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的丧失与重赋

2022-10-09

一、自杀的实质

在生命体的状态上, 死即生命的终结。学生自杀意味着生命的消逝, 更是家庭的悲剧。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客观, 教育有其客观规律, 学生的职责就是在学校及教师的安排下学习。于是, 学生成了教学安排的执行者, 其个人生命意义则因其独特性、差异性受到拒斥, 对学生自杀现象的追思, 亦是对学生人格差异的尊重。在否定学生差异的文化中, 学生执行他人设计好的培养方案, 关注“怎样学”等问题, 在意识形态上受他人支配与控制, 丧失对“为何学”“为何学这些内容”等问题缺乏自主的思考, 亦迷失了其个体创造性。故学生自杀的实质是其生命意义的迷失与丧失, 是对漠视、拒斥其人格差异的现实的绝望与抗争, 其背后彰显的是现代性虚无主义及教育价值危机。

在过程方式上, 个人生命意义是其内外世界双向互动的自我建构。学生自杀是基于已有的经验的自主抉择, 学生经历某事时, 会融入已有的经历、情感等因素, 并据此进行自主分析、思考, 进而建构着学生个人生命意义。意义的建构, 既离不开其成长经历、感悟与独立思考, 亦离不开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引导, 是内外世界互动的建构。

二、自杀的因素分析

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 在爱以及尊重等需要获得满足时, 求知等才可能成为学生的需要。在校园学习中, 学生若感知不到爱与期望, 则难以产生求知等需要和动机。例如, 2017年8月, 13岁的女孩康琦雨, 从四川彭州市锦城国际跳楼自杀。对其遗书进行分析, “杀人犯”、“恨”、“打”、“没尊重”等词出现的频次达39次, 而“愿望”等积极性的词频次仅5次, 两者使用频次约为8:1。从遗书中“你从没尊重过我们”等更表明尊重的缺失正是其自杀的深层原因。而“女儿滚了, 再见。您终于不用见着我多烦了”等则透露着学生并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正因关爱与尊重的缺失, 致使诸多学子选择了自杀。

若关爱与尊重的缺失是无力改变的现况, 则对生死认知的偏差是内在因素。青春期的学生思维尚未成熟, 只识死亡的必然性, 认知尚未达到深层。在康琦雨的遗书中, “愿望”是其生命意义的具体表征, “享年”等词代表生死的认知, “金奖”等则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象征, 表明女孩心中对向上的渴望;“手机”表明其对同外界沟通的渴望, 但这样的愿望往往被简单地拒绝, 缺乏正确引导。“轮滑鞋”, 象征运动, 彰显积极性。“水彩”作为一种绘画的材料, 暗含了女孩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及生命意义潜在的创造性。“兰从兵”代表教师, 与“逼死”相联结, 突显其对教师的不满, “复活”等表明学生对死亡认知的浅薄。

此外, 学生自我疏导调节能力的薄弱则是其心理防御机制崩溃的自我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上的压力愈加沉重, 无形而又难以承受。在遗书中“下蹲800个”“打学生、侮辱学生”等不难看出学生学业压力大。在某种意义上, 彰显的是学生压力疏导与调节能力的薄弱。从“天天骂”、“每天跑十五圈”等可知, 女孩遭受的是长期学业压力与不被尊重的惩罚。正如水滴石穿, 不良情绪积累必使学生身心俱疲。同时, 外界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支撑的匮乏, 认知的偏差, 学生个体自我保护机制终于崩溃, 感到生命意义的丧失, 并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三、学生个人生命意义的重赋

好的教育是指向生的, 从教育的视角出发, 减少学生自杀, 需重赋学生个人生命意义。

首先, 教师要悦纳学生, 唤醒学生感恩心。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父母及师长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无数时间与精力。学生自杀是父母与师者最不愿面临的困境。教师需要悦纳学生, 认识并接纳到学生个体人格之差异, 要在学业及身心发展上尊重和关心学生, 用关爱和尊重的心态唤醒学生内心的感恩心, 用师者的期望暖风吹开学生的心门。在此基础上, 学生方能产生更高层次的求知内驱力。对教师而言, 其师爱多带有选择性的, 难以惠及每位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若教师一旦唤醒学生内心对师的感恩, 学生感知到教师期望, 内心则产生学习动力。

其次, 学校当增设死亡教育, 提高学生生死认知力。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谈死”忌讳, 死亡亦是生活的一部分。故逃避不如直面, 以提升学生生死认知。死亡教育是一个探索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它研究死亡以探索、思考生命的意义, 实为向死而生。2007年,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 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自杀比例与年俱增, 对死亡缺乏深刻认识, 各类死亡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恐惧, 更引诱学生走向死亡, 严峻的现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思考并讨论死亡方为明智的抉择。我国武汉大学段德智教授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 诸多高校纷纷开设生死学、写遗撰铭, 并于殡仪馆参观直面死亡。总体而言, 我国的死亡教育仍不容乐观。

最后, 学生需要自我宣导, 增强自我调节与挫折能力。在求学及未来生活中, 多数学生会遭遇学业等的失败、挫折, 甚至是面临某些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倘若学生仅仅是将这些压力积累在内心深处, 则终有一日, 不断积累的压力终将击垮学生防御的“大坝”。因此, 重赋学生个体生命意义学生要懂得自我宣导, 增强自我调节与承受挫折能力。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倾诉、运动、唱歌、社交等途径, 亦可通过写信、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 在面对压力、挫折时通过调节、改变自我观念、认知加以疏导。

摘要:当下校园学生自杀事件屡现, 其实质乃个人生命意义的丧失, 存在爱与尊重的缺失、对死亡认知的偏差、调节能力薄弱等原因。因此, 减少学生自杀需教师悦纳学生, 唤醒学生感恩心;学校增设死亡教育, 提高生死认知力;加强自我宣导, 强化自我调节力。

关键词:学生,生命意义,死亡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04) :44.

[2] 袁卫星.在死亡教育中追问生命的意义[J].人民教育, 2015 (07) :43-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就业指导探析下一篇:燃气供销差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