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2022-10-13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 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个性。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语文教学也应拿起这面大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发情感。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呼唤。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对比,王崧舟先生有独到感受:“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水平,课堂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语文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其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生动隽永,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再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风趣、妙语连珠。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 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

三、创设课堂艺术,营造诗意氛围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有良好的氛围,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争。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景。学生表演感受课文内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

新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流淌着诗的旋律,涌动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三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你是大声怒喝、批评责骂,还是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你会发现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郑秀玲论文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课堂就是生长个性的土壤。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应是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教师如果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活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

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愉悦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教师能大胆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学生与小女孩进行心灵的交流,写出小女孩的心语。我教《潼关怀古》最后一节,让学生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等等。问题的设计,何尝不是放飞学生的想像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草原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

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我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象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我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

中充分飞扬。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课堂不是作坊,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课堂不是流水线,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意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应当因人而异,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仓库。让语文课堂绚丽多姿,让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教学轻舞飞扬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和音乐的介入

作为语文教师,我悲哀地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中学语文课堂却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常常醉心于数学的灵活,科学的神奇,英语的时尚„„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倍受冷落。这种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初中语文教学将难以出彩。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语文的兴趣,自然会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兴趣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感情去覆合。

语文老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彩起来?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语言要讲究情感美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施教对象是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语言平板、无情,必不能形成召唤力。所以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学“情感派”代表人,她不仅文学作品能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就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她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从而形成她情深意长、以情感人的总体教学风格。有一次我看了她的教学录象《雨中登泰山》,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起她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今天我们学习《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带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的教学语言,就会成为充满感情色彩的流水,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很快深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中去。受她的情感教学法的启发,我在上吴冠中的《桥之美》时,借助诗歌导入:宋朝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唐代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

1 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向我们诉说家的温馨;北京故宫金水河上的玉带桥向我们向我们诉说昔日的威严——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一起去感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一起去领略桥的风采,桥的美。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一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总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教《核舟记》,我利用前面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的知识来铺设桥梁,首先提问:在《中国石拱桥》中是怎样描写芦沟桥柱头上雕刻着的狮子的?在师生共同回忆背诵了“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后,我把话锋一转,说“在柱头上雕刻能够把狮子刻得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那么在小小的桃核上,能否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人和物呢?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古代民间艺人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吧。”这样通过对比式导入,即从柱头上雕刻着的大的惟妙惟肖过渡到核桃上小的栩栩如生,学生通过已学课文的知识铺垫,加上明显的知识对比,就能够比较积极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在教学语言上应力求简洁和流畅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背影》中“背影——眼泪”这一抒情线索的确定,《湖心亭看雪》的凝聚点“痴”,《三峡》中的“美”,《苏州园林》”的“匠心”„„都是高度概括的语言艺术的结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语言艺术的精妙处,是善于引导

首先是感情的引导——上学期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阙银杏老师到我校进行教学调研,她听了所有老师的课,评价每位老师的教学都是各有所长。我当时上了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这堂课的教师课堂语言和教学提问的设计,她给予了充分肯定。如我在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绘景抒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我先用描述性的语言创设了一种情境,让学生酝酿情感:“苏轼这位语言大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空灵、清丽淡雅的月夜图,把我们带入了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九百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应用什么语气去

2 读呢?大家试试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啊”字。”有了这段话的牵引,学生马上有了朗读的兴趣,用声音尽情演绎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开头的设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诗人哪些诗句呢?就在学生背颂古诗初步进入春的意境时,我赶紧把学生的回忆联想的思绪收拢,因势利导地启发: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下面,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和姿态的。这样用诗一般的意境感染学生,学生未学课文却已经感受到浓重的“春”的气息,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其次是思维的引导——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个标题就很能激发学习兴趣。“泊”者,湖也。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令人震撼,也让人痛心,从而让学生深切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再次是主题的引导——教师用明晰而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文章主旨自然就拨开云雾见天日了。在小说教学时,我往往引导学生抓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深入地分析。葛红兵(文学批评家):“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因曹操阴险狡诈、城府很深,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多采用心理描写,但在最后写杨修给曹植做答教这件事上,却用了语言描写“匹夫安敢欺我耶!”,对这句话,我们可做如下点拨:罗贯中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惜墨如金,但此语一出,杨修必死无疑,因为他这是在智能上欺骗曹操,以致他怒不可遏地骂出声来,积怨的火山爆发了,杨修也化为灰烬。这句话从侧面写出杨修恃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鲁达听了金氏父女哭诉后,义愤填膺,其中一个“呸!”字句,我们可作如下点拨:这个“呸!”字句,吐出了鲁达对当时社会邪恶势力的仇视,吐出了对像郑屠一类无赖小人的蔑视,体现了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这虽然只是抓取文中的一词一句,但对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文本领会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却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结束语要追求“余音袅袅”的境界

结束语切忌把话说绝,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广阔天地。教学《变色龙》时,课尾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假如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了“狗咬人事件”离开广场后,迎面遇到了将军的哥哥——狗主人,他将又有一番怎样的表演呢?这是对学生是否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心态的最好测试,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可谓一箭双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尾可设计如下练习:那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假如你是一棵胡杨,看着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这就引发学生对现代文明发展利弊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出路。教学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作这样的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经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圆明园,成就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一点一滴积淀下来的繁华,却又被历史的重锤,砸到了最稚嫩最脆弱的地方。历史的烟云已消散,圆明园留下的仅仅是废墟吗?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吗?

总之,教学语言的精彩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很难设想:没有美妙的旋律,能产生动听的音乐。我们也很难设想:一个教学语言贫乏的老师能上出富有魅力的课。让我们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语言锤炼得更精更美。

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的介入。

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暴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蓄,又像和风细雨。所以音乐的选择就非常关键,不恰当的音乐不但对理解课文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下面我谈谈音乐介入的作用及我的一些作法。

1、音乐有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比起枯燥的说理教育,音乐以它细腻的情感,如春风化雨融入人们的心田。例如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这时候教师与其用空洞的说理来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母亲,倒不如一首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白发亲娘》来的感人心扉,那歌曲中抒发的真挚情感会深深感染到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妈妈他们更多了

4 一份挚爱,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2、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使学生激发起与课文意境相符的想象与联想,以致心驰神往。有一次我上公开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这课时,一曲《野鸟情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晨曦中的大森林,各种鸟儿在树上蹦跳嬉戏,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不绝于耳。那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不需要教师的费力描述和引导,不是对文本的最佳诠释吗?当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3、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充分领略文本魅力

文本的内容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字的功能是强大的,它能表达出人类许多美好的情感,描述出一幅幅优美的人生画卷,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把文字转化为语言进行讲解时有时就不能把文字的魅力完全展示出来,这时如果选择一段音乐,能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文本魅力。如让学生聆听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这位被命运扼住咽喉的音乐家的抗争精神。上《杨修之死》这课时,我在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课结束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深厚的文化底蕴。

4、音乐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与文本达成共识

文学作品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有时学生受历史年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体会到,这时候,音乐就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例如在教《黄河颂》这首诗歌时,由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距今已经过去很久,学生很难体会当时中华儿女为保卫家园的热血激情,在教师指导朗读时,很难读出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组歌,乐曲中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中华儿女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对侵略者悲愤有力的控诉,这时候的朗读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吗?

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巧妙的教学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对翅膀。展开这对翅膀,语文教学将不会是“戴着镣铐跳舞”,而是在课改的春天里轻舞飞扬。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任职表态简短发言稿下一篇:日语常用惯用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