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主导原则探究

2022-09-10

在市场化进程中, 中国的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人际交往主导原则的转变。最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人际交往原则进行概括总结的是费孝通先生。他根据早年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里的人, 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他认为中国的人际交往是以自己为中心, 把与自己相互交往的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 与自己越亲近的, 在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费老在讨论亲疏远近时, 其依据主要是家族主义, 指出农村人际关系最简单的分类是将最接近自己的一圈人叫做“自家人” (主要指有血缘的家人、亲人及有地缘关系的村人) , 其他人叫做“外人”。他的“自家人”、“外人”分类, 用来描述传统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分类相当贴切。他认为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人们的若干社会活动。之后, 他进一步指出,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 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 “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然而,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农村进一步城市化, 人们不经会问, 今天的中国农村社会依然是费老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吗?农村社会仍然保持着以人情原则为主导的人际交往吗?

应该说, 在社会急剧变迁大背景下的当今农村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人际交往的主导原则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人情原则为主导的人际交往已开始逐渐让位于以利益原则为主导的人际交往。具体表现为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利益关系在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重的上升, 利益亦成为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可以说, 人际交往主导原则的转变已成为了一个趋势。

而在作者看来, 引起这种原则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区记忆的弱化”

所谓“社区记忆”是指“村庄过去的传统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途径”。如果“社区记忆”较强, 那么传统的伦理道德就仍对村民具有普遍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事实是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对农村社会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控制, 已逐渐消除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体系, 这就使得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依托和支柱,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 传统伦理道德又受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社区记忆”再次走向弱化。人情对农村的人际交往影响也开始减弱。

2农村社会新信任机制即“契约信任”机制的建立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任机制。现代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其信任我们可以称之为“契约信任”或制度信任, 即人们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契约, 使之能够相互信任;而农村的信任机制是一种所谓“熟人社会”的信任或者说是人际信任, 它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 基于历史、基于了解的信任。在农村, 人们之间互动越频繁, 越熟悉, 相互信任的程度也就越大。因此农村的信任表现为在由血亲、姻亲、朋友、熟人和陌生人组成的人际关系圈中, 从内向外, 随着社会互动频率的依次降低, 信任程度逐渐降低。即越是熟悉的人, 越不注重建立正式的契约, 而是用感情来维持。然而, 当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使得村民的交往面逐步扩大, 农村逐渐成为一个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时, 就只有靠各种契约才能维系更大范围之内的信任。中国农村正处于这样一种从传统的熟人社会信任向基于契约信任转变的过程中。也就是说, 在农村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利益所起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

3姻缘、朋友关系地位的加重

当姻亲关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人际交往领域越来越重要时, 传统农村社会人情原则的地位逐渐下降, 互惠或者利益在决定农村人际关系的亲疏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利益原则的地位日渐显现。

农村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文化, 形成了费孝通所说的一种“差序格局”, 在这一“差序格局”中, 家庭是社会圈子中最里面的一轮, 向外依次是“亲属圈”、“邻居圈”和“私人交往圈”。当前, 农村中拟家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农民对资源和合作的需求在原有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无法得到满足为前提。但是农民将原本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这种方式达到实现合作或获得资源为目标的做法改为建立拟似血缘关系,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实质, 即是一种“人情+利益”的关系。发展拟似血缘关系的结果是原有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这种范围被扩大了的人际交往染上了更浓的利益色彩, 因为从拟似血缘关系被纳入的动机及这种关系实际所起的作用来看, 无不与资源的取得和合作的成功相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 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和行为得以展现, 利益成为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中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远近。人际交往得以维持和扩展的关键, 在于关系双方在互动中对彼此占有的稀缺资源的交换或利益的交换, 人际交往的原则不再是纯粹的人情原则。因此, 人际交往的利益原则化趋势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建立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互利、互惠, 所以亲属和非亲属都可以被纳入人际交往的范围内。利益资源占有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民所处的实际地位。

农村人际交往中, 姻缘和拟似血缘关系日益渗入, 利益正在成为决定关系亲疏的最大的砝码。原本以人情为主导原则的农村人际交往正在变得利益原则化。利、权、情的动态合作秩序的建立, 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利益分化及利益的理性计算, 已经成为人们之间关系的基础。

综上, 我们可以发现, “差序格局”在保持其传统形式的前提下, 内涵和原则已开始发生改变。当今农村社会人际交往的主导原则正由人情原则一步步转变为利益原则, 这样的过程在市场化的今天似乎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但我们不能说当下农村的人情原则已全然转变成利益原则, 只能说是利益原则的比重在日益增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村民们在考虑到传统人情原则的同时, 更多的是考虑了利益原则。

摘要:本文尝试对关于论述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主导原则变化趋势已有的理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以反映出“人情”、“利益”在人际交往中作用的变化, 从而论证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主导原则的转变, 即从人情原则逐渐转向利益原则。

关键词:人情原则,利益原则,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 黄光国.知识与行动: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M].心理出版社, 1995.

[3] 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M].知识出版社, 1991.

[4] 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5] 张庆国.价值理性VS工具理性—现阶段中国农村血缘与姻缘博弈现象探析[EB/OL].三农中国网.

[6] 杨善华.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 1999 (6) .

[7]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 1994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第三者侵犯配偶权的法律责任下一篇: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