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2023-02-25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 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怎样完成任务,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 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 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 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

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 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 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 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 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 与判断不符。这时, 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 因此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便会思维飞扬。

3、发散型问题。

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 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 需水多少克?”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 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 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 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 才考虑寻求帮助, 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如, 教学“统计”一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 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 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 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 不能光注重形式, 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 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 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 教师既“导”且“演”, 结果是“导”不明, “演”不精, 事倍功半, 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 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 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进行教学改革, 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作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 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临床护士静脉留置针安全知识调查分析下一篇:33例胃癌术后死亡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