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父母、教师、学校、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学生也应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资本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资本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方面和内在潜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建议学校和家长帮助中学生开发心理资本,使中学生通过自我努力以提升心理资本。

【关键词】心理资本;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作用;建议

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Fred Luthans)在积极心理学思想运动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项核心能力组成,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是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且提高的。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性的心理力量,不仅对自我成长和个体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人际交往、组织行为和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的增益效果。国内外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大。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学习知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受到内部和外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心理资本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积极的视角。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均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在学习上,中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倦怠和学业压力,诸如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成就感。其次,生活中应激事件的处理不当、人际交往产生的矛盾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越来越长时间地使用电脑与手机,导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例如沉迷于游戏以及问题性社交网络的使用。除此之外,中学生还存在自我同一性的矛盾、自我形象的烦恼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从个体因素方面来讲,人格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变量,自尊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控制型的父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民主型的父母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教育和中学生的成长极其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交往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责任的教师以及糟糕的同伴关系则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此外,中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社会支持及班级氛围等因素也影響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均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助于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合理的建议。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方法通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提升中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业满意度,在学业上对中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心理资本促进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建构,有助于增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内在的积极品质;心理资本助力中学生在学业、生活以及自我发展方面产生增益,从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可以有效减轻压力程度,积极处理负面的学业情绪。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并产生良好的学业满意度。此外,心理资本有利于减轻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倦怠。心理资本高的中学生不畏学习上的困难与挑战,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心理资本在学业上产生的这些正面作用,均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正能量,塑造着中学生在面对应激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中学生在应对应激源时,会将其视为挑战而非威胁,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而不是逃避。当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心理资本可以缓解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能产生更满意的人际关系,同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存在相关。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中学生应有意识开发心理资本,建议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植入心理资本理念,家庭教育也是开发中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以此共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提高心理资本水平的建议

第一,提升自我效能的建议。中学生应从力所能及的事情中训练和增强自信心,不断增加自己对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敢于面对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寻找自我合理化的借口逃避,要付出切实的努力,通过困难和磨难提升自我效能。中学生要勇于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方面,找出自己性格中的积极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给内心积极的暗示,不否认自我的价值,停止对自己不满的批判,远离自卑情绪。

第二,希望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中学时期应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生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也当脚踏实地践行每个小目标。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中学生提高希望水平,比如帮助中学生在学习计划上设置具体化、合理化及能够测量的分步小目标,中学生可以对照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对于达到每个小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奖励。中学生应认识到偶尔的失望、困惑与迷茫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减轻对这些问题的烦恼和焦虑。

第三,中学生要培养乐观的归因风格,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莫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考虑事情积极的一面以及从中能学到什么,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审视引起情绪低落的解释风格,改变思维上的负面认知,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另外,中学生要怀有感恩之心,宽恕过往的失败与错误,珍惜和欣赏现在,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

第四,韧性能增强中学生战胜问题的意志力,激发其内心潜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中学生应善于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机会,开发并提高自己的韧性能力;客观预估所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和利用相关资源去解决,通过解决问题提高韧性水平。中学生既要在学习上发挥才智,也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付出努力,这两方面同样可以锻炼能力和韧性。

(二)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

学校不仅要传授中学生知识,还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重视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促进学业满意度和心理资本同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植入心理资本的理念,引导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预防学生各种问题的产生。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中学生的积极体验为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积极人格,使中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纠正中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重要的是寻找且开发中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让积极品质与中学生自身生活相融合。

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学校要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一方面,体育教学有利于塑造中学生积极人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均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能提高中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乐观情绪的长期保持。此外,体育教学提高了中学生身体素质,比如有氧运动减轻了焦虑情绪,培养了中学生韧性,也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家长帮助中学生提升心理资本以促进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鼓励中学生不畏生活中的困难以增强自我效能和韧性,在认知上引导中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家长应向中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希望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环境和资源,为中学生营造健康、乐观而又自信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家长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与中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心世界。家长对于中学生的进步给予恰当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其自我效能的发展;家长不要过于关注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更多地关注和引导积极行为。家长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开展户外活动,提供机会让中学生体验生活的磨难,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韧性。

总之,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是多方面的,心理资本的开发方式是多样的,心理资本的潜能是无限的。家庭和学校应协助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中学生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提升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6):765-769.

[3]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21-23.

作者:王威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初探

摘 要: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父母、教师、学校、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学生也应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却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庆幸的是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本文对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良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据2004年《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有的家长自身心理素质差,患得患失等;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不当,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目光短浅,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等等。

2.学校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有的教师的心理教育的能力不强,甚至部分教师本身心理品质也有一些问题;应试教育“一切向高分看齐”等认识上的偏差,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恐学情绪严重;有的学校即使有心理学老师,但为了升学率,这些老师的职位往往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规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

3.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也较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只看知识,技能和道德,而忽视心理,有的心理素质甚至被“禁锢”。另外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社会上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无时不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另外,由于自身遗传方面、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差异。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生理和心理的较大变化,会变得敏感、多疑,甚至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心理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也需要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1.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乐观向上等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应统一认识,既不应过分溺爱,也不要过于严苛,应该把握好度;同时父母也应多学习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用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学校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首先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如建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其次,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且热心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针对学生的帮助计划和具体措施;开设心理课,组织课外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服务机构,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正常发展,帮助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对家长的心理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社会应该改变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观念,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更要看他的心理素质状况,提高学生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重视度,促使学生主动去改善心理品质。其次,对社会媒体应该严加规范,社会媒体应多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应从法律上督促媒体加大对暴力、恐怖等镜头把关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远离不良诱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锻炼个性心理,提高心理品質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以作为中学生在积极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生活中主动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塑造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当今社会,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长大后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所以父母、教师、学校、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学生也应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当然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成功开展还有待社会各界人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给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

作者:郑昭辉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与重视,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问题,家庭关系问题,人际问题,学校适应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还要从三大方面理解如何造就青少年的健康心理,自信心的培养,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我们教育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和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加强学生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中学生 心理 教育

如今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由此可见“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究竟何为“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定义:“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的人除了具有传统概念中的健康体魄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值得关注与重视,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鉴于现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我们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从学生咨询问题来看,所提的问题大致有学习、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校适应问题及其它问题等五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五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大,达58%,可见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来自多方面:首先,社会上重学历的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望子成龙,不容许有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时刻敲击着他们心中的警钟,长此以往,处于这种多方压力下,其对学习成绩的敏感程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

二、家庭关系问题

学生的咨询主要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1.与父母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导致心理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象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而父母却又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这期间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恶的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有的学生与父母发生矛盾,顶撞父母后又很后悔;有的学生是拼命压住自己强忍怒气,但又感到很压抑。总的来说,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

2.负疚心理。有的学生尽管学习很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困此,无论他的成绩怎么样,也不责怪他,而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好他的生活,鼓励他。父母越是这样体谅他,他就越内疚。

3.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大致上有几点表现,轻者严重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由此失去同伴的同情和支持而孤僻和封闭,有的好怀疑和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重者仇视社会,敌对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交往问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一定的人际交往实践才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地累积经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现在有些中学生缺乏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擅与人沟通等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学校适应问题

学校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一学生身上,这个问题不算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自然消退,到初三时可完全消失。

五、其他类问题

从学生咨询的情况看,除了以上四个主要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如厌恶自己的性别;自控力差,好意气用事;被领养等等。下面仅就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自杀的问题来做简要的评析。

自杀是出于本人意愿用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按自杀的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青少年的自杀多属于后者。往往是由于自卑、厌世、空虚、羞辱、悔恨以及畏惧、绝望等原因导致,为排解心理郁结和压力而采取的过激行为。笔者以为要造就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应从“根”治起,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和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心理状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正确评价自己。二是正确表现自己。三是正确对待失败。

2.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们建立一定的联系。这个能力并非天生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刻,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承受挫折和压力。我们强烈呼吁:加强学生法制及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真正成长为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谷翠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