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2022-10-22

第一篇: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我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一是民间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

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批私立或民办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本开发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宁愿多花钱,也要上好学校。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投资的概念以被多数家长所接受。家长择校一方面受高考驱动,另一方面也在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在城市和发达的乡村,如今受教育但更要享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普遍的教育需求。公立学校如果抱残守缺,裹足不前,很容易失去“市场的份额”。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策、自主开发,特别有利于公立学校提高其教育品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逐步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面已经提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和合作显得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6.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去,我们总是批判我国的学校“千校一面”,而如今,只要去一些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看看,我们便会感叹那里的“绝”和“独”。

7.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和交流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时的学校不得不主动地与大学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促进大学与中学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另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借鉴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此,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地位对待。

二、我们能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开足、开好校本课程。我们制定了未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开发指南》。(另行上报)

三、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设了专职教师上课,并能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四、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呢?

1、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改下我校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如下新变化: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找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心理性格素质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倾向,更多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收获,进而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五、我们十分重视校本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为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供条件。

六、建立了激励机制,并尽我们可能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多元化、多视觉地建设校本课程。对此,我们将尽我们最大努力给予经费和条件上的保障。

七、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规范的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并根据实施效果、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不断改进。

(一)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20% (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3(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7

(3)课程宗旨的体现

5(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5

课程目标的确立 20%

(1)目标明确、清晰 7

(2)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情感目标 6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

课程内容 40%

(1)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10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1

5(3)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1

5课程评价20%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0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

指导思想 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目标内容 8分

4、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4

5、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4

4 指导过程 24分

6、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8、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3

9、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10、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11、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教师素质 8分

1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13、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14、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全体性 12分

15、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16、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全面性 13分

17、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7

18、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主动性 11分

19、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5

20、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创新性 14分

2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2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等级分数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第二篇: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赂,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政治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二、 西部大开发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 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它必将有力地 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

三、 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 西部大开发作 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四、 西部大开发可以全面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夺取和巩固政权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

五、 西部大开发可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作用, 首先表现在它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

第三篇: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我国西部占了国土三分之二的面积,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区,因而,其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前主席胡锦涛所说,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实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首先,从我国人民生存环境角度看,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过度的垦殖与开发,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开发,把扶贫、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西部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道路。

其次,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留有空间、延续时间。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河川和植被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而且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更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为敏感的地区。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当地无法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解决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开发西部,只有在开发中才能重整山河,才能真正维系西部的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扎扎实实地推进。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任务,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是深远而难以估量的。

第四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姓名:王慧 学号:11041006 班级:11强23 学院:卓培部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它克服了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有利于展现学校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教育的民主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 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我比较赞同张嘉育的观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比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各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还有其他的如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的意图经常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彻过程中发生变化,甚至被严重地歪曲。没一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评价标准实施国家课程,从而导致国家课程的意图发生变化,破坏了货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等。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疾。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地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

2、 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优势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对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对教师而言,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绝大对数教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他们会感到心满意足。当他们运用自己亲自参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使得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由于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也得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教师的职业地位将日益得到承认。

对学生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 对教育产生积极效应

校本课程对教育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往往在实施后数年或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参与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就是政府给予学校自我开发的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而这正是民主的要求。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强调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是的学校不得不与大学主动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大学和中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借鉴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催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47—49页;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7页; 【4】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师大书苑,1999年版,第4页; 【5】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0期

第五篇:中国新能源开发的背景意义

新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近年来,面对传统能源日益供需失衡、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严峻局势,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和能源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力度。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国家发改委从三方面力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指出,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的今天,加强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有效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型能源是我国战略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今后将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示范。第二要加强新能源体系化建设。第三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贾庆林强调: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生物质能源

200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大会上指出,积极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生物质能源,为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生态建设做出贡献。他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到社会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认真履行国际公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提高效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功能,中国正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经济贡献。

中国石油多领域开发利用新能源

公司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2001年正式进入乙醇汽油领域,到2007年培养种植林业生物质能源林,进军林业生物质能源林领域,中国石油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打通了替代能源产业链,从而形成了资源种植、油品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2001年,启动吉林燃料乙醇工程

乙醇俗称酒精,是由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液化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将乙醇进一步脱水为无水乙醇后,再加上适量变性剂(无铅汽油)形成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由于乙醇是一种具有较高辛烷值的含氧化合物,按合适的比例调入汽油中,会提高汽油的辛烷值,降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

合物的排放。因此,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将乙醇作为汽油的调合组分。发展车用乙醇汽油对降低汽车排放污染和进口原油的依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期间,作为国家推广乙醇的单位,公司积极组织建设乙醇汽油生产厂。2001年,公司就承担起了总投资29亿元的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新兴能源的试点、示范工程——吉林6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与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总公司分别以55%、25%、20%的比例共同投资建设,并共同成立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9月22日,吉林燃料乙醇工程正式启动,次年5月全面开工,第一条生产线于2003年9月正式竣工投产。“十五”期间,公司在吉林、山东等9个省市共建成乙醇汽油调配中心88座,改造加油气站5778座,占全国乙醇汽油年销售量的55%。

年,将发展替代能源列入“十一五”资源战略

2006年,公司明确将发展替代能源列入 “十一五”发展战略当中,坚持多元开发,即在重点发展常规油气业务的同时,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关注石油替代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006年起,与国家林业局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生物能源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潜力大,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优势,同时对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7年,公司启动了生物柴油“林—油一体化”项目,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商定2007年在河北、内蒙古、安徽、湖南、四川、陕西等7省(区)共同建设6.8万公顷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决定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与开发、林业碳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启动建设以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示范项目。其后,又与黑龙江、山东、陕西、河南、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分别签署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或备忘录。根据中国石油和四川、云南、山东省签署的生物能源合作协议,计划建设600万亩原料林基地和20万吨生物柴油装置,建成1000万亩原料林基地,建立60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工程,预计2008年投产。

与四川省合作开发生物能源

2006年11月8日,公司与四川省在成都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协议指出,双方将“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60万吨/年甘薯燃料乙醇、10万吨/年麻疯树生物柴油规模”。标志着中国石油与四川省合作开发“绿色油田”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携手国家林业局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

2007年1月12日,公司与国家林业局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这标志着双方共同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双方决定,将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与开发,以及林业碳汇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各自优势,加快“林油一体化”步伐,共同推动

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为国家能源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减缓气候变暖作出贡献。 在云南打造生物能源基地

2006年8月9日至13日,公司联合国家林业局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生物质能源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与云南省就尽快签署生物质能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制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达成了合作意向。2007年3月,公司与云南省政府日前签订了生物质(主要是膏桐)能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公司2008年将在云南投资五百万元开建膏桐种植基地。普遍野生于云南省海拔一千六百米以下低热河谷地区的膏桐树是极具开发前景的生物柴油植物树种,其籽粒含油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不仅是化工、医药的优良原料,更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在每一百升柴油中加入经处理的十到二十升膏桐油,车辆使用几乎不受影响。2007年1月23日,中国首辆使用膏桐生物柴油的汽车在云南试用成功。

在南充建立公司第一个“生物质能源”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2007年11月25日,中国石油第一家“生物质能源”开发生产示范基地落户南炼。总投资近10亿元的6万吨/年“生物柴油”和10万吨/年“燃料乙醇”两大建设项目将分别于2008年底和2009年下半年建设投产。

煤层气开发初具规模

煤层气又称煤层瓦斯,煤层甲烷,它是成煤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热解作用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固岩的自储式天然气体,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它是优质的化工和能源原料。煤层气是热值高、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可以用来发电,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

中国石油拥有煤层气3万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30亿立方米煤层气处理厂,另外还拥有种源煤200亿吨。中国石油建成了最先进的煤层气实验室,拥有三项国际专利技术。2007年,我们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正式签署协议,将合作开发山西煤层气资源。2008年,我国第一个煤层气田将投产,到2020年,中国石油计划煤层气形成15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的管道达到3亿立方米

此外,中国石油还有地热资源,在华北油田开展

了地热油田的先导性实验,取得了突破,开展了地质调查、资源评价。同时,开展太阳能方面的业务。

中国石油新能源开发的规划与思路

开发新能源是我国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提出推进节能降耗工作12项整改措施,倡导优化能源结构。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陆续出台了支持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对促进新能源建设必然带来重要促进作用。

公司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资源勘探程度比较紧,存在重复勘探。二是各个环节原料供应及价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三是新能源需要持续攻关。四是对新能源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五是新能源业务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实现。

但同时,新能源发展与机遇并存。中国石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推进,加快产业化步伐,努力为社会提供更洁净、更安全的能源。目前,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层气、油页岩、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两大类。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石油就在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地热等6个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为大规模开展新能源业务奠定了基础。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石油制定了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即在国家能源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市场和资金优势,积极推进煤层气规模开发,稳步发展生物质能源,努力探索地热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加强油页岩、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推进太阳能、风能和水溶气利用研究,密切跟踪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最新进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规划到2010年,形成新能源生产能力300万吨油当量,煤层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产量占全国的40%,页岩油和油砂油产量占全国的20%,利用地热能节约和替代煤炭占公司上游业务能耗总量的5%。

中国石油确定了发展新能源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大资源的保障力度,加强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的生产,做好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的质量评价。二是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建立新能源技术开发体系,通过引进消化,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对秸秆制乙醇、油页岩等关键技术持续进行攻关,对已有的成熟技术实现规模化集成。三是注重环境

保护,任何新能源的项目都要经过环境评价和节能降耗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环保投入,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四是争取国家支持,努力争取国家和国外各方面的支持,营造新能源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司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动新能源又快又好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团活动总结新闻稿下一篇:食堂管理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