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已成为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的最大威胁。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者,在反腐败制度执行中面临着监督难度大、监督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要确保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切实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切实提升纪检监察部门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

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论文 篇1:

浅析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提升

贪官之女百万买房

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出手阔绰,在武汉主城区置得两套房产,其中位于东湖边的豪宅花费210万元,巨款从何而来?原来其父是时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外号“冯千万”的冯汉武。冯汉武何以承担如此高额的开支?高调的行为引起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注意,最终这只混迹于人民公仆队伍之中的贪污大鳄被送上了审判的高台,众人拍手称快。

冯汉武的敛财行径集中体现为“三多”。第一,贪污金额多。黄冈市纪委查明,冯汉武多年来敛财近1300万元,目前已追回1100多万元。检察机关已查实,冯汉武多次非法收受他人钱款,共计人民币170多万元、港币3万元。①第二,涉及行贿送礼人员多。审查进行到两个多月的时候,冯汉武列出400多名向其行贿、送礼的人员名单,行贿者散布省内武穴、蕲春、黄梅、英山等地以及广东、浙江等外省。第三,贪污手法多。调查发现冯汉武经常以过年过节、外出学习、购房搬家为由,大肆收受礼品礼金,并向相关单位和个人变卖其收受的大量烟酒礼品,兑换成现金;趁帮助建筑商承接建筑工程、帮助民营业主申报项目和申请资金之机,从中收取“好处费”;向其分管的单位领导打电话,为自己在商店、餐馆的消费买单。另外,冯汉武还向有求于己的老板“放款”,利息高达20%~50%,实为变相受贿。

罪恶行径发人深思

冯汉武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法纪的蔑视,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无视,是对监检机关审查能力的轻视。在我们为又一只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的蛀虫被挖出大呼过瘾之时,不得不深思冯汉武的落马是偶然吗?是巧合吗?在严打腐败的当下,他的高调行事胆生何处?天网恢恢的背后纪检监察部门付出几多?

必然和偶然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必然结果通过偶然事件浮出水面,偶然事件为必然结果的呈现提供载体。如果说冯女一掷千金买房是偶然事件,那么巨贪老爸被揪出伏法就是必然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将冯汉武送上司法审判的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永无止境的欲望和无法自拔的贪念。女儿的行为只是导火索,引发了相关部门对他的关注,加速了他走向毁灭的进程。

历来清官难做,从个人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表明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的倾向,也正因如此,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当然追求财富的方式必须是正当的。然而面对金钱和奢靡生活的诱惑,不为所动需要有强大的信仰力量做支撑。许多高官正是因为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最终越陷越深。在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GDP节节高升的同时,国门打开了,人的胆子变大了,在少数人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之后,冒死吃河豚的人“前仆后继”。但是官员徇私舞弊、作奸犯科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没有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强大力量监督、约束、惩罚当事者,警钟长鸣,让官员职权的随意行使受到限制,让欲效仿者因害怕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绝对的权利导致腐败,一旦无监督、无约束的权力被为官者所用,欲望这只猛兽将冲破道德伦理的牢笼,贪欲之手伸向哪里,就会给那里的人民带来危害。而肆无忌惮、中饱私囊之后当事人也将断送自己的前程,可谓害人害己。

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既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清醒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为了将廉政建设进行到底,必须将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提高制度执行力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1、构建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前提条件

建立科学、系统的反腐倡廉制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武器。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坏人就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好人就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预防、严惩腐败,从而保障和促进廉政、勤政。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②

好的制度必须首先是科学的制度,科学性要求制度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当下实际情况发挥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政府推动、扶持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有限,为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我国的反腐倡廉制度要想起到预期效果,必须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限制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行为,从根本上降低领导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的机率。

好的制度还必须是系统的制度。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当局,中国不乏反腐倡廉的条条框框,但约束效果不达预期。造成一方面制度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有效制度供给不足,还要呼吁制定新制度的困境。③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间的不配套。依据发挥功效的差异性,我国的反腐倡廉制度分为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和保障性制度。实体性制度明确界定了领导干部的行为边界,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但实体性制度的贯彻实施还要靠程序性制度规定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就财产申报制度而言,申报之后的监督、审查工作仍缺少明确的程序性规定。保障性制度好比一张安全网,强制性的保障各项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的推行。保障性制度应当与前两种制度紧密衔接。只有当这三种制度严密且完备时,真正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才算是建成了,后面的执行和宣传工作才有可靠依据。

2、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施要点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光有制度可依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有制度必依,违反制度必究。列宁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大宣言。”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多管齐下。

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作为各项制度的决策和指导者,领带干部往往最容易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制度之上,成为规范的逾越者。领导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下级便失去了遵纪守法的榜样和动力。所以,领导者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只有用高标准严格律己,才能使下级信服,减少工作中的阻力。

建立并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道德约束必须与制度管制有效结合才能事半功倍。为了保障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树立监督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与独立性。④监督主体全面不代表监督效果一定好,大多数监督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督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监督部门隶属于被监督部门,监督主体的切身利益受被监督主体支配。这样一来,为了避免上司给自己穿小鞋,监督必定是表面的、包庇的。只有将监督权真正独立出来,监督主体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履行职责。在保证监督权权威与独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官员问责制的功效,严肃对待那些不认真执行、不严格履行制度的领导干部,培养从领导到普通公务员维护制度、严守制度的正确态度,营造政府机构依制度律己、依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鼓励群众、大众传媒监督、举报执行不力的情况,从内到外保障反腐制度顺利有效的执行。

让宣传、教育成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一剂良药。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党员干部了解新制度的主导理念与内容,新旧制度的差异,违反制度的后果,帮助他们树立遵守制度的思想观念,构筑抵制糖衣炮弹的思想防线,培养按制度管理的行为方式。宣传教育应注意将勤政廉政先进事迹与违法违纪反面案例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

崇尚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过去我们强调领导要自律,在金钱面前管住自己的手。实践证明光靠自我约束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制度的威慑作用,反腐才能有成效。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度是反腐工作的内在要求,外在的压力将迫使领导干部以正确的道德规范约束行为,谨慎用权,守住防线,廉洁从政。当制度内化为崇高的精神信念时,反腐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①巴山泥,《贪官“冯千万”高调张扬的胆从何而生》[EB].人民网,2010-8-23

②徐喜林,《刍议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J].《中州学刊》,2010(5):34-37

③叶明亮,《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理性透视》[J].《新西部》,2010(10):71-72

④武艳红,《论反腐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5-2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程世来

作者:王雨燕

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论文 篇2:

反腐倡廉意识下制度执行力提升的对策探析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已成为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的最大威胁。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者,在反腐败制度执行中面临着监督难度大、监督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要确保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切实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切实提升纪检监察部门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

[关键词] 反腐倡廉意识 制度执行力 提升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反腐意识与制度执行力度,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是推进我党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的重要举措。

一、影响当前反腐制度执行力的意识因素

一个单位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对于反腐败意识与态度直接决定着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执行情况。然而,一部分单位的主要领导对于反腐败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缺乏制度执行意识。

(一)缺乏制度执行的权力风险意识。党章虽然从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上明确了纪检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地位和权威,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个别领导缺乏权力约束意识,全面干预纪检工作,独揽纪检人事权、财政权,甚至包揽、取代纪检工作。如在责任追究中,追不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责任的大小不是看违纪事实,而是看主要领导的个人喜好和个人态度。个别领导把纪检监察监督视为装点门面,导致纪检对同级党委不想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降低了纪检地位,削弱了纪检权威,带来了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这些领导看不到权力无限膨胀带来的消极后果,缺乏制度执行的风险意识。

(二)缺乏制度执行的队伍忧患意识。队伍结构关系着纪检监察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然而,现在有些地方缺乏队伍忧患意识,纪检监察队伍人员配置不到位,编制不足。有些地方将纪检监察员作为解决干部职级待遇的手段,导致部分地方纪检监察干部年龄偏大。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案件查处工作,要求纪检监察人员树立办案专业化思想,培养办案专业化品质,熟练办案专业技能,掌握法律、财务、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但现在一些地方纪检人员本身就少,队伍知识结构也很难满足办案的要求与需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的发挥,限制了纪检监察的办案能力,降低了制度执行力,增加了廉政风险。

(三)缺乏制度执行的全局意识。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但有些地方缺乏全局意识,以办公经费紧张,大幅度削减纪检办案经费,不保证办案用车、用房、通讯工具、录音录像设备等,使纪检监察办案工作处处被动;有些地方不根据纪检监察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出发,人员流动过于频繁,有些又根本不动,不保证办案人员的正常晋升,不落实应当给予的政治、生活待遇和办案补贴,不充分发挥和调动办案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发挥,严重影响到办案全局。

(四)缺乏制度执行的责任意识。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围绕地方中心工作,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出发点,以参与管理为手段,主动加强对重点人物、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然而,现今个别地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责任意识,游离于管理领域之外,监督工作滞后性突出;有些纪检监察部门疲于应付领导的交待与指示,参与了不应该或没必要参与的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环节和具体事务,忽略了自己的监督职责。有些领导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出发,有意回避监督,“剥夺”监督主体的“知情权”,使监督流于形式,落于“空化”;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抵制监督,人为设置监督障碍,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反腐意识下制度执行力提升对策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综合作用,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反腐倡廉意识的长期和稳固发展,依赖于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软实力。

(一)强化制度教育意识,确保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一是坚持制度教育和制度监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重视制度执行的自律作用,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和制度教育纳入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和部署;坚持分类分层次加强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形成整体合力”的“大宣教”工作格局。

二是抓住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要抓好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不断扩大和延伸教育的对象和区域。特别要突出对党政“一把手”的廉政教育,使宣教工作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有效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心理失衡、道德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向问题,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自我约束的监督意识。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典型和反面警示的灌输性教育,因地制宜,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载体,开展党员干部容易接受、乐于参加的富有特色的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将监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培育廉洁的文化理念,形成自我约束的监督意识。

(二)强化制度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一是强化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预防。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深入基层和群众中,改变以往“坐等”线索的观念,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预防。要明确监督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流程,实行权力的合理分解,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建立监督体系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防止腐败发生。

二是完善监督办法,确保监督环节顺畅。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惩治为事前监督,主动深入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和有可能发生腐败的各个岗位,搞好制度规范、预防和监督,确保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运行顺畅,使抱有腐败侥幸心理的人不再想腐、不再敢腐、不再能腐,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机会。

三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甚至走向反面。”加强制度建设是堵塞漏洞、铲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的有效措施。地方纪检监察部门要针对易发、多发腐败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从被动防御为主转向主动进攻为主”“从权力反腐为主转向制度反腐为主”“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制度,确保制度执行效果。

(三)强化权力监督意识,增强制度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明确监督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研究权力配置的情况,积极探索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制衡机制,防止和杜绝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发生。重点监督相关主管部门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办事程序是否规范、规章制度是否建立、违法违纪是否得到查处纠正、责任追究是否得到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违法违纪现象,或督促进行整改,或给予必要的惩处。同时要把握监督的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要把对“一把手”的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监督失灵。

二是要拓宽监督渠道和内容,增强监督有效性。纪检监察部门要采取扎实有效的监督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不断完善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增强集体领导和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落实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制和民主议事规则,真正做到重大事项、重要任免、重大决策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规定;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定期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党员的评议和监督。同时,纪检监察部门也要认识到纪检监察不是唯一的监督主体,主动加强与审计部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工会等建立协调和联动监督机制,创新监督形式和内容,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四)强化依法依纪办案意识,提升制度执行的权威性

一是坚持有案必查,通过查案寻找制度漏洞。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种诱发腐败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要继续保持对案件查处的高压态势,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工作的治本功能,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威慑一线”的目的。同时,通过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发现监督的盲点和重点,形成更为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实现监督制约与权力行使的“无缝对接”。

二是严格依法依纪办案与保护干部相结合。在查办案件过程中,要把纪律和法律作为行为的最终导向,作为规范行为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力量,切实维护党纪政纪的权威性;要正确处理惩治和保护、法与情的关系。在惩处违法违纪干部时,不仅要查清问题、惩治腐败,也要尽量的减少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被调查人的知情权、人身权、财产权和申辩权,实现查处案件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法纪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强化惩罚机制,加强责任追究。提高反腐败的工作效率,提高破案率和加大惩罚力度,依法从重从快给予腐败分子以严厉制裁,提高腐败成本,有效制约腐败。要对失职渎职、不配合甚至阻挠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追究领导责任。要进一步规范责任追究的程序,对责任追究案件的立案、调查、处分决定作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和条件规定,避免责任追究案件的随意性。

三、结语

各级领导务必在思想意识上给予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的认识,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强化权力制约,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制度执行力;建立健全腐败的惩治机制,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努力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惩防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责任编辑 潘 瑀

作者:周亮

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的执行水平

[摘要]制度执行力已成企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制度运行现状着手,针对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原因、人为因素、企业监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提升制度刚性运行的效果给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执行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同样,企业之事,不难于立制,而难于制之必行[2]。“行”就是执行。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企业管理的发展赢在执行,道出了管理制度执行的核心就在于执行力。对于个人而言,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因此,对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的执行力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困难,探究提高制度刚性运行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国有企业制度和刚性执行的现状

“制度执行不力”是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通病,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综述如下。

1.1制度繁多,可行性降低

随着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作内容的更新和增加、业务范围的扩大和变换,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制度都在不断地增长;而且,每位新任领导就职后都要重新制定和完善一些制度,新制度与旧制度重复的概率较大,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制度体系不断地膨胀;甚至,有的企业把出制度、编规范当成亮点工作来抓,形形色色的制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时间制度泛滥成灾,条条框框到处都是,造成制度交叉纵横,过于重叠。

1.2制度体系不完善

当今的企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企业基本上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出台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和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部分制度之间存在着不衔接甚至冲突的问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反倒削弱了制度的整体约束力,无法形成制约合力;另一方面,部分单个制度不够完善,制度制定后,没有制定详细地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甚至仅有规范性制度,缺乏程序性规范支撑[3]。

1.3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4]

由于工作任务和时间的变迁,制度修订不及时,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处理不够,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制度内容与当前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制定制度的超前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制度的条款与现实脱节。

1.4一些制度制定过程过于草率

由于企业领导个人行为准则和处事能力的差异,导致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经过详细地讨论,缜密地考虑,仅凭个人喜好和做事风格,草率地制定和实施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临时性地废除,严重降低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5制度刚性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

部分国有企业往往是制度订立后,上墙、行文、记录在册,就大功告成,随之就不闻不问,对制度出台后如何执行,执行得如何,制度内容中规定的检查督办、奖惩措施都没有按照规定执行[5] ;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去其精髓,仅存样式,检查督办也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最后不了了之。虽然,部分制度有明确要求,但执行起来存在脱节或不严肃的现象,刚性运行的执行程度不够深入。另外,部分制度执行者,认识不到位,觉得就是不按规定做也无大碍,最后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1.6刚性执行遭遇人为打折

国有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会对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客观地说,企业的大部分制度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在刚性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人为因素而打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新进企业人员或岗位变动后新到岗员工对企业制度或新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国有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觉悟不够,造成对制度不了解,或是对制度理解有偏差,在刚性执行的过程中打折;二是由于社会风气和所谓的人际交往“潜规则”在相关部门或在他人干扰等情况下,绕不开人情影响,躲不掉利益趋势、坚持不了正确的处事行为规则,在制度的刚性执行过程中,降低了标准和要求[6];三是个别领导干部人治思想浓厚,热衷于以个人的意志制定制度、以个人的权力推行制度,自己则凌驾于制度之上,认为制度会削弱了手中的权力,以制度的例外遵守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以致形成不执行制度习以为常、违犯制度心安理得等不良习气,导致制度规范被异化成了一张白纸[7]。

2国有企业制度刚性执行效果较差原因

2.1制度因素

2.1.1制度不稳定、时效性较差

一是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二是制度更新不及时,不适应新的管理流程[8];三是一味强调制度的处罚力度,引起的抵触和反感;四是制度注重管理愿望,忽略具体指标。

2.1.2制度缺少针对性[9]

在制定制度和起草文件通知时缺乏可操作性,不结合企业实际,死搬硬套上级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而对工作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缺置若罔闻,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解决,导致制度体系的整体针对性较差,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较差。

2.1.3制度执行主体不明确

制度执行主体是管理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很多制度只追求“则、罚”等内容,而对执行“执行主体的定义”漠视,一是没有确定执行主体部门;二是确定的主体部门为临时性机构;三是临时组织的执行主体的成员责任意识较差。

2.2人为因素

2.2.1特权思想[10]严重

古人云:己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一个企业出了问题首先要看主要负责人是否做好了表率作用。企业要想强化执行力,必须在每个方案出台时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凡是牵扯到管理者的方面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行,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负责人或领导把制度的执行权视作部门或个人的特权,随意而为,严重践踏制度的严肃性,部分中层干部缺乏责任心,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工作,对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就执行,反之就不执行。

2.2.2能力水平有限

一是不重视知识更新和积累,导致工作能力退化;二是部门资源有限,导致团队整体水平下降,工作跟进能力不足。

2.2.3态度不够端正[11] [12]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同理,制度的刚性执行能力也在人的态度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建设,这都需要制度的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用积极心态共同完成。

2.2.4知情权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进一步加大了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知情权,要求企业出台重要规章制度之前,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制度出台后,要让每名员工了解和掌握制度内容。然而,有些基层宣传单位对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及时进行传达,使员工无法了解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更谈不上执行力了。

2.3企业监管因素

2.3.1监督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一是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或者检查时前紧后松;二是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仅仅强调了制度制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忽视了监管机制的制定和完善。

2.3.2企业文化建设较弱

企业文化[13]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力。二是止滑力。文化是一种认同,假如一个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如果有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文化不符,就会有人提醒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监督。而止滑力就像人在身体好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大家感冒了,有的人可能3天就好了,但有的人可能要7天才好。特别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大部分员工,绝对不会在企业利润或效益下降的时候离开企业团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也就是执行力的重要影响。

3提高国有企业刚性运行执行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3.1强化制度的权威性[14]

制度是刚性管理的实施载体,要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做到有章可循,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需要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规范员工日常行为的准则,更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在制度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组织强有力的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制度约定依据真实可靠,再制定长期有效的条款,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杜绝制度的朝令夕改[15]。

3.2明确清晰的执行主体

现代管理制度不仅要有规范的内容,还必须要明确清晰的执行主体,这是赋予执行主体的权利,也是明确执行主体的责任,只有权责分明,执行力才能提升。

3.3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度是用来执行的,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16]。正如著名企业制度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的“制度建设六点”,即“按哪几步做、每步如何做、每步由谁来做、每步做的标准、做不到怎么办、由谁来负责落实和监督”,只有认真按照这六步认真执行,做到张弛有度,才能有效地将制度执行到企业日常的生产和工作过程中,否则就可能造成事与愿违,制度失效,甚至会造成秩序混乱和重大经济损失。

3.4减少人为影响

人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率,同时好的制度也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是提升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被管理者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3.5形成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17]

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是保证制度严肃性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制度,对制度执行过程的严肃性起着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要深入推动制度的监管体系建设,规范执行者的行为。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严格执行刚性运行的考核机制,以规范的考评内容、全面的考核指标、完整的责任要求实现制度执行的跟进式推进,促进制度执行质量的提高和责任的落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刚性运行效果。

4结论

总之,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执行力较差的现状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方面,但只要坚持制度制定的权威性和执行主体的明确性,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在全过程完善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体系,杜绝人为影响,就一定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制度刚性运行的效果,培育出国有企业行事果决的成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君昆.关于执行力的政治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12(3).

[2]牟英石,陈卓,赵萌,等.探寻制度的本质——西南油气田公司制度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启示[J].中国石油企业,2012(9).

[3]王丹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制度研究[D].长沙: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0.

[4]刘佳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阳敏.从执行主体视角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8).

[6]金东镇,付景林.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2008(9).

[7]高焕清.互动中的行动者与系统力:我国县级政府政策执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8]杨玉玲,胡国珍.规范制度管理 让制度管制度[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2-07.

[9]文小龙.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策[J].审计月刊,2009(8).

[10]李海洋.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11]范斌.中国行政执行力文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2]时希杰.企业执行力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3]安华东.从F公司看民营企业的执行力[J].经营与管理,2013(3).

[14]胥可,付金柱,朱宝泉,等.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15]张春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商业经济,2011(17).

[16]温海涛.当代中国基层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7]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肖复波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主持人应变能力培养分析论文下一篇:儿科低年资护士经验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