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经典语言的来源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022-09-11

1 用典

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 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叫用典。典故用得恰当, 可以增强说服力。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 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 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 王质才惊悟过来, 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 已历百年, 无人相识。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 人事全非, 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 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 今名杭爱山, 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 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 去塞三千余里, 登燕然山, 刻石勒功而还。一杯浊酒, 销不了浓重的乡愁, 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战争没有取得胜利, 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然而要取得胜利, 更为不易, 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 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 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 曾在碧溪 (今陕西宝鸡市东南) 垂钓。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 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 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多出于偶然。此时的诗人, 也坚信有朝一日, 自己也能像姜尚和伊尹一样, 受到明君的聘用。李商隐《无题》中“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蓬莱山, 传说中海上仙山, 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当时, 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 虽与恋人同处一山, 距离不算遥远, 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 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所以诗人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 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

2 委婉

不把要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而是有意识的把话说得婉转曲折, 含蓄有致, 这就是委婉。使用谦敬语、避讳语、迂回语等, 是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迂回语就是本来想说甲事, 却偏说乙事, 本来用意在彼, 却偏讲成如此, 转弯抹角, 话中有话。例如:韩愈《送董邵南序》“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而观于其市,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矣。”韩愈本意是要劝阻董邵南游河北, 却不明说对方不应该到那里去, 而是绕着圈子说:如果燕赵之地今天还有隐于市井的豪侠之士, 也应该出来为国效力了。

3 共用

在行文中, 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 换言之, 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 这种修辞就是共用。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与分承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从而产生一些共用兼奉承的语句。例如:郦道元《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一句, “亭午夜分”和“曦月”分承关系, 其中“自非”和“不见”则都是共用成分, 即“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当然, 这类分承兼共用的句子, 主要修辞特点还是分承, 共用只是附带产生的现象。

4 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 但在表意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 另一个词并不表意, 仅仅是一种陪衬, 这种修辞就是复合偏义。例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去留”只有“去”义, 留不“表义”。《出师表》中“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 “同”不表义。因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赏罚应该一视同仁。

5 互文见义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 或适应问题表达的某些要求, 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 (也有三个的) 形式相同 (或大致相同) 、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 使这两个 (或三个) 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 彼此渗透, 相互呼应, 相互补充的关系, 这种修辞就叫互文见义, 简称互文、互言等。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一句。“叫嚣”与“隳突”互补, “东西”与“南北”互补, 实际是说“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再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 其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文义互见、“忧其民”与“忧其君”文义互见, 这两句又可还原成“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一句。另外“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 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 也不以己喜”, 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襟。“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王昌龄《出塞》中的名句, 通过“秦”与“汉”的互文, 将简单的两字巧妙交错、渗透, 即“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用极为经济的笔墨, 给读者开拓出韵味无穷的思想空间。再有《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 意思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意思是“蒋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即将士们十年征战, 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 有的战死, 有的归来。“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同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也是互文, 即“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 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6 结语

教学中, 以学生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为基础, 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进行比较拓展, 有意识地补充传授些常见的文言修辞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从修辞角度去分析、赏读作品, 学生对作品的精妙之处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 使他们养成对作品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就提高了。

摘要:当前, 新教材对课文的选用作了大幅度的调整, 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 学生学习古诗文, 不仅可以训练出较强的语文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化气质。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适当进行文言文修辞教学, 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词句, 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有助于深切领悟文章的题旨情境, 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把握,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 增强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古代汉语的修辞表达, 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方式, 如譬喻、称代、夸饰、双关、比兴、排比、设问、对偶、对照、借代等, 现代汉语都还常用, 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古今也大致相同, 我们不难理解。在这里, 只对初中古诗文中出现的特殊修辞现象加以梳理和解析。

关键词:用典,含蓄,组合搭配,陪衬,互文见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同性强奸下一篇:关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教学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