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论文提纲

2022-08-25

论文题目: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

摘要:在节水灌溉工程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灌溉系统技术改造、更新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为适应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宿迁地区加速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本文针对当前宿迁市平原灌区推广应用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灌溉系统的布置模式、适宜规模及建设定额标准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宿迁市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技术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的特点,分析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影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11项指标,构建了以工程条件、应用环境、投入能力和效益水平等四个方面为准则的宿迁市平原灌区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该适宜性评价的合理性。(2)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土地经营方式和作物轮作制度的差异性,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推广应用地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区域。综合考虑作物、水源、田块规格、灌溉排水等因素,提出不同分区下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布置形式。(3)通过建立工程投资模拟模型,对典型工程投资、效益进行概算模拟和经济分析,确定不同分区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适宜规模和建设定额标准。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1200~14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500~700亩;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600~800亩。(4)针对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农业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型渠灌区尾部进行节水改造,建立内部独立小型灌溉系统的三种方案,并建立了工程费用模拟函数模型,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了节水改造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大型渠灌区尾部建立作为独立水源的小型提水灌溉泵站,以渠道输水灌溉和管道输水灌溉兼有的技术方案,且管道输水灌溉控制面积占尾部灌溉片面积10%~30%左右最为适宜。

关键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适宜性评价;布置形式;建设定额标准;灌区节水改造

学科专业:农业水土工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概况

1.2.2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

2.1 评价方法与原则

2.1.1 评价方法

2.1.2 评价原则

2.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影响因素

2.2.2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2.3 评价标准

2.4 实例分析

2.4.1 一般平原区

2.4.2 河网圩区

第3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布置模式及建设定额标准

3.1 宿迁市平原灌区基本情况

3.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1 一般平原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2 河网圩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3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

3.3.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机泵选型

3.3.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费用函数

3.3.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函数

3.4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3.4.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结果

3.4.2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第4章 宿迁大型渠灌区尾部管道化改造策略与技术方案

4.1 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基本情况

4.2 典型区选择及典型区概况

4.2.1 典型研究区块选择

4.2.2 典型研究区块概况

4.3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设计

4.3.1 灌区灌溉渠系布置概化

4.3.2 西干渠片区改造方案

4.4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优选

4.4.1 工程改造费用函数模拟模型建立

4.4.2 工程改造费用模拟计算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贸易组织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企业资源性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