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与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中日关系与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钓鱼岛与中日关系

摘要:近年来,围绕钓鱼岛而引发的各种争端,使中日关系形势越来越严峻。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关键字: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 对峙与争端 处理与反思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推行的“民间外交”(“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似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中日建交,中国付出的牺牲仍然是不少的。要日本人正式道歉的要求没有坚持到底,数额巨大的赔款一笔勾销,中国的收获似乎就是在亚洲又赢得了一个战略上的支持者。可是,日本为分担中国的战略负担做了多大贡献还值得研究。日本本来就是反苏阵营的骨干,反苏阵线的形成对日本是有利的,决不是什么负担。而为了求得日本支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一句话,中国则花了莫大的工夫。有本叫做《百年恩仇》的书,引用一位外国政治家的话说,周恩来是忍着难以忍受的屈辱和日本强颜欢笑、喝香槟酒的。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的对日政策由偏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了,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僵硬化”。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首次用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对钓鱼诸岛的领土主权,并保留对争议地区“使用武力”的权利。有消息说,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护航舰发生了对峙。日舰最后退却。据称,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主权。9月10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说,随着日本逐步向军事大国迈进,以及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日本与中国开始在亚洲争霸,在海洋、在空中,一场史无前例的争霸战将决定未来亚洲政治秩序中两个国家的命运。

本文不去试图讨论其他的敏感问题诸如历史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在笔者看来,钓鱼岛问题才是中国对日关系所应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到底中日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呢?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日政策?对于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由于本文涉及的是一个重大的外交政策问题,本文所做一些分析和建议均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只是学术观点和个人观点。

一、钓鱼岛的经济、战略价值及之于中国的独特意义

根据《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的介绍,钓鱼列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其中钓鱼岛最大,为4.5平方千米,有淡水。岛上并生长着一种叫海芙蓉的植物,是珍贵的中药用植物。钓鱼岛上还栖息着大批海鸟。钓鱼岛附近海域是一个大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就是我国渔民捕鱼作业、避风过夜之地。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每年来此捕鱼,年收益超过2亿美元。这么一个岛,自然很有几分诱人之处。

钓鱼岛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钓鱼岛等岛屿的海底是新三纪的沉积盆地,是生成和蕴藏大量石油的一块宝地。1969年5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的“埃默里报告”认为,“台湾东北20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北部钓鱼诸岛附近为大油田所在地。”估计蕴藏量为一兆美元。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等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在737至1574亿桶之间。在石油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这些石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日本政府心急如焚,借冲绳岛回归日本之际,宣布对钓鱼岛“重新”拥有主权。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移交”的也就是所谓“管辖权”,而且这种移交是非法的。直到1996年9月,美国政府发言人仍表示:“美国既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列岛的主权主张。”但是对于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简直就是一块大肥肉。偷换概念也好,强词夺理也好,总之不惜代价也要拿到手。某些日本学者声称的所谓“法理依据”,只是世人皆知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早已遭到中国学者的严正驳斥。

还有的学者从战略角度分析了钓鱼岛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涉及20平方千米海洋国土和一半以上东海海底资源的归属,而且将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学者显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1997年底,日本的《军事家》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日本自卫队尖阁群岛计划》。文章作者、前日本自卫队教官、研究员高井三郎对钓鱼岛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评估。据他的文章透露,现在日军仅在琉球群岛所属宫古岛上设有雷达,“其监视范围达不到„„大陆沿岸”。如果在钓鱼岛上设置雷达的话,日军就可以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目标如福州、温州、宁波等地进行监视,并对台湾本岛及海峡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从地理位置来看,钓鱼岛与我国基隆东北的彭佳屿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岛距离大致相等,各为90海里。高井先生认为:“如果中国控制了(钓鱼岛)海域,便控制距大陆500千米以内的东面和南面海域。在进攻和防御两方面都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有报道认为,中国科学考察船开始在东海争议海域进行作业,也说明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美国在日本海对中国实施高技术打击的危险性。

显然,日本人是从经济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钓鱼岛的得失的;他们着眼的不只是一岛或者一片海域的资源,而是着眼于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对于日本来说, 它力图保持住东亚唯一海洋国家和和海洋强国的地位。现在中国海军力量日新月异,日本自然感到了威胁。一方面,日本加速其军事力量的扩充和现代化;一方面则争夺有利阵地,准备冲突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钓鱼岛问题反映的是日本某些右翼政治家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霸权思想。钓鱼岛问题牵涉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什么可有可无的小岛的问题。

撇开以上所提到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不谈,钓鱼岛问题的合理解决还具有深层次的独特意义。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确保国家威望不受损害。从内部来说,如果我们继续采取软弱的态度,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将会日益高涨;从外部来说,必然使别的国家对中国所应该拥有的权利造成轻视。撒切尔夫人不顾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发动了英阿马岛战争,虽然损失很大,但她所为之自豪的是确保了英国大国威望的延续。对于美国来说,它权衡再三,最后完全倒向了英国。同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对撒切尔夫人所做的那一番坚决的谈话,恐怕香港回归的谈判要棘手得多。以前我们提倡温和的务实的外交政策,但有时似乎有点不分国家、不分时候的过于温和了。其实,现在韩国和中国对教科书事件所做出的强烈反映,本质原因就是这关乎一个国家的威望和尊严的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尤其是对日关系中,我们考虑得过少,看得过轻。

二、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打狗看主人”,其实,有时候真正恼火的就是狗,必须先给狗两下子。狗很多时候只是气球,只是主子的牺牲品。大可不必把狗和主人看成铁板一块的。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重的是政治,是所谓的“战略”。 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希望通过宽容和友好,能触动日本人的良知,认清睦邻关系的重要。过去,主导日本政坛的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共同的战争记忆,使他们很难昧着良心说话。但是,这种求之于一代人的思想的外交战略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外交战略和现实的外交利益不只是一代人的问题。正如一句常说的话,人是会变的。

拿钓鱼岛问题来说,实际上是中日关系改善中的一个最大障碍。我们不去讨论中日正式建交前中国对钓鱼岛问题没有重视的原因。 至少我们通过思考,可以对建交时中国的外交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A)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礼让三分”的传统的国家,在外交上还是没有摆脱内敛的人情传统。其实,从中日建交时的大背景来看,至少谈不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中国更为有利。尼克松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美国的利益而来”。中国在当时的谈判中实际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当时的美国,正因为霸权扩张过度而陷入全面的收缩,它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完全是处于全球战略的需要。而我们则事事“礼让三分”。其实,当时如果在台湾问题上狠一把,估计今天就不会有这么棘手了。钓鱼岛问题则更反映了这一点。与中国关系的隔绝,对日本并无任何实际的好处。中日关系的改善,相反是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和牺牲。

B)中国作为一个重政治轻经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片面追求一时的所谓战略盟友会给自身的实力地位带来长期的损害。中国在很多时候有这种“大气”。1972年9月,周恩来就对田中角荣说:“我们不要在这里为它 (钓鱼岛)争论了。毕竟,在地图上,它们是你几乎找不到的几个小点。它们之成为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周围发现石油而已。”不管怎么解释,听起来总有点让人联想起满清外交的一些辞令。不妨听一听美国着名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兹的一句话:“美国只要连续三年保持3%的增长率,对美国的好处就要超过英美结盟。”

C)中国作为一个缺乏现代外交传统的国家,外交方面过于粗疏和注重所谓“大局”。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李洪山指出,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搁置只是单方面的搁置。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极右派的猖獗是其一。日本政府的纵容是其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搁置的非正规性。迄今为止,搁置的基础只是双方领导人一二十年前达成共识,并没有任何条文明确规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义务,更没有建立有效机制对于违反协定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为日本极右分子在钓鱼岛上的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日本政府在纵容极右分子活动上有恃无恐。中国政府除了要求日本政府拆除灯标,抗议日本舰船驱逐中国船只以外,并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迫使日方公平彻底地执行搁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倒是中国自己制止了1978年4月中国渔民的卫岛运动。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所谓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再存在,美国与中国的“友好的非盟国关系”的结束,可以料到的是中日关系必然遇到挫折。正如我们以前分析的,尽管当时中国维护了所谓“大局”,其实这种单方面搁置的容忍行为是危险的。日本极右势力的日益猖獗,不能不让中国感到主权在一天天面临威胁。中国的容忍是有限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迟早会爆发一场中日战争。而对于某些战后出生的日本政治家来说,他们也厌倦了,把中国的好心视为狼肝肺,叫嚣所谓要“对中国说不”。中国态度日益走向温和而坚决,是对现实的中日关系的认识,是抛弃了单相思的务实外交。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对此,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要了解当时采取温和政策另一个原因:为了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现在显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需要,那么如果因为钓鱼岛问题闹翻,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呢?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的指出,现在日本的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一旦爆发冲突,中国不一定可以取胜。

4.结语: 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如果一味地坚持错误的外交方针,企图在历史问题上蒙混过关,这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与谅解的,处于发展态势中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具备信心,在经济上完全可以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合作来达到双赢。但中国这一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却是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面对这样的事实,日本政府应该更为务实,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寻求中日合作的基础。当然,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可能并不会立即转变态度与思想,这样,中日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不时出现紧张局面,但战争或重大冲突应该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不顾一切地与华宣战,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参考文献 : [1]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M].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

[2] 张平.钓鱼岛风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7月 [3] 王铁崖.国际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

[4] 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3).75-83 [5] 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3 [6] [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M].曾令良,余民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4

第二篇: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XXXX年中日关系展望

【论文摘要】: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的共同利益,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日两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必将会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中日;中日关系;现状;共同利益;发展;和平相处。

【前言】,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在展望明年中日关系之前,先回顾一下中国和日本关系的现状。

一、中国和日本关系现状。

日本的武道士精神对国家的重建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经济大国,与美国、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之后,日本又开始谋求其政治地位,于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终于提出他们多年的努力目标:进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任常任理事国。当然,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中日于1972年正式建交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通过规定有关“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诸原则,为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奠定了政治基础。但198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日政府关系开始了有摩擦有发展的时期。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日本政府的做法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开始在民间形成抵制日货的自发行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关系更是伴随着一些摩擦、矛盾而发展。特别是今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加剧,2010年9月7日,中日发生撞船事件,随后日本官方扣押中国渔船船长,之后事态进一步恶化,就钓鱼岛问题展开争论。当然,在我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中国船长被放回。纵观整个事件,中日关系总是在问题中发展。

二、XXXX年中日关系展望。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各代领导人的坚持与努力,以及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GDP一直处于良好的上升趋势。并于今年在GDP总量上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政治从“法治”到“德治”,中国政府也将建设目标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中国政治愈来愈具备亲和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和、礼、义”等核心价值,讲究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精神,这种亲和的态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中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中国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接触,中国文化以和谐、文明、礼义吸引了现代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正崛起于世界之林。

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媒体多次用到“中国威胁论”。并且希望从经济政策调整上来限制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但中国崛起的步伐和速度是无法阻挡的。对于这个事实,日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否则只是在中日关系上再次添加阴影。

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如果一味地造就两国摩擦,这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与谅解的,处于发展态势中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具备信心,在经济上完全可以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合作来达到双赢。但中国这一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却是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面对这样的事实,日本政府应该更为务实,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寻求中日合作的基础。当然,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可能并不会立即转变态度与思想,这样,中日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不时出现紧张局面,但战争或重大冲突应该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不顾一切地与华宣战,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结束语】中日关系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的,唯有两国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发展,认清历史,并以史为鉴,达到两国的共同利益,两国关系才能正常化。当然,在明年新的一年中,中日之间的发展必将还会产生小的摩擦,这就需要两国共同去协商,达到国家间的和平相处。

第三篇: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东亚地区的多事之年,也是中日关系的紧张之年。2010年的东亚战略格局让我们看到更加清晰的两个特征——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的重返亚洲,对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

日美之间的问题实质是要不要继续维持日美同盟以及如何维持同盟的问题。鸠山外交的调整意向严重干扰了美国的亚洲战略,美国动用一切公共外交手段,引导美日媒体就有关安保同盟之必要性展开舆论攻势。鸠山失败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菅直人政权引导日本外交重心向日美同盟的回归,同时,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日本借助美国力量,通过联合军演高调宣示了日本在东亚的存在。

日本的对华关系与对美关系是同步进行快速调整的。日本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配合美国宣扬“中国威胁”论,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处理方式打破了此前中日双方的默契和常态,更加使得双边关系紧张、复杂。

应当看到,中日关系的背后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是,尽管日本将本国外交的基点与日美同盟关系画上了等号,但是,美日同盟关系却并不等同于美国外交的全部。在中日关系的背后也同样存在着中美关系的因素,而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虽然是冲突与合作并存,但应该说合作还是中美之间的主流。因此,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日本领导人确实出现了误判。

2010年8月的安保恳谈会报告和12月出台的日本新防卫大纲及其中期防卫计划都充分显示出,防范中国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日本的战略疑虑不仅对双方关系的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也证明日本并不相信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能够实现。日本对华心态的变化导致其外交决策心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是否意味着战争威胁?这要看中国是否有这样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答案是清楚的,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充分的能力。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的战略目标和行动原则,中国必须也不得不专心致志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尽管中国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经济规模不等于竞争力,更不等于军事强力。中国在经济、军事、软实力上距离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距离日本能够保持42年的世界第二,也还要经受41年的考验,而日本的海洋发展实力、现有舰艇的高科技含量以及航母制造能力都远高于中国。如果过于夸大中国的军事力量,渲染中国的潜在威胁,会导致不由自主地站在对立的立场,扰乱中日关系的大局。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谋求一个什么样的中日双边关系,是对立的,还是合作与协商的?

不可否认,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和战略走出去的“不平衡。中国应当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为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贸易安全服务。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希望中国就军事现代化意图以及军费的增加采取更加公开、开放、透明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期待。军事发展越是处于“孤立”状态越容易引起外界的战略猜疑,因此,中国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周边国家建立军事上的双向开放与互信。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双方的战略互信为基础。中国与日本作为近邻不能不打交道,两国的自身发展都需要稳定的周边关系。中日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带动战略互信的加深,这既是近年双边关系的新特点,也是新问题。虽然外交上的突发事件不可能消除长期以来已经建构的双边经济关系,但一定会伤害或阻碍关系的正常发展。

纵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政治领导人的外交引航作用至关重要,中日关系上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都印证了这一点。外交问题要通过成熟的外交途径和手段及时处理,而不能将其置于民意情感中放任自流,政治领导人尤其需要谨言慎行。中日关系上存在钓鱼岛领属争议和海洋划界等敏感问题,两国领导人之间应及时就突发事件进行沟通与协商,同时,双方应建立争议地区的中日共同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中日双方可以协商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机制,并使该机制常态化运作。

民意情感的形成基础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中媒体起着最突出的作用。在应对中日双方突发事件中,控制民族主义情绪,防止双方情感化对立,事关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和地区安全的大局。媒体的过激话语表述和不全面的选择性报道,影响了社会广大读者对事件真实性、客观性的了解;媒体特殊“权力”的不当行使,实质上是对读者客观地判断事物的权利的剥夺。建议中日双方的媒体之间开展“媒体权力的限度和社会责任”的公开讨论。希望通过公开讨论,促进媒体自律性的提高。

日本更应关注十二五时期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永远高速发展,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一般都转为低速增长,中国也不可能永远高速,日本应当抓住目前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机会。与日本高速增长的效果相比,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日本是先富后慢,先富后乱,先富后老。日本经济藏富于民,海外净资产超过GDP的50%。日本虽然增长速度缓慢,但已经不再让环境为增长付出成本,故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我们不应当单纯以增长速度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它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日本失去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而是方向和动力。与中国的GDP高增长伴随环境付出高成本的情况不同,在合作方面,中日双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

中日两国在1972年恢复邦交谈判时,从双方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解决。然而,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时, 日本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后来,随着钓鱼岛争端问题愈演愈烈,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

关键词

中日两国

和平友好

日趋紧张

解决

正文

中日历史关系

关于中日是从何时开始有往来的,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至于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我们很难考证,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而有准确的记载是在公元57年,中国史书《后汉书》上提到,日本派人到中国的汉朝来朝贡,中国的汉朝封其为“汉委奴国王”,给其一个金印,而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也使得《后汉书》的记载有了对证。当时的日本不叫日本,叫倭。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隋朝,中国和日本基本上就是保持着这么的一种关系。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的关系有了一些变化,日本不再是来朝贡,而是派使者来,也就是当时所说的“遣唐使”。当时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当中,中国是先进的,在世界上中国也是先进的。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包括对周边的民族。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

再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日之间也有过摩擦、战争、不友好的时候,但是两国主要还是友好交流。

近代中日关系

一般的学者通常都认为1871年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开端,1871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第二年,也就是1872年,日本现在的冲绳,当时叫琉球,琉球人出海遇到风暴,被漂到台湾,并且和当地的居民发生了争执,被当地居民杀害了四五十人。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了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仿效西方的新政府。建立政府之后组织了一些人到西方去考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考察之后觉得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日本在1874年决定发兵去攻打台湾,而战争最后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而停息。条约中,清政府需要给日本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共计白银50万两。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20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中日发生了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并由此开始了日本对中国乃至亚洲各国血腥侵略的历史。

现代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在1972年恢复邦交谈判时,从双方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解决。然而,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时, 日本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后来,随着钓鱼岛争端问题愈演愈烈,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2012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7000字,分为7部分,全面阐释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窃取钓鱼岛、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非法无效、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中国为维护钓鱼岛主权进行坚决斗争等内容。“白皮书”还明确指出,美日关于钓鱼岛的私相授受是完全不合法的,中国从未予以承认。中国将继续为维护钓鱼岛的主权进行坚决斗争。2012年9月28日,《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中、英、日文版正式发行。

一直到现在,日本都不肯承认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

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展望

近年来,中国GDP指数都以每年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2011年中国GDP为7.3万亿美元。同时,中国政府使3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城市-中国有很多大城市,中国有17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大多数这样的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这些大城市都是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亚洲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还拥有着世界最繁忙的港口。

在2011年,中国出口总量占世界的10%,进口总量占世界的10%。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2大贸易国(居美国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出口医疗器械和软件产品。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1年12月为3.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中国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接触,中国文化以和谐、文明、礼义吸引了现代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正崛起于世界之林。

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媒体多次用到“中国威胁论”。并且希望从经济政策调整上来限制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但中国崛起的步伐和速度是无法阻挡的。对于这个事实,日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否则只是在中日关系上再次添加阴影。

展望未来,在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回避或者迟疑的态度,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修补中日关系,使两国间能达到和谐合作。如果一味地坚持错误的外交方针,企图在历史问题上蒙混过关,这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接受与谅解的,处于发展态势中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具备信心,在经济上完全可以通过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合作来达到双赢。但中国这一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却是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面对这样的事实,日本政府应该更为务实,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寻求中日合作的基础。当然,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可能并不会立即转变态度与思想,这样,中日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不时出现紧张局面,但战争或重大冲突应该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不顾一切地与华宣战,而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共赢方式。

我们要看到,中日目前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都是相对脆弱的。也正是因如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认识中日关系。我们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知道什么是威胁,甚么是安全;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爱国不一定要上战场,也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国人都在爱国,因为爱国最起码的就是让自己对自己的国家有作用,不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的负担。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前进有实际意义的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既不需要多么豪情壮志,也不需要多么高亢激昂,只要务实,就是爱国;并且谨记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热切的希望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强大,只要强大了,我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公平地发展,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人民论坛》第259期 《后汉书》范晔 编撰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王勇 主编 《日本与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关捷

《中日关系全书》关捷, 谭汝谦, 李家巍

第五篇: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摘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整个中日关系是矛盾与协调、斗争与合作并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是“ 中日矛盾”与“ 中日友好”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一个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矛盾,也没有永远的利益,都是在互相的矛盾与利益中穿插,但是矛盾对于各自国家的影响却很大,处理不好,往往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我们对中日矛盾需要理性地去解决, 注意避免不必要地激化矛盾而被极度希望将中日矛盾推向对抗性矛盾的日本右翼所利用。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利益;矛盾;理性

通常所说的钓鱼岛其实是一个群岛,位于中国福建正东、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几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平方公里,该群岛即因钓鱼岛而得名。

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可是至今为止,该岛仍然在日本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面对日本政府的顽固与纵容的立场,全中国的人民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用不同的形式自发地掀起了保钓运动。

对于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争端,有部分民众上街游行并进入商店打砸日货,导致交通阻塞,社会治安的稳定难以维持,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种不理智的“爱国”行为并不能真正的起到明显的作用,游行示威只会让国家治安陷入混乱,打砸日货只会使中国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让日本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中国损失上亿,如此一来,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这些民众的强烈爱国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日本为侵占钓鱼岛所做出的一连串卑鄙行径的确令人发指,可是爱国有许多的方式,不一定非要选择游行,打砸日货这一严重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的方式,一切不理智的爱国行为,都不能称其为爱国只有理性爱国才能真正实现爱国的目的。

其实日本一直以钓鱼岛的问题向中国挑衅,有着种种的原因,这使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较量就会有着不小的劣势。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大国,它的经济发展比我们国家的要好,带动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创新能力很高,还有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占的比重也很高。反观中国,中国的经济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总有着一种急功近利与不平衡的状态,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文化产业上,轻易可见日本动漫对中国影响之大,对于什么海贼王,火影忍者之类等等,在青少年中可谓很熟悉,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创新还不够,文化统治比政治统治更容易,文化的侵蚀带来的后果比政治斗争会更为严重,这也是日本的一个依仗。在幕后推动日本引发钓鱼岛争端的美国,是日本最大的一个依仗,日本可以说在依赖着美国,对于支持日本抢夺钓鱼岛,美国是默认的,因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这就使得日本没那么多的顾忌。美国一直喜欢充当渔翁得利的角色,所以美国一直以种种手段给它设计的对手与附庸制造矛盾与事端,然后从中获利,很明显,钓鱼岛问题只是美国的其中一个手段。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对于钓鱼岛问题而导致的中日关系处理要理性分析,理性解决。

一 、矛盾分析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无论是在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时期,还是在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大半国土的时期,都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程度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由于中日两国对历史熟悉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美国、台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将可能长期滞后于两国在经贸等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滞后、甚至时而倒退的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两国人民发展互利友好的合作交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并仍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基本矛盾[1]。 在这个基本矛盾之上,中日关系与任何事物一样,会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在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对于近期来说,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并非法抓扣我国船长詹其雄为主要表现的中日钓鱼岛冲突,无疑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当然,钓鱼岛问题不是当前中日之间的“唯一矛盾”,中日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矛盾。但是,作为“主要矛盾”的钓鱼岛问题起到了制约其他非主要矛盾解决的、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钓鱼岛问题这个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其他矛盾也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却可以为解决其他矛盾找到切入点,创造一种相对和谐的对话气氛和条件。对此我国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其行动的软弱性让我不敢恭维。一味的口头抗议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当然也不能轻易走到另一个极端——直接诉诸武力。很多人要求向钓鱼岛派出军事力量,甚至直接向日本开战。但是如新闻中所说,中国南海周边国家蠢蠢欲动,中印关系紧张,如果发动战争,一面是日美的强强联手,一面是南海诸国的不断骚扰,中国处境不容乐观。而且无论战争是否胜利,势必会造成经济和军事上的损失,是中国发展滞步甚至倒退,更严重的话,战争会导致革命。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可能像一战二战后一样,战后国内政治会出现大的变革。这是当今各国政治领导人都不希望看见的结果

二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

一切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说,要更好地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积极寻求两国间的共同利益,采用合宜的外交策略,打造新的外交局面。 邓小平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时更加不能无所作为。中国没有必要像

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做让步,只是让步必须是公平的、合理的。就拿“搁置争议”这一点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可是如果有的国家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我们的决心。因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主权要求。

这就是我们推行的温和的外交政策,毫无疑问的,这是当前的世界格局的要求。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我们现在所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是理性的外交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策略。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长期友好合作,但是在具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己主权与尊严的决心和行动。 最近的钓鱼岛冲突事件,我国渔船在本国领海捕鱼的正常活动,居然遭到了日本舰船的抓扣,船长居然遭到日本政府的羁押,并声称将按日本的相关法律法令进行惩罚,这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欺凌和侮辱,这是对中国人民人权何其严重的侵犯,这是对中国领海和领土主权重大而严峻的侵略和挑衅。对于这种公然挑衅,我们长期奉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国际环境在改变,中日关系在发展,我们采取的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 、充满信心 ,同时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

当然,要使钓鱼岛问题得到解决,要使中日关系步入良好发展的正轨,还有许多路要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应正确分析事物,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要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同时也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各种思想准备。 中日关系整体是往前发展的,我们应该建立起充分的信心,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促进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事实上,中日双方关系在钓鱼岛冲突前一直展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即中日关系通过十几年政冷经热的发展,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逐渐认识到,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双赢”和互惠的状态,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日本却没有如预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挤压”。相反,中国的利益与在华有着巨大市场和外资规模的日本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日本,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景气杠杆”,双方的GDP增长率对比明显呈正比例,并不是中国发展,就意味着日本吃亏。中国的资源、人力,日本的技术、资金,形成了双方互补互利的格局。日本自1979年至2001年,连续向中国提供26679亿9百万日元低息贷款,帮助中国建设了北京地铁二期、首都机场扩建、北京污水处理厂、武汉天河机场、五强溪水利发电、重庆长江第二大桥、秦皇岛码头、稀阳至广州铁路扩建、朔黄铁路、南昆铁路等150个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年利率仅为0.79%~3.5%,偿还期为30年或40年[2],这也表达了日本方面的诚意。 但同时也要看到诸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可能造成中日关系紧张的各种困难,提前做好迎接这些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在历史问题上我们绝不退让,坚决要求日本对其侵华罪行道歉,不要歪曲历史;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只接受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些与日本截然相对的立场必然会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大碍,但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应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切问题。

四 、加强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

事物发展是一个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好量的积累,积极促进事物往好的方向发生质变。要让中日关系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冲突,求同存异,不断积累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内容,促进中日关系的不断升温,达到质的飞跃。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经济联系密切,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这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结果,但主流是合作。中日关系前景有三: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信任不足;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互信增加;经济关系萎缩,安全形势对立。近期将保持现状。中国对日目标是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安全互信方向发展。但考虑到长期以来“政冷经热”的中日外交现状,我国在领土主权上是绝不能退缩的,对此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得到一定的补偿,政治上也可以在民间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尝试,但不要妄想中日关系一日之间得到改善,主权问题一日之间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冯昭奎. 如何分析中日矛盾[M]. 中国外交, 2006.08. [2] 马立诚. 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M]. 战略与管理, 2002.6. [3] 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M].邓小平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最美劳动者范文下一篇:追梦的路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