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整理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申论热点整理范文

备考2012国考申论热点整理之一

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

网游实名制 ..............................................................................................................考核干部的家庭道德 ..............................................................................................治安积分卡 ..............................................................................................................“捆绑式”低保 ......................................................................................................新型农村金融制度 ................................................................................................“廉洁操”事件 ....................................................................................................封村管理所带来的争议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暴雨冲出来的市政建设问题 ................................................................................药品的“集中采购” ............................................................................................精英移民”背后的人才流失 ................................................................................沈浩精神”背后的浩然正气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石油污染海洋 ........................................................................................................“绿豆涨价”事件 ................................................................................................“优良工程”事件 ................................................................................................“楼半半”背后的野蛮拆迁 ................................................................................“最牛公函”后的行政干预 ................................................................................国人的“状元情结” ............................................................................................应试教育缺陷 ........................................................................................................公务员雇员制 ........................................................................................................城市化背后的留守儿童 ........................................................................................

- 1234

(1)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为官从政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确实,私德连着公德,“家德”折射“官德”。一个不能清白为人者,何以清白为官?一个不能善待父母者,何以善待百姓?一个对家庭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对国家履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尽责?事实也表明,许多干部的堕落沉沦就是从家庭道德缺失开始的。

(2)近年来查处的贪污腐败分子,十有八九都存在养“情人”、包“二奶”等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堵蚁穴,何以固堤。所以,强化对干部家庭道德的考核,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的有效措施,也是对干部的一种关心爱护。

(3)当然,我们支持加强对官员的道德约束,但我们不能忽视了从制度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要求。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官员贪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够,例如,制约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运行不透明、领导干部一言堂等。正所谓“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是权力的失控、制度的失效导致了官员的腐化,也只有加强制度性监管、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才能从根本上防范腐败现象。

(4)当然,很多对这个政策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忠于配偶”是做人的最基本品行。本该为民服务的官员,如今不找情妇也能算成绩,是整个社会的可悲。更多人对“忠贞考核”表示担心,认为其容易流于形式,很难操作、落实。确实这些担忧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考核官员是否“忠于配偶”,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是操作性上难度较大。或许 “忠于职守”远比“忠于配偶”要关键,也只有前

者才是官员的为官操守,而我们的制度也应更多地引导官员清廉从政,这才是防腐治贪的根本。

治安积分卡

【社会问题的背景】

(1)看见路人争吵,主动上前劝解,就能从公安机关领到一定的现金奖励。积分多了,买房子还能享受数千元的优惠,在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待遇。这些都是最新出台的《宿迁市治安志愿者积分考核奖励管理办法》的新规定,这种奖励“小善”的政策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宿迁市建立了“治安积分卡”,对参与民事纠纷调解、邻里守望、一般性的灭火抢险的,都有详细的加分规定。而主动提供信息、协助警方破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积分要更高些。“治安积分卡”实行实名制填卡,每个人的身份、参加时间、积分分值、证明资料等基本信息都可以在派出所及一线单位建立的书面及电子档案中查到。

(3)根据《宿迁市治安志愿者积分考核奖励管理办法》,积分卡实行累计积分,最低分是0.01分,最高分是100分,每月一次兑现奖励,按照每积1分换算100元人民币的比例,进行累计积分奖励;对一次性达到1分以上的事,实行“一事一奖”“一案一奖”,及时兑现奖励。目前,宿迁已筹集治安志愿者奖励专项基金98万元,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除了现金的奖励之外,获得金、银、铜牌的治安志愿者,还可享受工商、税务、城管、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购房可享受到优惠。据统计,宿迁全市已有1896人受到奖励,累计发放奖励现金9.9万余元。

【核心观点】

(1)“治安积分卡”制度也就是把与人为善者的善事用法定的形式予以“量化”了。有些人之所以“会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因为感觉不值得,如果搞不好,善事的成本将远远高于所得到的收获。而现在这种规定就会让人感到,我的好心投入不仅是做好事,是维护社会正义,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事业投入,而且是高回报的,除了收获正常的利益之外,还会收获更多的到的成果。同时,“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一定的卡分积累,不仅能得到现金奖励,更能在今后买房子享受数千元的优惠,在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待遇。这不仅是“积德”,更是在为自己储蓄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基金,如此现实而又时尚的做法,何愁善良和正义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发扬光大。

(2)很多时候,社会公德和法律可以对坏人坏事进行“量化”,而且当时就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对与人为善者、做了好人好事者却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最多的就是从道德的角度予以赞扬和表彰,而且这多半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更没有其他方面的优惠待遇。更主要的就是做好事“多管闲事”者往往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所以“善良”严格来说,是不能“被量化”的。但是“治安积分卡”出台,至少有利于营造“善良的”社会氛围。毕竟“正面的利益引导”,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不可或缺、

(3)当然,也会有反对的声音。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行善之举”是社会公德范畴,公安机关推行“行小善、得奖励”的做法,会被认为是拿“钱”来推动|“道义”

- 891011

其一,自下而上生成。本土力量来自民间,扎根农村,目标就是为本土服务。

其二,充分利用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农民千百年来聚族而居,特别重视血缘、人缘等人际关系,农民的借贷行为,有现代契约关系的规范。

其三,规模小。经营管理简便,易于初涉资本市场的农民进行操作。

“廉洁操”事件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廉洁自律保健操”引发网络关注,据悉,“廉洁自律保健操”是由广东省委党校与惠州市纪委、龙门县委合作开发的廉政教育新方式,它以一些警示性问题提醒领导干部权衡得失、进行自我心灵对话。

(2)“廉洁自律保健操”,其中两个官员问答的问题为:“面对10万元的贿款,你可能毫不犹豫地拒绝,那100万甚至1000万元呢?面对牢狱的煎熬,你目前的身体状况能否抵挡住?”

(3)龙门县此举实际上早从去年就开始酝酿。2009年10月,龙门县县委书记许志晖提出,要设计一套能真正触动干部内心世界的“廉洁自律保健操”;2010年1月正式启动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筹备工作;4月底,《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定稿;7月初,龙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健操”项目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4)事实上,“廉洁自律保健操”并不是真正做操,只是一个称谓。龙门县纪委调查教育室梁诚栋科长告诉记者,“廉洁自律保健操”在理论上包括“廉承诺”、“廉内助”、“廉自测”、“廉暗哨”、“廉洁操”等六个部分,重在进行自我心灵对话。

【核心观点】

(1)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一方面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传统”,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预防腐败从政策性措施推进到体制机制建设”。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干部从来不缺乏自律与道德的教育,缺少的正是来自体制机制层面上的“他律”。而反腐现实已经表明,传统上的道德教化已经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从这个角度看,“廉洁操”之类的道德教化,只是反腐倡廉的初级手段,中宜教育的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对于“廉洁操”更多地应该是作为辅助性反腐手段,决不能因此而减弱反腐倡廉的监管力度。(2)其实从另外的一些角度看,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反腐倡廉的手段可以有很多方面,譬如,打造阳光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官员财产能够得到公示,政府财政预算能得到充分公开,领导干部自然就会自觉地将“他律”变成“自律”。

(3)法治建设并不能搞宗教仪式,欧美的法治史更是告诉我们,打击腐败要靠制度,要靠“他律”——人民的监督,所以,与其用时间和财力搞“廉洁操”,不如多研究一下制度,用制度反腐来杜绝腐败。甚至,用更大的耐心说服一下官员让其主动申报个人财产让公众监督,也更切实可行一些。

(4)众所周知,香港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健全的体系,但更得益于一个重要理念即“零容忍”。如果我们好好学习一下香港的“零容忍”,让政策带上“高压

-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

第二篇:申论11步法(李永新)(整理)

内容提纲:

(一)如何审题

(二)如何立意

(三)如何布局

(四)如何说理

(五)如何拟标题

(六)如何开头

(七)如何结尾

(八)如何概述问题

(九)如何概括问题

(十)如何分析问题

(十一)如何提出对策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一)——如何审题

材料就是申论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申论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尤其是在申论考试中对考试要求的审题更是重要。所以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审题,否则就会出现跑题、偏题、宽题、狭题的现象。一旦如此,将无法弥补。

审题立意的具体过程:

1.读。

包括读材料和读考试要求。读材料就是通过阅读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这在前面概括内容、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读考试要求的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审出文题类型方式,即要审清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任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演讲稿,还是写一份建议、报告,或者是其他形式。命题类型不同,写作要求也就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忽略命题类型和形式的要求的文章,就不可能符合考试的要求,导致文与题不符。

第二,审出限制条件,(1)审清对论述的内容是否有限制。(2)审出是否有“虚拟身份的设定”。(3)审清字数限制。即考生必须在申论考试给定的字数范围内论述,字数过少或超过限定字数都会影响得分。

2.析。

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观点。针对同一个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文章。例如,可以就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原因、办法、意义、条件等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分析。

3.立。

从上面分析得出的不同观点,选取最佳者确立为论点:对得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选取有现实意义、有新意的、自己认识最深刻的、又有材料可写的、不大不小的一个,作为论点写成议论文。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二)——如何立意

1.立意正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进行正确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内容。立意,从本质上说,是作者对待所写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观点态度错了,文章的中心就不可能正确,思想内容也就不可能健康。表面看来,这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在申论考试中尤其值得强调,这关系到整篇文章的立论能否站

2 稳脚根。这并不是说只能唱赞歌而不能尖锐批判,相反,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的意气还是要具备的。

2.论点准确、突出、有新意

第一,找好角度,使中心准确

准确,是指确立的文章主旨与命题的含义保持高度一致,不偏离文题的主要指向,论点才能准确。这就需要从多种立意当中选取一个角度最好、自己认识最清楚的、有材料可写的确立为论点进行写作,才能确保论点准确。

第二,确保论点突出

一是要论点单

一、集中。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能集中就一个论题,从一角度,进行论证,才能指向明确。

二是要重复。为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在行文中要不时照应一下论点。确保论点集中、突出的方法是:

(1)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2)第二段单独为一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是要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下来第二段,要点明论点。

(3)文章的每个分论点都要扣住总论点,每段结尾回扣总论点。

(4)倒数第二段总结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而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力求论点新颖

所谓新颖,是指确立的论点不落窠臼,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就需要摆脱思维定式,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文题进行多方求异思维。

3 论点的新颖性一定是建立在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求新颖,偏离材料的主要问题,结果弄巧成拙。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三)——如何布局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不如记叙文那样多样化,这是由议论文的说理性或者说是严肃性决定的。一般记叙文所表现的内容轻松活泼,因而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也灵活多变;而议论文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因而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便相对凝重、严整。

议论文的内容包括:类(哪一类问题)、因(原因)、办(办法)、果(效果)四个部分。如何谋篇、布局来组合这些内容呢? 三类常用议论文结构

第一类:这是最普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提出论题:怎么了

分析论题:为什么 归结论题:怎么办

第二类:“总分总”式

总:总述问题

分:分项阐述,分项分极

总:重申论点

第三类:“起承转合”式。其优点:适应性强、广(度)深(度)兼顾、富于变化,同时又便于把握。

起:点题(破题,提出问题)

承:展开、拓宽

转:换角度,从反面论证 合:扣题,收束全文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四)——如何说理

(一)因果析理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相反,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一定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评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前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后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

(二)比较说理

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具体方法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对照比较和类比等。

(三)论辩明理

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辩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写出批驳性的评论文章,当然要展开论辩。即使是写正面的立论性的评论也离不开论辩。论辩明理有两种方法:辨正的方法和批驳的方法。

辨正的方法是对片面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辨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

批驳,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批驳的方式不拘一格,主要有: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就本质进行论辩。

(四)条件析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使一个论点能够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所必需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中,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五)比喻析理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说理方式可放置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五)——如何拟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1.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解决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

2.批驳型。题目摆出一个错误观点,作者据以批驳。例如《绝不允许有“特殊公民”》、《岂能“吃贫”》。

3.寓意型。寓意指暗含的深意。如《“杀鸡给猴看”质疑》、《变“五指张开”为“拳头紧攥”》。

4.范围型。题目本身不是中心论点,仅限定了写作范围。如《珍爱生命还是珍惜财富》、《谈诚信》、《得与失》。

5.感想型。从某事某人谈起。如《从公车拍卖说起》等。

6 我们认为,作为应试作文,最好采用论点型或批驳型标题。其次为寓意型标题。再次为范围型,最好不要使用感想型标题。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六)——如何开头

开头虽短,但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凤头豹尾”就说出了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要,开好头才写得出好的文章。

1.叙开

叙开即先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亮明观点。

2.顺出

即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

3.引言

即用名人名言、名句等,引出论点。

4.设喻

即打个比方,引出论点。

5.对比

即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引出论点。

6.设问

即先用设问起笔,引出论点。

在考试中,我们提倡先以叙开的方式概括材料主要问题,然后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或者以顺出的方式先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然后再引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若感觉运用这两种方式有困难,可简单

7 的就以叙开方式开头为上选。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七)——如何结尾

议论文结尾的方法,常用的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概括总结,收束全文。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要准确无误,文字简洁。

(二)深化主题。在收尾时,对题目或开头说的话加以发挥或强调,使文章一脉相承,结构紧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提出建议,满怀期待。结尾时表示感召或期待,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四)引用名言,强化主题。在结尾中引用名言或诗句,以加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借意抒情

最精彩的结尾应该是:意未尽,言已止;余味无穷,耐人深思。

最乏味的结尾是:在结尾处喊这样的口号:“让我们……努力吧!”在考生看来似乎充满激情,但给阅卷人感觉往往是单调、幼稚、底气不足。

对结尾的最低要求是完整。要做到结构完整,除了列提纲外,还要学会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即使时间再紧张,也要设法结尾,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好。注意要另起一段,用总结性的语言(把第一段或全文压缩)写一句话完篇。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八)——如何概述

概述内容就是概括叙述材料的内容。一般来说,概述内容就是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反映的内容包括几方面意见、争议。概述是人们的认识从具体生动

8 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转化的具体实现,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概述可以高屋见瓴避免就事论事,使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概述是对一段过程作简明扼要的介绍或交待,也可以对若干段文字材料进行归纳或总结,但它不应是量上的简单压缩,而应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提炼。语言的概括性越强,它说明的意义的普遍性就越大。申论考试越来越注重对概述内容的考核。

内容概述只是要求将材料所反映的各方面、各层次的问题,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而不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加工,究论本质。

例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第一题“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只要将材料中有关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信息按照事件发展的一般顺序,按一定的层次表述出来即可。如可以按“我国汽车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方面的有利条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方面的弊端→针对汽车工业方面的弊病实施的对策及前景展望”这五个层次进行概述。

考生都要将概述出的内容有条理、有先后的表述出来,而不是一定按着材料中内容存在的顺序将材料信息缩写下来。

一般来说所说的逻辑顺序包括:

第一,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第二,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对策。

第三,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述问题的表现形式→提出对策。 第四,综述材料主要问题→问题现状→展望未来形式→提出对策。

9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九)——如何概括

对于概括主要问题的字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考试时,回答这个问题要求非常简练。一般来讲,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

第一句话:用一句话概述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形为:

材料中的内容、问题,暴露/反映出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例如:阜阳奶粉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第二句话:简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简述该问题的表现形式等。基本形为:

原因

1、原因

2、原因3,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或者,该问题暴露出问题

1、问题

2、问题3等问题。

例如:它暴露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安全意识薄弱,

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等问题。

第三句话:用一句话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为对策性的结论。

建立和完善对策,刻不容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十)——如何分析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对策的“金钥匙”。那么,

10 应该如何使用因果分析法分析问题呢?也就是应该怎样对一个问题进行因果分析呢?事实上,分析原因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归纳出最普遍应用的几个方法:利益分析法、供需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

(一)利益分析法

利用利益分析法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具体思路包括三项:

第一,确定利益的主体及其性质,是利益分析的首要程序。

第二,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确定利益的主体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前者是为了排除非正当的利益,后者则是要在正当的利益中区分利益的轻重、大小,从而为目标选择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就是依据分析出的原因,提出相应合理、可行、有效的对策。

(二)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供需平衡理论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供需分析法。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等多种社会现象。

(三)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当然这些分析方法有时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考生既可以用利益分析法分析原因,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或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例如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污染反弹问题除可以用利益分析法还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但该问题如果用供需分析法就不适用。因此考生在选择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题而异。

专家李永新讲申论(十一)——如何提出对策

第一、分析原因,标本兼治

对于分析原因的三种常用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因是多层面的,在原因的背后,还有产生原因的原因。这种多重原因的问题,如果考生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就不能把问题论透。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一层一层的追究下去,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第二、对症下药,具体成文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原因“对症下药”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良策呢?针对构成原因的各个要素,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

12 策:奖励、惩罚措施;职能部门决策、执行、监管问题;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人才问题;领导人问题;人的能力问题;做事方法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等。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补充制定;内容正确、完备;可执行;进行和加大宣传、教育等等。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问题;改进、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方法;保证安全;人的问题等等。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加快、提高科技研发;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提高从业人的素质等等。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通过媒体和各职能部门扩大宣传、落实等等。

事物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较笼统地总结了发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针对不同原因,提出较正常、规范且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考虑的几个要素,考生在此基础上应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

三、表述方法

考生对所要提出的对策内容分析思考完毕之后,就剩下如何将对策有条理的表述出来的任务了,按照对策的不同情况或思考的正常的逻辑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表述方法:

1.依据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分为长期、中期、短期。

2.依据解决问题目标——最优目标、满意目标。

3.对策实施的轻重缓急——是否分清决策目标的轻重缓急,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和一个拙劣的决策者之间的核心区别之一。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不可能解决好问题。

中公网李永新老师申论课程笔记 课前语

现在开始全力以赴地去准备公务员考试!

天道酬勤-人间正道是沧桑:付出;坚持;掌握方法(计划和方案)。去年申论全国平均分是40多分。

原因:1.大部分同学不懂申论(机理、思路、原则、方法)——通过听课了解;

2.基本能力弱(社会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训练,课上结合课下。 目标:提高15分到30分。 第一部分:了解申论

第一节 申论是什么,申论的本质是什么 原公共基础知识考查被取消后改考申论。

原因:调查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 a.阅读材料; b.向上级领导汇报; c.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d.发文执行。

1. 申论考试目的:

为国家机关选拔人才。 2. 考试形式: (1)试卷基本结构 a.卷头; b.注意事项;

c.背景材料(5K~8K);

d.提问(概括材料、提出对策、论述文章;变化方向→增加偏重分析的能力:概括观点、概括焦点、分析原因、分析意义、分析启示)。 (2)本质

结合背景材料来回答问题,问——答模式。 (3)如何应对? 关键在破题。 a.仔细读题; b.分析提问的意图。

事例1:以“治理马路摊贩应当以人为本”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北京市马路摊贩管理的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对策合理,观点明确,论述深刻,说服有力。 3.能力要求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标:为人民解决问题) 关键:社会认知、分析能力

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核心。 4.核心的命题原则(作答原则)

反例:春季南方雪灾冰冻自然灾害;5.12大地震。请说出救灾体制方面16个不足。

15 这样考的是记忆能力,不符合选才要求。

关键考的不是热点是什么,而是考查分析热点的能力。 所有答案都在材料中(直接或者间接可得出)。 第二节 申论的材料特点 1.形式特点:

a.原生态的材料:访谈、报告、大段材料

(特点:逻辑思路乱,阅读关键是抓主题,抓主线,狠点砍去冗余材料);

b.人为加工的材料:一则一则的材料,一段一段的材料。

(特点:逻辑性强,每则材料的选择都有目的性,需要仔细分析材料,把目的分析出来) 2.热点特点 以前的要求:

不能太宏观,不能太微观,要中观; 不能是政治改革、民主改革方面的内容; 不能是没有定论的,存在争议的内容。 现在的要求:

(1). 除了太微观、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不能考,其他都能考; (2). 媒体(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都有可能考; (3). 通常是年内的热点。 特点:

(1).多个联系事件反映某一重大主题:

例如瓮安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广西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政府的公信力、诚信问题)。

16 领导开博客、胡锦涛上强国论坛、温家宝谈上网、中国已有接近2.2亿网民。

(政府角度:关注互联网、管理好、发展好、引导好互联网) (2).在某一背景材料下选取不同的主题来考查:

(冰冻地震灾害材料可考: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政府在救灾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电煤短缺问题、生态破坏之后的再保护问题)。 (3).虚与实的把握:

实体性的材料居多,天津市曾考理论问题。 分析热点——通过训练的方式去分析热点。

中公网通过QQ群或者论坛发送背景材料和背景专题,学员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回答所设置的3-5个问题。 第三节 申论的阅卷 1. 阅卷的基本形式:

国考及大部分省考采用网上阅卷(将卷子扫描后传到系统,自动分配给各位阅卷员); 2. 阅卷的基本规则: 双人阅卷核分制

每位阅卷老师只评一种题。

例如:007号考卷(由1357号和0078号阅卷员批改,分别给分20和16,差距小于满分的25%:5分,直接得平均分18分)。若差距超过25%,则评分无效,系统将继续将此卷分给另外2个老师,还有巨大差异则继续分,如是三次之后还有差异则由负责专家核定分数。

3. 申论是否有标准答案:

17 有标准答案。

试阅卷:随机抽取5000份试卷,抽象出好、中、差三类标准,作为标准答案。 4. 相关技巧: a.灵活;

b.特别注意点的把握(这个原则是不变的,按点给分); c.笔的选择:黑色,确保扫描后清晰。 第四节 申论的作答基本流程

1、 阅读提问——把握材料的可能主题(1~2分钟);

2、 简单浏览材料:

材料形式——原生态材料?人为加工材料? 主题把握——大概印象。

3、 仔细阅读:30——40分钟 把握材料主题。

4、 分题作答:

注意时间的把握:按分值确定好做题时间,小题部分先做分值高的题目,论述文最后做。

第五节 备考申论的总体原则和方法

1、 从政府角度思考问题: a.公开、公平、公正; b.态度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c.决策依据和手段:市场—监管;经济—协调;社会—服务;公共—管理;

2、 思路上:多角度、辩证、全面:(要考虑到特殊性,但是要按照主流思想回答问题)

3、 心态上:不要追求完美,比竞争对手好一点就可以了。 了解基本对手的基本状况:→每一小题都比其他人好一点,总成绩就会高很多。

4、 申论作答的目的:

取悦阅卷人,取得高分——高度重视形式上调整,阅卷人任务重,一般是凭形式上和总体上的感觉给分。

5、 练习:

90天要写30篇申论:重要的真题和模拟题。

6、 分析热点:

主要选材于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理论版、评论版、时政版),(学校8月底9月初发标准表述的小册子及笔记本)。

7、记忆和背诵:不要背热点,要背标准表述(这对申论至关重要,对面试更是至关重要,申论和面试密切相关)。 例如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

8、 练字(至少会影响5分)。 第二部分 备考 总体思路:

五个环节:阅读、概括、对策、分析、文章

四个能力:概括能力、对策能力、分析能力、文章能力 一个灵活:灵活对应。 第一节 申论阅读

一、读什么? 围绕问题来阅读。 1.主要问题是什么?

19 2.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有没有原因、影响和意义?

4.从政府角度出发,我们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例:行业协会优点、缺点……政府如何规范?

烟花爆竹解禁,符合民意,带来的危险如何控制? 对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a. 问题——原因——对策;

b. 专家建议;

c. 政府的做法(也是对策的体现);

d. 领导讲话。

二、怎么读?

1.关键句法——划出重要的句子<首句、尾句、中心句>; 2.眉批法——小概括、关键词或字,提示作用; 3.合理利用草稿纸:

a. 将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后列于草稿纸;

b. 有些同学分区块,分别将材料标号列入(问题①②、具体表现④、原因③⑥、影响⑧、对策⑨)。

理念:申论成功的经验在于充分利用草稿纸。

三、读的技巧: 1.详读:

a.首句、尾句、中心句其他重要句子;

b.关键词:目前,因此,但是,与……相比,这表明了,这说明了,这强调了……;

c.一些重要专家建议、领导讲话、政府的做法;

20 d.问题及原因(由于……)。 2.略读:

a.数据→要了解其想说明的道理、问题、观点,而非数据本身; b.例子→要把握例子本身想说明什么,多个例子阐述一个道理也是,而非例子本身。

例子:网络募捐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有人中立。好的几个例子,不好的几个例子。

引申出:政府需要规范好、引导好、管理好网络。 c.人物、例子。

一边读一遍做眉批,一边划关键句。

(1).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等材料现场分析做眉批(略); (2).社会救助问题等材料现场分析做眉批(略)。 本节完。 第二节 申论概括

一、概括的核心精神(本质):客观性(忠实于材料)

依据材料,尊重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要点进行归纳、抽象与整合。可以体现材料主观,但不能外加主观(自己的精神)。

无论要求写什么公文,其实质都是让你完成概括和对策的问题。

二、概括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

1、联系:

同属于“概括”,在概括的本质上是一样。某种极端情况下,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可能相同。

2、区别: (1)内涵的区别:

21 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表达的是“是什么?” a. 主要内容:材料要点;

b. 主要问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急需改进的地方。 题外话:考试完毕后6-8个月才能到机关上班。 (2)外延的区别: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范畴、范围,指包括什么? 内容的范围(全面)>问题的范围(部分)。 (3)作答思路上的区别→让人明白你的意思: a. 主要内容的作答思路一般如下:

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整体材料的主旨); ②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思路; ③缘起→现状→原因分析;

④事件发展顺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⑤事件构成因素或环节; ⑥罗列要点;

⑦其他:依据材料灵活应对。 b. 主要问题的作答思路一般如下:

①.现象(问题)→原因分析→本质结论(2005年前一般思路); ②.罗列问题(现在有时也可能反映几个不分主次的问题): 第一(一是); 第二(二是); 第三(三是); ……

③围绕主要问题展开(主要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

22 和影响<可略>?有没有解决思路?一般要求辩证表述。)

例子:我国荧屏总体是健康的,但是部分媒体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出现泛娱乐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选秀节目泛滥;第二,涉性广告铺天盖地;第三,暴力影视充斥荧屏。这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我们采取了……等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三、其它概括题型:

1、情况反映——属于主要问题的题型; 最好加上标题:□□□□关于……的情况反映

2、会议材料整理——属于考查主要内容的题型;

3、概括主要信息——属于考查主要内容的题型;

4、摘要——摘录要点——属于考查主要内容的题型;

5、标题:主题词+核心思想;

6、关键词:体现某则材料主要内容或主旨的词汇;

7、背景链接:(要结合关键词) 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和相关的内容展开。

例如:十七大:时间、地点、内容、主题、决议、意义、地位。

四、概括的基本流程:

1、眉批;

2、分析、归纳、整理几大块主体意思;

3、分析问题;

4、赋予逻辑、整合要点;

5、草稿——关键词、关键字的方式。

禁电动自行车为例:好,争议,支持,反对,理由,原因……

6、成文。

23

五、概括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字数限定:(例如:不超过300字;不少于200字;1000字左右。)掌握一个趋近原则。

2、标点符号: a. 算字数;

b. 句号不能出现在首列,直接标记在上行最末字后; c. 破折号、省略号占2格;

d. GDP、25%等符号无特殊要求,以美观为原则。

3、根据字数分段。

200字以下:一段;300字以上,一般要分段。

4、虚与实的把握;

要点要求是实实在在的要点,不是虚套的要点。

例如:对材料的来源等作大篇幅的说明是不智的,占用了太多的数字而且不能的分。

5、按要点采分。

要点是指关键词、新的主题词。

有说到某关键词才能给某点分、更多地呈现关键词是得分的关键。

6、避免超级抽象概括:

例如:“本文说明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以及其创意。”就是超级抽象概括,是不能得分的。

7、整合的技巧:(体现实在的要点)

科学发展观的创意体现在它把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统一起来了。

24

8、要点重于逻辑:

要点体现在适当的逻辑中,纵向、横向分析等。 实在不行罗列要点。

例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二是……; 三是…… 第三节 申论对策

对策的本质要求:针对性、可行性。

一、 对策的总体形式:

1、 对策的基本结构;

A. 对策的铺垫(总还是要有的); B. 对策的主体(最重要);

C. 对策的总结(可有可无,根据字数灵活处理)。

2、 铺垫的写法(三要素:问题、角色、原则)。

A.针对电动车的大量出现而引发的争议,作为市政府工作人员,本着以人为本,方便百姓的原则,提出以下几个方案:

B. 针对的问题必不可少,其他可长可短,可有可无,灵活应对。 C. 一定要灵活应对,不能死套句式,陷入僵化。

二、 对策的针对性: 是对对策最重要的本质理解之一。

1、 针对性的本质含义: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强调不能主观空发对策。

25 A. 问题——原因分析(材料已经给定前两项)——对策; B. 问题(材料只给定了第一项)——原因分析——对策。 对策的针对性示例一(电动自行车): (1)没有正规培训:加强电动车驾驶培训;

(2)电池污染、质量问题多:出台规定,对电池的废弃和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加强监管;

(3)标准滞后:制定新的标准; (4)法律冲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5)安全问题:借鉴汽车行业经验,引入强制保险等机制。 对策的针对性示例二(社会救助): (1)加大投入;

(2)进一步做好低保制度建设来解决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和五保供养问题;

(3)建立健全法规和秩序;

(4)对救助资金的审批和使用加强监管,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5)建立健全救助体系,包括司法、教育、医疗、流浪人员等方面; (6)建立互助基金,解决特殊主体的救助问题。

备注:要求不少于5个对策,一般写6个就可以了。不能超过7个,超过7个的要整合。

三、 对策的逻辑性: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来解决问题。 逻辑顺序:

1、紧急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2、宏观——微观;

3、直接——间接——根本;

26

4、眼前的——长远的。

最常采用的思路: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执行层面——监管层面——观念层面。

练习:对上述的对策进行重新排序(略)。 举例:重庆家乐福的踩踏事件: 第

一、 成立领导小组; 第

二、 积极施救; 第

三、 处理善后事宜;

第四、 调查事故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违法事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 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以上措施的特点:按照紧急重要程度排序。

四、 对策的操作性(切实可行)(如何完善对策)

1、每条具体对策的基本形式; A.顺承式:三个要素。

对策制定或者执行主体(相关部门)

+ 具体操作

+ 作用、效果和意义

B.总分式:总概对策+顺承式(这种方式比较易被阅卷人接受,获得),例如:

第二、加强培训。相关交通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使其具备守规上路行驶的条件,保障电动车行使的安全。

2、如何完善?

A.结合背景材料(提供的细节信息);

27 B.结合自己的主观背景知识。 例如:电动自行车的例子。

第一、 完善法律法规。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应修改或调整地方性的法规,使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形成上下统一的法律体系。使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真正有法可依。

第二、 制定新的标准。相关行业组织应制定符合形势发展的新的行业标准。尤其是在速度、重量、宽度等方面适合消费者需求,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 加强培训。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电动车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的培训。使其树立守法上路的观念,保障电动车的行驶安全。

第四、 加强监管。环保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对电池的流转和回收加强监管;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对电动自行车的三包服务方面,尤其是质保时间、退货时间、保修时间做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五、 可以借鉴的对策。

1、 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 加强制度建设。(宏观:体制、体系;微观:制度、机制) 问责制度、政绩考核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制度、综合调处机制

3、 加强领导重视(成立领导机构)。

4、 强化责任,强化落实。

5、 加大投入。

6、 执行、执法(执法不严——加大执法力度;暴力执法——倡导文明执法;执法方式——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捆绑式执法;违法要惩

28 处;对于涉及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等。)

7、 加强监管: △监督:

政府(广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狭义:行政机关。) 监督包括内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纪委监督>和外部监督(群众、新闻<舆论>)。 △监管:

事前(审批监管)、事中(过程监管)、事后监督(效果、结果监管)

8、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加强培训)。 途径:网络、平面(报纸)、广播、电视; 形式:专访、报道、新闻、动漫画; 概念: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教育。

9、 加强利益协调与协作。

10、引入竞争机制;

11、进行科技创新。

六、注意的问题。

1、对策的数量,4-6条,不要超过六条,不要少于4条;

2、多于6条-合并;少于4条,拆分、扩充;

3、对策要有平衡性(字数大体相当);

4、对策的分条与分段(300以下分条不分段,300字以上分条分段)。

5、对策的重点是操作性。一般不写原因。

6、如果写原因,也是属于操作性的,简短表述。(例如:第

二、制定新的标准。由于旧的标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相关行业协会

29 应制定……。)

7、如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则必须分析原因。

A.分析一条原因提出一条对策;

B.总体分析原因,总体提出对策。

8、角色对对策没有影响,一律从政府角度出发提出对策。

9、对策、建议、方案无本质区别,核心就是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 案例: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

概括主要问题的三种思路:现象、原因、本质分析;罗列法;围绕主要问题展开。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方忽略了环境与文化保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要求三个以上对策,一般只写4点就可以了,写多了就太简单,没有可行性。对于问题,应该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而非仅仅是找资料中的微观对策。 例如,可以对策如下:

第一、 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保护自然环境、弘扬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机制,杜绝地方政府牺牲地方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 结合当地情况,借鉴成功经验,发挥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创立既保护环境和文化,又能发展经济的发展方式。 第

四、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民众保护环境和文化的意识。

30

七、概括、对策的有效性分析(0

5、06年考过)。

1、会倒扣分。

选出罗列出来的对策中的不正确对策,并说明原因。如将对的对策说成不对,一般要倒扣2-4分。因此,拿不准的不要去选并评价。中央的一般是2个,最多3个不正确;地方一般是4个。

2、形式上分三部分:

A. 判断。哪项不对。A不对。

B. 指出。该项什么地方不对。(实体的或者抽象的,抽象性的比较难,例如挪用资金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投入,而是权力的监管。) C. 为什么?

3、 错误的可能性: A. 主体错误; B. 绝对化;

C. 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有问题。

八、对策的评价(所谓“答复”题型): 概括的本质要求:客观性; 对策的本质要求:针对性、可行性;

文章的本质要求:结合材料有目的有意图的论述。 怒江水电站建设争议一例:

A. 答复意见没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B. 总体上不具体,太原则,没有实际可行性;

第四节 申论中的分析

31

一、概念分析:

分析的本质:结合材料,有目的的一种抽象概括。

1、 内涵:是什么。

2、 外延:包括什么。

3、 材料中提到的其他方面(作用、目的和意义): 例子:网络募捐例第一题。

二、关系分析: A和B的关系。 结构:

1、A是什么?

2、B是什么?

3、总体来讲A和B的总体关系是什么。

A对B是什么关系?B对A是什么关系?

4、常用词汇:密不可分、内在统一;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内在统一的(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关系。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和谐。

32

三、标题分析:

结构:主题词 + 核心思想

把握材料;新的主题词;核心思想。

现在的材料一般都会在材料中提示主题词和核心思想,不需要高度抽象概括。

例子:加强食品安全应将责任落到实处;标本兼治保障生产安全。

四、其他分析(焦点分析):

焦点:双方讨论的关键点;斗争的关键点。 对焦点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对立)的观点。 死刑是不是最严厉的刑罚;

感恩是必要的;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感恩才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五、概括的评价

1、倒扣分;根据分值(一般是1对3错或者2对2错。)

2、形式(参考对策有效性分析);

3、错误的情况;

A、基本面错误(直接比较发现错误;逻辑错误如绝对化、偷换概念、违反因果、限定的有无。)

B、深层次错误。分析材料内容提升得出。 第五节 申论文章

一、了解申论文章的特点(四大特点):

1、申论文章(VS)高考议论文;

高考:要求思维发散,可以从原因、意义、作用,怎么解决等多个角

33 度写议论;

申论:绝大多数是要求写“怎么解决”。

因此,无论题目怎么变化,都要掌握申论文章是对策性文章,要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着手。

2、小题的对策和申论文章中的对策如何区别?是否重复? 方法1:从解决角度写文章(解决并非完全只指对策和措施,还包括原则、理念、思路);

例如:第2题,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几点对策(完善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管、宣传教育)第3题,申论,核心主题仍然是解决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科技创新之路。) 方法2:交叉结合(原则和具体措施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其次,要建设“两型”社会;最后,网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方法3:小角度写法。

例如: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转变观念 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 其次,企业要转变观念; 最后,全社会要转变观念。 方法4:翻版。最无奈的方法。 文章的分论点 = 第二题的对策。

例如:第二题中,加强制度建设,重在怎么办?操作性。申论题中应为:为什么 + 怎么办+ 意义。先说明当前的缺陷,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加强。

34

3、小角度是否偏题?

偏题?A. 主题是什么?(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转变观念并没有偏题。)

B. 有没有违背题目(文不对题)?写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不要随意拔高到科学发展观、服务型政府等。

4、写文章时,如何把握自己的主观应用。 ①一种,完全依据材料写文章:一类卷; ②结合材料,结合主观:也可以做到一类卷。

问题需结合材料,解决思路、对策可以结合自己主观,但是这样做是不智的,高风险。强调:结合材料、落到实处。

二、如何写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

1、立意的要求:

社会认知能力、问题的基本判断、材料的主旨、主观相一致。仔细审题,确保不偏题。

2、拟题的基本原则: ①题目即论点;

②题目要明确,但不要求创新;

③题目的结构:主题词+核心思想;主题词+重要意义;最差也要体现主题词。

举例说明:不好的题目——节约型社会之我见,小议、浅谈……,不能直接体现观点。

历届考题:命脉、蓝图、人与自然(命题作文的话,当然不会限定你的观点)。

35 口号、标准不适合作为标题,因为没有主题词:节约一点点,幸福你我他;你节我约,社会和谐;从我做起,人人做起。

勉强还行的例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把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

不错的例子: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从完善法律谈起;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政策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先行;生态文明亟需领导重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3、题目的命题要求: ①以A为题目; ②以A为副标题;

③围绕A这一主题(一般在题目中要包含这一主题词); ④自拟题目。

4、题目的书写要求:

①第一行空四格写标题,副标题一般从主标题下第三个字开始写; ②第二行空两格起正文;

③题目务必简练、想法缩到一行以内,实在不行,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

④题目一般不写逗号,用空格代替,可以有顿号(让世界少一分冷漠□多一份阳光)。

⑤如果没有要求自拟副标题,一般不写。

(二)文章的论点及分论点的支撑: 禁电举措有悖执政新理念:

分论点:禁电有悖民主执政新理念;禁电有悖科学执政新理念;禁电有悖依法执政新理念。

36 禁电举措得不偿失:

首先,禁电损害了中低收入群体利益;其次,禁电阻碍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第三,禁电不利于节约型交通的构建;第四,禁电有悖于形成上下统一的法律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

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 其次,健全社会救助体制; 再次,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或加大投入)。 社会救助重在制度建设:

首先,社会救助要加强低保制度建设; 其次,要加强专项制度建设; (1)教育;(2)司法;(3)医疗。 第三,社会救助,要加强互助制度建设。

(三)论证结构:

1、申论最常用的论证结构:

总体来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第一段;

分析问题:二段(基本分析作为第二段<原因、影响、意义等>;换不同层面分析,在某种高度分析,强调重要性作为第三段); 解决问题:三到四段。(首先;其次;再次。) 例如:

政府作为不能一禁了之:

第一段:电动车好,好,好,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却出台规范性文件禁

37 止,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

第二段:这种政府作为损害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妨碍了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保型交通工具的推广,不利于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

第三段:结合构建服务性政府来谈,这种做法是不应当的。 第四段: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主要解释如何完善法律法规); 第五段:其次,建立新的标准; 第六段:最后,加强监管; 第七段:总结,结尾。

2、并列式: 第一段:提出问题; 第二段:简要分析;

第三段:A1分论点(厚重:加入分析、操作、意义和作用); 第四段:A2分论点; 第五段:A3分论点; 第六段:结论、结尾。

3、递进式(对比)。

A→B→C,C最接近中心论点。 例如: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文化发展 第一段:提出问题(矛盾); 第二段:总体上简要分析; 第三段: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发展; 第四段: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

38 第五段:总体上来讲,离不开环境文化的共同发展。 第六段:简单总结观点且结尾。 灵活是关键。

(四)分论点的论证: 例如:

(1)首先,加强低保制度建设。(200-300字) ① 描述现状(重点来描述问题1-2句);

② 分析影响、危害(直接—基本面1-2句、间接—理论面2-3句); ③ 政府的作为——切实措施解决。(2-4句) ④ 意义、作用:1-2句。 (2)首先,加强低保制度建设: ① 强调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2句 ② 如何加强低保制度建设;4句 ③ 作用意义。1句

(五)开头(大开头的概念):

1、结构:

第一种:辩证性提出;分析相关因素;从某个高度来论述重要性。 第二种:辩证性提出;简要分析。

2、辩证性的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

目的:铺垫→点题。

4、注意 点题。

5、注意 语言要简练。 例子:社会救助关键在制度

39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实现的最低目标。但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方面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救助水平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结合材料,辩证性分析。)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社会救助的问题虽与法律法规、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但根本上的原因是制度缺失造成的。低保制度不完善,司法、医疗等专项制度不健全,互助救助未启动,这一切要求我们发挥制度的稳定性与刚性优势,完善各项制度,促进社会救助快速发展。

(六)结尾

基本结构:总结观点 + 强调意义 + 铺垫重要性 例子:社会救助,关键在制度。

社会救助关乎着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保障的基石。所以我们必须完善低保、专项、互助等制度,促进社会救助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保障全面实现,为小康社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

(七)语言 总结:

① 好好地消化吸收; ② 申论书仔细读; ③ 练习写30篇申论文章; ④ 记忆、背诵标准表述; ⑤ 阅读、分析热点。

40

第三篇:申论热点问题

一、社会管理

(一)典型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

1、道路交通管理

停车和行路难、公路收费、运输超载整治、养路费改燃油税、酒驾 住房难(土地房屋征用、补偿、房价调控对策) 警惕“陈化粮”背后的陈化(民工、部分学生吃的多数是陈化粮)、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奶粉、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体系要“大修”

城市垃圾处理、公厕设置和管理、殡葬暴利现象、水价改革思考、户籍改革反映的问题 医院收费和看病难(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爱滋病蔓延、婚检、违反药品广告、药品价格虚高(政府招标采购,医药分离)、一次性医疗用品问题

主题: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实质、解决的意义。

对策:制度、落实、监督、加强管理、教育及法律法规对责任人的严惩。 议论文:现状及评价、原因、趋势、对策、总结。 总结原因、后果影响、目标准则、方案措施、总结。

2、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和责任追究(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职业病防治、问题农药与无公害质量安全体系、水利设施谁来维护、无偿献血和安全、氧气泄露的背后、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3、特定群体的犯罪

青少年问题、毒品犯罪问题、流动人口、高科技犯罪(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向网上“红灯区”亮红灯)

主题:特定群体、特殊意义、政府作用 对策:

(1)加强管理;思想教育:法制意识方面、道德伦理方面。 (2)齐抓共管,多重力量协调发挥合力及监督。等等

议论文:意义、现状分析、特定分析及趋势、对策的总结。

4、法律纠纷、违法现象

传销骗局调查、禁赌风暴、噪声扰民、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的保护、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纠纷、“恶人治村”的深层原因、毁林事件的背后、土地利用和管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处理和防范

1、自然灾害造成:地震、台风、海啸

2、工业技术造成危机:化工原料泄漏事故

3、社会环境引起的危机:非典、禽流感等疾病

4、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能源、资源、污染、异常现象(洪水、暖冬、干旱)、电力供应不足、环境保护、城市小环境污染、环境与产业发展、十年治淮一场空、分类拉圾路有多远、垃圾食品产业链的形成、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卫生事件、资源安全问题与节能减排

主题:问题的重要影响,人为的原因,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对策:

议论文:人类的生存发展基础,影响的重要性,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对策和加强管理控制。总结

主题:事件的性质

公共危机的影响和破坏性,因此需要加强危机管理。

对策:对策总结,危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意外性,所以我们要树立时刻防范、时刻警惕的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力争在第一时间内高效的迅速的处理问题。

议论文:判断事件的性质,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点、决策程序和原则。

三、科学发展

1、我省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如何发展

汽车业、邮政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家电及IT产业 概括主题:从危机、机遇、发展方面入手

对策:

A、资源整合重组,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B、科技研究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议论文:略

2、传统发展一直比较薄弱的产业:农业、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农民增收

概括主题:从比较薄弱(小康社会的基础)发展及现状、地位和作用方面加强。

3、新兴产业发展

物流产业兴起、体育产业(足协与俱乐部关系)的发展、“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品牌战略、活拔绒事件

4、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人类基因组计划、安乐死、农业新技术、转基因食品、信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新材料、新能源、克隆技术等与人类发展(安全性)、垃圾短信、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主题:科技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政府如何发挥科技作用、消除不利影响。 对策:基本方针、发展计划、创新体系、人才资源、教育兴国,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强科技管理。

议论文:科技的作用,发展趋势,我国振兴科技的基本战略、方针、计划、评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

5、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

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信用警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教育问题

教育评估、家庭教育、志愿者教育计划、志愿服务、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从理想化到制度化)、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和信仰问题)、义务教育和学生流失、金融危机下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7、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8、建设和谐社会

9、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节俭)

10、文化发展

洋文化、传统文化、新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经济

11、民营经济再发展

12、民族社会发展

四、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问题

1、消除贫困

农业税取消的背后(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

2、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民工欠薪、农民工权益、民工荒(劳动部门警示企业要善待劳工)、民工维权、失地农民出路问题

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公共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一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效地稳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地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

正视下岗失业现象(农村救助任重道远) 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电话座机费)

3、教育公平

高校收费和特困生、就学难、高考公平与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论按“综合素质得分”高低决定座位的全新排座方法、大学生消费、中小学生豪华课本

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五、政府行政和服务质量

1、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依法行政即行政行为合法性(暴力拆迁—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政府采购与腐败、行政许可、知识产权保护、统计数据水分有多大、考场不是市场、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交通法规、见义勇为、打假之难、短视的“家庭养老”法规

主题:问题的意义影响,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通过监督将其实现,存在问题(现状)。

对策:监督制约、教育伦理、追究行政责任、管理、沟通、落实法律规章制度

2、行政管理

行政成本、会务(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公车货币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电子政务、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信息公开

3、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

谈服务型政府构建、权力参与市场、行政乱收费

4、政府责任制 引咎辞职

5、反腐败

审计风暴之后的中国决心、国企犯罪重灾区、土地腐败

6、新时期政绩观和行政评价

形象工程问题、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听证会现象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第四篇:申论热点

申论热点:公车治理

【背景材料】

近日,有消息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名师解析】

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臵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姓"公"不姓"私"的公车,首先从公车使用的标准上,就要有公众的参与、决策。什么人可以配臵什么级别的车,各地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但恕我直言,这些标准都是使用公车的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标准如何确定也没有向公众说明理由,在使用公车上,更是公私不分。

公车要姓"公",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公车消费的预算上要向公众及其代表公开,要经过代表审议,受到公众的监督。现在,每年提交给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笼统的项目,根本看不出"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对于"公车消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解释说,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臵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细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正因为如此,公众连公车的数量都是一头雾水。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并且,当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如果公车数量都很敏感,公车焉能姓"公"呢?

最后,姓"公"的公车,用途只能是公用,如果公车私用,那就是贪污,必须接受刑事处罚。1995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仅仅因为用公车接送过妻子,就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6个月监禁。而我们的公车私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有几个受到那怕是纪律处分?所以,要让公车回归姓"公",就必须要用刑事手段来严厉惩处。

要治理公车,让纸面上的规定得到落实,就需要制度"给力",这个"给力"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日常的监督以及事后的惩戒上来,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主人,公车才姓"公"不姓"私"。

热点时评:以群众利益为本,将改革进行到底

普通群众关注全国两会,不仅是因为两会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未来发展的风向标,而且人们更希望看到全局性的部署与改

1 革,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造福所有百姓。媒体针对两会的调查显示,房价、物价、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话题最受群众关注,印证了这一点。

客观地说,一些民生问题是两会上的“常客”。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首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我国的改革总体上也秉承着渐进式的方略,渐进的目标是积跬步至千里。具体则是,通过稳健的政策调整,尽可能减少改革阻力;通过以时间换取空间,确保社会发展的稳步向前。各项改革从渐变到巨变,需要时间。

比如房价问题,自前年实施“史上最严调控”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已全部持平或下降,房价拐点的出现已成为共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作为缓解群众住房难、控制房价的辅助措施之一,去年我国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改房1000万套,已建成的住房使上千万住房困难居民解困。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开工量在700万套以上,可以预期的是,更多群众将因此受益。

再看社保变革,到2011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至于养老保险,今年将做到制度全覆盖,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参保人数达8亿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标准还不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保从无到有,对许多“无保户”是破天荒的。“先覆盖、后发展”也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社保工作最现实的方略。面对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已实现“七连涨”,并且正在组织实施第八次调整,人们同样有理由期待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提升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还需指出,人们虽然理解渐进式变革的客观需要,但是,当改革越步入深水区,在面对一些核心问题时,越凸显出突破的必要性。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应当看到,有些问题老百姓等不起。最典型的就是涉及生老病死的医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慈善救助、社会力量等等,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与渠道,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以制度缺陷为借口推脱、不作为。

在解决民生难题的过程中,负有参政议政使命与责任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更当切实监督好政府的工作,将在平时关注和调研的各类社会问题反映给行政者,并且以群众利益为导向针对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民生改革呼声甚高的背后,也存在不当得利的既得利益者的拖延与掣肘。社会是多元化的,鼓励畅所欲言的两会不能禁止某些“杂音”。对行政者而言,是要倾听并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但是,决策者更必须牢记且秉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根植于人民之中、得到最广大群众的首肯,政府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才能不断巩固政府的公信力。

申论热点:从良法走向善治

【背景链接】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8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离“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尽管法治政府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准表达】

[权威引述]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所有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温家宝总理)

[原因]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的社会矛盾突出,呼唤依法治理,使人民生活更加有序、和谐;一些地方政府尚存在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措施]

第一,坚持群众参与,科学决策。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因此切实反应民生诉求、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才能形成科学、实用、有效的政策,引入由专家、政府、群众三方合力参与的决策评估机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政策真正服务于民。

第二,加大程序制约,规范执法。加强制度规范,保证程序制约,用程序压缩权利滥用的空间,让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才能切实保护公民权利。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力求长效。依法行政是为民服务的过程,一方面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行政工作的标尺,把评判执法质量优劣的尺子交给群众;另一方面,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凡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严肃追究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背景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建议,借鉴意大利刑法把公款吃喝玩乐定为贪污罪,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 3 围,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公款消费应如何遏制,也成为本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热点评论】

一、进步意义

“公款吃喝入刑“,理论上看,反腐败作用巨大,因为奢侈行为往往成为腐败的直接诱因。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对公款吃喝有明确的规定,但是 但在执行过程中,党纪、政纪处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这就导致条例本身缺乏威慑力和约束性。而《刑法》则是一把利刃,说小了,一针见血,说大了,刀起头落。

犯罪成本低,一直被视为反腐不力的诟病。目前由于对公款吃喝这种大肆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没有从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已经形成了公开化和“合法化”的局面。国家对公款吃喝的治理失之于软,虽然国家有相关的制约机制,但是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所以从没有官员因公款吃喝而被辞退或者接受更严厉制裁的情况。这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而是干部队伍的素质蜕变和相关监管制度缺失的体现。所以,“公款吃喝入刑”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又一利器。

二、实现途径

要想让刑法入刑起到实质性作用,还必须让其具有可操作性。而对于公款吃喝问题国家或地方也曾经出台不少措施进行治理,均收效甚微,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法律做后盾,另一方面是由于措施过于宽泛不好落实,或者措施过于一刀切导致落实难。

综合以往经验教训,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公款吃喝入刑”制定好配套机制:

第一,取消预算外资金,清空公款消费的小金库。

公款消费控制不住,关键是没控制预算外资金。很多预算外资金多而管理混乱。应推行改革,将所有开支纳入预算,年初申报。废除领导“一支笔”,所有开支纳入办公会集体决策。只有资金全部进预算才能更好的监督和审核,才能从源头杜绝公款吃喝。

第二,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监督的阳光晒干财务“水分”。

相对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我国公款吃喝可以在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一些领导认定“接待无小事”,逐渐形成了“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要吃”的接待体制。而且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所以,必须推行信息公开,规范公款接待行为。具体来说,要定期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程序和会签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超标治理。同样公款吃喝也应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公务接待费用和费用报销环节透明,接受检验和监督。

第三,治理假账,让超额浪费现象无处遁形。

政府部门中很大一部分“三公消费”不通过机关财务走账,而由下属事业单位来承担。领导请客,下属单位买单。而且,事业单位还

4 可以办公司,逃脱监督。真正机关的账上是查不出问题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直言“公款吃喝的费用都是通过做假账解决”。所以必须对假账进行严格治理,否则即便“公款吃喝入刑”也会由于查不出问题而被束架空。

第四,将奢侈品列为公款吃请的禁区。

公务吃请应有一定之规,对于吃请的食品应列出奢侈品禁区,让高消费从公务餐桌退出。比如: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就是个立竿见影的措施,仅这一个措施一年就能给财政节省可观的资金。

综上所述,多年来整治公款吃喝不力,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财务制度漏洞、监督不力、审计跟不上等等。当前我们要做的,是下好一盘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项制度或者法律的出台,必须有严谨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才能让制度和法律落到实处。

虽然“公款吃喝入刑”后的操作难度较大,而且还面临界定和取证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可犹豫存在瑕疵、不好执行而放弃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改革,所以,我们的党和政府应体现出足够的决心,让“公款吃喝”与贪污罪、渎职罪一起接受刑法的严厉制裁。

热点时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不动摇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吴邦国委员长表示,要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体现。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大国,能够保持政局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能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关键就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特色,充分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我们已经成为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的大国,仍然在继续进步,民族复兴之路日渐宽阔。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仍在深刻影响世界局势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方向,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存在,才有利

5 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从我国多民族的现状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以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是宽广的、有效的,也是适应国情、契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委员长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止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前进。制度探索和制度创新使得我们的改革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未来也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继往开来,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诗篇继续书写传奇!

申论热点:教育投入首破GDP4%

【背景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财政部2012年预算报告中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将达2.2万亿元,首次突破GDP4%,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振兴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标准表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教育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 6 要求,群众新的期盼,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四是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五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新的起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热点时评: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申论热点:“强迫农民工劳动案”调查

近日,哈尔滨警方打掉两个侵害农民工、无家可归人员的恶势力团伙,解救出18名受害人,8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出租车司机凌晨报警

2月17日凌晨3时许,哈尔滨市出租车司机姜某向110报案称,他在驾车经过道里区乡政街一家银行时,发现ATM机室内4名民工模样的人正被3个手持木棒、尖刀的人往车上拽。其中有一人不肯上车,当即被两个手持木棒和尖刀的人打倒,另一人趁机逃跑,两人被强行拽到面包车上拉走。

哈尔滨市道里公安分局接到指令后,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处臵。道里区刑侦二大队大案中队中队长李宏声告诉记者,侦查员通过调取银行及沿途监控录像,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驾驶的长安面包车,并根据“天眼”追踪和大量走访调查工作最终确定,涉案犯罪嫌疑人为董安生、卢凤忠、董凤彬、郭继亮。2月19日,警方将其中三人抓获,解救出5名被害人。在警方威慑力和规劝下,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郭继亮投案自首。

在对董安生等犯罪嫌疑人的审讯中,警方又获取了另一个涉嫌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犯罪团伙的线索。专案组民警顺藤摸瓜,在道外区两个平房里,将涉嫌非法拘禁、强迫劳动的犯罪嫌疑人贾慧纯等人抓获,成功解救出被害人13名。李宏声说,这两个恶势力团伙的侵害对象,主要是农民工、社会流浪人员,这样的案件在哈尔滨市很少发生。

利益驱动下的血汗压榨

警方调查认为,这两起涉嫌非法拘禁、强迫无家可归人员和农民工劳动并对其故意伤害的案件,是一种新型犯罪模式。犯罪嫌疑人以骗取、强迫乃至威逼、殴打等非法手段,将无家可归人员和农民工关

8 在不同地点,承诺每人每天给100元左右的工资,但实际上只要求干活,从来不给报酬。如果谁想逃出去,就可能遭到毒打。恶势力团伙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看守所,记者见到了犯罪嫌疑人董安生,他说:“我以前也是农民工,打工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招工的老板让我们去干活,结果到了一个大院干了3天,一分钱没给。”

从自己被骗如何转变为胁迫他人?董安生说:“就是想挣点钱。”据了解,董安生等人胁迫的多是农民工,或者是在火车站、自助银行等处骗来的流浪人员,主要做力工。正常一个劳动力每天工资100元左右,但董安生骗来的工人只有80元,其中40元供农民工吃、住,剩下40元被董安生揣进腰包。

受害人杨俊友接受警方询问时说,他1月13日在一家游戏厅玩游戏,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大纯”的人,当时承诺到啤酒厂搬箱子,每天100元管吃住。杨俊友到了以后发现活太累,想走,结果遭到拳打脚踢。杨俊友无奈之下答应干两天,这期间干活、休息都有人看着,而且直到最后也没拿到工钱。

道里区公安分局刑侦二大队案件审理中队侦查员孙亚明告诉记者,被害人居住的条件很差,被解救时,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了13个人。犯罪嫌疑人虽然承诺工资日结,但实际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付,很多农民工干了好多天,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上,最后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才返回家乡。

警惕“高薪陷阱”

办案的侦查员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诱骗农民工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在火车站等农民工聚集区,主动与农民工搭讪。“别人家给多少,我们能多给50元,活还不累。”高薪诱惑下,很多农民工在没签合同、没通过正规渠道的情况下,被犯罪嫌疑人骗走。

侦查员孙亚明说,一旦被骗至居住地,农民工就被看管起来,有些人工作三五天后想走,犯罪嫌疑人就采取殴打、恐吓等非法手段。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农民工觉得即使没有承诺的高工资,打五折也有不少钱,如果走了,就一分钱也得不到,于是有人“不忍心走”,还有的农民工竟被犯罪嫌疑人发展成“小队长”,自己不用干活,只负责看着新来的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李宏声认为,这两起案件也暴露出农民工、社会流浪人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差等问题,有些农民工务工时轻信他人宣传、不通过正规劳务市场、不签正规合同。有些农民工遇到招工方打骂、拖欠工资等情况,也“自认倒霉”,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未能及时报警。

警方提示,农民工在就业时,要对招工者的高薪宣传保持警惕,应通过正规机构、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及时报警。

热点时评:焕发亿万民众的道德热情

在北京,年轻人踊跃报名注册“学雷锋志愿者”;在长沙,“这是我应该做的”成为流行语;在抚顺,学雷锋小组就有4万多个……近日,遍及神州大地的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熔铸于时代脉搏、播洒在公众心田。

雷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座精神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落实,必然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激发人民中间蕴藏的道德热情,焕发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当前的中国,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这让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也让人们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在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疑虑中,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的社会,有这样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应主动正视、积极引导。

在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雷锋的名字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对于社会而言,这个普通的士兵呈现出一种“精神原型”,以其体现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为核心,可以构筑起我们社会的精神天际线;对于个人,这个年轻生命激发了一种“道德动力”,在他确立的坐标系下,我们能校准心灵的航向,向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出发。

实际上,我们的道德热情从未消减,雷锋的召唤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从繁华城市走入大山深处,用知识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徐本禹;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艰难中自强,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草原医生王万青高原行医40年……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正是他们可赞的善良、可敬的坚持和可贵的行动,焕发出照亮心灵的光亮,在我们的时代赓续雷锋奏响的乐章。

涵养良好道德风尚,有赖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正如雷锋一样,可能只是给带小孩的乘客找个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每一次日常的抉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伟大的灵魂。蕴藏于内、发散于外,无论是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精神需求,也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当“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当“学雷锋”这个群众性活动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绘就我们时代恢弘的精神画卷。

申论热点: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臵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

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热点时评:“空心化”农村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的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

照片反映的劳动力流失后农村空心化现象,近日为15名两院院士所关注。他们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种地的局面。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忧心忡忡: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

这不是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升级版,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而据统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38.1%。“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

应该说,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对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从另一方面看,农民“洗脚进城”也是用脚投票,是市场配臵资源的必然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年到1975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农村的照片隐藏着很大的挑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95%。

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农民与农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然而在调查中,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时,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来,进而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几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样需要双向着力。一方面,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我们一向视之为根本。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九年锁定“三农”问题。“三农”领域既需面对积累下的老问题,也需解决时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远。或许,农村劳动力问题正可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三农”问题解决,让田野更加充满生机。

第五篇:申论热点

一篇曾经在国考中获得88分的高分申论范文 【华图 - 公务员考试试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近年来,全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规模上千人的占较大比重。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

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农民抗争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和实现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失地或受环境污染的农民要求维护权益成了中心议题;工人抗争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要求发放足额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农民工要求发放欠发的工资,下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国企的工人要求保护国家财产不能流失等。

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

群体性事件大多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出现激化现象,对抗程度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出于“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极端或违法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围攻冲击基层党政机关、阻断交通、扣押人质,个别地方发生破坏公共设施、打砸乡镇政府和县政府的局部骚乱。有的甚至采取自焚、自杀等过激行为。

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有组织的,而且开始出现跨区域、跨行业串联声援的倾向。尤其是那些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事先都经过周密策划,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虽然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因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但有些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色彩日渐明显,有的带有政治目的。

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常采取不合法的方式,合理要求与不合法行动、无理要求与非法行动相互交织,多数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混在一起。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也插手群体性事件制造事端。如果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二)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1.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

群体性事件一般具有人员聚集性、目标一致性、形式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特别是我国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和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级干部和参加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人员都应该掌握其规律和主要特点,以便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是主体具有多元性。过去群体性事件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债务等类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群体性事件涉及面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退耕还林、用水用电、村务管理、劳资纠纷、企业转制、军转干部、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矿山开采、涉法涉诉等,诉求涉及诸多方面,同时,参与的主体也没有固定性。

二是成因具有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焦点和成因十分复杂,不但有民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同时涉及治安、行政、企业等,有时还跨地区、跨行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成因有历史原因,有政策原因,有利益原因,有宗族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

三是手段具有对抗性。以往的群众上访,情绪比较温和,多数只在本企业、本系统、本地方反映情况或静坐等。当前群体性事件动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突袭上访,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时间短,重大节庆、敏感时期往往会增多,处理不当,极易激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2.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不透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有着十分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处于变革过程中各种现实矛盾、社会问题和体制政策缺陷的综合反映。 当前,引发多发性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利益碰撞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当前群体性事件多数是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随着体制转轨,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起利益分配冲突,而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些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之显现;一些人采取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危害群众利益和安全,突出的如非法集资、合同欺诈、私挖滥采、制假售假等等。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及时解决,希望通过信访来表达利益诉求和改变自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二是部分基层组织化解矛盾能力弱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根据平时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来自基层。基层组织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有效发挥作用,能起到“稳定器”和“安全阀”的作用。但部分基层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政权建设,加上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上交矛盾、迁就照顾,驾驭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弱,致使一些本该在当地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群众怀疑“软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硬方法”闹访表达诉求。有些乡镇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不能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没有及时关心群众的疾苦,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导致矛盾扩大或激化。

三是信访渠道不畅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间接原因。基于体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和建立科学的程序,迅速处理信访事项,未能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四是部分群众的“闹访”心理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部分群众在反映利益诉求时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以违法上访等方式给党和政府施压,完全不顾及其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3.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看,也暴露出不足,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情报信息收集网络不建全,缺乏灵敏、高效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综治维稳机构和公安机关缺乏一套灵敏、高效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对超前性、行动性、动态性、有实用价值的情报信息收集不多,有时难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有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能力低。平时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现深层次的矛盾纠纷,对有重大隐患的群体性事件苗头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导致错失最佳的处置时机。

三是处置预案不完善。有的部门制定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预案不切实际,措施针对性不强,发现重大不稳定隐患,往往手忙脚乱,一时无法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口,致使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事态发展。

(一)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从源头防止群体性事件

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解决经济基础问题。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关系引起的利益矛盾,还是政治理念、民族差别或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原因。倘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了,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回旋余地就必然会更大。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稳定就有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为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亏损企业、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努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要改进和加强以“联、帮、促”为主的多种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带动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共谋发展;要采取“路教”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农村宣传,促农业发展,帮农民致富,为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二是减轻群众负担,关注民生问题。近些年农村发生的一些矛盾,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寻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取少予”和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的。决策者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政绩观,不能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只顾眼前的虚假繁荣,去牺牲老百姓的利益。而要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量力而行,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同时,社会福利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不能超载也不能人为压低,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在为发展付出代价的同时,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调动和维系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要健全社会救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要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社会安全网,实现社会公平。要完善“低保”,建立医疗、教育救助制度。对那些通过自身劳动仍不能解决生活温饱者,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困难家庭在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重大事故和灾情等方面的救助。比如,要用减免学杂费和恢复人民助学金的办法,实行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同时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升,适时调整低保标准的机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处理群体性事件

一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要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减少民主欠缺带来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健全与完善村务公开制度。通过地方立法限定村委领导权力行使的范围,并将应公开的村务内容设定为村委领导被罢免的具体条件,以及建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促使村委会领导将村务公开视为特定责任,全面促进村务公开,并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对村委会的监督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委、基层政府和村党组织对基层民主选举的监督内容和形式,排除家族势力对选举的干预、影响与控制,防止因选举不公正而产生社会冲突。

二是完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使社会矛盾的处理和解决有法可依,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关键要从法律层次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相关机关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运行机制等,要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乱纪的惩戒作出法律的规定。特别要抓紧制定群体性事件处理的专门法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使之出台。同时,要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规章规定,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给以修订和废除。比如,2007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专门指导性文件,对检察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提出具体意见。其中包括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等。

三是规范政府的执法行为。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这一重要手段,在处理干群矛盾中,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依法行政,少犯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程序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因此,对政府而言,应当大力提升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学会按法律办事,学会按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冲突。同时,要加大对党政干部违法行业的惩罚力度,对于因侵害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等原因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比如,在公务员法、政府采购法中规定,加大对于过激行为、违法行政进行处罚,使党的干部自觉依法行政。

(三)健全防范和处理机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

一是构筑有效的防范机制。首先要把防范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的责任制,建立重大群体性事件限期化解制度;其次要把防范重心下移,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居委会、村委会三级矛盾纠纷调节防范工作网络;再次要把防范时间延伸,重大活动、重要时期要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当前,必须把重点时期的防范化解工作延伸为经常性的工作,做到关键时期重点抓,平常期间经常抓,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察觉并解决一些倾向性的闹事苗头,防止矛盾的聚积和扩大。比如,许昌县建立了“1+4+1”的处理涉检信访问题工作新模式,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以检察院信访接待站、派出所、基层法庭、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村两委协助配合,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信访联络机制,实行定期下访,敞开接访,主动约访,实现涉检信访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源头上防范处理涉检信访问题。

二是逐步完善社会宣泄机制。一般说来,群体性事件在其发生的初期,还只表现为一种隐性的、个别的状态。然而如果缺乏排放和宣泄的渠道,隐性的、个别的不满情绪就会积聚成大量的、集中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 有必要完善疏通不满情绪、排放冲突因素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有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通道,给社会成员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发泄不满的场所。诸如领导接待来访,与群众对话,民主议政,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形式,让群众能畅所欲言, 使不满情绪通过经常的、小规模的交锋,得以逐步缓解, 不至于因不断积聚而产生激烈冲突。为健全这样一种体制,必须正确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不能把稳定理解为压制群众的不满情绪和行为,不给群众以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比如,建立信访情报交流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对本部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建立协助接访制度,群体性事 件涉及相关部门管辖范围的,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派人共同解决处理;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信访工作的特点、成因、预防对策和处理方法等,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各部门应把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予以化解,切实摒弃互相推诿、扯皮的不良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制定和优化工作预案,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法律保障、指挥协调、警力调配、通讯网络、后勤保障、处置措施和程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方面,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备规范、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革新思维

刚刚过去的2008年无疑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年,从6月贵州省的“瓮安事件”、7月云南的“胶农事件”到11月始于重庆“的哥”罢运而出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再到甘肃的“陇南事件”„„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体性事件以极端的表现形式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面对多发的群体事件,政府该如何处置?众所周知,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些基层政府继续沿用过去习惯的简单定性、模糊定性的思维,许多群体性事件不是在一种公平、及时、宽容的状态下得到处置,而是在一种简单、固化、迟滞乃至粗暴的方式下得到处置,结果不仅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反而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酿成悲剧。因此,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需要革新思维。

一、群众利益漠视不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突然爆发出来,实乃多年矛盾蓄积而致。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导火线不同,但其中深层次原因大体相同:无不是由一些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极少数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冷淡麻木造成的。如果一个地方群众存在许多积怨,党群干群关系已经比较紧张,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的现实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集中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听不进群众意见、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工作作风。正如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杨锦昆在通报孟连事件处理结果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现在“部分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诉求,听不进群众意见,离群众越来越远”。

二、通过对话与疏导化解矛盾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一些群众无法得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的有效保护。当前在一些地方,很多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很多矛盾也不是已经到了尖锐对立的程度,大部分问题的产生仅仅是因为群众无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社会情绪无法宣泄,官民对话缺位。因此,开辟新的官民对话渠道,保证它的畅通性,非常关键。防止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关键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平等、法制的轨道内解决利益冲突;要把应急能力的建设更多地转化为日常管理能力的加强。去年(2008年)重庆市政府正是采取直接和民间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出租车罢运事件。事件发生3天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邀请重庆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代表进行交流、座谈,听取了出租车行业的诉求和市民代表的意见,不设前提地“把话说开,畅所欲言”。领导要敢于面对群众,善于说服群众,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疏导工作。不能摆架子不见群众,不能和群众斗气,不能派不能答复和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去应付群众,不能派没有经验的干部去处置,不能等群众闹得不可收拾时才硬着头皮去见,不能带着民警“壮胆”去见。另一方面,出面疏导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言行过激或与群众发生正面冲突。

三、理性客观地看待群体事件

少数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就认为一定存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推波助澜,这是不对的。政府不能武断下结论,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当真存在非法肇事者,要坚决依照法律惩办。但很多情况下,一些人只是因为利益受到伤害,情绪反弹特别激烈而已。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并非被所谓“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而是一些人基于“义愤”、“不满”、“不公”等情绪和心理自发聚集到一起。正如研究社会冲突问题的著名专家于峥嵘所指出的那样:参与所谓群体性“骚乱”的人群之中很多人其实与事件的本身根本没有一点利益瓜葛,既不是事件当事人的朋友也非当事人亲戚,大多数人甚至是临时加 入的。因此,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打通公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在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要迅速采取积极行动,主政官员不但要及时将事态稳定下来,更要敢于直接面对群众。

四、信息公开才能止住“谣言”

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出现了问题就“怕”、“包”、“捂”,小事不报告,大事先摆平再报告,可等摆不平被迫报告时,局面往往已经难以收拾,丧失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时机。贵州瓮安事件如此,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同样如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必然助长“谣言”,不明真相的群众由此聚集起来,最终就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如果政府官员在群众中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社会又缺乏具备公信力的非政府权威信用机构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不明真相而又义愤填膺的民众,很可能出现情绪化、过激的行动。与瓮安、孟连事件不同,在重庆罢运事件中,政府的信息公开很及时也很到位。罢运事件在2008年11月3日7时左右爆发,当天下午4点半,重庆市政府便主动邀请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停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即将采取的处置措施。此后,重庆市政府更是连续召开3次这样的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与“的哥”及市民代表的这次座谈还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和新闻网站进行全程直播。大多数矛盾是在时间的迟滞当中发酵的,及时本身就意味着主动。正如“云南孟连”事件发生后,在现场主持处置工作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所言:“谣言止于真相。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的。”

五、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

综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少数基层政府过度依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会不断制造矛盾,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没事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很可能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隐患。国家有关部门前不久颁布实施的《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使用警力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或者违反规定携带、使用武器的,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这一规定直指当前群体性事件中警民冲突的要害。只图简单省事,动不动就派公安武警出面处置,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相反更易导致矛盾激化,所以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命教育心语范文下一篇:审计员的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