培养一流中医药学科人才需求

中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医学技术和深厚传统医学素养的医学人才。面对需要传承、发扬的我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面向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能够提供具有学科针对性的文献资源,保证学生获取资源的流畅性、便利性,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资源服务体系。

1.2  培育一流中医药学科团队需求

学科发展水平取决于学科队伍的水平,一流的学术团队是一流学科的基础性资源,也是核心资源[3]。其中,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术团队的灵魂。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根据一流学科的学科特点、科研重点等构建特色资源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学科“专属”馆藏、学科“专属”数据库及学科“专属”服务,能够满足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学生的科研需求,帮助培育和养成优势学科团队。

2  面向一流学科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访问18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网站(见表1),梳理当前各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的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发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馆藏、学科特色数据库、学科服务3个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  学科馆藏检索功能不足

18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网站首页,都设置有明显的检索入口,用户可方便快捷地对馆藏目录进行查阅。在面向学科用户方面,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几所图书馆为例,均使用名为“ILIB”的书目检索系统,其有2种学科资源检索方式:⑴分类浏览。此种方式下,馆藏书目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学科用户可根据需要快速浏览学科馆藏,但无法精准检索。⑵学科参考。此种方式下,学科用户可进入“学科导航”类目下浏览某学科近5年内借阅排名前100名的书目,但无法依据课程或院系检索学科书目。由此,其面向学科尤其是一流学科的资源服务不够友好。

2.2  学科特色数据库建设数量较少

在被调查的18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剔除掉第三方数据库,仅以各图书馆网站所列特色数据库或自建数据库计算其特色数据库的数量,共计得89个。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数量最多,为13个;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数量最少,为1个。从特色资源的主题分布来看,89个特色数据库中有48个学科特色数据库,尽管占比达到53.93%,但图书馆间学科特色数据库的数量差距悬殊,有14所图书馆的数据库甚至不足5个,如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有学科特色数据库1个,为新安医学研究数据库[4]。可见,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资源在面向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仍有所欠缺。

2.3  学科服务开展程度不够深入

18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网站中,仅有8个网站设置有“学科服务”入口,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网站。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板块内容相对充实,分设学科馆员、文献传递、论文润色平台、成中医教师文库和学科服务平台5个类目,而学科服务平台中又细分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和管理学7个学科,除了涵盖中医药相关学科外,也包括了学校的其他学科,面向各学科的服务全面而细致,值得其他中医药院校学习与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开展学科服务是当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特色资源建设的短板。

3  面向一流学科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策略

结合我国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特色资源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面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补齐现有不足,重构本馆特色资源。

3.1  建立特色资源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图书馆资源制度是图书馆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基本保障[5]。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面向一流学科制定资源建设策略时,应制度先行,强调面向学科、突出特色的馆藏政策,确定在纸质文献采买、电子数据采购等方面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保障,保证一流学科特色文献资源的连续性及完整性;其次,应根据一流学科教学、科研等不同任务来制定学术型资源建设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如本科生、研究生或教师)的不同需求,坚持纸质与数字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用户的“专属”资源获取通道。

3.2  确立特色文献资源采访系统

文献采访系统是图书馆开展资源建设的基础,其包括常规采访、个性化采访、高利用率文献补充采访及专业或特殊需求采访[6]。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系统本身即应该体现中医药特色,因而在面向一流学科建设时,应着重关注个性化采访和专业需求采访。首先,应调研一流学科用户的文献需求,针对学科内师生的不同需要整合文献资源,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科采购推荐;其次,应认真分析一流学科的建设情况、课程设置状况和师生研究方向等,深入了解学科团队现有研究项目,掌握一流学科用户对文献资源的专业需求,以确定资源采访方向。

3.3  建立中医药特色资源建设机构

我国传统医学跟随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中医药学文化,包括医家、医著、医事、医案等在内的文献资料具有明顯的中医药学术流派特征及地方特色。追溯、整理、构建特色中医药文献资源对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建立面向一流学科的“特色资源库室”,其包括实体库室与电子数据库。首先,实体库室可以是特藏室、古籍室,甚至地方文献室,这些库室应面向一流学科设置专门书架或文献区域;其次,电子数据库可以是各种特色数据库,此类数据库应是面向一流学科的专门数据库或在数据库中面向一流学科设置数据资源专题。

3.4  学科馆员参与特色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员[7]。近年来,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迅速发展,迄今已有200余所高校图书馆参与实践,并已走过多个发展阶段。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作为服务中医药教学、临床的“特色”图书馆,其学科馆员制度应率先立足于中医药学科馆藏建设,进而寻求联络院系、学科咨询、学科培训等咨询馆员的角色定位。尤其是面向一流学科建设,中医药院校的学科重点往往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科,文献资源正是学科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科研乃至医生学习、诊治的基础支撑,更深层次的学科馆员可以在学科馆藏夯实以后,逐步拓展其服务职能。

3.5  学科服务平台提供特色资源信息需求

推动学科服务平台的智慧化发展,重构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能力,是当前图书馆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8]。鉴于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现有学科服务平台数量较少,应先通过开展嵌入式服务,在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间搭建起互通交流的基本平台(但需要杜绝“空设导航”这样的形式化做法),再进一步深入构建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而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个方面[1],并力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学科用户创设自主学习场景,通过人工智能为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科用户尤其是一流学科用户的需求。

4  小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17年12月6日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9],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药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均在其中。而各省政府在推进本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时,也都强调了中医药学科作为国内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地位。基于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如何面向一流学科建设制定本馆的特色资源保障策略,或是打破现有特色资源体系、重构特色资源保障策略,将是需要逐步摸索与完善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0-04-23].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EB/OL].(2016-12-26)     [2020-04-23].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6/content_5152773.htm.

[3]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4] 陈汝南,王春颖.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4):1-4.

[5] 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7.

[6] 李燕,魏群义,孙锐,等.高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策略与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7(9):51-57.

[7]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4):13-16.

[8] 董同强,马秀峰.融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构建[J].现代情报,2019,39(5):97-1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EB/OL].   (2017-12-06)[2020-04-23].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 ztzl/ztzl_tjsylpt/sylpt_jsxk/201712/t20171206_320669.html.

(收稿日期:2020-06-24)

(修回日期:2020-07-10;编辑:魏民)

作者:陈汝南 刘晓莹 裴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产信息化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药剂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