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工程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市政工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日前在中国工程院召开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2019)”。

第一篇:中国市政工程论文

“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

“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爱思唯尔(Elsevier)长期的国际合作出版项目。本项目目前已经实现4种图书的英文翻译及合作出版:《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铁路选线设计》《高速铁路空间线形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本项目旨在向世界传播我国高速铁路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中国铁路软实力,促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输出,提升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其中,《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英文版)于2015年4月出版,是世界上首部系统介绍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制造、施工及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理论与工程实践成果的著作,充分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尖端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该书于2016年9月荣获第十五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2016年11月荣获国家“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重点奖励,2017年2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200种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库,该书越南文版得到2015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该书英文版在全球的销售收入达7.2万美元,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科技图书,有如此销售业绩实属不易。

另外3种图书是继《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后“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之系列图书,已成为中国高铁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品牌,它们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这3种英文版图书于2018年4月20日出版并举行新书首发式。甫一面世,就得到了专业领域的关注,如英国有关工程单位(Infrastructure Projects | West, Wales & CrossRail)已设法联系到西南交大出版社策划编辑,交流高铁弓网关系方面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其中的《铁路选线设计》2019年9月荣获第十八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2017年5月,本项目被纳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及主要举措

中国高铁在设计和建设能力、装备制造水平、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且建设成本较低,整体的性价比很高,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闪亮的名片。但是,中国高铁的学术影响力输出还很不够,国际上对中国高铁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认知不足,国际图书市场上有关中国高铁技术的出版物还有很大空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高铁出版的国际合作面临机遇也迎来挑战。

长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充分依托百年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开展轨道交通科技领域的出版建设工作。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现在正扎扎实实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学校在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科技领域的前沿优势,凭借学校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领域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科技与人才集成,将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出版优势,形成了立足“轨道交通”、面向“大土木、大交通”的出版特色,以建设中国轨道交通出版高地为发展目标。出版的一系列图书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国高铁技术成就的重要窗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从自身的专业特色入手,努力走出了一条轨道交通科技图书版权输出之路,积极推动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国际合作出版。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通过与铁路高校、铁路科研院所、铁路企业的深入交流,了解校、企国际合作项目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先后与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出版机构联合实施了一系列铁路科技图书版权输出及合作出版项目,配合了我国海外铁路项目的建设及海外铁路人才的培养,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谱写“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西南交大辉煌篇章。

二、对实施项目的心得体会

本项目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發展做出探索,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瞄准国际竞争前沿发展大势,紧跟时代需求,以具体举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总体对外战略部署。本项目是西南交大出版社紧紧围绕我国铁路科技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行策划实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对接与合作,交通先行是必然。这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围绕本单位的优势资源和特长下功夫。西南交大出版社长期以来在铁路和轨道交通科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凝聚了一批铁路科技世界领军人才和作者团队,在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出版中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积极配合铁路单位的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出版专业外语类图书,向越南、老挝等国进行版权输出,为目的国高校和交通部门翻译出版铁路和轨道交通类教材。这些都为本项目“走出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第三,以优秀的作品吸引人。本项目均为国内一流的高铁科技学术专著,饱含了中国高铁科研人员的大量原创性智慧和成果,例如《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铁路选线设计》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第四,选择目的国一流的出版机构进行合作。爱思唯尔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机构之一,拥有一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遍布全球的印刷及在线出版物销售网络。本项目图书能够通过爱思唯尔销往全球,加速了中国高铁科技图书向世界的推广,为中国高铁技术图书的出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第五,注重翻译质量。本项目每种图书的翻译,都必须通过西南交大出版社、爱思唯尔及作者团队的审核,翻译完成后还要送专家审阅。

第六,出版社由专门的有专业背景和外语能力强的编辑负责联络。本项目目前已经完成4种图书的翻译与出版,从2014年开始,每种图书都经历了选题的组织策划、多名国际专家评审、书稿翻译或创作、合作出版、发行等严格的流程,相关问题与要求也会反复磋商。西南交大出版社指定了一名铁路专业方向的留学归国编辑,作为与图书作者及爱思唯尔的联络人,保持三方联系和交流畅通。该编辑在负责已经合作图书的联络工作的同时,与爱思唯尔不断地组织策划新的选题,丰富本项目。

总之,我国当前的出版“走出去”,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作品是主流,科技类图书的“走出去”项目是少之又少。科技类图书输出难度大,翻译及出版周期较长,但其科技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巨大。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推动力,西南交大出版社长期矢志不渝地牢记科技出版使命,围绕自身高铁技术和轨道交通的出版特色开展版权贸易,克服了资金缺口大(主要是翻译费)、翻译人才匮乏(科技图书的翻译讲究精准达意,译者不但要精通中文和目的国语言,还要懂得相关专业知识,这是科技类图书“走出去”的主要“拦路虎”)等难题,最终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走出去”项目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不仅得到了世界对中国高铁技术的高度认可,还助力中国铁路制造技术走向世界,助力中国高铁标准走向世界,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部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发布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日前在中国工程院召开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2019)”。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态势,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据陈左宁院士介绍,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从2014年起开展《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标是分析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年度本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2015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成立了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2018年以来,由余少华、陆军两位院士负责组织学部院士,动员各方面专家300余人,充分发挥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中各层面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专题篇和专题小册子等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未来每年将于上半年发布“十大挑战”,下半年发布“十大趋势”,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趋势一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欣欣向荣,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各行业不断交叉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文化格局、政治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

趋势二

超级计算系统正从后P级时代向E级迈进,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下一个目标。面向领域计算特点的新型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纷纷推出,体系结构发展再次进入新的黄金期。边缘计算丰富了云计算形态。超级计算应用领域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计算快速拓展。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概念计算模式,正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趋势三

5G移动信息网络加速构建,推广完善仍存挑战。6G研发加速布局。互联网仍是支撑未来若干年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系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P比特级传输、E比特级交换、千兆接入将带来更高体验,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将逐步成为现实。

趋势四

智能制造正逐步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数字孪生”正逐步引入设计、生产和运维新技术,与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现代设计技术及工业软件变得越发关键,有望成为改变制造行业模式的新技術。

趋势五

国家疆域由“陆海空天”向“陆海空天+网络空间”转变,制网权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新的安全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加剧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性,智能攻防触发深度安全威胁。

趋势六

过去50年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晶体管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正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将放缓或变轨,进入后摩尔时代。晶圆级集成技术诞生,使得用系统构造和工艺技术进步,刷新未来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性能和物理形态成为可能。

趋势七

数据流动性已成为数据的基本特征,数据价值高,数据集合规模不断扩大,类型繁多,产生速度快,网络数据总量已从TB和PB级快速向EB、ZB、YB乃至BB级陡增,急需新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模式。

趋势八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态势,分布式智能传感网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光谱和多光谱成像/探测技术走向成熟,应用不断拓展,激光遥感在空间多个领域得到应用,遥感仪器向微小型化发展。

趋势九

电磁场理论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随着新概念、新方法相继提出,新机理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催生该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电磁环境效应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安全要素之一,成为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的利器。

趋势十

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升温,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力图构建数字社会可信体系,并重塑人类社会价值传递方式,基于区块链发展新型数字货币成为大国热点,或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作者:刘晶

第三篇:那些惊艳全球的中国工程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至今受益人口超过1亿。2014年12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的一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大桥、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

高速路网

京新高速是我国高速公路最具代表性的超级工程,全长2582公里,途经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5省区,横穿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和无人区。是世界最长沙漠高速公路。

五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3.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网络框架总体形成,基本覆盖全国城镇人口20万以上城市。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

2014年3月1日,由中交集团承建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大桥举行通车典礼,标志着东南亚最长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22.5公里,为三跨双塔门式斜拉桥,主塔高93.6米,总投资额约14.5亿美元。槟城二桥是中马两国间最大的合作项目,也是目前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桥梁工程。

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

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建成通车,是欧洲首座“中国造”大桥,由中国路桥承建、中交二航局参与施工。大桥横跨多瑙河,双向6车道,主桥长1482米,主桥跨度172米。上世纪60年代,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曾风靡中国。50多年后,泽蒙-博尔察大桥——一座“中国造”大桥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崛起,成为一道横跨多瑙河的风景。

孟加拉帕德玛大桥

2015年12月12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中铁大桥院承担施工详图设计和勘测的帕德玛大桥项目主体开工。横跨帕德玛河(恒河)的帕德玛大桥主桥全长6150米,为双层钢桁混凝土结合梁。这座公铁两用大桥项目合同金额15.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7亿元,是中国企业中标的最大国际桥梁项目,也是孟加拉最大的基建工程。

中国高铁

中国高铁飞速发展,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书写了高端装备的中国传奇。目前,中国正跟20个国家展开谈判或已经开始建设高铁项目,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触角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跨界版图不断延伸——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马来西亚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等境外项目合作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编自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等

作者:刘朝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