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内涵、表达形式、特点,它的“不伤不损、形神俱养、治未病”等精髓对发展体育健身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如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1:

解读中医五音理论用于治疗疾病

摘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音疗疾”的记载。本文对五音治疗疾病的源流、机理、临床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认为运用中医五音理论来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养生是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医;五音;五行;疗疾

我国是最早使用音乐给人体治病国家之一。战国到清代的历代文献中均有大量相关论述和临床实例的记载 [1],早在《吕氏春秋·适音》中就有:“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2],说明那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境与性情,进而使人的行动更得体,更符合礼教。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养生怡情的媒介,音乐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诊病治病的手段。

1五音

《灵枢》中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古人通常把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五音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相当于现在的12356 do、re、mi、sol、la。

2音乐疗疾

用音乐治疗疾病最早见于《内经》。在《内经.金匮真言第四》中有: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叫呼也,过怒伤肝,可用角音之悲凉使之哀伤,以治过怒;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过喜而伤心,可用徵音之火热使之惊恐,以治过喜;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过恐伤肾,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过恐。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音阶调治疾病的内容。用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生克关系,结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作了论述。本文试从中医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中医五音用于治疗疾病的机理。

3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主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音乐疗法与中医学相通的共同法则。阴阳和谐、平衡是中医学和音乐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调变化、高低宽窄、音色清浊、音量强弱、层次疏密、节奏快慢、结构繁简等无不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3]。节奏分离、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节奏轻缓、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其中众多过渡型和混合型的音乐,即是阴阳变化的反映[4]。

4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学最主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五行、五脏、五志理论的支架。五行学说认为,自然万物包括人同处于世界的五行结构之中。古人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规律,把自然界中的声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并将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可见,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声调的不同对人体五脏生理或病理活动以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应的不同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还构建了声学与医学相关理论的框架。

《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说明喉咙、口腔是发声的主要器官。而喉咙、口腔又通过经络与五脏紧密联系,人体只有五脏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才能正常发出声音。可见,五脏与声音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充足、气机调畅是发出各种声音的先决条件,即“五脏外发五音”。由于五脏的形态结构不同,所藏精气有别,参与发声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别与五脏有选择性的相应关系,即“五音内应五脏”。既然人的脏器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而音乐又起源于对自然意境的模仿与再现,所以在脏器与乐音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即可以用“五音”谱写的相应乐曲调式来刺激和补益相应的脏器功能,这可以称之为中医顺情音乐疗法[5] 。具体的说来,可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

(1)角为春音,属木主生。正角调式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具有疏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肝气郁结、肋胀胸闷、食欲不振、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躁易怒等病症。

(2)徵为夏音,属火主长。正微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上升,具有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脾两虚、内脏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闷氣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症。

(3)宫为长夏音,属土主化。正宫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紊乱、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虚气短等病症。

(4)商为秋音,属金主收。正商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病症。

(5)羽为冬音,属水主藏。正羽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心烦意躁、头痛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阳痿早泄、肾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症[6]。

5乐者,亦为药也

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音乐与中医药亲如手足,互相渗透。乐疗之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乐有归经、炮制,五行选乐广为应用;乐有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个体差异。草木无情而乐有情,载道养生则“用药不如用乐矣”。音乐能改变气质、陶冶性灵、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富于人文关怀而又高于药物的功用。在古希腊传说中,太阳神阿波罗是掌管音乐和医疗的神。据说,当他同时拨动诗琴的两根弦时,就可以使受箭伤的人减轻疼痛。当时,人们默认音乐和医疗归属于同一个神,它们都可以治疗病痛。

音乐治疗融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于一体,迅速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先民们早就开始探索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音乐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

由此可见,音乐对人体状态的调节及疾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中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五行对应五脏、五音的理论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为音乐治疗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LIU Gang.Music therapy walksalonein an awkward position.Goat City Evening Paper,2000(3):17.

[2] 钟志廷.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4):395397.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84.

[4] 程雅君,程雅群.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5(2):4952.

[5] 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910.

[6] 曲黎敏.五色、五官、五音在中医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06(2):3435.

作者:李嘉庆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2:

论传统体育养生观对身心健康锻炼的镜鉴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内涵、表达形式、特点,它的“不伤不损、形神俱养、治未病”等精髓对发展体育健身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如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 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 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 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 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 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 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 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 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 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 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黄帝内经》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仲学.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赵军,王小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8):80-82.

[3] 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556-1557.

[4]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1-65.

[5] 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老子·庄子(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鸿江校译.白话少林易筋经[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

[1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8.

[13] 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225.

[14] 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72.

作者:李小兰 田海燕 贾俊杰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3:

中医养生原理管窥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两大问题,即生存和发展。纵观历代养生学专著、专论,就较为公认、公允者综合如下。

天人相应,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中医养生学得益于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人可主动进行调摄,趋利避害,以获长寿。早在《黄帝内经》亦有类似养生学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明确指出了季节气候与精神情志相感应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是专篇讨论由于四季气候变化而养生调神随之有别的具体内容,其中对起卧、穿戴、发型、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

动静结合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中医学基于对动静的哲学认识,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就人体的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的概括而言,人体可分阴精与阳气两大类别。阴精主静,为人体营养之根源;阳气主动,为人体运动之根本。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他如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养生学中所云之静,多指“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清代张培仁《妙香室丛话》)。笔者以为,形须常动,神须恒静,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此“静”者,非指形不动也,而指心静神宁,即便形动之时,也应于神静为先。

形神兼备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广义的形,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有形之物。广义的神,当指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及内在规律。这一哲学概念引入中医学理论,用于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在人体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神,在人体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外部表现。形神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诚如《上古天真论》所言:“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形神兼备观,落实于养生保健,须做到既注重养形,亦强调养神,且养神更须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在中医理论中,喜、怒、思、悲、恐等五志虽分属于五脏,然总统于心。诚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藏神之脏,养生先养心,即养生先调神。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饱满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动静与形神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神是物质动静变化的表现与主宰。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辨体调补合理调补是中医养生的特色之一。无论是用药进补,还是以食调补,均需辨明体质、证情、时节、地域等诸多因素,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调补手段。大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劳累过度损伤、病后体虚待复、年迈形神不支等,均可施以调补。合理的调补有利于养生,漫补峻补不利于健康,甚则反而生害。■

作者:李其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足球教育论文下一篇:分层教学的足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