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2022-05-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以科技创新教育中的模拟飞行以及VEX机器人的创新教育为样本,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如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让我国的中小学生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一篇: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基础教育中的科技创新教育(二)科技教育课程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贡献

在上期第一讲,我们从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中,论述了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以科学技术为主要信息资源的课程,不仅能够很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技术信息,同时,还能为学生创设使用多种人体信息通道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途径。那么,为什么要设置不同类型的科技教育课程?它们分别对创新教育作何贡献?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一、基础教育依据科学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

“科学”这个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

静态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动态科学观认为科学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动态的科学过程、严谨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精神、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世界观1。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认为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其核心活动之一就是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2。

科学的分类反映着一定历史时代人类认识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或贯穿上述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每个大的学科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各个学科之间又有若干交叉、横断、综合学科。

依据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理论科学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形象、内部结构和行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技术科学是在科学的指导下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应用科学是系统地应用科学知识、技术和设计谋略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是基础,技术科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的质能关系式:E=mc2,认识到物质在静止的状态下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能量,指出这种很大的能量在原子核里面,这是科学知识,是发现。怎样把原子核打破呢?这是技术,是发明。用这些科学知识和技术,建造核电站,为社会生产产品,是应用。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科学和社会问题必然渗透到基础教育中。对应科学分类的三大类,国际上形成了“STS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发展趋势,从目标到课程,从校内课堂到校外科技活动,都在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体现了“STS教育”。首先,科技教育渗透到了各门学科,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较多科技教育内容的课文。其次,设置了以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必修课程,同时,还加强了课外科技活动。

二、“科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1.课程概念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程、营造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在其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各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体系,我们根据各门课程的构建体系来确定其课程属性。

2.学科课程

十八世纪末,科学全面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与深入,人们把基于研究对象划分的专门知识称为学术,把按照学术性质划分的科学门类称为学科。

在学校,把用学科、学术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体系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了“科学”、“技术”等学科课程。

(1)“科学”课程。其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科学基础知识发展逻辑关系来构建的,具有学科课程的属性,属于学科课程。例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该课程体系是按照“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方面的科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的。中学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学科课程,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逻辑关系构建课程体系,按教材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学习的方式主要有讲授、实验和探究性学习等,较多地体现了“学科学”的教学特征。物理、生物等课程也是如此。

(2)高中的“技术”课程。高中的“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以技术知识的发展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具有学科课程的属性,也属于学科课程。例如,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模块有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学习内容按教材的知识点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较多的“做科学”教学方式。

3.活动课程

活动泛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主动性是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不可能产生反应或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没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不满足学科课程的特征。但它是国家必修课程,具有隶属于活动课程的体系。该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较多地体现了“亲历探究科学”的学习方式。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探索3。创新教育理论构建的“综合智力网络构建”教育理论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层次的升高,“综合智力网络”构建层次呈螺旋上升趋势,活动范围相应拓展,活动难度相应增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智力网络”构建层次螺旋上升的主线为课程体系的主构架(见下图)。

在主构架上,任意两个小黑点之间为一个子系统,代表一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集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有10个年级,20个学期。各学期活动单元子系统,按课程体系主构架螺旋上升的主线依次排列,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系统。

在整条主构架上密布的大小不同的圈,代表各种各样的一个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构成每学期活动单元子系统中更次级的系统。每个活动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形式、时间、范围、步骤、人员、教学资源等活动基本要素。

表面上看,一个个活动之间没有严密的知识逻辑联系,但是,它们按照综合智力网络构建层次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复杂系统的作用大于因果链上孤立属性的简单总和。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一个个具体活动,学生经过十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整合,将为其创新人才的全脑开发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4.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不属于课程,没有体系要求,不占用学校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比较,有着较大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三、基础教育中不同类型的科技教育课程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贡献

从上一讲所提出的创新人才结构图和“信息与人体信息通道对创新人才全脑模式开发”等创新教育理论可知,对于中小学生的创新教育,重在对其潜在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力倾向、基础知识技能、创造技能及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来实现。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几方面是融合在一定的教育载体上综合实施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创新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实施的系统教育工程,学校教育又是由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和课外活动共同构建的。对于创新人才全脑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大系统中各教育环节整合在某学生身上的总结果。每一门课程对创新教育的贡献,是依据该课程的属性和特征,通过实施相应的教学来体现的。例如,数学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特征,对创新人才左脑的逻辑思维培养很好,如果我们不从创新教育大系统去把握该门课程的教学,误认为要全脑开发,在数学课上也又唱又跳的,那不是闹笑话吗?那么,不同类型的科技教育课程对创新教育的贡献又如何呢?

1.“科学”与“技术”课程对创新教育的贡献

“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体系展开的,其知识要素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听、说、看、记忆、内化、整合、加工等学习过程,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信息、黑板上的板书信息、教师的语言信息,转换成高度结构化的“声音与文字符号的特定组合”信息流,同时,还伴随着课堂上师生共同营造的生态氛围和情绪信息。这些动态信息流,分别被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感受器接受,转换成生物电信息或生物化学信息,在大脑多个脑区的高级脑功能中实现人的认知觉。现在已经发现,大脑皮质、海马、“杏仁复合体”神经核群、小脑等是记忆形成的主要脑区,其中海马是与记忆关系最密切的脑区,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对个体神经元的不断修饰上。正如布鲁纳指出的:“知识并不是一种永久不变的外在事物,而是用来解释事物规律的经验的积累。人的知识是在不断同化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在内部的经验世界结构起来的。”这个学习过程,较多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除了讲授式教学外,特别是技术课程的实践学习以及科学、化学、物理、生物等的实验课,还提倡“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知识不光是转换成文字和语言符号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实物形态信息,通过触觉感受器加以接受,这有利于右脑非逻辑思维活动的扩展。传统教学中左脑优势论的学习,对实践学习重视不够,是需要改革的。

在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成为一个创新人才,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科学”与“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课程保障。

“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采取课堂接受式与“做中学”等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较多地学习到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科技知识,同时,还促进了相关脑区的可塑性变化。正因为这样,课堂学习形式才会流传至今,并且将长期存在下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创新教育的贡献

脑科学研究发现,语言中枢大都处在左侧大脑半球,出现“单侧化”现象。显然,仅靠课堂讲授,对一个人的认知才能和创造性思维起决定作用的右脑,对多种操作性学习和习惯化等非联合型学习起重要作用的小脑以及其他脑区的活化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为促进创新人才全脑模式开发,学科课堂讲授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进行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人为的肢解整体事物的学科课程体系,联系自然、联系自己、联系社会,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能较好地认识客体内部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的信息刺激,把原来单一学科学习激活的一个个相应脑区联系起来,在大脑中构成该客体相关的“局域网”,对全脑的开发,特别是右脑的形象思维的培养是有益的,有利于创新灵感的产生。同时,学生亲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对于创新人才人格特质(独创性、自变性、抗压性等)的培养也是积极的。

四、教师应根据不同属性的科技类课程实施不同的教学

不同属性的“科学”、“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教学策略是不同的。

例如,与沼气(Biogas)相关的不同课程,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都是有区别的。沼气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由于这种气体首先在沼泽地被发现,故名沼气。

在“科学”课程的化学学科中,在讲授甲烷(CH4)时提及沼气。介绍其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甲烷占60%~70%、二氧化碳(CO2)占30%~40%,还有少量氢(H2)等气体。由于含有可燃气体甲烷,故沼气可作燃料。这些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可以用讲授的方法告知学生,同时,可以做甲烷燃烧的实验,体现“学科学”。

在“技术”课程中的农业技术课中,要学习沼气厌氧发酵、混合沼气发酵料及其制作、农村户用“三方便”(加料方便、取料方便、导气方便)沼气池建造、沼气使用等技术,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挂图、照片、模型,以及组织学生参观活动等直观教学与讲授结合的方式授课,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体现“学做科学技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结合本地实情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初三某小组以“郝姨家的沼气池怎样建更好”为主题进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方案中要考虑到郝姨家距离某市风景旅游区红枫湖边只有15米左右,距离该市西郊水厂取水口只有30米左右的实际因素,同时,对于其水位、环境、水源、生态家园、旅游经济、生态农业等一系列与沼气池相关的问题都应该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作出全面分析后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还可以请教沼气专家、水厂技术员等。真正体现出这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系统工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我们只有从创新教育的大系统来了解各门课程的不同属性,了解其对创新教育的贡献,因课程属性施教,并通过各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才能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3.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钱贵晴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以科技创新教育中的模拟飞行以及VEX机器人的创新教育为样本,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如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让我国的中小学生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现状;有效措施

我国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是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的价值观等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科技创新和进行科技实践的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各个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点。

一、 模拟飞行科技创新

模拟飞行就是在专业设备的支持下,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飞机驾驶情况。利用一系列的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对空气动力、地面飞行引导、气象等真实的飞机驾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仿真的模仿,最终在利用硬件设备来进行真实的飞机理论学习和仿真操控。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模拟飞机的科技创新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大脑的注意力和任务分配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最终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二、 VEX机器人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都开始不断的开展VEX机器人科技创新大赛,VEX机器人科技创新大赛将机器人的创作和创新为基础,把拓展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比赛。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机器人的科技創新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技知识,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更优秀的VEX机器人。

三、 目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1. 学校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的是参加考试的主课的教育,而对于科技创新课程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则显得不够充足,最基础的科技创新条件都不能满足,在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科技创新中所需要的场地和实验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中,对于科技创新的教育也处于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将科技创新课程当做复课来对待,科技创新课程的课时少,上课时间短,老师也不够专业,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验设备等也不够完备,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科技创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不用提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了,有些地区甚至都没有相应的开设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对于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成为阻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性主观能动性因素。

2. 不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名逐利。学校和社会也开始将科研成果项目的多少、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这些物质的东西逐渐的进入了学校的课堂,影响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据调查显示,现在许多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具有竞争力,能够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不惜花钱为孩子聘请专业的科技创新人才给学生进行辅导,更有甚者直接花重金给学生买科技创新成果或名次。比如,很多家长直接投巨资让科研人员创造模拟飞行成果或者VEX机器人,以自己孩子的名字参加比赛最终获奖。这些利益化的科技创新都在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长远的科技创新道路的发展。

四、加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科技创新设施

科技创新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的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口说耳听是不能够真正将科技创新教育开展起来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额环境,需要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这就要求国家和学校加大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购买先进的设备和科技资料等,比如,在进行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创新的过程中,加大科技创新的实验资本,购买各种仪器和设备,并且要多购买一些有关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创新和相关比赛情况的图书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加大对这些方面的科技创新的了解,并以期学生能够在别人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创造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2. 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都没有专门的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老师来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老师往往是学校的劳动技术老师或者是班主任老师兼任,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况就相当于在中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源头设置了一道屏障。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专业的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创新方面的师资力量,比如,重金聘请专业的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创新的老师,担任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领导老师,给予学生的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创新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指导,从而加强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3. 健全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就古语蕴含的深刻含义放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与时俱进的作用。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的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工作情况十分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老师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奖励制度。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学生,学校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奖励,不能够刺激他们进一步进行科技创新的欲望和热情。所以,学校应该拿出大量的教学资金作为老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的专项奖励资金,对于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和奖项的老师和学生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让模拟飞行和VEX机器人方面的科技创新更上一个台阶。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加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提上我国教育事业的议事日程。但是,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国家、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富昌.运用多媒体开展科技活动[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05)

[2]何兰英.论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3]王忠秋,赵俊环.为创新鼓劲为成长加油--第24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瞥[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09(07)

作者:伍智发

第三篇: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摘 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和谐校园,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改革,只能通过创新,才能有新的教育思路,新的教育突破和新的教育举措,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

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的发展和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因此,变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实现教育创新已成为摆在全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系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创新教育的动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观念,就必须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从过去的有限的课堂中解决出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功能,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选发展战略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再次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了教育方针和目标,这深刻地说明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神圣的历史使用!十六大的召开为我们再次吹响了教育创新的号角。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要想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战略主动地位,就必须走教育兴国教育先行之路,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中国古籍记载,荀子说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说明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影响、感化、培育人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伟大作用的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这些建设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教育。而一个民族的教育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贫穷落后,甚至衰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只有创新的教育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和谐校园,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必须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新的举措,才能打开新的局面,才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创新教育,以实现我国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的。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呢?所谓的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首次提出或者推进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促进教育发生进步性转变的过程。因此,教育创新是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前进的保证,是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有力武器,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改革变化,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一门艺术,使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教育创新

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和、良好的人言语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能够开阔人的思维视野,增强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又要具有求异创新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创新。

教育创新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完成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教育事业就必须担负起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和增强民主创新能力的任务!我们知道,教育的作用从来就具有双重性的,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反之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教育可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因此,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已成为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集中反映,它关系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系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激发教育创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自身修养,激发创新思维

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培养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的前沿。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唤起学生的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融会贯通、掌握技巧;因此,善于选择切入点是重要的教育创新策略。过去,我们的教育总是研究学生多,研究教师少,对学生要求多,对教师要求少,教育创新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从教师做起,从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而在师生的和谐交融中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完成学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视创设教育创新的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前提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由学生生源和毕业生出路的竞争转向了学校形象的竞争,如果一所学校的创新精神能够通过学校文化的引显,塑造自己学校的创新形象,那必将会成为保持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地位的驱动力量,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提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在正视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降低教育起点、主动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实施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挖苦的教育形式,同时,要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心理医生,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走出不良心理状态,掌握心理暗示,正确地利用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心理暗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职业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光彩照人的角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具备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水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塑造并不断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既要“学为人师”,又得“行为示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从中激发创新的教育思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制度,创设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和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归纳整理,阅读理解”来展示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渊博的知识。今天的社会已是一个融科学化、知识于一体的社会,知识贫乏单调的教师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他们必须既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又知天文地理,懂社会知识的广博型人才,才能胜任其需要。

(2)教学语言要具有魅力。魅力通常指的就是艺术性,语言的魅力要求抑扬顿挫、幽默得体、音量适中,要让学生感到此时有声的力量,提高兴趣,增强活跃因素,在教学中,它往往通过修辞得到表现,而学生在领悟到魅力的契机时,内心迸出激情,从而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正确控制感情。课堂犹如舞台,教师在课堂前要努力排除与课堂基调不相适应的部分,使自己的情绪和讲课内容相和谐,走近学生,感染学生。

(4)注意情趣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所有材料的事例要具有教育意义,绝不能用低级情趣的东西去污染教学环境,使学生在高尚和美好的情趣中健康成右。

(5)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创新情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以自己作出表率,用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经济方法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4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深刻命题,为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就要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换言之就是把教育从过去有限的课堂中解脱出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

(1)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包括课内教育系统和课外教育系统,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的主渠道,这条主渠道是依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有分年级分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等,这些都是这一教育系统的突出特点,在这一系统中,要遵循大纲规定的要求,教给学生系统而必要的知识,向四十五分钟要教学质量,就是针对教学不尽如意的现状而提出的重要举措;而课外教育是指课堂教学以外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环境,课外教育是课内教育系统的延伸和补充,课内教育受到规定时间、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的限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学校教育的特点环境可以为课内教育提供进一步扩展的优越条件,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如学生借阅各种书报杂志,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同教师、同学家人进行交谈和讨论等都属于课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氛,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具有及时、广泛、自主、充分以及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具有课内教育所不能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应当有机配合,发挥两个系统的各自优势和特点,把单一、古板的课堂教育改变创新为多样化的教育,把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创新为改革开放式的教育,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教育功能。

(2)家庭教育系统。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仅要以自己正当健康的教育去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和引导孩子,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要建立家庭教育系统,使之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关键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双向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一方面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活动,通过互相交流,介绍方法,提高认识,家长也将更自觉有信心有方法地去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把家庭教育纳入到教育创新之中,加强家庭、学校横向联系,互相促进,不仅可以抵制社会不良习俗对学生的影响,而且对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指除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教育活动环境,因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可以说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学校、家庭相比,社会是一个更为广阔、更有丰富的教育活动环境,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可以学到比学校、家庭更为丰富多彩的知识,但是社会环境比学校、家庭环境要复杂得多,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知识文化,使学生耳目一新,感觉到了时代发展的脉博和气息,从而增长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另一方面,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文明的污言秽语,甚至低级庸俗的书报杂志,影视画面、网吧、游戏厅,又会对孩子产生消极有害的影响,因而必须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识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的“免疫”能力。在中学,我担任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向学生推荐多种有益的知识读物,把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渗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并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考察访问、社会调查,讲解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去“阅读理解”社会和大自然这部巨大的教科书。

总之,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教育活动能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创新的整体功能。因此,创新教育是为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其特点是开放性、时代性和广泛性,过去的传统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忽视或轻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使其它方面的培养成为被遗忘的教育角落,而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严要求、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认真分析,认真总结,并发挥创新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使这三个系统的教育密切沟通,有机配合,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2003(2).

作者:杨延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