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师教育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师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键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集体活动;日常活动;区角活动一、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数学认知能力集体教育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阶梯。

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师教育论文 篇1:

谈幼儿园数学区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摘要:数学区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建构数学知识,照顾幼儿个体差异。数学区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恰当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区 数学兴趣

数学活动区是教师在活动室开辟一定的空间,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操作的的活动环境。数学区活动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当前,幼儿园数学区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投放材料随意性大,对幼儿数学区活动的指导不足等。那么,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数学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开展数学区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这种“关系”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更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富有吸引人的情节或动人的旋律。数学中的数量、时间、空间等知识,幼儿往往难以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活动不好组织,较难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区活动具有开放、自由、自主的特点,幼儿在此能按自己需要与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玩具和材料互动,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区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利于幼儿建构数学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根据这一观点,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应从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将由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从而主动领会和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数学区活动正是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操作性学习方式。幼儿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虽然也有操作,但由于时间限制,操作活动不能深入进行下去。数学区活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数学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如小数棒、积木、立体几何模型、平面几何图形等,幼儿每天到数学区活动,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操作中不断发展数学能力。

3.有利于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2000年出版了《幼教绿皮书》,指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幼儿个别差异关注不够。书中写道:“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配合孩子的差异调整教育方式。明知每个孩子都不同,却要求每个孩子要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幼儿数学学习中个体差异问题尤为突出,每个幼儿原有数学经验、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都不相同。数学区活动改变了集体教学中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的模式。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自由的摆弄、探索材料。例如,某大班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小动物卡片、数字卡片及加减运算符号。有的幼儿用动物卡片摆算式,有的幼儿用数字卡摆算式,幼儿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来学习加减。因此,数学区活动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需要。此外,区域活动是典型的个别化学习,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明显增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数学区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一)创设适宜的数学区环境

1.设置数学区域

开展数学区活动的前提是要有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儿童的活动室内或走廊的一角,设置数学区域。数学区应有摆放材料的橱柜,进行操作活动的桌椅,便于儿童展示操作结果的小设备。设置数学区时可把区域的一面墙设计为数学主题墙。墙面装饰突出数、量、形等信息。例如: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布置小动物吹泡泡的形象,就把泡泡由小到大的排列,体现量的排序。有的教师在墙面上布置数字、几何图形等形象。数学主题墙饰很好地体现了数学区域的特征。

2.投放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区材料是教师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

教师首先应根据数学活动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操作材料。例如,中班近期数概念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点数10以内的数,认读10以内的数字”。根据此目标投放数字棋、数字接龙、数量与数字匹配等材料。认识几何形体的目标是“引导幼儿探究和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此目标投放七巧板、图形接龙、等分图形等材料。

此外,提供材料要考虑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对活动外在形式感兴趣。大班幼儿学习目的性增强,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适合大班幼儿的材料不一定适合小班。例如,某大班老师利用印章、实物、作业单让幼儿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老师模仿了这一形式,在小班数学区投放印章和作业单,让幼儿在2只小鸟后面印上1只小鸟,获得2添上1是3的认识。结果发现小班幼儿只对印小鸟感兴趣,还把小鸟印在脸上、手上。不同年龄幼儿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提供的材料应具有操作性、趣味性。操作性指的是材料能满足儿童探究的愿望,如操作材料“数量对应拼版”,儿童可以按形状拼合,也可以按数量拼合。再如,材料“按数取物”,四人玩,轮流转动指针,指着几,就取几条小鱼。这样的材料能拼摆、移动、组合,而且有多种玩法。趣味性指的是材料的色彩、形状、玩法能引起儿童操作的兴趣。例如,让儿童学习按长 短排序,如果只提供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儿童操作,儿童兴趣不大。如换成不同高矮的塑制小树,大小不同的花盆,让儿童在花盆里栽小树,趣味性就增强了。

(二)恰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树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指导思想

数学活动区是幼儿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经验、体验探索乐趣、建构数学概念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信任幼儿,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当前,教师在指导数学区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当教师不指导时,就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干扰了幼儿的探索思路,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幼儿活动时,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作为观察者,应观察幼儿的操作方式,不随意干扰、随意评价。作为引导者,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并不代劳。作为支持者,要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指导、提供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互动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第一,采用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区角活动常用的指导方式之一,包括询问、建议、暗示、鼓励、质疑等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语言指导方式,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多种回答,还能引发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有效观察、操作、思索活动,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即当幼儿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时,教师启发幼儿相互观摩、讨论,使幼儿向同伴学习。第三,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当发现幼儿操作困难或有新的兴趣点时,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使幼儿的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另外,在指导数学区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指导要适时。即指导的时机要恰当。在幼儿的操作活动出现困难时及时指导,使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二是指导要适度。即指导要点到为止,不能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可以建议2~3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供幼儿自己选择,这样的好处是使幼儿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三)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数学区活动虽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需要制定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规则。第一,进区规则。如设置好区域人数标志,本着先来先入的原则,使幼儿明白当进区人数够了时,可以先到其他区域活动。第二,活动时的规则。如不大声喧哗,爱惜材料,玩过材料之后要放回原位、摆放整齐。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操作材料的规则。如增加新内容和投放新材料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操作的规则,使幼儿知道怎样做、怎样玩。还可以引导幼儿用图示的方法记录并在区角展示。只有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才能使数学区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活动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材料,使数学区成为幼儿快乐学习数学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35.

[2]梅纳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南方出版社,2004.56.

[3]崔岚.学前教育新方略——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实践与思考[M].2002.

作者:梅纳新

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师教育论文 篇2:

发展幼儿数学认知能力“三法”

【关键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集体活动;日常活动;区角活动

一、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集体教育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阶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客观地分析幼儿的数学认知发展状况,并依此设计活动目标、重难点,选择教具与学具、教法与学法。在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一是操作材料的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具、学具。为了确保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们每学期都要根据所教年龄段检查全园教师的数学活动教具。二是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准备。我园近几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较多,她们年轻、富有朝气、对工作充满热情,但教学经验尚有不足。为此,每学期我们都要针对本年龄段、本学科不到一年的新上岗教师举行数学教学专题培训活动。让新上岗教师尽快熟悉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数学教学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依照《指南》精神,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组织活动,尽量为幼儿提供多方法、多想法、多程序、多模式的数学教育过程,并运用游戏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要求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可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还要帮助幼儿归纳、整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使其逐渐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进而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不断提高数学认知能力。

二、在区角活动发展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练习机会。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将集体教育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放到区角活动中加以练习和巩固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进入区角活动的时间,并自主选择材料开展活动。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建构数学概念。另外,教师在区角中提供的数学操作活动往往具有不同的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有时间观察个别幼儿的学习,并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这些个别化教育可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从活动中获取有益的数学经验。

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精心设计,采用形象具体、游戏性强、以操作为主的方式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可通过“套圈圈”的活动让幼儿巩固按颜色配对的数学知识;通过“送图形回家”的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通过“给动物宝宝喂食”的活动复习点数;通过“系纽扣”的活动,让幼儿感知数学当中一一对应的法则;通过“钉板”上的操作进行几何图形的组合和排序活动。总之,区角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这些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富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互动、感知、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经验和逻辑知识。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仔细观察,记好区角观察记录,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目标和材料,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三、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展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其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具有经常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能使幼儿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获得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对幼儿的数学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我们在楼梯台阶上喷上数字,可以让幼儿在上下楼梯时认识数字,感知序数。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房子”上标上数字,可以使幼儿通过玩“跳房子”的游戏,在自然、快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一些活动。如我园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字里看见了什么”,就是通过归纳幼儿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通过排列组合数字设计小区楼房的门牌号、幼儿个人信息卡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求教师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数学经验的需要。

编辑:王金梅

作者:乔玉萍

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师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

摘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幼儿为主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活动游戏化、生活化。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习得经验,对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思维能力;游戏化;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由此可见,数学教育应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概念,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培养和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其他领域的的深入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呢?如何转变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1.更新教育观念

1.1 以幼儿为主体,重视幼儿思维发展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化”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在数学教育方面尤为明显。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集体教学比较多,即使辅助小组、游戏、区角操作学习,幼儿也是在教师的高控指导下认识、学习算术。由单纯的认知、算术培养的则是计算器型幼儿,既不利于幼儿的兴趣培养,又极大地束缚和禁锢了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

幼儿现阶段的数学思维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感知生活经验,发展形象思维,进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变被动接受式教学为让幼儿主动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快乐,获得直接经验,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1.2 教学目标与幼儿兴趣特点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按照教案设计,辅助一些教具演示和操作材料(幼儿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单纯追求教学目标,使幼儿学习感到乏味无趣,不能积极投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中去。幼儿时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直接感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园数学学习主要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和空间的关系[2]。幼儿教师往往忽视、违背幼儿学习规律一由直观到抽象过渡的规律,使幼儿的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不能有机结合。幼儿的学习应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符合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特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2.1 创设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由数字符号、推理运算而得出结论,它不像语言、艺术、社会等学科那么生动有趣。而幼儿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讲授、示范法教学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如故事情景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使幼儿置身其中,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数学,切身感受数学的有趣和快乐。如:中班“4以内的相邻数”,情景导入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小朋友扮演)要去郊游,它们坐上一辆大巴车(座位号为1-5号),小动物之中好朋友们坐在一起,“小猴子的座位是3号,它前后相邻的好朋友分别是几号?”“小熊是2号,它相邻的好朋友分别是几号呢?”小动物可以轮换角色,反复练习,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切實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

情景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创设故事情景、游戏情景、儿歌、舞蹈情景、操作情景等等。它是完善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空间,拓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游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高、自主性强、思维活跃,是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最直接的方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丰富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自发的应用数学知识,获得有益的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游戏化将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溪流流过这扇窗子注人孩子的心田。”说明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3]。

例如:中班学习5以内的序数,教师采取捉迷藏的游戏教学,将小动物们分别藏在5棵不同的树上,在老师设置的相应数学问题中,“小松鼠藏在第几棵树上呀?”“小喜鹊藏在第几棵树上呢?”小朋友们积极开动脑筋,饶有兴趣的寻找,既学习了序数的知识,又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和毅力的良好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间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幼教工作者认为最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玩具就是积木。积木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认知的发展,积木中蕴涵的数学元素主要包括数字、形状、空间、大小、长短、面积、体积等,幼儿通过触摸感知、开展点数、分类排序对幼儿早期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

2.3 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契机

“数学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點去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体验过程、解决问题。一日生活皆教育。如:午餐几个小朋友先吃完饭了,还有几个没吃完;玩具分类;高矮排序;积木拼图等等。

案例:大班的明明“6的分解组成”学得很好,一天,幼儿园来了很多参观的老师,明明给客人表演6的分解组成,表演结束后,参观的老师问明明,“有5个小朋友,但是有6个苹果,你能帮我分给大家吗?”明明想了一会儿说:“没法分呀!”老师问:“为什么呢?”明明说:“因为6个苹果是分成2个和4个,1个和5个的,3个和3个,人太多没法分的。”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们要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数学真的“活”起来。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就会使数学自然而然的走进幼儿。

3.让区域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3.1 区域活动要与主题内容紧密结合

教师们千方百计创设和布置的活动区域,幼儿玩几次就不感兴趣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幼儿的需求,与主题活动割裂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有的教师投放的成品玩具是能美化活动区,但带给幼儿的参与热情却不高。有的教师投放的操作材料既不向幼儿介绍材料的使用方法,也不指导幼儿材料的用途,势必影响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要适时给予启发、引导、激励,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总结。区域活动的内容应源自于主题活动,结合主题教学活动目标不断调整区域目标,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者有效结合。

3.2 区域活动投放材料的策略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认真分析幼儿的需要,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在投放新材料时,要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观察幼儿对材料兴趣减弱时,再投入一些新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推动主题活动更深入的进行。操作材料的投放托班、小班成品应多一些。中、大班半成品多一些,成品和半成品的比例为1:3比较适宜,多一些半成品,一物多用的材料以及富有一定层次感、挑战性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认真观察,适时介入指导,耐心等待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获得认知的过程。

4.数学教育应与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

教师应有意识的将数学领域的学习与其他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如:在健康领域体育活动中,投掷、拍球、跑跳可以形成数的概念和空间方位感;在艺术领域绘画、手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形状、图形、体积、对称等直接经验;在社会领域,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超市、邮局、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的职能,发现物体间数量和空间的关系。提高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进行数学学习,获得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

[3]中班数学游戏化的途径和方法探索www.3edu.net.

[4]傅帆,华爱华.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数学学习研究综述.幼儿教育,2014,622:13.

作者:徐丽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保教育与化学教育的融合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