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以择吉避灾,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总则;居住区作为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对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是深远的;为了建造适合中国人居住的环境,有必要用风水学思想指导居住区规划设计。本文论述了风水学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发挥一定的参考意义。

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论文 篇1:

风水学对中国寺庙选址及其景观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來,风水在景观建筑上的运用越来越多,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布局进行风水规划,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适应。本文以牛首山佛顶寺为例,从寺庙选址的特点、风水对景观配置的影响、风水理念影响下的选址布局等方面,探究风水学对中国寺庙选址及其景观的影响研究。风水理论对我国建筑的影响非常深远,因此在寺庙选址和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风水原理可以让寺庙更加合理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关键词:风水学;佛顶寺;寺庙选址;景观

1 风水学与牛首山佛顶寺的历史

1.1 风水学的演变

风水学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学问,“福寿之人居于风妙境”,风水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风水学最早主要用在房屋的朝向、宫殿的建造等处[2]。关于风水的理论流传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有些经过民间术士的炒作被夸张化、神话化[2]。发展到现在,原本传承的传统文化变成了玄学,被少数人垄断,误解成“迷信”[3]。郭璞的著作《葬书》中说到有关埋葬的理论,认为埋葬人的地方,有风会让葬者的生“气”散去,但是水会锁住“气”,因此得到水的辅助为上乘,得到风的辅助次之,由此看出古人对于风水学的理解就是用于相地选址,希望选择的环境能谋求安吉,避开灾难[4]。风水学在早期其实与建筑活动密不可分,它贯穿整个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用地规划选址到建筑的建造,再到园林小品设置和室内外的装修设计[5]。现代的房地产品牌也会对居住区的布局进行风水规划,“风水宝地”是现代住宅区的一大卖点[6]。

1.2 牛首山佛顶寺的历史

牛首山佛顶寺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涅槃后留下的佛顶骨舍利的寺庙,这是牛首山佛顶寺最珍贵的宝物[7]。古书中说,见到佛的舍利等同于见到佛。南京牛首山佛顶寺以保护遗迹为主,供奉佛宝为主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牛首山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修复牛首山原本的天然生态景观[8]。在保护自然时,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南京标志性的寺庙建筑之一[9]。

牛首山佛顶寺在牛首山主峰的西南侧[10],佛顶寺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更迭中几经波折,唐朝时期寺庙的发展极其繁荣,全国各地兴建寺庙,当时名为佛窟寺,到了北宋时改名为宏觉寺。南宋时期战乱被毁,明代重新修复[11]。到1856年,由于洪杨之乱,寺庙再毁,香火中断百年。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佛顶寺在2015年重新完成建设,坐落于南京江宁区,寺庙的名字取山顶供奉舍利之意,名为佛顶寺,寺院的整体呈现唐代建筑的风格[12]。

2 佛顶寺景观建筑分析

自然环境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诱发社会审美趋同性,形成风水格局[13]。阴阳在聚落空间表现上体现为人工和自然相结合,又通过人工反映出自然的阴阳关系。要在景观中体现出虚实关系的趋势,勾画出相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4]。这种概念产生环境的层次关系是设计的主线,是狭义和广义的普适性,并且也在趋势中建立建筑与建筑的围合空间[15]。

风水师在选择寺庙选址环境时往往认同“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注重气场与谐法[16]。著作《青囊经》也提出:“理寓于气,气囿于形。”[17]风水的艺术性在于体现人们下意识的审美感受,需要注重气场和谐与否,对建筑、山水、植物进行平衡布局[18]。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景观配置以自然特征为基础,逐渐变成一种体系化的像素规律,通过事物的对应调整选择“因”而得到预期之“果”[19]。

环境空间和整体建筑具有同源一致性[20]。牛首山佛顶寺在景观配置规划中,选建于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以牛首山为主要建筑之一,所以利用传统中轴线的格局仿照唐朝风格建设七座殿堂,形成轴线分治格局[21]。风水学中水为上者,水是气的载体。佛顶寺中枯山水的应用更加体现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烟岚”[22]。山水之中,必然有山有水,枯山水中的“枯”代表有山而无水,二者相互结合,恰是最具有特色的日本造园形式之一[18]。以石为山、岛屿及船只,白色沙子代水,沙堆纹理代表水流动时的波纹,营造出一个微型景观世界[23]。景观配置体系架构在各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依托自然生态、历史、主观审美等复杂原因的改变,将风水思想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其组成相互联系的统一自然相似的整体[24]。

3 风水学对中国景观建造的影响

3.1 风水理论的应用

风水理论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风水文化意识的兴起[21]。从考古发掘来看,仰韶遗址建筑便处于地理环境较好的地区,依山傍水,满足生活的需要,符合后人根据风水理论总结出的最佳要求[25]。中国风水中最佳位置要求有“来龙”和“玄武”,山脊、北部连续的山脉作为屏障,环绕着低海拔山丘,被称为保护山峰的“青龙”和“白虎”围绕,前面是“朱雀”[26]。

我国的建筑大多以南向为主。方位在古代非常重要,是皇家尊贵身份的体现,也是古人尊卑等级划分的结果。根据风水学理论,建筑的选择应注意“山川荟萃,风水汇集”。老子说:“万物皆负,持阳,中气以和为贵。”[27]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所谓“阴阴抱阳”,是指建筑后面有一个主峰“来龙山”,在岗阜有一个次级峰顶(玄石)或左鱼璧山,或青龙和白虎山,上面有许多绿色植物;在它的前方有一个宛如月亮一样的水塘,水塘被称为“朱雀”;还有一个对水的“瀑布山”[28],轴线应南北走向,因为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中,方位也分为两部分:一是反映南方均衡,二是反映中国在北半球的地理条件[29]。这样就形成了“四灵守中”的风水格局[30]。

3.2 庙宇选址的独特之处

庙宇的选址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建筑,其他建筑会回避一些悬崖、山顶等寓意不好的地方,而庙宇敢于选择在这些地方修建[31]。比如山西的悬空寺立在十分陡峭的悬崖上,非常令人震撼,也体现出了风水学选址与其他建筑选址的不同[32]。与民国时期庙宇的概念不同,寺院选址要么选择风水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要么选择形煞之地。风水学以易学为基础,认为事物可以通过改造进行逆转[33]。不存在无法逆转或改变的事物,利弊可以转化。改造后,极坏的土地可以变成优秀之地[34]。佛顶寺就是建在山中悬崖陡峭之地,与牛首山互相映衬,融为一体[35]。

4 结语

风水作为我国建筑选址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影响了许多重要建筑选址和建设,随着风水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从帝王将相的宫殿建造、墓葬选址到寻常百姓家的家具摆放、房屋朝向,风水学渗透于华夏九州的每一寸土地。在寺庙建筑选址和景观设计中,风水学认为寺庙是不同于普通建筑的镇物,因此借用气场和谐法,通过调节因果关系,把寺庙建在极端场地,以镇物之气场调节转换邢煞之地,再配以周围自然环境的设计,将寺庙与周围环境融合,在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中平衡,以此达到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吴冬蕾.中国画中的“雅”与“俗”——以齐白石绘画题材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4-15.

[2] 许宁,管雪松.极简主义在SPA会所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45-46.

[3] 苏长志,杨杰.展示媒介下的品牌互动性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0-151.

[4]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5] 吴曼.结合感觉统合理论的特殊儿童康复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25-26.

[6] 谭苗苗,魏思文.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J].艺术科技,2020,33(23):162-163.

[7] 江缇,丁山.“公园城市”理念模式与实际探索——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4):147-148.

[8] 雷浩然,王艺,孙琦.浅析书籍生态设计的创新与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4):32-33.

[9] 洪嘉乐,孙琦.生态文化变迁下的水乡价值重塑研究——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58-159.

[10] 白云,回钰.枯山水在庭园微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1-2.

[11] 陈子澜.枯山水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47-48.

[12] 韩佳洋.试论中日合作动画的现状及问题[J].艺术科技,2020,33(23):89-90.

[13] 张亦禹.探究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33(21):173-174.

[14]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15] 夏宇蔚,陆怡婷.汉字符号的视觉传达及创意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0,33(21):33-34.

[16] 彭浩楠,张耀.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68-169.

[17]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

[18] 施帆.公共空间中立体绿化的应用设计分析——以上海世博会场馆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35-36.

[19] 邓永芳,刘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关于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理论层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6):1-10.

[20] 姚亦锋.六朝时期的南京风景园林[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6):64-72.

[21] 李房英,郭雅敏,何菊.城市公园消极环境行为研究——以福州仓山区两公园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6):78-85.

[22] 刘华军.适应主义与生物适应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6):48-59.

[23] 唐金愷,郭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环境伦理审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6):32-42.

[24]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25]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26] 熊瑶,严妍.激发思路,推进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模型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78-179.

[27] 王小柠.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24-25.

[28] 祁雅文.以图像学方法分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J].艺术科技,2020,33(21):119-120.

[29] 周扬,湛磊.浅析石雕艺术在古典庭院中的应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

[30] 张亦禹.探究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73-174.

[31]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32] 骆皓伟,金晓雯.基于生态理念的古运河景观设计——以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93-194.

[33] 黄滢,孙佳慧.超现实主义在景观拼贴图绘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25-26.

[34] 杨永康,湛磊.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13):44-47.

[35] 叶洁楠,海涛.艺术的雅俗共赏——舞阳农民画赏析[J].艺术科技,2020,33(23):23-24.

作者简介:胡诗艺(2000—),女,湖南岳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徐文静(2000—),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孙云鸿(1985—),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史。

作者:胡诗艺 徐文静 孙云鸿

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论文 篇2:

在居住区规划中如何科学应用风水学

摘要: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以择吉避灾,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总则;居住区作为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对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是深远的;为了建造适合中国人居住的环境,有必要用风水学思想指导居住区规划设计。本文论述了风水学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发挥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风水 文化 居住区 规划设计

1 风水学释义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学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学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2 风水学的现实意义

2.1风水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科学的一面,也有非科学的一面。我们要倡导科学,大力破除迷信。比如,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园林的选址设计都是在风水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到帝王小到普通的老百姓在建筑的选址的时候大都请风水师选择比较理想的地方,而在这些选址的原则中好多是很有科学依据的。中国文化要传承就不能抛弃这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风水文化。相反加强对风水的研究能使人们更加充分地理解古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

2.2风水学中关于城市,建筑,园林等的选址规划设计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比如,风水学认为,建筑应面南背北,后有屏障为依托,前有流水环绕,且视野开阔,这样的场所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这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

2.3风水学受易经的影响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样有生命的。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的今天,风水学显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3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科学应用风水学

居住区是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它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质量。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量的居住区在设计上存在着好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地学习欧美,相互抄袭,缺乏新意,没有民族的特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在居住区规划时把风水文化引入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1风水学在居住区总体规划布局中的应用

风水学在居住布局时的应用应在已经圈定的区域上进行,这基本上涉及不到居住区的选址的问题,只能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趋吉避凶,变不利为有利。风水学认为建筑应与环境协调一致,顺势顺气,讲究固有磁场的效应,不搞大填大挖,这也应该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3.2风水学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2.1风水学主张建筑坐北朝南,坐北朝南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居住区内高层的建筑应尽量建筑在北侧,它成为南侧建筑的靠山,为整个小区创造较为理想的小环境,另外高层的还可以结合居住区小游园布置,小游园布置在高层的北侧,这样,居住区立面构图更容易处理。

3.2.2“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的环境才能够藏风聚气呢?简言之,就是四周山岭环抱的地方,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那末藏风聚气在建筑布局中的表现就是:建筑布置应错落有致,相互间顾盼生情,形成一个个类似院落的小空间,成为周围居民的共同活动的公共活动的空间,调查表明居民很喜欢这样的空间。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城市的居住区的建筑布局成排成列,像兵营一样,毫无生机,这样的楼盘能好卖吗?

3.2.3风水学中的避煞对建筑的影响。避煞是风水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煞”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存不利的因素。比如,门窗不宜对着树林,也不宜对着高塔、线杆等尖锐的建筑物,主要考虑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至于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因为风水学中的避煞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很多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把避煞作为建筑选址的原则之一。所以,做建筑设计一定要考虑居住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3.3 风水学在居住区路网设计中的应用

3.3.1道路要畅通,不错不堵。在居住区内划分各个居住小区或独立街坊的道路系统之间,要求互相顺通,避免互相错位或出现尽端式的“断头路”,从而形成堵截或丁字交叉点。要避免产生正对道路的建筑,这是风水学形法所忌的,否则也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交通的不便。道路互相错位则形成较多的交叉路口,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3.2 主路力求平直,避免无意义的弯曲。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管线的设置和工程经济,而且有利于风水学环境需要。道路弯曲产生的反弓及路冲方向不利于布置建筑,也是风水学形法所忌。

3.3.3道路交叉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车辆的良好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学上的剪刀煞地段,损害这一地段的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不利于布置建筑。

3.4 风水学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绿地是优化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互依互补。植物具有防尘、防噪、遮阳、防风、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藏风聚气、避煞气(不利于人的场气)、引吉气的风水功能,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许多绿化植物积累了不少感官上的美丑善恶习惯印象,流传下来的习俗文脉在规划布置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植物的这种非生物学上的“善恶”,是一种习俗文化认定。如“椿”,被视为长寿之木,属吉祥。《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槐”,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合欢”:属落叶乔木,羽状对偶复叶,夜间双双闭合,夜合晨舒,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婚姻美满,故称“合婚树”等。植物与人生息息相关,有时小问题也可影响大的居住区规划的关系,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予以重视。

4 结语

正所谓,环境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及环境设计应严格遵守上述风水格局,对中国五千年来的风水理论,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中国的风水理论与现代规划理论科学地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居住区。

参考文献:

[1]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9-42.

[2]焦士兴,冷传明等.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6):16-21.

[3]黄春华,唐飚.论风水与居住外部环境[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15(1):32-34.

作者:张 良

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论文 篇3:

从建筑选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地堪舆”

“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这短短十个字道出了建筑选址的精髓:地善与宅吉关系着事业的兴隆与家丁的兴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黄帝宅经》)“阴”“阳”即“风水”——这便是被古人看得很神秘的所谓风水学术。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楼庆西在《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一书中指出,风水“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人体学、美学于一体”。风水学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环境选择思想。早期的风水学,是一种人类对既能躲避自然灾害,又有丰富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的下意识选择。正如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一文所言:“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风水学源远流长,涵盖深广,既有大地山川的地理概念,也有春秋四季的节令内容,还有天空二十八星宿的四象概念。“风水说”始终强调这样一个整体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一模式的理想状态就是《葬书》所说的“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四象”又称“四宫”,即古人根据星空中二十八星宿所处的位置,假想为动物的形象来象征,即东方七个星宿,根据其位置,列一个假想连线,大致构成一个“龙”的轮廓,故为“东方青龙”之象;西方七个星宿,连线后成老虎的轮廓,故为“西方白虎”之象;南方七个星宿,连线后为一个大鸟的形象,故为“南方朱雀”之象;北方七个星宿,假想连线后,形似乌龟,故称“北方玄武”之象。

天上四象和一年四季又相互对应,苍龙为春,朱雀为夏,白虎为秋,玄武为冬。古人据春分前后初昏时期的天象测定四象。春分这一天的确定,是划分四季的关键。随着环境知识的积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加之风水学家接受儒、道、佛等思想不断揉和,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风水学理论系统,以至于千百年来久盛不衰。

在《葬經》中,郭璞给风水定义如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藏风、聚气、得水”是风水理念的关键,更是建筑选址的主要参照依据。

为了获得理想的“藏风、聚气、得水”的空间,一般来说,奉行的总原则就是要具备封闭式的环境单元。这种单元一般被称为太极,《地理知止》指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各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少祖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城垣,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祖宗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堂局,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父母、主星所开之龙虎,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可以看出,按地貌的大小单元来划分太极等级,从太祖到父母,依次分为四级。太祖为一级,少祖为二级,祖宗三级,父母、主星为四级。根据太极大小来安排都城、城镇、乡聚、民宅。一级太极可建都城,二级、三级太极可建城镇乡聚,四级太极宜建村落民宅。在同级太极中,又按地型结构分三层,即外太极,中太极,内太极。各级太极都有一定的地域面积要求。而选取的位置,一般依山者甚多,且有水可通舟船。在风水理念中,山水都具有了一定的灵气,故在选址时必须予以考虑。

中国从原始巢居、穴居到原始村落、民宅以至后来的都城、宫殿等等,建筑选址无不受其影响。归纳起来,大都沿着趋利避害、阴阳相合、充分借助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背阴向阳,充分体现“天”“地”“人”和谐关系的理念进行。

建筑,作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一种重要载体,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建筑最初只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墨子》)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下》)

以上引文清晰地表明,早期的建筑是因为人们需要借助其荫庇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屏障和躲避自然环境中其他物种的侵害。正如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一书所言:“先人们对建筑本源性的需求,最基本的是遮蔽性的需求,以对抗自然环境之恶劣。”由此可见,是建筑实用意识把人和自然有机地连在一起,无论是掘地而处的“穴居”,还是“构木而巢”的“巢居”,建筑只不过是供人们避风雨及躲禽兽的“容器”,是先民们对基本安全需要的一种“筑垒”和“构建”,是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本能防护。

当然,和其他事物一样,建筑也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的本能潜意识的建筑逐步演变为自觉有意识的建筑,由最初最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能赋予某种意义的建筑语言的功能,于是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元素的建筑,进而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筛选,梳理扬弃,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宗教特色的建筑文化。纵观世界各国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出,建筑的基本功能是避害趋利,后来的诸多功能则是人类这种高智商动物对建筑、建筑含义的外延,而这种外延,就使得建筑超于建筑本身,不仅仅具有一种物质功能,还有精神活动的内容,从而蕴含了更深、更广的象征意义及丰富的建筑语言。

中国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偏居一方且相对封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润,毗邻浩瀚的海洋,深居富饶的大陆中心,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和重峦叠嶂的山脉,有坡陀起伏的丘陵,有辽阔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也有河流如织的水乡,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天然滋养区域。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很适合农耕文化的早期萌生和发展。宗白华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于是,人们对于这个生于斯、长于斯、文明发展于斯的大自然自然而然地怀有亲近之感。正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所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地亲和关系。”《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万章上》说:“ 莫为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古代先贤在天演地形中探究自然之规律,故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当然,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长期地探讨、争论,乃至实践。古人对“天”这个既有形又无形的概念,历经敬畏、无奈、顺从、亲近,终于落脚于尽可能地“和谐”相处。“天”本身含义有些模糊,有时似乎是有意志的上帝,有时似乎是一种有智力、有意志的大自然,有时又似乎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和“地”相对的事物。在古人眼里,正是这种对“天”的多重理解,“天”有时似乎简单到虚无,有时又似乎是复杂到神秘。基于这种认识,古人赋予“天”一种不可抗拒的威力,这样,在“天”这个无垠的空间里,所发生的种种自然力的现象,都被看作了“天”的意志或神力。而在这种意志或神力笼罩下的自然智慧之一——“人”在遭遇到来自于所谓“天”的种种虐害之后,逐渐意识到“天”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并行不悖、亲近和谐的关系。于是,“天人合一”理念应运而生。而要表达和实现这一理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筑。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众多,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再加上部分时期学术探讨的环境也相对宽松,所以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有多种诠释。

《周易》把人和社会看得很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作为主体看待。杨文衡在《中国风水十讲》中指出:“天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此处的“天人一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理”,即做好事天报以福,做坏事天报以祸,这是天经地义的。汉代的董仲舒还由此进一步发展了“天人感应”说,其主要观点是“天人一体”“相感相应”,认为自然现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都是受天感应后施加于人的奖惩,进而衍生出“黄天阴阳变异”,以至于后来演变成“风水”学说。尽管这些学说渗融着某些迷信意识,但其对于“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理念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风水学家认为,“天”“地”相通,是一个整体,天分星宿,地列山川,地球上的山形与天上的星体相合。天空星座分东、南、西、北、中,即“五宫”,“地”有“五岳”,东、南、西、北、中,上下对应,相契相合。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反映的仍是古人的“天地合一”“上下和谐”的理念。

至于“人”和“地”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人”生于“地”,“人”存于“地”,“人”向大地汲取五谷万物。“人”通过建筑,植根于大地,人们择地而居,选择较好的地理环境,实际上是选择较好的生态环境。“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更是对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做的最好注腳,深刻地揭示了“人”“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天”“人”关系有着不同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结合着讲,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分开来讲。西方人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把“天命”和人生”分为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中国人则把“天命”和“人生”合而为一。这种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基础,并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建筑理念的和谐性。

不仅于此,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由老子开始深深地植入了“气”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天”“地”“人”纳入一个不可分割的“气场”,而这个“气场”就是“天”“地”“宇宙万物”及“人”共同生成的和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天圆地方”的宇宙形态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环境平衡”的生态观、“因地制宜”的自然观、“象天法地”的对应观。这种理论体系的框架,自然而然地影响着这个大“气场”中最主要的物质存在——人类建筑。中国古建筑也就以其特有的相地堪舆的建筑选址、契合自然的建筑布局、蕴藉自然的建筑数理、取法自然的建筑质地、融入自然的建筑色彩等元素特征,印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作者:李玲 李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教育督导观探析论文下一篇:互动式教学化学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

建筑风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