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2022-08-24

第一篇: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教育

一、 传统文化与教育

1、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

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失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竞多达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165人,占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180人,占88%。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了中小学长期缺失“国学”内涵。电脑及电子传媒进入中小学领域以后,一方面带来新知

识和新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又削弱着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掌握。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这样的人于国、

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2、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市场经济的所有权明晰,商品或货币持有者

必然在经济运行中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市场经济将人们的价值观的航标摆向了追求利益与物质的第一方向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教育一概看轻。实用主义更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的“标榜品牌”,这就使它与传统文化站在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阻碍

了自己实用的目的。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现时代节奏的加快,同时造成了“快餐文化”的现象。所谓“快餐文化”就是只学当前能用得着的,能马上消化的、立竿见影的文化。但

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决不是以“快餐文化”来衡量的。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不断增加,外来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致使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博大精深文化抛之脑后。同时由于我们传播手段的滞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舆论导向作用不明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不深,因而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弘扬。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

的引导。

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认为语文、历史这些科目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有外语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育。

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

许多名人的家庭,其家教都是非常严格的,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因而,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的、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另外,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

要,这样学校更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既然传统文化缺失达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我想我们不能再一味的去追求文化缺失的原因,而应该去思索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重新契合,以下几点是我

的个人观点:

1、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

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欠缺,由于过早的接受“理、化、数”的禁锢,除了在少数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以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当前不少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

设人才。

当然,人文素养的塑造不仅仅只是靠单纯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来解决,更需要在一定重视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风气中慢慢熏陶中养成,这就对我们的社会教育

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课题。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

(1)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

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

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

“友爱”的意义。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文化与教育血肉相连,一个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离不开其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复杂性,同一文化要素都有可能对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正负面影响。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适时地对教育传统进行现代转化,并注意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变革。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众所周知,文化与教育血肉相连,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利用语言、文学等物质载体把各种个人的和主现的精神产品变成杜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精神,形成某种时代和民族特定的社会心理和习俗,它们从此具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由教育观念、思想,经验、制度、方法等组成的教育传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积累和沉淀要依靠教育。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作用的文化模式。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居深层次的、基础性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获得性的、积屏起来的遗传”。意大利学者维柯也称之为“通用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心头语”。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传统文化总体上属于旧的时代。这一本质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杜会传统而实现现代化。

当代中国教育具有多层面文化内涵,价值取向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某些共同特征。从总体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即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清末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近代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化。然而,从中国教育的深层构造来看,其价值取向,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和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却依然顽强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教育从本质.上看,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层面上,它首先是民族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教青走向现代化的最深厚的文化基奠,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其观念世代传递并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对教育现代化的选择。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现代话,我们应该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契合点。

首先应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加强素质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中,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统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许多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许多丰富的道德资源。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可有针对性发掘。如有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了

“爱国、勤俭、礼仪”三个方面;也有的学校把传统文化资源提炼为:“孝”、“仁”、“勤”、“忠”四个字,以此为教育的出发点。总体上说,在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时,不可能完全一致,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侧重。

其次应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要对传统文化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二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赋予新意。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总体设计,凸显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最后应以教师专业化为契机,融传统文化于教师发展之中。在当前情势下,传统文化的培训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校本培训应当是最好的方式。培训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作为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传统文化纳入到整个学校教师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研究相应的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案。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而对于直接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其次,培训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必须与其实际从事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有较为灵活的形式,落实在教师的备课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后,要把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和同事间的合作研讨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研究的关系。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等。

总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注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使传统文化能更有效地贯穿在学校教育过程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

第三篇: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论文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一个企业的一员就应该具有较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熟悉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那么这些素质的培养就应该从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渐渐成熟起来。在这里,本文针对企业文化融入高校的素质培养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订单式人才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校与企业合作本质就在于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订单式培养是高校教育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这样学校才会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成为顺应企业的发展和需要。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良好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企业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企业目标、信念、哲学、道德和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貌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形象、企业历史沿革中的企业产品文化特色等内容,它主要通过凝聚:约束、导向、教育、协调等独特功能,对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教育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意专业、社会适应性和企业岗位针对性兼容的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需提高针

对性与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从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指南。为此学校有必要开设有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及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活动,将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了整个高校教育的过程,使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实现对接。

将企业文化融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的培养。重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同时将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忠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对于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锻炼自己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把企业文化完全融入订单式人才素质培养的全过程,还必须致力于在教学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此学校还应该设立与有关企业的奖学金等制度,努力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结合,以企业制度文化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当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企业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与企业精神结合起来。首先,要进行企业思想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要有自己的奋斗口号和目标,作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要以企业精神和宗旨作为大家在工作中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共同基础。然后,进行集体荣辱观的教育,把集体的荣誉归功于广大员工,教育员工以企

业的荣誉引以为豪,为企业争光,以企业落后作为自己的耻辱,使员工在思想、行动上关注企业的荣辱兴衰,把企业的命运和自身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统一员工思想认识,教育员工正确看待企业发展形势,增强荣辱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提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要让员工明确当前工作任务,真正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中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事业,为了更好的让企业文化的发展,那么高校就有必要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这里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是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一是学会做人,一是学会做事,高校是企业员工的输出地,有了良好的高素质大学生才会有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才会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篇: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教育是传承传统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更是乘机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某个时期曾经全盘否定传统,给传统文化的承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对于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代。直至今日还存在一些高校漠视对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看到在大学生中,不会上网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让许多学者感到揪心和无奈。

在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中就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教育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和优秀的的道德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高校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把高等教育在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各类高级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才有能力分析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亦应更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大学生要读点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这是百年大计。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此外在学术层面,要强调中西融会。张岂之断言,将来的人文学术的高峰,也必然在中西融会中产生。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他解释说,科技也有科技伦理,环境也有环境伦理,自然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要尊重自然,唤起人文精神。

(三)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文、史、哲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具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教育还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也普遍认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采取了很多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

天津市历来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里有着多所高等院校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1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通识课。在学校里对否一方面的知识加强教育最主流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开设课程。大学里的课程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通识课两类。

在高校中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天津市高校中,只有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不分文理的全校基础必修课,讲授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人文、历史类课程。其它院校都将大学语文列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理工类学生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然在一些思政课中对于传统文化也有所渗透,但篇幅十分有限。

绝大多数都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课或称选修课。这些公选课一般都集中在人文通识课板块。课程名称类型都是五花八门。有总论式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也有某一具体方面的如《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中国古代史研究》,还有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开设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儒家文化与当今世界融和》,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与当今问题结合的应用价值角度开设的课程如《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孙子军事哲学思想与应用》等。

(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文化讲座的形式更轻松随意利于学生接受,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天津市各高校近年来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也蔚然成风。比如相声大师姜宝林现在是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音乐学院以及天津老年人大学的教授,在天津各高校开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很多高校都推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讲座,形成了宣传传统文化的高潮,也大大地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补充了学生们传统文化知识,使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三)课下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资料,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像资料。大学教育相比中小学教育而言,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充裕,学习的主动性更强,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图书资源更丰富。最近几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社出版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版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系列的图书。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我们看到这三种方式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方式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三种方式的传播和影响,天津各高校学生大多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在天津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高校的做法更是可圈可点,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例如人民网·天津视窗报道的:“最近一段时间,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每天都能收到老师发来的“国学短信”,许多学生的手机里甚至已经储存了近百条经典的语句。据了解,从三个月前开始,该学院的辅导员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短信,给每个学生发送一条经典的国学语句,提醒学生牢记中华传统的美德。”生物工程学院书记文峰表示,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国学文化经典,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且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所有的学生

2都表示欢迎并且从中受益。

据了解,自这个短信平台创办以来,该院共向学生发送国学语录300多条,让理科学生也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并提高了个人道德水平。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天津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天津市近九成高校都有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但仍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国学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学校提供的资源明显不足。 日前,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网络进行了一项题为“国学,你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调查,抽样调查了天津市1500多名大学生。统计显示,82.9%的调查对象认为开设国学课是有必要的。建议开设选修课、公开课、定时讲座的分别占36.2%,33.5%和27.9%。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还存在课程少的问题。很多学生反应这方面的课程供不应求。一般每学期只有一两门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有兴趣,却由于选课系统内的名额已满,而被拒之门外,既遗憾又无奈。

第二、无论开设相关课程还是举办讲座都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各高校开设相关公选课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性规划,所以存在着涉及知识面不够广,各课程之间相关性差等问题。举办相关的讲座也存在着没有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制度,内容零散、杂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传统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努力提高传统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产生切实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实效性,在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

第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中国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密切相关,而这些思想本身就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使中国人能够在心理和感情上接受科学社会主义。鉴于此,我们在大学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也要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二、要把传统教育与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现在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背景,也形成了一定的性格,他们在成长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眼界和知识面更广。针对这样的一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必要,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传统文化与他们的性格特征、自身需求联系起来。

第三、传统教育要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脱离开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难找到价值归宿,也必然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要注意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一味依赖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源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

3步热爱传统文化。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设置的特点,采取一些具体举措,如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座,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角图书区等等。只有把课堂讲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的利用新资源新技术新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书资料三种方式都属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目前的高校里,一些利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技术等新形式的教育手段更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比如在校园网中开设专门的领域提供给学生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鼓励相关教师开设博客,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等等。

总之,就像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所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我们各高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黄亚青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教 育 评 论1997年第5期

传统文化教育与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郭 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两者相比,精神文明建 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强。就高等教育来 说,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人文教育,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不被重 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思想道德因素 不断涌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偏颇。现代社会物质生 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现代 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思想道德 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道德建设上的某些混乱无序现象 有所滋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 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 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 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滑坡。 如何激励起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 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大学生 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人文知识相当匮乏。据笔者的 一次调查表明,某高校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中没有一人 通读过仅有五百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有些学生甚 至望文生义,把该书的作者猜为朱熹;也没有一个人读 过《论语》;绝大多数人不知《十三经》为何书„„这 种调查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人文教育的淡化,使大学生 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历史文化缺乏基本 了解,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在市场经济的 冲击下,观念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道德观念变更, 价值准则失落。一些大学生思想空虚、颓废,政治热情 丧失,表现在价值观念中,功利色彩浓厚,过份强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毕业分配、专业选择、考试 态度中无不表现出来。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 关心集体和他人,不尊重教师,不刻苦学习;对人生理 想、国家命运缺少兴趣。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行业规范、 道德准则都不懂,随意乱扔脏东西、随地吐痰;在公共 场合高声喧哗、讲粗话;食堂买饭插队,损坏公共财物 等等。社会调查也表明,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期望的人 才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一些在校 高智商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一定就是事 业的成功者。反过来,智商一般的人成功率却高得多。 这是因为智商对是否成功的影响只占20%,而非智力

因素等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却占了80%,它包括敬业精 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因素,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 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规范力和激发力。一 个大学生如果只懂得专业知识,对“怎样做人,如何做 事”都不懂,甚至有的连起码的文化道德素养都较差, 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专业成绩再好,也不能得 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也不愿献身高强 度的科研攻关,更无法激起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思 想、判断、感情和想象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 有鉴于此,当前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 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精神的“四有” 新人。

48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较高的素 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在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传统 文化的优势。应当充分认识到,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 优秀文化,是大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方 面。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既有精华,也 有糟粕。对前人的论述应赋予新的含义将其注入时代 精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 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构建我国民族的 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长达几千 年的教育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加以挖掘、 利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传统 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经过几千年筛选、过滤而积 累下来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如爱国、正义、礼 貌、孝敬、谦让、敬业、奉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 等,都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唤起青年人 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也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道德体系完全融合。 “有理想”,是儒学的人生哲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 家学者,从来重视理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他们本身也多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以天下 为己任,对国家兴亡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们希望统 治者懂得“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道理,实施“仁 政”,反对暴政。从“三纲”中派生出来的“忠”、

“孝”有其精华可取。“忠”的观念若赋予忠于社会主义 祖国,忠诚于四化建设事业的新意,则可以在大学生中 大力提倡。还有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无不是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而具 有为国献身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当代大学生仿

效的榜样。

“有道德”,是儒学的显著特色。儒学经典《四书》 中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还指出:“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看出,其“明德”、 “修身”的学说,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达 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传统文化中主张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敬业”、“慎 独”、“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等可以引为对现代职业 道德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应要求他们淡泊名利,提 倡义利双全。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则舍利取义,甚至舍 生取义,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发 财致富,但讲究“生财有道”。“三从四德”中的“德、 言、容、功”,可归纳为培养现代女大学生的四个基本 要素,女大学生应成为讲道德、善言辞、仪态端庄大方 的现代女性的典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思想,可以视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组成部 分。“三纲”中的“孝”可赋以奉侍老人的自觉性,这 是人类的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完全 得益于儒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有文化”,是儒学最根本的标志。在许多儒家名篇 中,都有大量记载。著名的《劝学篇》,通篇举有许许 多多事例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书中指出“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悬梁 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都是儒家倡导 的刻苦学习的著名事例。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要有“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这与现在某些 大学生“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相去甚远,是极好的 正面教材。《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等都是大学生们很好的座 右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 华”之说,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知识熏陶的重要性。 “有纪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在传统文化

中,主张“修身”、克己奉公、自我约束等道德伦理,可 引伸为现代意义上的遵纪守法的要求。《大学》云:“为 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 人父,止于慈;与国交,止于信”,是一种双向的自我 修养的内在约束,可以赋予新的解释,产生新的意义, 体现自律精神。“三纲”中的“节”,去其封建性,也可 以作为现代青年要讲“节制”的一种要求,作为现代青 年男女互敬互爱、交友、恋爱、节制情欲的一种自律。 朱熹主张用道义、理性来节制过分的个人欲望,抑制享 乐主义,“纵欲而私于一己者,灭其天也”。儒家学说还

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49而内自省也”。要求人们多做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言行 举止要注意发现过失,时时予以纠正,以符合社会道德 规范和规章法令。道德伦理与法制观念并重,这是一种 社会进步的现象,是人文素质的更高体现。

此外,还有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 信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由此可见,我国传 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 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 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 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 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 道德情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强调文化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包括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中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改 革德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 促进大学生文化道德素质的养成,其重要任务之 一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改变过去单纯的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亟待解决 的焦点问题。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是照搬前苏 联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共产主义教育”。文革后, 也仅强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思想 政治课学习偏重革命史、党史,而学生在德育养成方面 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的德育显然不全面。 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 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反过来,一 个人的品质好了,他的政治方向更大可能是正确的。 “四有”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有理想”。作为个人的 理想这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把社会主义 搞好的理想、使国家富强起来的理想,这些都是属于文 化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单靠学革命史和政治理论是 无法形成的。以革命史为例,它跨越的时空仅百余年, 而文明古国的文化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它已经融化在 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为一种遗传 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对它没有一定的理解和 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因此,应将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则应把德育摆在首位。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 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类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 素质,这就决定了改革专业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成为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本科教育 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才教育”的模式,愈来愈显示出与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其结果是 约束了学生专业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降低了高校 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将文化素 质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协调起来,互补共进。

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应切实加强领

导,将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摆上议事日程,确立人文素 质教育的目标,确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变 现有的课程结构。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突出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加强人 文教育,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 置人文学科,内容涉及文、史、哲,可以我国历史上的 优秀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作为学校人文学科课程的重 要部分,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 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并辅以多 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 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著,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 理解。学生的政治考核也应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平时 表现两个方面,以促进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建立起 文明的行为习惯,真正在内心深处产生追求高尚道德 的内心驱动力,最终使道德的主体意识发挥作用,形成 健全的道德人格。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 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 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 量。

总之,在高等学校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

素质教育,有助于调整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良 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树立起富有时代风貌的思想道 德情操。高校不能仅仅满足于智力开发,要加强学生做 人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培养能够担负起 21世纪新的重任的优秀人才。

郭波,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刊编辑 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分析员个人简历下一篇:财务部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