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2022-09-23

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 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一种心理生理反映,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作精力下降、工作热情衰迟、对他人逐渐冷淡、自我成就感降低等。它不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师的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社会期望值过高。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此外,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其七,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盼望早日退休;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三、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四、不公平待遇。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这样层层截流,流到农村小学教师身上所剩无几,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C政策不公平。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城乡学校,

第五、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

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如何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呢?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

(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8]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基础。只有首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才能诱导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从职业重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在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引导、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1、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2、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4、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5、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6、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

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7、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正逐渐从个人问题延伸为群体与制度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因素,在于对教师个体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忽视。为了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为了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既要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也要利用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的职业追求。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对策;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只有将这种内在潜能充分地转 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时,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无疑它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黑洞,像一只蛀虫一样在慢慢地蚕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有效途径堵塞这种教育中的黑洞,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 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需要,并和人的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躯体、智力、社会、心理等方面。总之,职业倦怠具有以下特质:(1)倾向于极端;(2)反应出负向、消极的心境和态度;(3)广泛涉及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个体,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学生,并处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过度要求,教师本身常常处于压力的状态下。这种现象可能耗损教师的工作士气和情绪,因而导致教师心身的倦怠。

在教学领域,国外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给教师倦怠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表明,教师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都同意教师经历着倦怠的三种心理反应。首先,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表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做出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教师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旷工、工作不求进取、耗费大量时间寻求新工作。

在健康方面,倦怠的教师也有许多表现,如身体不适、失眠等。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一般地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与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及个人性格的脆弱性,加上社会压力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挫折感,促使教师对工作成就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评价。教育人的这种工作具有结果上的不可确定性及效果上的不显著性。工作投入越少,实际回报越低,结果引起人们试图权衡工作投入与可能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更加混乱,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减少,家长的要求增多,领导的关心不够,同事的支持不多,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引起愤怒,变得不具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了。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因素 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

教师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今天,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没有科技不行,没有教师 的劳动更不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 也不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教师节”的确立、《纲要》和《教师 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教师也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由于一些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干部, 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对教师生活中存在 的住房难、婚恋难、办事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不给予解决;有的人等级、权力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 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殴打、谩骂教师。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但是一 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 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 去兴趣和动机。

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 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教师们就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 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 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3.职业工作强度大

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拥有中小学教师887.14万人,中小学生17979.38万人,师生比为1:20.6,明显低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加之我国教育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 致使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大。

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 试分数而犯愁。这一点在毕业班任课的教师中特别严重。况且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 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因此教师工作时更容易比别人发生职业倦怠。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体健康状 况普遍欠佳,与职业倦怠也有关系。 4.职业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也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5.现代教育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 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1993年 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看,我国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截至1993年底,我国还有15.3%的小学教师、40.5%的中学教师、48.9%的高中教师学历未过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 有相应的学历,即高中为大学本科、初中为大专、小学为中专)且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 式落后。

以低素质的教师去应付现代化教育,其结果不难想象。虽然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 但由于个人素质较低,在工作中还是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承受难以负载的压力 ,以致于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信心。

6.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工作完成的好坏,不但和教师的德才学识有关系,而且还和学生素 质、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诸因素有关系。如果教师在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其 它因素的干扰,常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则 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工作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准备充足,抱负水平实现 的可能性则愈大,抱负水平便适合;准备不足,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愈小,抱负水平便不适合(过高)。 总之,由抱负水平过高和工作准备不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折感的产生,同挫折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 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7.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二)工作环境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 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

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3.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也是人,在遇到困苦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缓解教师的不愉快,减轻工作倦怠感。对教师的帮助应有多种支持形式,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三、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望勤劳肯干的。关键是是否给了他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 满足了他合理的需要。我认为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 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 ,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 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 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 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 因此恰当地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是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1)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

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比较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然而不能因此而忽视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 。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要满足教师合理的物 质需要,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切实 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期发放。从而消除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促使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

那些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因素,而起不到激励人积极性的作用;只有那些较高 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获得尊重的需要、施展才华的需要、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等)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激 励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者要想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避免职业倦怠,必须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 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端正教育思想,变单一升学教育为学生素质教育 ,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放矢,满足教师施展才华和创造才能的需要;注重教师的 培训和提高,给教师个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满足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随着教师需要的不断满足,教 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3.切实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

学校领导首先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其次,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各种事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豁达大度、顽强乐观的精神面对各种社会现实。第三,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第四,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会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4.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障碍往往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阻拦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的挫折心理状态。无论是个体的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都将影响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个体行为的失调。

要想排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学校领导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2)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是由学校人际关系构成的。因此,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 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如:对教师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正直无私,不拉帮结派以营私舞弊等。同时学校领导者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如: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 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教育科学要加强教师心理研究,因为职业倦怠还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我们不能将心理问题随意混同于思 想问题和社会问题。

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还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

首先,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 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一些优秀教师遇到多种困难,但他们一到学生中间,烦恼、忧虑很 快消散。要让教师明白职业倦怠不但损害了事业,也损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 ”,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即要认识 到教师这个职业,从其对社会推动作用这一角度来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 ,是一个教师避免心理障碍、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其次,教师个人要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增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作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5.完善教育领域内部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周彬,. 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 (02) [2] 武晓艳.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01) [3] 武晓艳. 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职业倦怠与组织应对[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2005, (03) [4] 黄莉.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J]. 人民教育 , 2005, (17) [5] 向祖强.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07) [6] 张俊友. 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3, (18) [7] 张悦红. 论教师职业倦怠[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01)

第五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自我调节

丘北县天星乡中心学校

艾红杰

[摘要]: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本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以引起社会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关键词]: 教师;倦怠;调整;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因此,简单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的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特点

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也许在选择做教师的时候,不知道其中的艰辛,神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在知识文明的巨大背景下,教师同样是一个渺小者,难以担当无所不知的智者角色。“诲人不倦”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一代先师孔子提出的这个为人师表的标准,数千年来自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

2、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失落感,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3、工作任务方面的原因

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

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周宁泗桥小学的一个领导对笔者说: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

教师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2、调整心态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

3、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

总之,职业倦怠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应该关注、研究这个现象,找出解决的策略,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生协工作安排意见下一篇:节水型校园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