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镇发展策略

2023-04-07

第一篇:生态宜居城镇发展策略

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壮大区域绿色经济

建设美丽生态家园

--南召县云阳镇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报告

一、云阳镇基本情况

南召县云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沿、伏牛山南麓,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南距南阳市区、东距方城县城、北距鲁山县城均为60公里,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七乡镇”(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四里店、熊背)交界地带的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境内交通便利,焦柳铁路、S331线、S231线重叠交叉穿镇而过,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7万亩。止2012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6万人,是全县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

2011年以来,云阳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围绕“突出两项重点(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实现两个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筑牢两条底线(信访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两个保障(组织队伍建设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务实重干,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形成了重点工作跨越发展、整体工作统筹发展、

- 1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村通”工程,利用mmds系统为全镇住户发射电视信号。水电设施齐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镇区2万人已用上自来水。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境内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4座;全镇农网改造完成,供电入户率100%。公共服务职能机构健全。镇直及驻镇单位众多,设有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法庭、交警队、刑警队等职能单位28家;有中行(河南省仅有2个乡镇设有中行支行)、农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10多个;建成液化气站1处;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农技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位于镇区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省农业厅,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完善的城镇服务机构,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云阳镇党委、政府在城镇发展中,结合镇域经济特点,对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农业特色经济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经济

云阳工业企业基础坚实,镇区及周边有布局合理、资源配臵雄厚的红阳、向东、兵工三五五库、河南物资储备局三七八处、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国有企业和机构,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以及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原南阳市云钢总厂(现为改制为天瑞集团云阳云铸有限公司)等。

一是大力发展汽配铸造业。全镇现有汽配铸造企业9家,年

- 3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三)农业特色经济

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云阳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打造“河南云阳玉兰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辛夷、花卉苗木、品种桃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在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科技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目前,全镇辛夷种植发展到15个村5.8万亩360多万株,年产辛夷在1500吨以上,已成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辛夷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品种桃种植面积达到1.5多万亩,成为河南省“无公害品种桃基地”。以辛夷为基础的玉兰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以玉兰系列为主的苗木花卉发展到12个村3.1万亩,共有100多个品种,苗木存储量达8000多万株,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形成了“玉兰花香名天下,风景花木进京都”的发展景象,云阳已成为全市的苗木花卉中心乡镇、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

2012年以来,云阳镇以辛夷产业为基础,以玉兰产业为主导,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实施“三三工程”,着力兴建“三大园区”和“三大基地”。“三大园区”即玉兰生态观光园、玉兰生态物流园、生态碧桃采摘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借鉴“中国第一农家乐”--四川成都徐家大院的发展理念,由南阳锦天园林公司投资1.2亿元,以山头村为中心,建设总规模1万亩,分三期实施,整个项目建设包括玉兰园景观中心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150亩“七彩花海”田园、4.8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500平方米的苗木花卉研发中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将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的现代农林生态示范园,把玉兰园打造成为全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市知名的高效生态园。截至目前,玉兰生态园已完成投资3000

- 5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元,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镇区已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道路格局。

1、坚持高起点规划。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根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十年属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善了《2010年-2025年云阳镇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用地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到12平方公里。在规划上,把镇域分为“四区”、“两轴”,“四区”即中部综合工业发展区、北部辛夷特色经济发展区、东部油桃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南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发展区。“两轴”即由S3

31、S231过境公路两侧共同构成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从北部西花园村起到南部铁佛寺的二级发展轴。2012年,又邀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实地考察,把云阳作为南召县次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出云阳城镇的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详划,为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标准投入建设。通过财政投资、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等措施,逐步推进“一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两带”(即沿鸡河、鸭河的滨河景观带)、“三轴”(即人民路、建设路、鹿鸣路三条镇区主干道)、“四区”建设。

(1)围绕“两带、三轴”,加快骨干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规划总长度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5年内建设环滨河商业店铺3000间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2座跨河大桥和3座橡胶坝;环滨河周边建设高档商务酒店、休闲广场等,打造集生态、休闲、商贸、防洪为一体的新景观带。其中,鸡河东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硬化道路1500米,铺设彩砖7500平方米,道路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年底前基本完成商品房建设和配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

- 7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已封顶。黄金河岸小区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万元。天骄城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2栋17层电梯房3万多平方米。

(4)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自来水厂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2800万,项目资金1400万,水厂及主管网和部分支管网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到年底镇区居民5万人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②污水管网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010万元,目前已修建主管道8公里,为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升城镇形象做好铺垫。

③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计划建输气站2处,年底前完成部分主干道管网铺设,争取使镇区500户以上居民用上天然气。

④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工作。 ⑤道路桥梁建设。目前已投资1500万,建成了鹿鸣大桥,修建镇区道路8长公里,修建广场3处、游乐场2个,完成主要街道的边沟修建、彩砖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

⑥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2200万元建教师周转房4000平方米、完成22所学校食堂建设、4个幼儿园建设及修缮教学楼共6000平方米。

通过“两带”、“三轴”、“四区”的逐步建设,使云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把云阳打造成一个白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夜晚灯火辉煌的 “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

(二)规范化的城镇管理

云阳镇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统筹解决城镇、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镇动员、全民动手,规范靓化镇容镇貌。

1、坚持高规格组织。成立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 9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云阳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将超过8万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精品”的工作理念,在全镇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5处,2012年已建成了占地45亩、可容纳110户的的兴云社区;并以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按照“规划高端、建设高档、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宜居”的标准,在山头村规划建设全镇第一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玉兰家园社区。该社区远景规划面积800亩,计划容纳1万人;近期规划占地216亩,容纳725户3000人,分三期实施完成。社区内幼儿园、超市、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俱全;社区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鸭河自然水系和云阳文化底蕴进行高规格设计,在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中排名第五。目前,玉兰家园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住房185套,打造20亩集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游园;完成3000平方的主广场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社区位于玉兰生态观光园对面,生态环境宜人,社区居民可以到生态园工作,也可以依托生态园发展苗木花卉、搞“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致富。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云阳镇围绕“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生态承载力。

一是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大对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现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二是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

- 11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对垃圾、废弃物的管理,有效杀灭了蚁、蝇、蝉等害虫,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朱坪、东花园等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 。

综上所述:云阳镇作为豫西南知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作为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城镇, 在区位、能源、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具备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规模大、特色产业明晰、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能够代表一定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进步、投资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宛北名镇,云阳人民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美丽、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幸福家园。

特申报云阳镇为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月九日

第二篇:对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根据滨湖镇所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出因地制宜,把滨湖镇构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城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从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结合地域文化,塑造出鲜明、独特、优良的小城镇形象;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城镇正承受着由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之痛,必须要面对现实,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积极探索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昌吉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

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方式与策略

1、建立生态工业: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

规划镇区的生产设施用地全部迁移至南部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离,有效降低了其对生活区的影响,沿工业区周围形成环状防护林网,工业区周边防护林带宽度设置为50米的生态林;在产业园区与培训服务区之间设置第一道200-300米宽幅绿化隔离带,将工业污染对城镇的影响减至最低,充分体现生态工业的理念。

城镇外围营造50米宽防风林,形成环绕于镇区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相连为一体。在培训服务区与城镇中心区之间设置第二道150-250米宽幅生态绿化隔离带,结合水系,打造生态环境景观,既为滨湖镇提供了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又为城镇创造了生态居住的前提条件。

2、推进生态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生态农业

滨湖镇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依托城郊的风貌以及周围区域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围绕林果业、花卉、苗圃等产业,大力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与双赢。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塑造生态居住: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

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城镇建设中,政府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将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水、电、路、通讯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有巨大改变。构建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适、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的绿色示范小城镇的举措

(一)以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高水平发展。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立足本乡镇主导产业、交通区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显著特色”为导向,编制完善绿色小城镇总体规划,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

2、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依据总体规划,对镇区或镇区重点地段、重点设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3、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抓好示范带动。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

(二)突出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资源毁灭,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1、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每个村庄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池,做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筹配置,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改善乡村容貌和人居环境。

2、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在镇区新建及改建项目中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外墙保温、非粘土砌块等节能材料和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整合使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

3、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实际,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建设小片绿地、小型公园和娱乐场所建设,形成园林化的小城镇,变成城区边缘的花园。保证镇区内街道规范、整齐。同时搞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镇区内要保留较大的河流、水渠,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流,并尊重自然,保持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在城镇内部结合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及主要景观节点成楔状、片状、带状较为均匀地布置集中绿地,使居民能在15分钟以内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内容的公共绿地。如:镇中心公园绿地、居住组团中心绿地、河流两侧绿地、带状街头绿地等,其中较大规模绿地被开辟为城镇公园。

(三)探索建设模式,体现特色产业发展。

滨湖镇土地资源丰富,辖区面积为141.94平方公里,可耕地80平方公里(12万亩),耕地面积52平方公里(7.8万亩),规划按照“南工,中居,北农”的发展思路,将镇域分为三大经济分区。

1、南部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依托,形成南部产业园区,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中心,聚拢华电周边链条企业,建成华电产业园区,隶属于昌吉市,建立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加工工业。同时利用华电的热能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养殖观光等相关项目,成为滨湖镇的门户景观。

2、中部以滨湖镇城镇中心区为依托,形成核心经济区,以生态居住为主题,是镇域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城镇周边以配套产业为主,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特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业、农业体验区等第三产业。

3、北部以五十户村为中心,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突出“南蔬菜、中养殖、北粮棉”的结构布局,构建昌吉市内重要的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绿色畜牧养殖基地和粮食供应基地。

结语

突出生态宜居,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我们的小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

第三篇:纳雍县张家湾镇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

口播:为大力迎合毕节市城镇化带动战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纳雍县张家湾镇紧锣密鼓地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

纳雍县张家湾镇以“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整体推进”为建设思路,以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产业结构合理,具有现代化功能和设施,集“山、水、桥”为一体的现代化服务性集镇为建设目标,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三块同步打造,一是对新建经贸大街拟房屋统一规划,按照黔西北民居和张家湾镇箐苗独有的建筑风格及服饰元素进行建设,二是对新建维河小区统一设计,以现代化商住房小区风格进行修建,三是对山体公园的建设,让当地老百姓在闲暇之余休闲娱乐。 【纳雍县张家湾镇党委书记 陈兰华 同期】张家湾镇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自去年5月份启动以来,按照“三化同步”的总体要求,目前路网建设基本结束,即将油化。 今年,我们将围绕“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提升城镇化率的总体目标,强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尽快完成路网的油化、亮化及延伸扩展工作,使新区路网达3.5公里;二是尽快规划启动经贸大街箐苗风情特色民居建设及维河小区现代民居建设;三是进一步改善长为一公里的张维山体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绿化建设,维河小区内河道治理绿化工作;四是全面启动小城镇内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张维广场和维河广场建设,推进已立项的车站建设、农贸市场建设、行政中心建设以及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建设;五是进行

旧城区改造工程,进行农贸街人行道建设、旧城区房面里面改造,全面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工程,使我镇城镇化率上升3%以上,为纳雍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截止目前,张家湾镇已累计完成投资1738万元。

纳雍台 邹阳 周礼江

视频在非3 2 月22日

第四篇: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开展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大讨论心得体会

----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

通过学习《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九江市委十一届六次(扩大)会议精神》,瑞得市委办政府办.《关于开展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本站实际,对大讨论活动作出了具体部和安排。

一个地方环境优良,容易聚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否则,即使拥有多种优势资源,也很容易逐渐丧失。打造宜居宜业的最优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个人要身于打造“最优环境”的大潮中,贡献出自己的每一分力。

要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加快推进瑞昌“五大升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以科学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以科学管理保障城市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代城市。

一、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确保城市园林绿化持续稳定发展。

二、要道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市民对工作、生活、体闲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环境优先原则。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管理,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三)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本地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三、打造宜业居优环境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要以系统规划为指导,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生活游憩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按照“环境优先”、“绿化先行”城市建设思路,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将城市绿地建设与大环境,绿化有机结合。依托山水,借助山水,做足,做好“山水”文章,积极营道“青山,碧水、靓城”的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打造长江沿岸最美城市。

(二)保护地方特色,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将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协调处理好旧城保护与城市代、现代

化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并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实行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

四、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环境。

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打造“最优好境”,要有最严的标准,最实的举措,最久的耐性。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持久战”,因此

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深刻认识到打造“最优环境”对瑞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打造“最优环境”与自身工作的关

联性,立说立动,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对照工作要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向“最优”靠拢。要有打造“最优环境“韧劲和耐性,要讲究方法,讲求实效,为实现最优环境出力。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张天俊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已经被大家所共识,城市内部环境的改善不但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性,更让一个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城市绿化面积的增长确实让这个城市更加的美丽,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重城市整体环境的营造,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民生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更新,更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把从园林城市的建设提高到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标准

走可持续生态城市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

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园林城市的提出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 生态城市的提出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宜居城市的提出

2002年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廿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和相应的目标”。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目标时,特别提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前一年,2001年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央阐述党今后的历史任务时,已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论述既宏观又明确地为宜居城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城市工作的准绳,也是宜居城市的最主要标准。

人居环境科学为宜居城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良镛院士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运用希腊城市学者道萨迪亚斯的人居环境系统模型,结合城乡建设实际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这个理论从城镇居民点都包含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的原则出发(图:人居环境系统模型),提出了解决人居环境的五项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原则;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与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多样化,技术多层次的原则;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原则;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五项原则中,生态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提出,这是因为在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胜利后,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需求,生存都依赖大自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城市的蔓延,土地的开垦,过渡的放牧,荒漠化的扩大,使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尤显迫切。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首先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生产工艺按生态原则进行调整、改造;其次要大力推进城市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加强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第三,

城镇生态环境还包括城镇社区的生活废弃物的就地无害化处理,并将它资源化,能源化再开发再利用。

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要求以一定经济实力为基础,近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及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等已构成重大的经济活动,有的已成为重要产业。反之,这些巨大投入,又在迅速形成更巨大的积累,良好的人居环境又不断吸引来先进技术装备,吸引掌握新兴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

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寄希望于科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运用。但社会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只有保持发展方式的多样化,技术水平的多层次化,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适用、先进技术也许永远都是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要面向广大群众,重视社会群体。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根本。以追求利润为动机营建城市,以满足少数人或个别阶层需求为依据进行决策,是完全错误的。现代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建造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高档次的别墅式住区,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惠及广大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样,就要面向广大普通群众解决居者有其屋,就要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成年人、未成年人准备多种多样,适应不同需要的生活与休憩空间,就要加强社区建设,使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本地居民、外来居民,都能和谐共存于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之中。总之,我们的城镇是人民的城镇,要加强城镇的人民性,即要遵循城镇环境建设的社会原则。

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发展经济与技术,同追求城镇艺术,尊重城镇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我们当然要积极发展经济,但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我们当然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但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则先进技术难以被广泛运用,甚至以失败告终。环境建设还要同艺术美学结合起来,对于规划师和建筑师来说,“最终要使人类环境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就城镇环境来说,应该为工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游戏、娱乐、旅游休憩等人文活动,组织各种不同的空间环境,使其各得其所,而又不互相干扰。

总之,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人居环境,也是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

园林城市与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关系

园林城市只是生态城市的低级阶段,生态城市是园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状态,是一种益居的、可赏的、生态循环的、和谐的城市状态。 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9 、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社区文明、社会和谐、公众参与;

10、经济富裕:提高人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

11、环境优美: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

1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能源资源开发合理,生活生产用水充足、湖泊河流水质良好、历史人文景观保护良好等;

13、达到生活便宜:交通方便、商业设施方便、市政设施方便、教育文化体育设施齐备、绿色开敞空间分布广泛、城市住房安排合理、公共卫生良好等;

14、公共安全处理机制的建立:能充分预防疾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以及处理这些事件;

我国近年来园林城市建设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昆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情况

2008年开始,昆明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三年达标工程,大幅度增加绿地空间。道路绿化做到了见路栽树、见土植绿,缺塘补栽、视觉补差;对新建道路和微循环改造道路则坚持一街一景;对所有入湖河道和滇池湖岸进行综合整治,形成了沿河沿湖亲水型湿地带、绿化林木带;还将绿化工作向社区、小区、单位、院落和家庭延伸,广泛开展垂直绿化;广场绿化按照“3个80%”的要求,拆房建绿、退厂增绿,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共绿地,以保证市民步行5分钟500米就能到达绿地广场。同时,昆明还对城区所有公园、广场、绿地实行永久性、强制性保护。在环城绿化上,则以滇池流域、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面山、生态林网、入城交通干线、县乡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面山绿化、环城绿化、沿线绿化,连片、大片植树造林,形成了环抱市区的绿色屏障。

对昆明市园林城市建设情况评价

昆明市造园活动已经告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街头绿化比以前多了,这对市民休憩、活动是有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但已经建成的绿地太分散且面积太小,不能达到足够的生态效应,几乎是点状绿化,自然状态下环境内部能量不能循环。但园林城市建设的概念本身就是初级阶段,我们更应该综合发展,发展和谐城市,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小结:我们在进行国家园林城市申请的同时,只能说我们简单的符合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我们现在还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差距还很大,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z],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2000.5

[4]《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书下一篇: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