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的原则,也对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浅谈新时期人事档案的管理如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摘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进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流动人员的跟踪管理,完善档案的结构与内容,建立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等五个方面改进和加强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对策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和方法组成专卷专册,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以备查考的原始材料,是组织人事部门“历史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必要手段,是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1]。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充分体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要求,更好地为人事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人事档案工作虽然在材料收集、档案整理、规章制度的执行、计算机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队伍建设及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上,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档案管理“计划”色彩浓厚,还是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计划管理”为核心的控制性管理模式,“仍保留着‘政治活动性’痕迹,局限于‘管理性’的狭小空间”[2]。多年来,我们更多地强调档案内容的保密性,局限于“看堆式”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忽视了人事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忽视了它的利用性,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已明显滞后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已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有的单位只是把个人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等仍习惯用手工操作,无纸化阅档基本没有实施,降低了工作效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发案卷内在的信息值,这样既不利于提升档案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也没有足够的手段和时间开发案卷内在的信息值。

(三)人事档案收集范围无法满足时代需要

目前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过分“行政”化,形式主义的东西多,实质性内容少,反映“德”的材料比较多,反映个人“能”、“绩”等方面的材料少,多是侧重于收集个人历史材料、政治表现、思想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对个人的评价往往流于格式化和公式化,千人一面,真实性差,无法体现出个人真实的德、能、勤、绩综合素质情况,经常出现以思想觉悟代替能力、以政治表现代替业绩的状况,直接后果是不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参考与依据作用,用人单位对个人信息的获取不完整、不真实,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实际面貌,不能满足社会对人事档案的新需求。

(四)流动人员档案无法实现跟踪管理

一是存在管理盲区。在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情况下,很多单位由于看中人才的工作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办理人才引进时都采用重新建档的办法,重新“录用”人才,不再受人事档案的制约。部分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擅自截留所聘人员档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成为新的管理盲区。二是人档脱节。部分流动人员只将人事档案挂留在档案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档案材料更是难以收集。一些求职者因为缺乏“档案意识”,将档案遗弃在人才市场或置自己的人事档案于不顾,造成人档分离,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常有发生。

(五)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致策性很强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往往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专门业务训练,业务不精,加之人员变换过于频繁,以致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多,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管理工作,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更谈不上参加档案业务学习以提高业务素质。因此,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更新人事档案的内容,赋予人事档案新的面貌,使人事档案管理与人事制度变革趋势相适应,才能将旧有人事档案逐步过渡为新型人才档案,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提供服务,为用人单位考核、录用人才提供保障,才能使人事档案焕发新的活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

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进一步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有新的发展与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人事档案信息的提供”[3]。一方面,人事档案管理要努力克服“政治本位”,以满足档案相对人的需要和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事档案工作从传统的封闭式、守摊式的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积极主动的发挥人事档案信息的作用,做到“死档”活用,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加速人才培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根据结构性调整、任用配置等中心任务,积极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如在机构人员调整、定岗定员工作中提供人员现状情况、综合信息、统计信息;在进行人员规划和预测时,提供人员预测情况、分析信息等,把对人事档案实体——物的管理与对人的服务统一起来,为培养、开发和选拔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用现代化手段管理人事档案,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目的。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是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人才预测、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等工作,将更多地依赖于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把所有能进入信息系统的内容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电子办公软件系统进行自动编目、自动检索、自动统计、档案借阅自动管理,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等等,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便捷地查询各类人员的档案信息,制作各类人员登记表、统计表册,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统计、分析,为人事决策提供方便、系统的服务,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利用。

(三)改进完善人事档案的结构与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人事档案在收集鉴别与归档工作中,特别在现阶段要根据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信息的需要,重点收集补充反映干部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材料。一是建立个人工作业绩档案,及时将个人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参与重大活动和项目的表现及成果等业绩资料收入档案;二是突出能力描述。重点收集个人论著论文目录、专业技术水平、资质能力及再教育等个人资料,充分展示人才的动态发展过程;三是要充实考核内容。按照专业人才由行业和市场认定的标准,完善人才社会认可度内容,如实反映人才所处层次和专业水准。在收集补充材料的过程中,既要收集个人成绩、优点方面的材料,也要收集个人缺点、失误乃至违法乱纪方面的材料;既要收集上级对个人的评语、鉴定,也要收集专家的评价和群众的反映。只有这样,人事档案才会“全而实”,而不是“少而空”,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四)加强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首先应明确人事档案管理是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由于流动人员大部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或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可由整合后的国家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的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行。通过在各区域成立人力资源部门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形成统一的国家人事档案网,人事档案由该中心统一管理,人事档案在各级人事档案中心流动、转递,个人所在单位负责其在岗期间所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定期交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归档。这样既可以减少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的出现,又可以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有序管理和档案资源共享。

(五)注重培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素质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保密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爱岗敬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队伍。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一是抓基础。要精选配强管档人员,选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档案工作,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专(兼)职管档人员。要结合目标管理及年度工作考核,定期对管档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在保持档案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抓培训。要重视管档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在岗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其参加档案系统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加强系统间的业务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技能;三是抓教育。要加强管档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管档人员具有不厌其烦、跟“踪”追“迹”的工作作风,善辨真伪、去伪存真的认真态度,默默无闻、甘当螺丝钉的奉献精神;四是从政治上、待遇上关心管档人员的培养和成长。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人事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紧紧把握住时代变革的脉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思维来丰富和完善管理服务手段,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为己任,真正实现把我国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的目的,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法雄,人事档案管理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22.

[2]曹红梅,人事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甘肃科技,2005(12).

[3]张新芳,人事档案工作如何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J].兰台世界,2006(12).

作者简介:

周岩(1957-),女,山东省栖霞县人,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作者:周 岩 姚鸿烯

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摘 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的原则,也对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地质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为地质部门的工作服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地质部门 人事档案管理

一、地质工作的根本属性

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地质工作的正常运转是经济列车正常运行的保障。地质工作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利益,但是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地质工作并不完全是在寻找矿产资源,它还肩负着研究地球发展历史、解决基础科学问题、保障环境安全、为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参考等重要历史使命。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人事档案是社会组织、机构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用于记录和反映个人履历和思想品德等内容的原始材料,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保存,以便需要时用以查阅和参考的重要信息资料。组织和部门能通过人事档案材料全面地、历史地了解一个人的求学或工作经历,并在做出决策时以此为参考,可见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纵深发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三、当前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滞后,不符合时代需求

目前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时期注重“政治活动性”的阶段,强调档案内容的秘密性和静止性,缺少新时代背景下人事档案工作应当具备的生机与活力,忽视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社会的企业及各单位部门提供参考信息,为社会建设服务。滞后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时代需求,跟不上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度。

(二)人事档案信息的内容无法满足时代需要

当前人事档案的内容方面最大的弊端就是形式化、流程化、表面化。人事档案本应真实、充分地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求学履历、思想道德水平等内容,然而现实是形式主义的内容大量取代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人信息,它多侧重收集个人历史资料、政治表现和思想品貌等无关痛痒的方面,且个人评价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无法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绩效等综合素质,这直接导致了人事档案的参考价值低下,可信任度低下,用人单位通过人事档案无法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三)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发展,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但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推进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运作,只是通过计算机对基础的个人信息和档案目录等基本内容进行输入和储存,而资料分类、归档、检索等依旧沿用手工操作的传统方式,费时费力,降低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并且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运用技能,卷内信息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也就不能对这类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和共享,使得人事档案信息处于狭小、封闭、静态的空间之内,难以发挥其作用价值。

(四)人档脱节现象普遍

一方面是“人档分离”,许多社会企业单位或部门在录用人才时不再拘泥于档案中记录的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使得档案的重要性不如从前,不再受到个人及单位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人档脱节”,一部分求职者缺乏档案意识,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并未进行严密跟踪及保护,造成档案流失在其他地方,弃档、死档现象屡见不鲜。

(五)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不足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正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应当是一支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队伍,然而现实是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准入门槛低,且大多数在入职之后缺乏档案工作的业务培训,对档案工作不熟悉,工作的随意性大,盲目性大。加上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也造成了档案管理混乱,前后不对应的问题。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档案改革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将档案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政治本位”的状况,将档案从封闭的、守摊式的陈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运用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拓宽档案的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如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或机构人员调整工作中,积极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完善人事档案的服务和参考功能。

(二)开发和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

人事档案现代化的核心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即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延长档案的寿命,这不仅是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根据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是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手段。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人事制度的迅速变迁,也使日常工作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动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等工作将越来越依赖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将重要人事信息输入计算机后,运用电子办公软件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自动编目、自动检索、自动统计、自动管理借阅等。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方便了各类人事档案信息的提取和查阅。

(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特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构建具备这三个特点的档案管理新模式,需要一支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提高档案工作的准入门槛,只允许符合档案管理行业标准的人员上岗,坚持任人唯贤,以能力为录用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瞬息万变,要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就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工作者及时掌握前沿档案管理信息,并采用考核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激励工作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熟练地驾驭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龙霞.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 湖北水利,2009. (2).

[2]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李疆

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高校党务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与时俱进,不断克服其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标准化水平低、现代化水平低的“三低”缺陷,进行党务档案管理的工作的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管理效益、服务效益等价值取向。

关键词:高校党务档案管理 科学发展观现代化

一、 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校黨务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榜样效益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高校其他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党务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针对高校党务工作发展的实际、针对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为高校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满足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党务档案管理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起步同步的,多年以来已经形成自己的固有的模式和特点,但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发展以及新的高校的创建,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务工作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上党课、交党费等传统的项目之外,增加了许多和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党务公开、现场演讲、党员挂职锻炼等等;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生活不断民主化,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选择出现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在高校,知识分子较为集中,各民主党派活动也开展得很快,党务档案管理也要反应民主党派的发展和变化,不能让这部分人感到学校的党务档案只有共产党的,没有其他民主党派的。而原有的党务档案管理模式没有对党务活动的新项目、新发展给予应有的关注,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直接影响到党务工作管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所以,提高高校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标准化水平低、数据库建设滞后、经费保障率低、人员整体素质低弱”[1]等等,具体而言:

1、 党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党务档案管理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化的档案文本,甚至有的院校收取党费依然采取纸质化的操作模式,每次都要现场计算,费时费力且容易丢失,不利于归档保存,而诸如党务活动开展的记录工作、党务公开展示在公示栏、触摸屏、局域网上公开的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图片、音像资料等没有相应的空间归档储存;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归纳、整理的意见、建议及整改意见以及通过文件、会议等形式公开的内容都没有单独在党务档案管理中有所体现,而是混杂在学校办公室的相关文件中,这为以后的查阅、取证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数据库建设落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部分高校各个部门都已经实现了电脑化办公, 党务档案管理工作也有其办公的硬件设施,但党务档案管理的表格设计、归档方式,甚至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电脑软件设计依然滞后于党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每每有新的党务活动记录不能够及时对存储系统进行刷新,旧的过时的党务档案也没有特定时效的删除设置,造成硬件空间浪费、档案管理的混乱无序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许多高校,如果想查阅自己的科研档案、教学档案很容易,但要想查阅相关的党务信息则要费好多周折, 很多党务办公和党务档案管理混在一起,可见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党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整体素质差

档案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特定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也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认真地工作,但高校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都配置在图书馆, 而从事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则多是兼职,比如既负责院校的一般工作,也负责党务和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事出多头,加之档案学知识缺乏,很难做到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种情况在高校各个院系十分普遍,由于党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差,导致党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党务工作和党的各项活动的开展。

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表明,高校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亟待创新、改革,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党务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要求。

三、 高校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实现其现代化的过程中,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从指导思想上引起对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科学发展观要求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高校党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对高校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所以,在实现高校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从上至下,提高认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视野来看待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然后才是具体措施的采取和落实。

2、采取具体措施实现党务管理的现代化

首先要建立电子档案库。对于党员的进出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本信息;各项表格要标准化,要求各支部在发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材料管理、预备党员转正、评优、评先等,有关表格的填写、申报、审批以及相关的资格审查等都要如实的填写基本信息表,并及时交到组织部输入和备案,党费的缴纳情况也要及时输入系统已备查阅。电子数据要准确、及时。

其次,建立电子资料库。通过建立各种资料库,收集党务工作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以为学校、学院及各下属单位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如上级文件学习资料的查阅、设立党务工作信息传递、时事新闻、热点追踪、政策法规、学习专栏、网上杂志、网上论坛、在线调查等。为党员学习与交流提供平台。在党员档案管理上,实行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双轨制管理。

第三,建立切实有用的干部信息库,及时了解干部的信息,对党员、干部的业绩情况进行清楚地登记,与人事档案系统、教育教学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进行更新,为干部考核提供便捷地参考;另外针对高校各民主党派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相应党务档案管理服务,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注重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人员的培训

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和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上。这首先要求工作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及时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其次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合理分工,要有专人负责相应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每年要进行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来保证他们及时参加档案管理的学习和进修,掌握档案管理的最新知识,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中国商界[M]2008,09期

作者:

白炳琴河北科技大学

马增峰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白炳琴 马增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下一篇:医改政策下医院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