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阅读理解

2023-03-31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阅读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10分)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pō bó),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lán nán)。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shì sì)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téng tén)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 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2分)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个

句,分别把 和 比作 和 。(5分)

3. 人们为什么称那些湖泊为“五花海” “五彩池”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1分)

1.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医疗队经过冀中的杨家庄,白求恩看见有个孩子的下颏上,长个大瘤子,他走过去摸摸按按,然后抱起孩子向村里走去。

这个孩子是贫农张大嫂5岁的儿子,叫猛子。张大嫂听说白求恩要给猛子割瘤子,心想:‚俺就这么一个孩子,万一有个一差二错,可怎么办呢?‛白求恩耐心地向猛子妈解释:‚这瘤子不割掉是很危险的。‛猛子妈这才放心了。

白求恩顺利地给猛子做完了手术,抱着猛子亲了又亲,又把猛子送回了家。以后每隔两天,他就给猛子换一次药。医疗队转移时,白求恩又特意到猛子家,教猛子妈消毒和换药的方法,还留下一些药品。

后来,白求恩经过杨家庄时,又去看望猛子。猛子已经完全好了。猛子妈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住嘴地说:‚谢谢您!谢谢您!‛白求恩却说:‚不要感谢我,我是八路军的医生。你应该感谢八路军才对!‛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画△,写出段意。(3+6分)

(2)白求恩为什么给孩子割掉瘤子?(2分)

(3)为短文加上题目 (2分) (4)续写:猛子妈在听了白求恩的话之后会说些什么?(3分)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2. ____________________ 鲜花朵朵,争妍斗艳,芬芳喜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各种花儿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并不相同。凌晨三点钟左右,蛇床花开放了;接着,在4点钟,牵牛花开始吹起了浅紫色的小喇叭。

这是各种花儿的祖先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生存繁殖逐步形成的结果。植物在什么时候开花,往往与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珍贵的昙花,它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太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这时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在深夜,往往气温过低,对它的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钟的气温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欣欣然徐徐张开了浅雅的苞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另外,开花的时间与花的传粉方式有关。例如牵牛花是虫媒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正好清晨

三、四点钟是蜜蜂采蜜的时候,那时温度、湿度也适宜,它开花了。

要是你把各种不同时间开放花朵的花儿排列在一起,只消看一看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钟,那才有趣哩!

(1)解释(4分) 争妍斗艳—— 欣欣然——

(2)按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的方法,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画△,并写出段意。(3+6分)

(3)给短文加上题目。(2分)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9分)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 休息)时,他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盼望 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裁 载 栽)了好些花籽,不久,就回国去了。

后来,鲜花盛开了。高尔基看着(zháo zhuó zhe)窗前怒(lù 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像鲜花啦 好的思想啦 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 那么 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 须)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啊,‚给‛永远比‚拿‛愉快!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6分)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 。 (2分) 3.在第3节的空处里加上标点符号。 (4分)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 ; “拿”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5分)

美丽的晚霞

1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辉 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技艺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2 太阳的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3 我出神地望着,眼睛朦胧起来了,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它上游下(窜 串),吞云吐雾,喷吐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看不见了。

4 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洁白如玉,顶冠赤色的仙鹤。鹤背上,坐着一个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拄着拐杖,这不是动画片《哪叱闹海》的师傅──太乙真人吗?那么哪叱呢,他在哪里?哦,看到了,这不!一个坚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师傅飘去。

5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6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为短文中两处词语选择正确的字,打上√。(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朦胧──

梦幻──

3.用“──”划出表示时间的变化的句子后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3+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梦幻里看到了哪些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3分)

(1)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傻了的意思。( )

(2)“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中的“仿佛”一词改为“好像”句意不变。( )

(3)神奇”就是“神秘”的意思。( )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得很广很广。

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一座庙宇,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喝个够,还往菩萨手中的瓶里灌水,瓶里枯萎的柳枝又活了。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两人为喝水和挑水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意吃亏。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了底,菩萨手中瓶里的水也没有了,柳枝又枯萎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被一只老鼠几口咬断了。半截蜡烛掉在香案上,庙宇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齐争先恐后挑水救火。小和尚的眼被熏出了眼泪,瘦和尚的手被火烧伤了,胖和尚的衣服烧成了几条片片。可是谁也不吭一声。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圣水解渴,菩萨手中瓶里的柳枝也发芽了。

1.起初,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 _____________(2分)

2.大火中,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____________(2分)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3.大火后,三个和尚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用“∥”给短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3+6分)

5.用横线划出三个和尚奋力救火的句子。(2分)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争先恐后──

(2)争执──

参考答案

一、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1. 划去bó,nán,shì ,tén 2. 比喻;湖泊,沟谷;宝石,彩带

3.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1)短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抗日时期,医疗队经过杨家庄。白求恩看见有个孩子下颏上长个大瘤子,抱起孩子走进村。

第二段:第

二、三自然段。白求恩说服孩子的妈妈,给孩子做了手术,在医疗队转移时还留下一些药品。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后来白求恩又去看望孩子,孩子好了,孩子的妈妈感谢白求恩。白求恩说不要谢我,应感谢八路军。

(2)因为这瘤子不割掉是危险的,所以白求恩要给孩子割掉瘤子。 (3)发散题。符合短文内容即可。

(4)发散题,可以写猛子妈感谢党和八路军,鼓励孩子长大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等。 2.(1)形容花儿盛开,竞相斗美。 欢欢喜喜的样子.,形容心情好 (2)第2~3自然段是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花时间并不相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这是花的祖先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也与花的传粉方式有关。

第三段:第4自然段,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排列在一起,花开了,就知道是几点钟。

(3)有趣的“花钟”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给”永远比“拿”愉快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保留:休养、看望、栽、zhe、nù、需)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 绽放 。 3.在第3节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 给予、奉献 ;“拿”的意思是 索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以奉献为乐,不要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要为大众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

美丽的晚霞

1.(1)清楚。(2)现实。

2.“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了余晖。”“太阳的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晚霞已经消失了。”

第一段:第一节,

第二段:第二节到第五节,

第三段:第六节;

段意:(1)太阳落山后,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

(2)太阳的身影消失后,“我”望着云彩,产生了幻觉。

(3)当“我”回到了现实时,晚霞也已消失。

3.“我”在梦幻中看到了:吞云吐雾的龙;森林中一只洁白如玉、顶冠赤色的仙鹤;哪吒的师傅;系着红兜兜的哪吒。

4.(1)×。(2)√。(3)×。 三个和尚

1.不团结,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劳动,怕吃亏。

2.一心想扑灭大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3.只有团结友爱,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做好。

4.第一段:第1节,流传“三个和尚”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节,争执的起因和转变。

第三段:第5节,三个和尚的醒悟。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5.第4节:第

3、4句

6.(1)抢在前面,生怕落后

(2)争论中各持已见,不肯相让。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

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 《老师

您好》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

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思考与调整

课前预习:

(1)把课文多读几遍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划出的词语 例:

崇高 蕴含 春晖 衷心 情不自禁 (3)摘抄赞美教师的诗句 (4)学唱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

课前准备:准备一盘录音带 录有赞美老师的歌曲 如《我爱米兰》、《灯》、《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感情

把握课文的基调

1.放录音《灯》 老师

多么熟悉的字眼

是他们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有多少人曾经歌颂过老师

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2. 出示课题:老师 您好!

3.指名读课题

想想应该怎样来读好课题?(深情地 赞美地)

二、正确朗读 整体感知 1.自由地

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生字词朗读情况:

(一类)事业 崇高 浸透 一项 涌起 塑造(二类)春晖 蕴含 3.指名朗读课文 及时正音 注意不能断句

(1)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2)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3)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4)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5) 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一)第一节

1.自由读第一节

朝霞 衷心编织 茁壮

2.说说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让你的感受最深 说说自己的理解

3.重点指导: 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1) 指名读; (2)你的成长

是否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3)师述: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为了社会的进步 老师们呕心沥血 无私奉献

谁能饱含感激之情朗读这几句?指名读

(4)出示句子与原句比较:古今中外

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 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二)第二节 1.自由读

2.相互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说说自己的理解

3.重点指导: 笔尖飞舞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1) 重点理解: "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如"春晖"原指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 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 )

(2) 指导朗读:"悄悄地"、"轻轻地"读出感情 体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无声无息的

(3) 小组间比赛读 评议

4.齐读全诗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重点指导: 崇:"宀"作外延 是字的最宽部分

项:左右结构 左短右长

"贝"一定要拉长

五、背诵诗文 思考与调整

教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 《老师

您好》教案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

二、复习理解诗句

讨论:文中运用怎样的手法 赞颂教师工作的美好与神圣?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那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小组比赛读

四、指导背诵

补充资料 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 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

例: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老师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

老师像一支蜡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我们

老师像一棵大树 为我们遮风挡雨

3、指名朗诵摘抄的赞美老师的诗文

五、迁移练习

1.师述:其实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

在我们和老师之间同样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回味那感人的一幕幕

跟亲爱的老师说说来自心底的话语

(仿照课文写一首诗或文章 长短不限)

2.学生在乐声中创作

3.交流习作

六、指导书写生字词

重点指导: 崇:"宀"作外延 是字的最宽部分

项:左右结构 左短右长

"贝"一定要拉长

塑:上下结构 下面是"土" 最后一橫作外延

七、学生写习字册

思考与调整

教后反思: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上 秋天

秋天

教材分析: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兴,再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储兴,最后到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开头总写秋天给人的感觉——美好喜庆,第二部分选取秋天中最具有丰收景象的画面——田野,通过典型意向的叠加,写出秋天田野的丰收、景色的优美。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及句子的含义。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3日(10)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诗歌的条理。 教学重难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诗歌的条理。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 板书课题:秋天

2. 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秋高气爽、秋风红叶、一叶知秋„„) 3. 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4. 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秋天”这个词语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表达的内容很多,通过对秋天的回忆和赞美来唤起学生对秋天的感情,为文本的学习做好感情的铺垫。)

三、初读全诗,走近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3. 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4. 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 6.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交流读等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四、学习第一小节

1. 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2. 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3. 引导学生交流。(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4.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紧扣“更红更娇”“更甜更好”引导学生体会,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兴趣。)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一)指导书写注意一些容易写错的字。

(二)布置作业。

1.认真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查阅并欣赏描写秋天的美文。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和作业,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并能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9月14日(11) 课时目标:

1.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组词导入,走进文本

1.今天我们聊聊秋天的话题。首先我们用“秋”来组个词。(预设答案:如秋天秋风秋雨秋收)

2.师小结:秋天的景色叫——秋色,秋天的风光叫——秋光,对秋天的怀念叫——秋思,秋天的果实叫——秋实。

(设计意图:组词导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正是在这样随意亲切的氛围里,学生没有畏难情绪。组词和猜词活动既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又为理清课文的主线:秋风——秋实——秋光——秋思埋下伏笔。)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第二节,感受秋风的调皮可爱。

1. 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都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请同学们读第二节诗。 2. 学生交流。

3.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这一节诗歌里,你觉得那些文字最出彩?为什么?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4. 师小结: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秋风当成一个孩子来写,让我们感觉秋风好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个性,让我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5.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第三—五小节。

1. 秋风姑娘吹一口气,秋天向我们呈上丰收的果实。让我们跟着秋姑娘的脚步,走进田野,走进果园,去看一看,闻一闻吧!默读3—5小节,圈出你认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词语。然后在旁边批注上从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2. 学生交流:“嚷着”写出了苹果和葡萄的惹人怜爱的感觉。“穿红袄”、“披紫袍”写出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也蕴藏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秋风一节是精讲,已经教会学生通过品析动词来感受事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秋实”一节感觉上和“秋风”一样,所以放手让学生实践。)

(三)学习第六小节。

1. 默读第六节,学生质疑。(如为什么说秋风如果柔韧的梳子?为什么说田野是井井有条的?为什么说汗珠还“闪耀”?)

2. 引导学生讨论:

(1)秋风不知疲倦的轻轻吹拂,不停止地吹,昨天轻轻吹,今天柔柔地吹,明天轻轻地吹,后天还要继续柔柔的吹,吹来吹去,把果实吹熟了,把庄稼也吹熟了,所以说秋风很柔韧。

(2)看幻灯片,说说田野里的庄稼果实所长的空间位置,感受田野的井井有条。然后说说你曾看到过那些地方也有井井有条的感觉。

(3)发亮的汗珠是谁流下的?从“闪耀”一词里你能体会庄稼收获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虽然辛苦,却又幸福而自豪。)

3.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学习第七小节。

1. 自读第七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拣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会永远向我们微笑。)

2. 再从这句话里找一找最能浓缩作者情思的一个词。(珍藏)

3. 比较珍藏和收藏的异同。(从情感上说,珍藏含有收藏人非常珍惜,非常喜爱,视为宝贵的意味。而收藏,只含有保存,保管的意思,没有更多的情感在里边。) 4. 作者珍藏的是什么?(黄叶)为什么珍藏黄叶?(因为黄叶是秋天的象征。)

5.从作者珍藏黄叶你悟出了什么?

师小结: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美丽的黄叶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依恋。

(设计意图:秋思是对秋的总结,也是作者表达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因此,在读的时候找到诗眼,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1. 教师总结:秋天里,更红更娇的秋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这美丽的图画吧。请大家站起来朗诵这首诗歌。 2.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写话训练,对于学习本节课来说是巩固也是提高。)

板书设计:

秋风 活泼 秋阳 耀眼

4 秋天 秋色 明丽

秋实 丰硕 秋香 醉人

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的第

三、

四、五自然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秋天的田野、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秋天的特点的。通过“嚷着”、“举着”、“穿红袄”、“红着脸”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部分内容文字浅显易懂,我在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难句上稍作指点。如“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这句指点学生知道:这是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高粱成熟时的样子和它的作用。因为高粱是红的同时它又是酿酒的原料。他们高唱的是赞美秋天的歌。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4.秋天

4.秋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你喜欢秋天的什么吗?(自由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4.指导朗读长句。

5.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6.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袍:左右结构,写时左小右大,左边是“衣补旁”。 梳:写时左小右大,右边第四笔是“点”。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4.秋天 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秋之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诗歌的哪些地方,为什么?

2.交流讨论,师相机点拔,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思想感情。 3.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2)学习小结。

(3)举例说说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指导朗读。

三、激发灵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秋天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四、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1.放课文朗读MP3。 2.有感情地朗诵。 板书设计:

4.秋天

太阳 空气 田野 小路 稻穗 蝉声 向日葵 野菊花 苹果 葡萄 玉米 高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有关秋天的诗词,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2、写话练习。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诗词。 教学难点: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默生字词。

2.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指导背诵

1.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2.师范背。 3.学生试背。 4.检查背诵。

三、交流有关秋天的诗词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4.交流背诵搜集的秋天诗词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秋天 ( )的秋风 ( )的秋光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3.选择诗歌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歌改写成一段话。 (1)学生选景。 (2)分组交流。 (3)改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想象第

四、五节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4 .秋天

《走进秋天》

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秋天》是诗人王宜振书写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本课语言优美,很有童趣。秋天离我们很近,孩子们很喜欢秋天,在他们眼里是各种各样的秋天。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前,我让孩子们留心一下上下学上,找找秋天的影踪。学习《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阳为什么会“更红更娇”?空气会“更甜更好”? 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下文的兴趣。学习诗歌,主要采用反复诵读,体会文字所描述的场面两个步骤去学习。这样的语文训练非常扎实。于是在我的课上现学现卖,尝试着把课堂回归学生,踏踏实实的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歌的文字。特别是

三、

四、五小节。这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难句上稍加指点。只是我还是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说,总怕他们不会说。然而我明白,只有让学生大胆的说,鼓励他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

第五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对应目标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板书课题

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实验一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方法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板书

小组讨论,作记录

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

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①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

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

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 请学生演示

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 板书

质量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1) 实验一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1 ①

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 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 强调口一定要扎紧

分发针筒

板书 不能随意缩小

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

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1) 制作空气枪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 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①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

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

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板书设计

空 气 占 据 空 间 吗

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2、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

2 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

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2、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

•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

•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 难点: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 教学准备

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3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

一、导入

1、

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研究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你们有什么感觉?(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当住我们呢?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外跑跑

(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

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 (2)研究P9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提出假设把讨论的实验方案P7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共同研究出结论

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 (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飞机正侧面的图片

提清楚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记录在P73上

4、具体运用(1) 观察P11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相关图片

三、课外拓展

1、

制作竹蜻蜓、小降落伞

板书设计

空 气 影 响 物 体 的 运 动

空气:

借助空气运动: 飞机、降落伞„„ 减小空气阻力: 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课时安排

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

三、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对应目标

一、导入

1、

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

世界环境日是什

4 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

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板书

空气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空气是生命的关键

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安全最重要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1) 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 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空 气 也 是 生 命 之 源

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结论

第二单元冷和热 1.热水变凉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猜测。

(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提出假设。

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

3、设计实验。

(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在P76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5、分析统计。

(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 (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

(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 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 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6、得出结论。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

板书设计: 1.热水变凉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分析统计 得出结论

热往哪里传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二、教学准备

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他物体(空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

【评析】热水变凉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

6 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

三、探究水是热的部良导体

1、提出问题: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用课本18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

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

四、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水怎样传热?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

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

五、课堂小结:热往哪里传

六、游戏竞赛: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

3.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二、教学准备:

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 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 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 (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

(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 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 (6)汇报交流。 (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

4、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讨论:▲烧瓶里有什么?▲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向里移呢?

3、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问:▲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交流、小结:▲研究的是什么物体?▲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讨论:▲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

3、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神舟飞船的防热

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5、水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云、雾的成因。 3.知道雨、露的成因。 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9 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

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

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

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应该注意安全)

【评析】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时吸收热量,又可以通过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形成感官上的认识。

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

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

4、布置任务:你观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5、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六、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提问: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

七、巩固、延伸

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 课前准备

二、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与纸片振动快慢有关系,纸片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好,可把这个问题化难为易。问:在人和电铃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

11 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例如水)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4)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

①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②填空:课本第55页的空白。

③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这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讲述: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2)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3)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

(4)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

(5)讲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右振动辅助说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出示水波、声波图。)

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

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12 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如果发声物体周围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外传播,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快?)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四)布置作业

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观察绸条会怎样?(随着音乐声飘动起来。)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5、快乐的小乐队

一、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二、 重点与难点

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区分出音的强弱,这首先应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本教材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高低、强弱后学习用乐器等表现出音乐的高低、强弱。

三、 准备

1. 小钢琴若干架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

2. 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

3. 音乐磁带《快乐之歌》。

4. 分类图片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

5. 提供各种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

注:《快乐之歌》的旋律应在高音区,低音区分别出现而且有强弱之分。

四、 设计思路

幼儿能区分音的高低、强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来小钢琴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找来许多许多卡片让幼儿回忆各种声音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的高低和强弱。如运用乐器,运用四肢的活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就可以让幼儿不断感受、不断表现,从而正确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五、 活动流程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1.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强弱。

①用小钢琴让幼儿体会音的高低。

幼儿在角落中自由探索,老师可以通过不断地讲评让幼儿知道音有高低,如同样是乐曲“两只老虎”分别在高音区,低音区弹奏,让幼儿发现不同。知道在小钢琴上高音的位置、低音的位置。

②给卡片找家让幼儿回忆分辩生活中音的强弱。

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给卡片找到自己家,如打雷的声音是响的,就把它归到

13 “强”的家里,反之归到“弱”的家里。

③在角落游戏里让幼儿听赏《快乐之歌》。

熟悉旋律,感受旋律,会用乐器来打击音乐的节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铃,三角铁,鼓等表现音乐,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第四单元 食物与消化

1、我们吃什么

一、教学目标: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3、关心食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

二、教学准备:

1、配套的食物分类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出生时有多重,现在有多重?长得身体材料是从哪里获得? (2)谈一谈自己爱吃哪些食物?对身体有什么作用? (3)有人吃出了健康,有人吃出了疾病?

2、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在学生分类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学生汇报分类依据、分类结果。

3、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的三种食物。

在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信把各项累积出的人数填在活动记录上,并作出自己的统计图。

4、阅读资料。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分组况答方式。

5、讨论: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吃什么?

给同学信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联系刚获得的营养知识自己得出“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要偏食很重要。

2、怎样搭配食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通过介绍食物配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从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团结、友谊。

4、增进对自己健康负有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 饮食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准备一份食物配餐。

2、教师准备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在一天的食物中,哪一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一些是提供我们活动

14 能量的食物?哪一些是保持我们健康的食物?

蛋白质类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粮食类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有所创新。 学生汇报: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置疑、质疑、释疑。

教师讲述:这是因为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合理,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各组代表到前面分别介绍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

讲述:刚才各组代表都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同学们表述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把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食物配餐中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用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来对照自己组食物配餐的比例是否合理。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探讨。

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研究、探讨的结果。(各组代表都说,我们的食物配餐中的各类营养都有,就是搭配的比例不对。)

教师讲述:各组代表汇报得非常好,同学找到了食物配餐的比例不对。 教 师 问: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同学讨论: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的再置疑、质疑、释疑。

同学汇报:①粮、豆类;②蔬菜水果类;③奶及奶制品;④鱼、肉、蛋类;⑤油、盐、糖类。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搭配食物的过程和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对照学习掌握了怎样搭配食物。只有每日膳食搭配合理,才能保证得到所需的营养。

四、作业:各组按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比例做一份食物配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十九大精神学习内容表下一篇: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方案

热门文章

苏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