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022-09-12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生产规模的稳定与发展, 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 实行稻田节水灌溉, 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已成为水稻生产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水稻灌溉通常分为秧田灌溉和本田灌溉两部分, 本田灌溉又包括了泡田灌溉和生育期灌溉。在先进的旱育稀植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 湿润育秧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水稻本田插秧整地时, 习惯上多采用深水或浅水泡田, 需要较多的泡田灌溉水量, 一般泡田定额在1500m3/hm 2左右。目前, 正在示范或推广的抛秧技术、水稻旱栽技术, 改变了水稻移栽对泡田的要求, 节水效果较为显著。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稻苗移栽本田后, 田间保持5mm~25mm薄水返青复苗, 在返青和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 田面不建立灌溉水层, 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 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 下限则是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 水稻控制灌溉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技术, 控制灌溉技术在显著减少水稻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耗水的同时, 有效地减少了水稻蒸腾耗水, 使水稻蒸腾和光合作用处于一种新的协调状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株型形成具有显著的促控作用, 可消除或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 具有良好的保肥改土作用, 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高, 既节水又增产。

因此,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保肥、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

控制灌溉技术显著地减少了水稻生理生态耗水, 增加了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大幅度降低。薄露灌溉、薄浅湿晒灌溉及叶龄模式灌溉等是这类技术的典型代表, 它们的主要原因是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和要求, 确定各次灌水、湿润、排水、晒田的起讫时间及强度, 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排水,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1 水稻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是一种稻田灌薄水层, 适时落干露田的灌水技术。每次灌溉20mm以下的薄水层, 灌水后要自然落干露田, 露田程度和历时则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连续降雨期, 稻田积水层超过5d时, 要排水落干露田。薄露灌溉改变了稻田长期淹水的状态, 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 促使水稻生长发育, 形成高产基础上的增产。能减少水稻腾发和田间渗漏, 显著地减少灌溉水量。

根据水稻的生育期, 露田程度略有差异, 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 见表1。

2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

进行薄浅晒科学灌溉,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具体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 (1) 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插秧时为15mm~20mm的薄水层, 插秧后田间保持20mm~40mm的浅水层。 (2) 分蘖前期湿润:每3d~5d灌一次10mm以下的薄水, 保持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 (3) 分蘖后期晒田。 (4) 拔节孕穗、抽穗、扬花期薄水;拔节孕穗期保持10mm~20mm薄水层, 抽穗扬花期保持5mm~15mm薄水层。 (5) 乳熟期湿润:隔3d~5d灌水约10mm。 (6) 黄熟期先湿润后落干:水稻穗部勾头后自然落干。

在北方辽宁等省, 所采用浅湿灌溉的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 (1) 插秧和返青期浅水保持30mm~50mm浅水层。 (2) 分蘖前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浅湿交替:每次灌水30mm~5 0 m m, 田面落干至无水层时再灌水。 (3) 分蘖后晒田。 (4) 乳熟期浅、湿、干、晒交替;灌水后水深为10mm~20mm至土壤含水率降至田间持水率的80%左右再灌水。 (5) 黄熟期停水, 自然落干。

“薄、浅、湿、晒”模式中, 分蘖后期晒田是一项有利于高产、节水的重要措施。对于晒田的程度, 一般低垄田、黏土田、肥田、禾苗生长旺盛的田要重晒, 可晒5d~8d, 晒至圭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70%~80%为止, 若是遇上阴雨连绵, 可利用职权雨水蓄水灌深水控蘖, 随苗体长高, 水层加深, 以不浸没主茎最上面叶枕为度, 当在50%主茎倒二叶露尖时放浅田水;对烂泥田、冷渍田, 则要重晒或多晒。地势高、土壤透水性强、肥力低、禾苗生长差的稻田, 要轻晒, 晴天晒3d~5d, 遇阴雨则延长, 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90%即可。

3 水稻叶龄模式灌溉

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叶龄模式而进行的灌溉, 称之为水稻叶龄模式灌溉技术。即根据水稻不同叶龄期与抽穗至成熟的生理生态耗水规律, 以叶龄进程为主轴, 产量形成为目标, 调节器官协调生长为依据, 实行高产灌溉, 准确掌握各次灌水、湿润、排水、搁田 (晒田) 的起讫时间与强度, 在不同生育期将稻田水分控制在高产所需的适宜范围。既可以以水有效地调控水稻氮碳代谢与生育, 使其沿着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与叶色变化叶龄模式指示的生育轨道发展, 又能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其关键为按叶龄诊断进程和各部位器官的生长状况, 制定高产的水肥运筹策略。

4 水稻旱育稀植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旱育秧、本田稀植及对稻田水层管理有一定要求的水稻栽培新技术, 其重点是旱育秧及稀植。秧田水分管理是旱育秧区别于其他育秧方法的主要环节, 创造接近旱地条件的育秧环境是其主要目标。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地、省时、省水、高产、低投入、高产出等优点。就全国范围而言, 这项技术分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暖地旱育稀植及暖地水稻应用寒地型旱育稀植等3种类型。

5 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

为了充分地利用降雨, 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正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 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 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 适时适量地科学供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通过灌溉技术的革新, 大幅度地减少灌溉水量地浪费, 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农民增收, 这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在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期待更多更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新世纪里诞生, 使地球上的生命不断延续下去。

摘要: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以及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水稻的控制灌溉、薄露灌溉、“薄、浅、湿、晒”灌溉、叶龄模式灌溉等。

关键词:节水灌溉,薄浅湿晒,高产,低耗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的财务规范化研究下一篇: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