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环境污染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我市环境污染范文

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文章标题: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草案)

1.1总则

1.1.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

环境安全,特指定本预案。

1.1.2工作原则

1.1.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市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1.2.2全面覆盖。对区域范围的污染源、水系河流、城镇居民点、水源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保护区,以及大气、水体、固废、危废、噪声、辐射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1.1.2.3突出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1.1.2.4公众参与。建立环境新闻发布机制,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环境公示、听证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建立举报制度,健全“12369”投诉系统,确保公民的环保知情权、参与和监督权。

1.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理》

《成都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1.4适用范围。

凡属我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1.1.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1.1.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1.1.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1.1.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1.4.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2.1应急领导小组与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我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人民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防治、物资保障、信息宣传、治安、督查等五个工作组。各组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防治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污染源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监督指导、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发展形势和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全市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物资保障组:由市经贸局牵头,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和调度保证供应;负责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采购。

信息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收集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的有关信息,报道应急工作动态。

治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的隔离封锁、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管制、保障运输;协助污染现场处置等。

督查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应急措施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纠正,对违法违纪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等。

1.2.2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小组,由聘请的水、气、固废、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二篇:对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压。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的主旨,致力于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市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好转。

一、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环保工作。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唐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唐山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和《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以《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空间布局,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实现达标;把水源保护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确保城镇饮水安全。

(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办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主要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等已成为大部分企业的环保理念和自觉行动。企业的经营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的认同度不断增强。一些污染大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加大投资,用于环保设备的改进和配套。

(三)全市环境明显改善。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二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三是饮用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四是地面水质进一步改善;五是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

二、我市环境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市是一个传统重工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形成的结构性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治理环境污染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一)污染源种类呈现多样化。污染源不仅有工业的,还有城市生活性的和农业本身的污染。近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市以重工业为主导,燃料结构以煤炭为主,物耗、能耗总量大,“三废”排放量大,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大。我市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农药污染、化学肥料污染、农膜残膜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等。近几年我市畜牧业发展很快,各养殖场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已成为一种新的较大的污染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性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商业垃圾、建筑废墟以及噪声污染等。

(二)污染源治理工作难度大。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实际上还延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 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等严重问题。环境治理的旧帐没有还清,新的污染源又在生成。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适应。我市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型为主,这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差距较大。三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与群众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不适应。环境管理的手段还不完善。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细则少,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造成部分企业存有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宁愿受罚也不治理的相悖心理。四是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国家积极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不适应。很大一部分群众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环境保护需要从自身做起的意识和理念没有牢固形成,在生产、生活、消费中的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三、对环境污染源治理的建议

(一)从舆论宣传入手,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问题的发现,不论是有效的监督,还是对有违原则行为的制止,公众的作用都是环保系统中的重要层面和环节。为此,要尊重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宣传公众,告知公众,鼓励公众的参与。进一步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职工和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增强全社会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公民互动的有效机制。

(二)强化环保执法。一是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执法主体的责任制。对于超标排污和有治污设备不正常运转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二是突出地方特点,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制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些法律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和完善,同时,作为大法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市应依据地方特点,在环保法规的制定上加大力度。三是环保执法应与时俱进。实现由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延伸;由防治大中型企业污染向防治各类小企业污染延伸;由重点治理第二产业向第

一、三产业延伸;由城市综合整治向农村环境治理延伸。

(三)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创绿色企业。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产出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二是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小循环。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

4 的生态化改造。三是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城市,完成大循环。

(四)坚持抓源头的污染治理。我市以能源、钢铁、建材等为支柱产业,对工业污染防治,要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要继续加大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在线检测,根据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有重点、分步骤的先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口安装污染物在线自动检测系统,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时时刻刻的监测。

第三篇: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我市经济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面对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竞争态势,我市要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城市,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政务环境是发展环境首当其中的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政务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外资进入无门槛、民众创业无障碍、全面发展无干扰。具体包括: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办事;对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或经营行为有关职能部门要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这些投资项目和经营行为能按期到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使客商和群众了解政策、方便办事、便于监督,并以此作为提高机关效能防止腐败的基本制度和重要措施。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要保证公平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诚信九江″建设促进″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作为创造我市市场环境的基础工程。二是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经济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以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市市场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

三、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公正执法既关系到百姓的身家性命,也是优化法制环境的关键。因而法制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对此,一是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处理好依法办事和保护发展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活动的监督,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乱纪、破坏投资环境的有关人员,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三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环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黑恶势力,为客商和百姓创造安居乐业、平安经营的法制环境。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人文环境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是激活区域经济社会的内动力和精神支柱。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求树立三种风气:一是正气,即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政府部门,办事都要公道正派。公正待人,公正处事;二是顺气,办事要符合群众的心愿,工作要齐心协力,理顺情绪,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三是和气,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和气,没有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良好环境,就谈不上发展。要营造全新的九江人文环境,善待八方客,汇集四海才,催生精神力量,谋求跨越发展。

五、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打好″中国魅力城市″这张品牌,搞好城市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城市管网、园林绿化、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第四篇: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谭淦标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开发活动和人口增加,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呈加重和蔓延的趋势,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建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一、水环境

保护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

2、把流域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治理与开发结合。

3、水质和水量并重,开源和节水并举。把水资源的严格保护、管理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治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5、多方集资,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我市水环境和水土保持现状

1、我市的水环境现状

东江河段水质总体状况基本保持良好,但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成果,东江上游桥头、石龙河段保持类标准,水质一直良好。东江南支流从石龙到樟村水厂河段保持类标准。东江南支流各水道出口河段水质稳定较差且不稳定,有的已达到类水体。

从资料分析统计,桥头河段、石龙河段水质基本可达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樟村水厂河段、麻涌河段、漳澎河段水质符合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40.0;大盛河段、泗盛河段水质属于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由此可见,整个东莞河段水质上游较好,中游次之,出海口水质较差。

石马河、寒溪河水质较差,已无法达到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东引河水质最差,已超过类水质,个别指标超标严重。

我市的水库由于集水区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密度较大,生活、工业、养殖废水排放,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有15左右的水库已经达到和超过类水体。

2、我市水土保持现状

我市曾经是典型的农业经营地区,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境内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剧烈的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用地比重逐渐降低,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升高,特别是1992年~1996年期间,各种建设用地开发速度和规模达到峰值。1996年以后,由于执行了比较严格的土地开发控制政策,加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开发的速度逐渐减缓,大量建设用地开发活动由于建设周期长或部分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缘故,使全市每年均保持相当数量的裸地比率,山区百余处采石场经营活动也造成局部地区坡面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减少,引发了人为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遥感调查统计,1999年底,东莞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47.13km2,占全市面积的5.97,其中自然侵蚀面积36.17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10.96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占75以上,近年经过复耕、绿化、强化土地开发管理等有效措施,全市裸地比率已逐年降低,但自然侵蚀面积未得到治理。

从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看,我市属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分区看,我市属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

三、水环境保护

1、应根据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功能区,以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市已基本上划分了水功能区,应加大检查控制的力度,以确保各水域能满足该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2、水体污染的治理。根据水域的纳污能力大小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东莞运河流域、寒溪河流域、石马河流域应禁止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项目上马;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污染工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调整,现阶段应重点放在水泥、造纸、电镀等行业的治理、关闭工作上。

3、建立水质监测网及加强管理、执法。在供水水源地、排污口等地点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实现全市水质监测自动化。另外,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污染源的查处,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集水范围内的环境管理工作。

四、水土保持工作

1、水土流失的治理,又分人为水土流失治理及自然水土流失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量大、危害严重的特点,治理的重点是做好弃土弃渣的拦蓄、边坡的维护、裸露土地的植被恢复等。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业主或责任人限期进行治理,治理经费由责任人负担。我市的自然水

第五篇:提高站位 担当作为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提高站位 担当作为

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扫黑除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民生工作,也是我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我局深入学习贯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等不靠,主动担当作为,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自我市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议以来,我局立即行动,成立扫黑除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局长Xxx同志任组长。并迅速召开专题班子会和动员会,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强调扫黑除恶工作重要性,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大力宣传、广泛发动。按照“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活动要求,我局利用机关和大厅电子屏幕,经常性更新电子横幅,广泛在人民群众中间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神,并通过农村分局和分包村干部,走街串巷,入村进户,以张贴通告、悬挂标语及发放宣传页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介绍“黑恶”势力范畴,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线索,迅速在广大群众中掀起扫黑除恶宣传高潮。

三、全面摸排、严格调查。利用开展“红袖标”巡逻,在辖区内坚持开展常态化排查活动,确保不留空当,不留死角,对摸排信息认真梳理,确保排查信息可靠准确,认真填写重点人员摸排表,并上报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小组,切实做到了“情况清、底子明、早发现、早处理”。组织人员深入村庄(社区)、深入学校、深入企业,开展广泛宣传,并通过走访排查深入摸排线索,掌握黑恶势力动向。

四、加强征管,突出重点。关注日常工作中、信访举报中、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加强与政法部门的沟通,对符合条件的要第一时间移送负责相关工作的公安部门。根据工作安排对查办案件认真梳理,及时和公安部门联络对接,及时提醒,研判相关情况;对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行业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严查其中的涉黑、涉恶问题,发现行业垄断、干扰秩序等重大问题的,及时移送相关部门。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加大问责力度,坚持常抓不懈,继续加强信息收集,全面掌握辖区动态,加大对涉黑涉恶线索的摸排调查,多侧面、多环节、多渠道发现掌握各类黑恶势力情报线索,重拳出击,除恶务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场硬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明标兵总结范文下一篇:外企面试必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