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特色办学基础

2022-09-11

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 独立学院的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是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决定了独立学院只能进行特色办学的命运。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进行特色教学的基本条件。然而, 在普遍认为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 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和概念上的模糊, 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

1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及标准

1.1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双师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根据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资格, 教育教学能力及要求, 对“双师型”教学的界定, 研究者们的看法和表述不一, 主要有以下六种“双师型”的观点:

一是“双证”说, 认为凡是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 的教师为“双师型”。

二是“双能”说, 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三是“叠加”说, 基于上面两个界定, 此观点比较折中, 它强调了“双证+双能”。

四是“双职称”说, 即“双师型”同时具有“讲师”和“工程师”等同级职称。

五是“双层次”说, 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既能讲授专业知识, 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 又能指导学生个性就业。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 (经典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术) , 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 (价值引导/职业指导) 。

六是“特定”说, 指出“双师型”提法只是在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定情况下才有意义, 因为普通高等教育同样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上述六种“双师型”界定的学说, 我们认为:

(1) “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中均应加定语“专业课课任教师”, 因为在独立学院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今天, 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 “双师型”教师的存在环境, 并不一定是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今天才是一个过渡性名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得到我国知名学府——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加盟, 已在事实上证明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5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院校发展史来看, 50年代大量“工程师”加盟美国一些工科院校, 并取得众多应用性成果, 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飞跃发展。随着这一代人的离休, 美国的教育明显落后于前苏联。90年代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对教育的反省以及随之研究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再次证明“双师型”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3)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应结合我国国情,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 规模的扩张, 高校教师明显不足, 而补充了一部分来源于工厂、企业的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类新进教师应有一个先松后严的过程, 特别是高校职称方面, 不能要求太苛刻, 他们的强项是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这也是大众化时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国家经济改革, 大学生由原来企业承担的再培训任务 (实习) 平移到了现在的高等院校 (含高职高专) , 独立学院要完成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使命, “双师型”教师的存在也就有其必要性。

1.2“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双师型”师资的标准有代表性观点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的“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具有中级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有本专业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专业职称。

主持 (或主要参加) 两项 (应以上) 应用性项目研究, 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业单位实际应用,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部分院校的标准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具有两年以上的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

而学者标准更高。结合普遍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评估体系第六稿及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我们建议“双师型”的标准可基于“双证+双能”定义, 来制定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标准。

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高等教师资格证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具有累计三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 (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 能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 属于“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分析

2.1“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1) 学历层次不高。一般是本科或工程硕士,学历层次的提升有一定难度。因而其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更新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需假以时日。

(2) 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欠缺。来自于企业的教师或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既没有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也没有高校多年教学经验的沉淀。而更多的教学经验是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摸索和积累。

(3) 科研、教研能力欠缺。一方面学历层次和学科理论水平偏低,无法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问题;另一方面缺乏教研和科研方面知识和经验,教研、科研成果一片空白,不符合高校系列的职称评定条件,也就导致了难以评定高教系列职称。

2.2“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政策

(1) “双师型”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独立学院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系。但在传统意义的教学管理中, “双师型”教师实质上是不被认可和重视的。他们往往是属于非教师系列的另一类, 因而在经济待遇等方面有失公平。

(2) “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系列职称评定和转评方面难度较大。目前副高一级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和标准中对科研项目考核力度较大。而对“双师型”教师的企业成果不被认定。而独立学院大都是民办性质的院校, 其性质决定了民办院校的教师主要工作是教学任务, 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一般是每周16~20节课, 有的院校甚至更高, 繁重的教学任务, 同时又要确保教学质量, 避免因教学质量差而遭淘汰, 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和经历去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呢?

2.3“双师型”教师属地关系的不利因素

(1) 非属地户口“教师资格证”获取较难。高教教师资格证的认可要求:要么是属地户口, 要么将档案调入属地人才中心进行托管, 并每年交纳档案管理费, 才能认定高校教师资格证, 而“双师型”教师的一部分来源于非属地的企事业单位, 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负担, 不利于人才正常流动。

(2) 流动性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有影响。“双师型”教师的一部分, 长期在社会上流动, 因而其职称评定往往受到影响, 特别是来自于无人事权的中小企业的教师有时大学毕业后工作了10多年, 连初级职称也没评到, 到院校工作后, 无法对其职称进行合理认定。而在教师系列职称认定过程中, 又有从教时间要求, 因而他们的合理待遇得不到保证, 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3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3.1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独立学院应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鼓励、支持和督促“双师型”教师提升学历层次。要设立专用资金给予学历进修者以资助, 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传、帮、带”和交流学习相结合。利用校本部的师资力量对二级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传、帮、带。独立学院也可组织“双师型”教师到校本部对口听课学习, 参与校本部对口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 从中学习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科研开发的思路。通过适当时间的学习, 尽快成为独立学院教学中的骨干。这里就要求独立学院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克服短期行为。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青年专任教师要利用寒、暑假及带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机会, 主动走向社会、高新技术产业, 吸收当代最新科学实践知识, 提升自己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只有自己过硬,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时才不会无病呻吟;“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到校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进行职业培训和参与教学。

3.2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建议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扶持和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人事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宜制定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倾斜政策。在职称评定、教师事业编制、科研课题分配诸方面给予独立学院以支持。

校本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更多地给予二级学院支持。根据独立学院合格评估体系 (第六稿) 设计特点说明“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原则, 校本部宜制定长期的二级学院师资培训规划并实施。定期给二级学院的中青年教师讲座, 以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 方法与水平。

独立学院应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独立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 从政策上扶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可建立独立学院内部职称认定办法, 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双师型”教师职称合理性问题;支持和积极指导“双师型”教师申报高教系列职称, 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支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带学生实习;帮助青年教师寻找和参与横向科研课题, 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 支持青年教师参与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证;经济政策上支持“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会议的学习;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在教师量化考核目标中给予倾斜;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给予体现等等。

总之, 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管理, 在实践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体系, 完善独立学院的评聘制度和各种保障体系, 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 并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使教师能安心、放心、尽心的工作。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而有力保障独立学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特色办学。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独立学院的特色办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现状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艳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7) .

[2] 张小东, 张珍荣.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3] 刘福荣.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北方经贸, 2009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议灰含量及助熔剂对气流床粉煤气化炉性能的影响下一篇: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