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2022-04-1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能有效发辉审计监督功能,计算机审计系统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的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认为未来的审计方向应以数字化、均衡化为主,能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具备审计追踪功能的管理平台,采现化化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实施实时监控。同时,积极培养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备审计工作的开展。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1:

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是电子政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寻求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果,是我国高校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为适应以信息化、知识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对电子政务类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电子政务类专业课程或电子政务专业,设立了电子政务类的实验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或教学内容。但是,电子政务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在我国高校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设计粗糙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本文就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类人才的层次和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离不开对我国电子政务人才需求层次的分析和论证。这是事关高校电子政务专业培养哪些人才、什么样素质人才的根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湖南大学的曾霞、贺永祥认为,电子政务人才有三种类型,即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武汉大学的李金、李康把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划分为操作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三个层次等。笔者认为,上述的人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尚不能完全概括电子政务的人才层次。根据人才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人才层次可以进行如下划分(如图1所示),且每一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有不同的目标定位。

1.电子政务领导决策型人才,也称为电子政务政策研究型人才。所谓电子政务领导决策型人才,就是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中承担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电子政务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的领导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处在电子政务人才层次的最顶端,熟悉电子政务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并能够根据电子政务的活动现状对未来形势的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依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发展政策,从而从宏观上和总体上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2.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方案策划型人才,也称为电子政务管理型人才。所谓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方案策划型人才是指在政府部门中负责对电子政务技术系统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的专业人才,他们通过谋划和指导信息技术资源的最佳利用来支持政府部门的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此类人才又称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CIO,即政府首席信息官。在电子政务人才体系中,此类人才处在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地位,在政府部门电子政务领导决策型人才的领导下,参与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决策和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协调和实施。

3.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维护型人才,也称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所谓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维护型人才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利用IT技术负责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和日常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应当具有高超的计算机IT技术、熟悉计算机程序编制和网络软件的开发、设计。同时,也洞晓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办公制度和管理运作过程。

4.所谓电子政务事务处理型人才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办公事务,并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人员。这类人才处在电子政务人才层次体系的最底层,要求具有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学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IT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电子政务系统。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政务专业和课程内容的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在第三、四层的电子政务人才层次上,而对高层(第一、二層)电子政务类人才的培养环节薄弱。

二、当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及问题分析

基于对我国电子政务人才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第三、四类人才层次方面,常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以下四种:

1.案例讨论模式。就是指利用以现实社会中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基础、经过整理所撰写的案例(Case)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具有互动性、启发性的特点。在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就是选择国内外一些技术和电子政务运用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一般是国内一个、国外一个;一个成功的案例和一个失败的案例)进行剖析,是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流程、功效以及电子政务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的巨大优势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参观、演示模式。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反映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所、事物或通过教师、相关技术人员的演示操作观摩某种事物运行过程或演变规律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参观政府部门的网站运作、观摩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了解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主要内容和运作过程等。

3.体验实习模式。就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政府部门的具体科、室,在政府机关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实际操作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模拟训练模式。就是利用电子政务(或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和开发的电子政务模拟教学软件系统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政府的各个部门人员,进行模拟训练、自我实践、自我操作。也可以在一些班级通过计算机模拟政府部门的管理,把一个班建成一个小型的政府,所有的班务按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悟,增强教学效果。

就目前而言,虽然有诸多的模式可供选择,但由于受到各种办学条件的影响,电子政务实践教学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

1.电子政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实现有效的融合。一是理论教学在电子政务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课堂教学时数多;二是电子政务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践操作和运作过程不太关注,从而导致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内容的衔接不太紧密。

2.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电子政务的人才层次有所不同。就目前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或课程高校而言,电子政务(无论是MPA、工程硕士,还是自学本科、专科)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内容大多是掌握基本计算机系统知识、网络与信息系统知识,或是熟悉电子化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政务系统安全及相应软件工具等。这就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很低,基本上是针对技术型和事务处理型人才的通识教育目标;二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太笼统,没有区分好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实施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既能贯通理论,又能熟练、规范地进行实践操作。但是,在电子政务实践教学中,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而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欠缺使得一些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只能闭门造车、照本宣科,从而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教学效果。

4.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模式不规范,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应该有规范的标准。如果没有规范的标准,就容易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并最终流于形式。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在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教学规范和评估体系,从而影响到电子政务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1.根据电子政务的人才层次和本校的电子政务专业(或课程)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确定电子政务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针对电子政务高层次人才(第一、二层)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应加强探讨和研究,寻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由于电子政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点很高,且更多是关于宏观层面上的电子政务规划与管理。因此,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选择宜采用案例讨论、专题研究、实地调查等研讨式的模式。

2.重视电子政务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独立性。相对于公共管理学领域的其他专业领域而言,电子政务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更强的学科领域。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引起对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应该把电子政务的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

3.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由于我国电子政务人才匮乏,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十分缺乏,从事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更是不多见。因此,通过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进专业化的高水平电子政务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4.规范不同培养层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安排和考核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三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即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当然其中还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划分。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专科阶段,主要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本科阶段,主要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应用和相关技术;研究生阶段,则主要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协调和实施等。学校应根据培养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方案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5.加强专业化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系统。随着我国政府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高校在建设电子政务专业的同时,也投入大量的经费建立各种名称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设立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了解政府电子化管理的运作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无论是硬件规模还是软件开发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电子政务人才的需要。因此,繼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专业化水平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已是当务之急。当然,仅仅添置计算机、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对于建设高水平的电子政务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实践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建设与电子政务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培养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曾霞,贺永祥.电子政务人才培养问题论析[J].理论观察,2005,(5).

[2]李金,李康.高校电子政务专业建设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3]唐重振.电子政务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2).

[4]王阴谦,赵巍,良魁.高校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5]余虹.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琚春华,周怡.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类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蒲明强 曾 伟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2: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能有效发辉审计监督功能,计算机审计系统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的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认为未来的审计方向应以数字化、均衡化为主,能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具备审计追踪功能的管理平台,采现化化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实施实时监控。同时,积极培养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备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十五”时期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2001一2005年)是审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实施并完成“金审”一期工程,启动现场审计、审计管理和联网审计三大系统,结束了“失去审计资格”的局面。

第一,《现场审计系统》(AO)。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执行、税收、海关、金融、企业、投资、社保、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经济责任、境外等各类经济行业的专业审计,188万个被审计单位。各类专业审计的业务性质不同、业务目标不同、业务流程不同,为克服已有审计软件单一化,进行各类专业审计信息化的整合和融合,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和整体化,审计署2004年年底开发《现场审计系统》,解决了用一套审计软件应对各类专业审计的问题。

第二,《审计管理系统》(OA)。国家审计监督面广量大,为促进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打造审计机关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审计署开发了《审计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审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成长阶段

“十一五”时期(2006一2010年)是审计信息化的成长阶段,此阶段的标志是实施“金审”二期工程,完善A0,OA,OLA三大应用系统,启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安全中心、运维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三)“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审计信息化进人跨越式发展阶段,目标是完成“金审”二期工程,创新多级联动联网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信息化模式;启动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问题

1.审计现场组织和管理的局限性

审计现场协调管理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组织协调的方式尽可能的发挥审计资源作用促使审计工作依据既定的方案要求,确保被审计项目能按时按量完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审计数据的收集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相应的系统设计将更加繁琐。审计项目参加的人员多、层次级别多,传统项目审计方法已经无法应对现有挑战。首先,现阶段国家审计工作没有标准的工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操作说明,现场审计杂而无序,工作进度慢、效率低。其次,管理层对审计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审计过程出现的偏差不能及时改善,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资源分享滞后,现场审计人员获得的审计资料都在各自手上,资源分散不能进行集中管理,无法创建一个完善的系统分析、资源共享的社交平台,以上都是目前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须尽快解决;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

2.审计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审计管理主要包含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多项功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步骤,也能有效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

信息化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平臺,在审计实施、组织协调、团队管理过程中融入系统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金审工程二期项目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被审计企业资料信息,导致审计工作计划制定的不够全面,缺乏科性。其次,审计人员在进行现场审计时,审计资料不能及时传送到审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的部门信息独立,本部门获得的信息无法作为其他部门的审计依据,无法形成互帮互助局面,更加无法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各处对审计管理体系的应用状况都有所区别,部分区域甚至还没有安装此软件,部分区域应用不完善,无法做到从计划编制、公文流转、审理、到档案管理的全套管理。

3.地区间的不均衡

广义的审计管理,应该包括对审计主体和审计业务的管理。我国的政府专门为审计管理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地方审计的信息是否完善,这和当地政府对审计信息的看重程度有关,如果当地政府重视和审计的相关事宜,审计的信息就比较完善,如果政府没有特别关注审计的发展,那么审计的信息就会有缺漏,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审计信息就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审计部门出现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我国的专门负责审计的管理部门对数据交换中心加强了建设,但是一些小范围的地区还有没普及,这些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影响我国的审计发展。

4.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信息共享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发明以很多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数据库管理技术、EPP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技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审计部门需要仔细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和管理平台

要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和管理平台就要建立一个专业的部门,该部门的任务是将审计资料进行分类,同时也可以对审计的操作建立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审计管理平台的建立需要各种信息,来满足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及时在平台上更新信息,减少审计人员凭借经验来完成审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上传新的审计资源,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二)逐步完善联网审计功能

可以将所有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各地审计发展水平产生的审计信息差异带来的问题 ,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可以将各个地方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还可以将各地的税务信息、财政信息、以及银行的信息都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能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而且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往年的审计数据,对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这里的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模型,通俗的说就是依靠计算机将各种工作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备份和运作。而建云计算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太高审计信息的获取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云计算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使审计的信息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审计的工作质量也能得到提高。而且云计算可以对各地的审计信息形成系统的管理,共享起来更方便。

四、结语

在对我国审计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撰稿者对审计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认为将审计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会使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可以减少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信息的利用效率,能更好的储存审计信息,使信息被更多的人使用,也方便搜集审计信息。故撰稿者认为审计工作将不再是单一,它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成熟,审计工作和大数据想结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审计工作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国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培养对审计有认识而且又会计算机的专业型人才,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审计的发展,使审计变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马社昌, 董寒光. 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2,(04):8-9.

[2] 周德铭. 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发展[J]. 电子政务, 2013,(07):45-56.

作者简介:

陈浩鸿,成都审计中心。

作者:陈浩鸿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3:

中国高校电子政务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整理了近几年我国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实践成果,对其核心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应用的必要性、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行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几个方面,就当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高校;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電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发布、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发布(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聯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9]靳海亮、高井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2).

[10]朱飞.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革[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1).

[11]王达光.高校电子政务的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7).

作者:贾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探究论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影响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