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苏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3-02-11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把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苏州城市发展相结合, 使绿色发展不仅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 旨在为苏州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科学的界定和实现途径。根据2017年全国GDP排行榜中苏州的排名 (第七位) , 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城市作为与苏州比较的研究对象 (2017年全国GDP排行榜前七位) , 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以期待对苏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进行回顾总结, 为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因此, 为了了解苏州绿色发展状况和更好的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必须把苏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放在首位。

(二) 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苏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并不是局限于城市生态建设或者是碳排放量的减少, 而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绿色低碳发展。因此本研究选取4个准则层 (经济发展层、资源环境层、资源利用层、社会保障层) , 17个指标层 (第三产业占GRP比重、人均地区总产值 (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工业烟粉尘排放量 (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区人均绿地面积 (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万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吨/人)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千瓦时/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密度、普通高等学校数、城区拥有医生数 (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人) 等) ,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结合理论分析, 借鉴前人对绿色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确定苏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评价指标。

(三) 特色和创新之处

(1)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这些指标体系中真正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极少, 对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不同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的优点和限制, 有必要将这些指标体系统一起来, 互相结合补充, 构建针对苏州城市的新的指标体系。

(2) 本研究根据2017年全国GDP排行榜中包括苏州在内的排名前十的城市作为与苏州比较的研究对象, 将构建苏州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与苏州城市发展相结合, 使绿色发展不仅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 为苏州城市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界定和实现途径。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根据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专家意见, 综合分析, 最终得出三级评级指标体系。其中, 一级评价指标为绿色经济综合评价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资源环境、资源利用、社会保障等四个子系统, 之后又将二级指标分解为独立的具体的三级指标。本研究构建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

(二) 样本城市及数据选取

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城市作为与苏州比较的研究对象 (2017年全国GDP排行榜前六位, 苏州排第七) , 这些城市的创新活力比较基本能反映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选取这些创新型城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且这些城市的研究数据和研究资料容易获取, 比较准确。

本研究的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中国环境年鉴201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7》和2017年上述7座城市的统计年鉴等相关相关资料, 并选取上述7座城市的相关数据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可使得本研究7个样本城市的评价指标分析结果准确有说服力。本研究所指出的低碳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分析数据如下表。

本研究首先, 通过搜集查阅大量与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的文献资料, 掌握比较充分的绿色经济相关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对国内外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大量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分析, 了解有关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国内各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其次, 通过官方发布的评价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获取研究分析所需的基础资料和基础数据, 导入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模型, 最终测量绿色经济综合发展。运用因子分析法, 将所构建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对GDP前7座城市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上, 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三、实证分析

(一) “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表2的各项数值分别指, 在未对三个指标变量的公共因子进行重新整合时的各评价指标变量的相似度和在对三个指标变量的公共因子进行删减以后的相似度。表中三个评价指标变量的相似度的分析值是指整合后的三个评价指标变量中所有公共因子代表的能够解释出的评价指标变量的相关信息。表中所示, 第三产业占GRP比重变量重新整合后公共因子前的相似度为1.000, 则整合后的变量的相似度变为0.912, 说明三个评价指标变量的公共因子对Var可以解释出91.2%的信息量。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从表3中的总方差分解数值来看, 对三个评价指标变量共整合为两个公共因子, 得出的两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有的三个评价指标变量94.24%的信息。从统计学角度来看, 整合后的公共因子在解释原有变量信息在85%以上, 则可以充分理解为分析的结果可信度较高, 可以将此结果进行下一步分析 (见表3) 。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4中旋转前因子荷载阵的成份两列的值, 说明F1、F2公共因子的载荷值, 根据表中的结果值可以得出原有的三个评价指标变量的因子关系表达式如下:

但是每个因子对评价指标原始变量的解释度差距并不是很大, 因此需要对这些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提取方法:主成份

a.已提取2个成份

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阵中可以看到, 第一主因子F11主要由X2-人均可支配收入和X1-第三产业占GRP比重两个指标决定, 它们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57和0.942, 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指标集中反映某一因子属性, 因此将它定义为“第三产业贡献度因子”;第二主因子F12只有X3-人均地区总产值1个指标决定, 它在第二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995, 因此将它定义为“人均地区总产值因子”。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第4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表6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分析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公式如下: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以此类推, 其他评价因子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二) “资源环境”实证分析

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阵中可以分析得出, 成份列表中的第一列因子F21主要由X5-工业废水排放量变量和X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变量两个评价指标变量决定, 它们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45和0.699, 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指标集中反映某一因子属性.

因此将它定义为“绿色环境影响因子”, 属于逆向指标;成份列表中的第二列因子F22只有X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量1个指标决定, 它在第二列成份因子的载荷值为0.963, 因此将它定义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子”;第三主因子F23只有X6-城区绿化覆盖率1个指标决定, 它在第三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984, 因此将它定义为“城区绿化覆盖率因子”。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第5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表8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分析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公式如下: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三) “资源利用”实证分析

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阵中可以分析得出, 成份列表中的第一列因子F31主要由X11-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变量和X12-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变量两个评价指标变量决定, 它们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49和0.947, 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指标集中反映某一因子属性, 因此将它定义为“居民资源利用因子”, 属于逆向指标;成份列表中的第二列因子F32由X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变量和X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变量指标决定, 它们在第二列成份因子的载荷值为0.957和-0.680, 因此将它定义为“资源循环利用因子”;第三主因子F33只有X9-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变量1个指标决定, 它在第三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965, 因此将它定义为“污水资源处理因子”。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第5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表10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分析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公式如下: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四) “社会保障”实证分析

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阵中可以分析得出, 成份列表中的第一列因子F41主要由X16-城区拥有医生数评价变量和X15-普通高等学校数评价变量, X1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评价变量三个评价指标决定, 它们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94和0.880, 0.699, 因此可以说这三个指标集中反映某一因子属性, 因此将它定义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因子”;成份列表中的第二列因子F42由X14-人口密度变量一个评价指标决定, 它在第二列成份因子的载荷值为0.943, 因此将它定义为“人口集中度因子”;第三主因子F43只有X13-城镇登记失业率变量1个评价指标决定, 它在第三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988, 因此将它定义为“居民失业率因子”, 属于逆向指标。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第5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表28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分析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公式如下:

捉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港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根据上述各项评价指标实证分析的结果, 本研究试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提高苏州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碳经济水平、环境健康水平、资源利用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四、对策建议

第一, 主动利用苏州地区农业产业的优势, 激励农民引入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的农业品种等来逐渐增加农业总产值。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继续着力培育和做大做强自己优势特色产业、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新路子, 来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第二, 要做到资源使用绿色, 实现环境保护。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的管理理念, 采用高新技术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 避免资源无故流失, 同时减少部分能源对环境的不定时污染。加快资源对环境的污染治理, 积极推进研发利用绿色可持续清洁能源。

第三, 要努力做到提高人民幸福感。重点掌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途径且推广, 最终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完善, 切实做到缩小居民贫富差距。

第四,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源控制管理, 充分利用现行评价技术和管理体系, 发展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评价的技术防范和管理程序, 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

第五, 关注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新的环境问题, 对“低碳”相关项目建设和规划过程进行环境影响和风险的评价跟踪和监测, 使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冲突,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在国家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 构建苏州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苏州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绿色发展承载力水平、绿色发展提升水平等, 一方面可以弥补苏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 另一方面可以对苏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低碳发展经济,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淼.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5.

[2] 庞丹.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城市和谐社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消费导刊, 2012 (2) :34-37.

[3] 杨学军.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理论、测算与实证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 2014.

[4] 齐婧文.集群品牌形象影响因素及其对消费者评价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 2014.

[5] 傅钰, 任继勤, 李广.我国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 2017 (2) :131-133.

[6] 李斌.绿色新政下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 2013.

[7]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中国民族弹拨乐继承和发扬的有效措施下一篇:工业烟尘排放现象及节能减排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