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邬郁盆地前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探讨

2023-01-12

邬郁盆地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冈底斯山脉东缘, 是一个经历多期次火山作用及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盆内发育了新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及湖相沉积系列, 富含植物化石和孢粉, 并夹有多期火山岩和火山凝灰岩。本文通过对邬郁盆地周边地层出露及接触关系、区域上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 对盆地的基底进行探讨性说明。

1 区域地质背景

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喜马拉雅-冈底斯微板块中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板块, 主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 属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

盆地主要夹持于同波-唐巴-热木杠-冬古拉逆冲断层和塔玛-约得-渡布脆韧性-韧性剪切带两条区域性断裂之间, 为冈底斯中-新生代陆缘火山-岩浆弧古近纪火山岩带之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晚期火山-沉积盆地。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为一套中级变质岩系, 岩性主要为粗粒斑状云母片岩、石榴黑云母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长石石英砂岩、大理岩;石炭一二叠系主要为滨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三叠系中下统为碳酸盐岩和中性火山岩建造;侏罗系由滨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白垩系下统为海陆交互相煤系和滨一浅海相泥质碳酸盐岩建造, 中统为红色碎屑岩, 顶部为酸性熔岩、凝灰岩;下第三系为陆相杂色砂岩、砾岩、页岩、火山碎屑岩;上第三系为溻湖相砂页岩、含油页岩和薄煤层, 发育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第四系以冰川和湖泊沉积为主。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有侵入岩和火山岩。侵入岩由一连串的复式岩体和部分小侵入体组成一个巨大的东西向复式杂岩带, 由南到北依次划分为:谢通门—泽南、南木切—邬郁、腩阿—堪珠三个岩带。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两条区域断裂之间, 属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基性—中性—酸性—酸碱性熔岩、火山碎屑岩, 与铀成矿关系密切[5]。

2 邬郁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基底存在的证据

2.1 盆地周边地层出露证据

在区域上, 盆地的北东测堪珠、雪古拉等地发育有孤岛状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变质岩, 呈NE-SW走向。在盆地西北测普当、则布一带, 始新统典中组 (E1d) 火山岩不整合与下伏晚古生界地层:永珠组 (C2y) 、拉嘎组 (C2l) 、昂杰组 (C2a) 及下拉组 (P2x) 。岩性为砂岩、板岩、灰岩和大理岩。靠近盆地南侧、西南侧于南木林查嘎、邬郁一带出露有不整合于典中组的下伏晚中生界地层:楚木龙组 (K1c) 、塔克那组 (K1t) 及设兴组 (K2s)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2.2 盆地前古新世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证据

2.2.1 陆壳基底形成阶段 (前震旦纪)

据区域地质研究, 中元古代时, 研究区处于冈瓦纳原始大陆的边缘或印度大陆的北缘。中条运动使青藏地区形成了结晶基底。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原岩物质均为一套富铝的泥质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 代表以陆源为主的正常浅海沉积。在研究区北部堪珠一带二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Sm-Nd法模式年龄2210±14Ma-2420±47Ma, 据许荣华 (1985) 对眼球状黑云母片麻岩中锆石U-Pb法等时线年龄为1250Ma;据1∶20万加查幅 (1994) 对邛多江变质核杂岩所作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501.11±64.45Ma和401.55±59.59Ma;据1:20万浪卡子幅 (1994) 对变质基底岩系所获Sm-Nd模式年龄为1147±98Ma-3202±114Ma, 均代表了一次区域变质年龄, 以上反映结晶基底是个杂岩体, 一个搅和了中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以及早古生代地质体的混杂岩。经过构造—热事件, 使其遭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改造, 形成一套具递增变质的中深变质岩系, 构成测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2.2.2 古特提斯沉积阶段 (石炭纪—早二叠世)

整个古生代时期, 在喜马拉雅地区、拉轨岗日地区和冈底斯地区广大区域内均处于同一稳定的古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海域。研究区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陆表海发展阶段之后, 于早石炭世开始, 随着古特提斯的发展和不断扩张, 位处古特提斯南侧、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的区域, 在浅海陆棚环境下, 接受了一套较稳定的含砾板岩、含砾砂岩, 属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 它代表古特提斯扩张阶段被动大陆边缘建造特点, 构成古老结晶基底之上的沉积地层。这套地层为永珠组 (C2y) 、拉嘎组 (C2l) 、昂杰组 (C2a) 及下拉组 (P2x) 。而盆地所在位置在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内陆, 未能接受沉积。

在早二叠世之后, 区内存在较大面积的稳定上升, 研究区退出沉积。随着古特提斯的闭合, 在冈瓦纳大陆内部出现两条近乎平行的近东西向陆内拉张地带, 于此拉开了测区新特提斯构造域开合演变的序幕。

2.2.3 新特提斯洋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晚白垩世)

古特提斯闭合之时正是新持提斯洋盆打开之日。晚三叠世伴随古特提斯洋盆的逐渐闭合, 新生的新特提斯早期洋盆日渐拉开, 二者基本具同步现象。在晚三叠世晚期至早侏罗世, 由于班公错—怒江一带拉开, 沿强堆至察巴的裂谷开始闭合, 发生洋内剪切和由南向北的俯冲消减。中侏罗世早期, 伴随班公错—怒江一带洋盆的最终闭合, 冈底斯—念青唐拉板片与欧亚板块焊合连成一体。与此同时并发生由北向南的俯冲消减, 而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则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中侏罗世中晚期成生并发育一套叶巴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 具有从东向西活动强度、分布规模等渐趋减小的特点。而在“叶巴岛弧”北侧即邬郁盆地一带, 则为一片稳定的地域, 接受着碎屑岩、泥质岩的沉积。此阶段沉积的地层有楚木龙组 (K1c) 、塔克那组 (K1t) 及设兴组 (K2s) 。

3 讨论与推断

邬郁盆地基底的组成与时代, 一直无人探讨研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在没有深部钻井的资料情况下, 只能根据盆地周边地层及地层接触关系和盆地区域地质构造线演化进行探讨。盆地周边出露有前寒武系、晚古生界、晚中生界地层, 而在古生代古特提斯洋沉积时期, 由于盆地所在地理位置在古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内部, 为能接受沉积, 所以初步认为邬郁盆地新生代火山岩他之下可能只具有双层基底构造。

3.1 晚中生代浅海相沉积基底

该套岩层为晚中生代浅海相沉积地层, 岩性主要为碎屑岩、泥质岩, 在一个局部稳定的一个区域沉积的。是最靠近新生代火山岩系的一套基底地层, 现主要出露于盆地的南侧, 其上直接被新生代火山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主要地层有楚木龙组 (K1c) 、塔克那组 (K1t) 及设兴组 (K2s) 。

3.2 前震旦纪变质结晶基底

盆地所在区域的变质结晶基底主要为变质岩, 可分为两个组, 即雪古拉岩组 (AnZNqx) 和堪珠岩组 (AnZNqk) , 现主要分布于盆地东北侧。雪古拉岩组主要为黑云斜长石英片岩、二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二云石英片岩及石英岩。岩石变形强烈, 片麻理已发生褶皱, 原生面理已完全被新生面理置换。与上覆堪珠岩组石英岩段韧性剪切断层接触。堪珠岩组主要为石英岩、大理岩、长石石英岩。

4 结语

本文研究主要根据邬郁盆地周边地层出露情况和接触关系, 及区域上地质构造演化。初步认为邬郁盆地新生代火山岩之下存在前震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晚中生代浅海相沉积基底的双重基底。但由于新生代火山岩地层较厚和缺少钻探的资料, 关于邬郁盆地基底组成和时代的认识,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摘要:根据西藏邬郁盆地周边的地层出露情况及此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 认为在邬郁盆地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之下存在一个前古新世的沉积及变质基底。其中, 前震旦纪的念青唐古拉岩群变质基底弧岛状分布于盆地北侧的堪珠、雪古拉等地, 构成了冈底斯地区最古老的陆壳基底之一。古特提斯洋时期, 区域处在冈瓦纳板块的内陆, 未接受沉积。新特提斯洋时期, 在雅鲁藏布江北侧有一片较稳定的区域沉积了一套晚白垩系碎屑岩、泥质岩地层。本文通过对邬郁盆地周边地层出露及接触关系、区域上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 对盆地的基底进行探讨说明, 初步认为在邬郁盆地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之下存在前震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晚中生代的海相沉积地层的双层基底构造。

关键词:西藏,邬郁盆地,基底,地质构造演化

参考文献

[1] 陈贺海, 汉景泰, 丁仲礼等.藏南乌郁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时代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 (12) :1617—1624.

[2]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 1∶25万日喀则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拉萨: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2002.

[3] 刘增乾, 徐宪, 潘桂堂等.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形成演化[M].地质出版社, 1990.

[4] 黄昌华, 梅永利.藏南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浅析[J].四川地质学报.2006.26 (1) :30—3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车的法律规制及其发展出路论文下一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热门文章

西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