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风景管理论文提纲

2022-09-11

论文题目: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

摘要: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生态敏感性高、易产生石漠化、尤其是兼具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遗产地存续受旅游产业干扰度大。旅游产业效益监测与调控是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展示的有效途径,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旅游产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旅游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影响、目标决策等理论,针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协同对旅游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保护管理基本现状的贵州喀斯特地区选取施秉喀斯特和荔波-环江喀斯特作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遗产地野外考察、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阐明不同属性遗产地旅游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差异,揭示旅游产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发展、价值保护展示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为喀斯特类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遗产地土地覆盖格局、植被覆盖率、石漠化景观时空变化分析,表明第一、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前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存在并未给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荔波-环江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植被覆盖率有明显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草地与灌木林地大幅度转换为郁闭度更高的乔木林地。施秉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变化较小,总体植被覆盖率有微弱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有一定减少,其他林地与灌木林地转换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但草地转向灌木林地的比例低于灌木林地转向草地的比例,同样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道路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相对稳定,道路面积略有增加,说明经济与社会效益良性发展。2.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对旅游产业效益数据挖掘与主要驱动因子信息提取建立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并对两类遗产地进行时序变化研究,表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15年间整体上为增加趋势,旅游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喀斯特遗产地的生态成效、经济回收、社会开放:2005-2020年期间,入选时间早,旅游产业规模成熟的荔波-环江喀斯特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经济收益显著、社会开放度高。入选时间较晚,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保持了稳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十五年来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10.51%、34.1%、18.5%;近十年来施秉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2.2%、12.2%、2.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对遗产地真实情况反映效果良好,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与遗产地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导致。3.针对喀斯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多维贫困特点、价值保护展示目标等三大现实壁垒,重组指标评价旅游产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得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均产生了一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不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之间存在的结构差异性可能与遗产地属性有关:近十五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双属性及自然保护区单属性的荔波-环江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44.6%、50.6%、28.9%、63.1%;近十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双属性的施秉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14.4%、19.0%、9.0%、21.2%,根据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等级表,荔波-环江喀斯特综合效益保持高速发展水平,效益等级为好,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从差提升至较差,有不断提速的趋势。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地区情况显著影响了其衍生的产业效益特点,自然环境本底的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促使产业发展必须保持高效可持续性、邻近社区的石漠化环境造成的广泛贫困促使产业收益必须拥有高速益贫性、山地人文环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促使产业价值必须具备高质量的传播性、先进性。针对不同保护展示背景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如何规划以达到产业同时满足可持续效益高、扶贫效益好、“两山”效益充分问题值得商榷。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遗产地的不同现实需求进行研究手段的补充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更广泛应用与旅游产业评价体系的普适性提高。

关键词: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天空地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学科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天空地一体化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三)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喀斯特遗产地治理的启示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处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旅游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旅游业总收入

2 旅游从业人数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4 旅游者人数

5 旅游业带动效应

6 旅游设施数量

7 基础设施变化

8 生活保障变化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筛选方法

4 指标体系

(二)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三)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二)综合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效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1 系统目的

2 系统登录

3 系统操作

4 旅游目的地微信指数监测

5 数据采集

6 旅游文件上传

7 评分标准

8 热点客源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锑环境污染论文提纲下一篇:现代建筑结构检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