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文明视域下医患关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此,本文从哲学意蕴、现实意义、当下诉求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梦。从哲学意蕴上讲,中国梦蕴含了人人有得之梦、社会和谐之梦、生态美丽之梦三个层面的内涵。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危机、社会建设危机和生态建设危机。

生态文明视域下医患关系论文 篇1:

“三全育人”背景下“药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摘 要] “三全育人”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课程是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在遵循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使各课程育人同向发力、同向而行,达到“三全育人”效果。以“药理学”实验课程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依托多种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路径,探索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关键词] 三全育人;药理学;实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XZD059);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生药理学教学的改革研究”(JLJ9736420190723170707)

[作者简介] 王秋静(1963—),女,吉林长春人,学士,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研究;张 明(1977—),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研究;靳英丽(197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研究。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基本原则,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长效机制[1]。课程思政要体现“三全育人”理念,这样才能使各课程育人同向发力、同向而行,达到“三全育人”效果[2]。“药理学”实验课教学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3]。那么,如何在“药理学”实验课程中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必要性

(一)发挥高校教学管理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教师开展动员和培训,使其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基础医学院召开了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教育工作研讨会,阐述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号召各位教师要以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并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文化自信,提高育人意识与担当意识,希望广大教师针对实现“三全育人”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明确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专业教育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才能保证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才能秉承医学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根本宗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4]。

(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药理学”实验教学课程理念

“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谓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2]。医学“药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是在掌握医学药理学知识的同时,用典型的实验项目内容和涉及的案例引导和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积极进取的科学信念,使他们树立“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医学“药理学”实验课程特点,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构建“药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在“药理学”实验授课过程中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多种方式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讲授式思想政治教育

讲授式教学法是医学教育长期普遍采用的教学法,具有高效、便捷传授知识的优势,是“药理学”教学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5]。教師在讲授过程中,要立足于专业,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融合,深入浅出地挖掘专业知识背后隐藏着的哲学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榜样,具有更大的主导作用,利于教师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将自身的学识、修养展露在学生面前,更利于将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药理学”教学当中。

(二)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

启发式教学是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感悟和体会,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容易。如在进行中枢镇痛药物的实验课内容时,通过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成瘾性不良反应的分析,触及药物滥用问题,启发学生将吗啡和毒品进行对比分析,利于学生对吗啡成瘾知识的记忆,巧妙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以此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以禁毒为题的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讨论,更能够让学生看清、理解滥用药物对机体、家庭、国家等的危害,并能进行“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

(三)讨论式思想政治教育

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争议问题的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自主思考能力。我们把病例讨论安排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根据病例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每一个病例之后提出思考题和思考要点,逐渐从基础过渡到临床,融入医患沟通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入病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接受或反驳他人的观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加强自我认知,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

(四)案例式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生命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在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实验中引入相关案例,如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寂静的春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首先,通过分析案例中的特点、作用机制、症状及对人体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其次,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懂得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意味着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生命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6]。

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是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的课程观。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医学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要以课程为载体,结合爱国主义素材,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正向引导,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元素和医学专业知识才能相辅相成。例如,在“药理学”的第一次实验教学的讲授过程中,结合药理学医药技术悠久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至今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通过对这些素材的介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医德教育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完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医学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合校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其以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为己任,在教学中师生始终坚持白求恩精神是医学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和基石,弘扬白求恩“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是我们追寻的医学教育理念。在家兔相关实验中,学生进行家兔颈动脉插管失误引起的“喷血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教师通过该事件,使学生牢记在实验操作中,只有具有认真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正确操作器械进行实验,才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从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开始,就需要牢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服务于生命[7]。

(三)生命教育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懂得真爱、敬畏生命[8]。在“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动物必不可少,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药理学”第一次实验课中就融入了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实验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善待实验动物,平等对待生命。它们为医学的发展献出了生命,应该获得被尊重的权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施行安乐死,处死后的实验动物应迅速放入指定的位置,并进行妥善处理。在实验教学中,要求严格执行动物保护的“3R原则”,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优化,增加视频和微视频录像等实验内容,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动物福利,减少动物使用,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学生反复多次熟练掌握每个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的要求。

(四)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药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它不仅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连接在一起,而且把医学与药学联系一起,是一门为临床医生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医药学科。“药理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很多内容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果我们适当引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药理学”,如药物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也有不良反应,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在给予动物麻醉药时,局部的麻醉作用与静脉注射引起全身麻醉作用,体现局部与整体,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以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观察、分析、处理各种医学问题的世界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法制教育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在进行中枢镇痛药物的实验课时,通过对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成瘾性的分析,在学生中普及有关药物成瘾的常识,不仅利于学生对吗啡、哌替啶成瘾知识的记忆,更能以此警示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毒品,危害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六)团队合作精神融入“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

团队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所有团队成员协同合作,而最高境界则是全体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最终目的是达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保证顺利完成最终任务。

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实验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例如:在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测定实验中,每组3~5人,准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药物时,需要有学生用固定筒固定家兔,有学生准备抽取家兔注射用药量及确定注射部位,才能完成家兔给药过程。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把每个小的操作完成好了,胸怀全局、心系整体,才能高质量完成实验。

四、展望

未來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和完善“药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框架。课堂作为师生接触和交流的主要途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生命的对话、心灵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切实做好“药理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小飞,丁维光,刘巍.医学院校“一主线三结合五维度”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4):41-45.

[2]高德毅,宗愛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陈燕.“工程制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材料研究的进展[J].现代交际,2019(18):187+186.

[4]王秋静,张明,吕文伟.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医学教育管理,2020,6(4):410-414.

[5]靳英丽,陈霞,纪影实,等.浅谈“药理思政”视域下的医学生《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改革[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6):1059-1061.

[6]邓静,王丹,张慧兰,等.我国医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7,30(2):78-80.

[7]吴惠涓,孙光霞,陈坤,等.医学人文精神:当前医学生培养之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6):46-47.

[8]阮积晨,林文诗,万军.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54-56.

Exploration on the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harmacology Experiment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WANG Qiu-Jing, ZHANG Ming, JIN Ying-Li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Key words: Three Whole Education; pharmac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王秋静 张明 靳英丽

生态文明视域下医患关系论文 篇2:

“中国梦”的哲学意蕴、现实意义与当下诉求

[摘 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此,本文从哲学意蕴、现实意义、当下诉求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梦。从哲学意蕴上讲,中国梦蕴含了人人有得之梦、社会和谐之梦、生态美丽之梦三个层面的内涵。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危机、社会建设危机和生态建设危机。就当下诉求而言,我们需要着力从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生态责任感教育这三个方面加强中国梦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意蕴;现实意义;中国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奋发图强的中华儿女的心声,描绘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中国梦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共识性赢得了人民的体认、世界的喝彩,必将激励我们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基于梦想的力量,本文旨在立足哲学视野,从哲学意蕴、现实意义和当下诉求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哲学意蕴:人人有得、社会和谐、生态美丽

中国梦包含的哲学意蕴,从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梦,可以涵括人人有得之梦、社会和谐之梦、生态美丽之梦三个维度。

(一)中国梦是人人有得之梦

人人有得之梦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有所得、安居乐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么,改革发展成果如何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如何做到人人有得?这样看来,注重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主体性、普遍性、公平性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改革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改革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的意愿,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要求。因此,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必须注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普遍性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注重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普遍性,将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普遍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既是形式上也是实质上的公平,针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应当将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向普通劳动者、社会弱势群体等倾斜。所以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须体现主体性、普遍性、公平性,这样才能惠及更多人民。

(二)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

社会和谐之梦是指每个人设身处地去体贴他人,同时也处处得到尊敬和关爱,从而形成一种无间而我、温情脉脉的“爱的共同体”。

《礼记》“情深而文明”,一语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不是通过“心思”的运用,不是心思的“移情”,而是“身体”的践履,生命的“互动”。王夫之“即身而道在”,恰当的诠释了“身体语言”才是人际交往的真正语言。而此处的“身体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的语言范式中可用“体贴”二字以蔽之。其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而且洞悉了伦理道德的真正所指。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比如医患关系;比如,年少得爱,年长得尊;居家在屋,敬慎重正、慎终追远。孟子提出“文王视民如伤”,〔1〕说的是周文王把天下百姓看作是受伤的患者,周文王作为古代圣贤的缩影,对他们身上的“大医”、“大爱”的精神作出了最美的注脚,流芳百世。再如大禹和后稷,大禹看到天下人溺于水里,就如同自己溺于水里,因此舍身治水。后稷看到天下人挨饥受饿,就如同自己挨饥受饿,因此历经千难万阻发明了粮食种植技术。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圣贤而言,伦理道德价值的实现,伦理道德境界的超越,标准在于是否能身体力行的使我与他者相互交融,以他者之镜反诸自身。古之圣贤无一例外的给予芸芸众生以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救民于水火之中。如能以古之圣贤作为榜样,用“大爱”之光点亮黑暗,社会由此将成为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和谐社会之梦在人性光芒的照耀下终将得以实现。

(三)中国梦是生态美丽之梦

生态美丽之梦即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之梦。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法突出,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美丽中国”的实现之途必然是“天人合一”的通达之径。那么所谓的“天人合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原生状态呢?在西方人看来,自然总是作为与人相异的“自在之物”而存在,是需要用科学的逻辑、工业的机器征服利用的客观对象;而在中国古人看来,自然事物是像人类一样有性别、有家庭、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的生命体。当我们把自然之物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生命主体时,在交流互动中就会真切感受到与自然之物的息息相通,休戚相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动的刻画了生命的每一次感动,自然之物都会感同身受并引起一系列微妙的连锁反应。人与自然之物共生共长,生命和谐得以真正实现和发生,天地万物成为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只有置身于这种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的生命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才是一草一木皆有情的世界,才是万物碰撞激荡的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是辛弃疾笔下的“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料我亦如是”的世界。此种世界的天人一体,不正是冯友兰先生笔下的最高人生境界之“天地境界”吗?“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组织的公民,而且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2〕由此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因之达于“天地境界”,享受天人合一、天地一体的美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何不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之,何不把人与人之间的“体贴”运用之,何不将其视为自为之物,如此把握、运用和审视,必将克服人与自然对象的疏离之苦,在与自然对象的共生中凝眸天人一体的美妙画卷。

二、中国梦的现实意义:个人信仰、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既表达了国是民生的宏大主题,又透露出个体生命的真实温度,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危机,从而提升个人信仰的坚定性、社会建设的持续性、生态建设的文明性。

(一)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危机

在“人们信仰迷失”的今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失、道德信仰迷乱、人格信仰迷丧的危机。而中国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让信仰之光点亮了人们政治选择、道德圣化、人格塑造之途。信仰是通过直观和感悟而得的一种明确的态度与意向,信仰与意志密不可分,意志影响信仰的力量,持久性和凝聚力。“我们已经看到,它正好具有三种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所觉察的某种东西;第二,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虑,以及第三,它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习惯”。〔3〕基于此,信仰作为人们的一种觉解、一种寄托、一种习惯,让人生因此有了价值,有了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无形中使人们重拾信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关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政治多元化的挑战,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们政治信仰的迷失,而中国梦的提出,可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政治信仰迷失危机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蔓延,信仰对于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性黯然失色,道德理论和实践因此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而中国梦的提出,对现代人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指明了解决之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道德信仰迷丧危机问题,即就是当人们的道德理性有了中国梦的现实内涵为其指向时,其才真正找到了价值实现的根基。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改变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形成独立、自主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形成逆反、自我控制力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中国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人格信仰迷乱危机问题,也就是摒弃诸如吃喝型人格等种种不良人格,塑造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为指向的高尚人格。

(二)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社会建设危机

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与和谐的状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动态结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绝对的、凝固的稳定是从未有过的,而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稳定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社会问题不可排斥,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通过解决这一个又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得以实现的。当前我国总体局势稳定,但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随着这种发展逐渐显现出来,有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甚至恶化、加剧。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诸如贫富悬殊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等均是潜在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风险的化解、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那么,我们必须追问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即就是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同样也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具体任务的六个方面。这为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找寻了出路。而中国梦的提出,凝聚着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反映了中国人现实的共同利益,对缓解社会建设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毋庸置疑,中国梦诠释了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当人们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此观之,中国梦是缓解社会建设危机的一剂良方。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中国梦宏大,但绝不空洞,其真真切切的印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足迹中,实实在在的显现于社会建设的伟大征途中,人民拥护之、践行之,以中国梦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取得丰硕成果,以期营造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三)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生态建设危机

五千年悠久而丰富的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类视作自然界中和谐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鲜明地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极大弘扬。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生态建设危机四伏,主要表征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拷问着、质疑着高污染、高耗能推动发展的增长方式,显然以环境作为发展代价的增长方式不可取,这以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因此,发展方式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的条件下,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梦”命题中应有之义。而“美丽中国”更是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图画。中国梦所梦想的“美丽中国”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即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做注。这令人心之向往,欢欣鼓舞的美好愿景的实现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助推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其方向。中国梦的提出,为缓解生态建设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企盼。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中国梦的提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以此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让美丽中国掷地有声,必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只有像愚公移山那样坚定不移的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道路。

三、中国梦教育的当下诉求: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与生态责任感教育

从现实视角看,如何培育人们对中国梦的深厚情感,即就是培育人们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态度和行动,所以应着力从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生态责任感教育这三个方面加强中国梦的教育。

(一)生命观教育

“我们的生命之船是在一条永远不断流淌的河流之上航行的……我们是持续不断地沿着这条河流航行的”。〔4〕在狄尔泰看来,生命是一个倘翔于时间长河里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过程,是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跃动的旋律之中,在这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目的和意义,而生命最根本的目的性是走向自己的完满。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走向自己的完满呢?狄尔泰给出的回答是:生命的完满,根本上取决于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充盈。在他看来,人的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的世界,但是,只有当人的世界为精神所充溢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狄尔泰为人的存在找到了皈依之所,而中国梦恰恰就是当下人们丰富精神和充盈心灵的载体。在中国梦的支撑下,追寻生命的意义、延展生命的宽度、觅得生命的真谛,而将中国梦深深熔铸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中,生命观的教育不可或缺。

生命观教育所要着力回答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价值、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如何对待生命并使得生命之花绽放出绚丽色彩等一系列问题。而生命观教育与人生观教育须臾不可分离,缺乏生命观教育的人生观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一个人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体悟生命的本真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本质取向。首先,生命观教育需依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无不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生命华章,所以生命观教育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发掘有益的资源为我所用。此外,现实生活中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弹奏出美妙动人的生命乐章的杰出人物同样也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依凭,正是他们使人们体会到生命的体温、生命的无穷潜质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其次,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生命观的教育意义重大。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成长的脉动和生命的喜悦,生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发掘生命的巨大潜力以及感受生命的巅峰体验。中国梦正是在个体生命跳动的脉搏中熠熠生辉,生命的魅力赋予了中国梦灵动的韵律,生命观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找寻了内在认同和力量源泉。

(二)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项名为“行走在理想与现实边缘——驻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趋向平实、平淡。由于中国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天之骄子”的神圣光环褪掉了,鲜有古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而是变得更加现实化、功利化。按照弗洛姆的观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亟待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缩影,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社会理想认知的多元化,社会责任感淡化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一次对国人使命感、责任感的拷问,对日趋淡漠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唤醒,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国梦加速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步伐和进程,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教育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首先,将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作为最根本的内容,是受教育者扮好“社会角色”的动力之源。当前,在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侵蚀下,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并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信奉“及时行乐”、“个人利益至上”……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而中国梦作为当下社会共同理想信念的最生动的表达,毋庸置疑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契机,反过来社会责任感教育正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多种有效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求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于此两方面培养社会群体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已然发现文学艺术在恭维有余的雕词丽句喧哗一时之后,却渐渐远离了它的社会责任功能,浮华背后,人们开始怀念现实主义文学那曾经的震撼,呼吁用社会责任感透视生命的本质。文学艺术如此,社会群体或个人亦是如此。

(三)生态责任感教育

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科学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而建设生态文明,培养人们的生态责任感是其必经之途。生态哲学运用哲学思维反思生态问题,将促使人们反思现行的哲学体系,并从根基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态责任感教育须在生态哲学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达于人们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必须着力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是生态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保证,是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丽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作为生态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环节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能够提升人们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责任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的确立能够自觉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借着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契机,在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的酝酿过程中,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最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摒弃统治、征服自然的思想。在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环境支撑,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梦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汇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彰显着人们对未来中国发展的信心。然而,梦想之旅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在切近梦想的路途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依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凝聚中国力量,终将让中国梦绽放光彩。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3.

〔3〕王守昌,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0.

〔4〕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48-49.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刘晓杰

生态文明视域下医患关系论文 篇3:

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析

[摘 要] 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为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探索有效具体的路径,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接班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贡献力量。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跟踪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意义,发现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探讨了明确培养人的核心目标、公共课教师要讲好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针对医学生的特点要讲好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讲好体育课课程思政和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渗透课程思政对教师的三个要求等五类问题。

[关键词] 课程思政;体育教育;融入;中职卫生学校;途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背景下保健体育融入中职卫生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重点A类课题(2020A08);202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学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GXZZJG2021B267)

[作者简介] 赵忠玲(1965—),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学士,南宁市卫生学校公共课教研室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学研究;何卫东(1968—),男,广西崇左人,学士,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一、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使命。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渗透课程思政要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发挥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

课题组查阅了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有关政策文件和体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文献资料后,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1],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内容进行了研读,谢大静、何卫东、马忠颖、吴丽霞、张锡娟及王顺兴等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纲要、工作体系、教育创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和实效性等交叉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但基于中职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尚少。因此,课题组针对当前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创新进行探讨,围绕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渗透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并对其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

二、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渗透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90后”“00后”青年一代的年轻医务工作者,主动做勇敢的逆行者。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最好体现,是全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最好表达。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不可没。

三、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渗透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2]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高等院校相比,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中职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源相对较弱,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起来也相对困难。部分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和虚拟网络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消极意识强、缺乏未来规划、自控意识差;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不断滋长。中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养成阶段,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

(二)中职卫生学校和教师的问题

有的中职卫生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与时俱进,总是落后于时代。有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上,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有的学校教育方式落后,普遍采取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叛逆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公共课和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入,认为课程思政无益于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不值得花时间学习和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事情,这种思想明显滞后新时代的发展。

(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朱泓认为,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思政和课程的“叠加”,而应重视对案例及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我们要充分調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挖掘。在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要像做菜放调料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只能尝到、闻到,但是看不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郑水泉认为,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机融合。如何“融”,怎样“融”,才能真正融合为一、融出成效?“要依托专业课程来开展思政教育”,他认为,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结合起来,去思考怎么用更好的方式、手段和理念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邬小撑认为,“课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要通过讲好故事的方法把两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不容易,他建议教师从自身经历入手来讲好故事,“教师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好,从一定层面上就能比较好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三位专家的见解让我们明白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给教师们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渗透课程思政的思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对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师要与党的事业发展同步,做课程思政的典范。

(一)明确培养人的核心目标

坚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核心目标,以实现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为建设目标,以高质量、加强课程思政学习体验作为建设特色,将守正作为规范标尺。

(二)作为公共课教师要讲好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

协助学校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

(三)针对医学生的特点要讲好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

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教育学生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获得感、增进和谐医患关系为目的,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4],引导学生传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四)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讲好体育课课程思政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5]。体育教师要讲好中国体育的故事,讲好历史悠久的中国体育古代和近代史,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专业;让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自觉形成体育文化自信。把中国体育健儿参加全国比赛、亚洲比赛、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比赛的良好表现、取得的优异成绩及时向学生正面宣传,号召他们向英雄们学习。用典型案例诠释中国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就是最好的代表,整整影响几代中国人,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教育,学生会爆发出无限的正能量。

(五)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渗透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体育教师要自觉形成“我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意识,体育课也思想政治课,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把它放在教学的最突出位置。体育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教师要有争当“金课”教师的意识。当今社会有的体育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采取放羊式教学,这是误人子弟,违反师德。教师要有努力争当“金课”教师的意识,而要想建设“金课”,需要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金课”更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授课上,也体现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教师的第一责任就是教学,教师对教学严肃认真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真正教好书,需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掌握与课程有关的思政内容。体育教师除了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了解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讲好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认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体育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体育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從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五、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的途径

第一,开设专题理论课。利用专题理论课讲思政,利用每学期的理论课时和因特殊原因无法上技术课的时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6]。

第二,在体育项目中融入思政。结合体育项目讲思政,每个体育项目都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科任老师要大胆、努力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第三,在体育赛事活动中融入思政。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经常性地组织班级小组比赛,结合比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级别的体育比赛,感受体育精神。

第四,积极收集思政素材,每月讲一个思政主题与事例。体育教师收集有效的思政素材,每月宣讲一个思政主题,每周讲一次时事要闻。结合特定的节日挖掘相关思政元素讲思政。

六、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争当时代的弄潮儿,不能做时代的没落者[7]。体育教师是教师大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对授课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确实全过程渗透课程思政,争取把教授的课程打造成课程思政品牌,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医务工作者。中职卫生学校的体育教师只要在思想上要重视,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有能力与其他科任老师一样做好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内容[EB/OL].(2019-03-18)[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谢大静.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80-83.

[3]何卫东,杨明.广西高校抛绣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52-160.

[4]马忠颖.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20(25):56-59.

[5]吴丽霞.探析課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87-88.

[6]张锡娟.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00(26):150-152.

[7]王顺兴.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91-93.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Health Schools

ZHAO Zhong-ling1, HE Wei-dong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General Courses, Nanning Health School,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 education; integr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health school; approach

作者:赵忠玲 何卫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