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评价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素质评价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最根本的方法是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本研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通过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进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评价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的完善提供方向。

第一篇:教师素质评价论文

素质文化视野中的教师素质评价思路

摘要:教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文化视野,而该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理念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注重评价的自主性。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领有:评价标准上要多元化;评价机制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的整合;评价结果处理上要实现对素质发展的促进。

关键词:素质文化;教师素质评价;视野;理念;实施要领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就需要科学地开展教师评价。从教师及其工作的现实来看,教师评价可划分为3大维度:素质评价;职责评价;绩效评价。其中,教师素质评价是整个教师评价中的前提性维度,也是最复杂的维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根本性的角度是文化学角度,因为评价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价值评判的过程,而价值是文化精神的核心。在这里,所谓素质,是取其广义,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品德、创造力、价值观、性格、气质、身体素质等。从文化学角度看,人类自古以来,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利益文化,现在应该实现大的转变——转变为以素质文化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本文主要探讨素质文化视野中的教师评价思路。文中的教师指中小学教师。

一、教师素质评价的素质文化视野

教师素质评价的活动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简单化地进行,而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素质文化的视野,而该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

1 教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文化视野

教师素质评价不能局限于表面化的操作,应该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笔者认为,所谓文化,是指“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各个方面,但要积淀了人类精神才算形成了文化…。文化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生活各个具体方面都应该有文化的视野,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应该如此,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应该自觉地在文化的视野中进行。人的评价活动,包括教师素质评价活动,都要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过去较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的活动受文化影响的自发性较强。自人类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文化研究兴盛以来,人们的活动受文化影响的自觉程度显著提升,针对此,我国学者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明白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特点和发展趋向,并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自觉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教师素质评价活动应该具有文化自觉,因此应该具有文化视野。

第二,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而价值是文化精神的核心。从上述文化的概念来看,文化包括两个大的层次:一是文化精神层次,一是文化形式层次。文化精神即积淀在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中的人类精神;文化形式即社会生活及产物的各种特殊形式,有行为形式、器物形式、制度形式、思想形式、文本形式、社会心理气氛形式、语言形式等。在这两个层次中,文化精神是核心,是根本性的层次,因为正是文化精神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正如我国哲学家高瑞泉所说“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而在文化精神中,价值又是核心。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在研究文化时,将价值作为整个文化的核心。因此,评价活动是直接植根于文化的,教师素质评价也如此。

第三,振兴中国文化的使命,使得教师素质评价的文化视野显得特别重大而紧迫。中国文化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但后来其发展陷入停滞,尤其是到了龚自珍时代,更是陷入“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鹏旦不鸣”的“衰世”。进入到近代之后,中国长期面临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在此冲突中,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劣势,并走向动摇和破碎。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中国人一方面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也面临振兴中国文化的机遇。在此双重境遇中,振兴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重大而紧迫的使命,我们各个领域的活动都应该承担起这一使命,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如此,因为教师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而且人的素质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 素质文化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

在过去历史中,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是利益文化,而当前,人类社会文化应该实现根本的转向,即转向以素质文化为核心,教师素质评价的文化视野尤其应该突出素质文化。素质文化即以素质为实质内涵的文化。

第一,过去历史中人类社会文化以利益文化为核心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谓利益,从哲学上看,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从日常用语来看,指“好处”。在过去历史中,人们追求的主导价值是利益,由于价值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因此,利益文化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和外国都是如此。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对较差,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追求利益,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和力量,而在人类生存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最引人注目的自我表现依据就在于利益。这样,社会活动的主导宗旨在于追求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综观人类已有的历史,两种最突出的利益是:财富与权力。

第二,当前应该转向以素质文化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如下几点:人的素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而人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躯壳,人的实质内涵是人的素质;马克思强调,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就是提倡将人的素质发展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人的素质发展是实现美好社会的首要内涵,如果人的素质都不高,那么是谈不上美好社会的;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其他各个方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例如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的素质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能够成功地实现的,这就不同于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权力那样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现;过于追求财富会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过快地耗费资源,过于追求权力会导致激烈的社会纷争,而人的素质发展很少有副作用,人的素质发展是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的根本。当然,在当前和未来,利益文化还不可完全否定,但作为整个文化之核心的,应该是素质文化。

第三,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在文化上应该突出素质文化这个核心。这是因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焦点内容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是社会成员素质的一个领域,而文化(culture)在词源上就具有化育人类心

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人的素质发展属于文化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属于素质文化的范畴;教师这个群体在各个社会群体中起着榜样、示范、表率的作用,其中包括教师的素质发展在各个社会成员的素质发展中起着表率作用;文化会影响人的兴趣和行为,突出素质文化这个核心,将有助于激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地追求素质发展,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素质发展,这是教师素质评价起到促进教师素质发展之效果的根本途径。

二、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理念

从素质文化这个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应该体现许多理念,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

评价是需要导向的。长期以来,对教师占突出地位的导向有两个:一是利益导向,即在教师评价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将获得预期的利益,如工资、奖金、精神奖励等;二是资格导向,即在教师评价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可以获得或保持相应的任职资格,或者得到资格上的晋升,这也与利益的获得直接相关。这两种导向起过一定的作用,现在和将来也是不可少的。然而,在今天和未来的教师素质评价中,作为核心导向的,应该是素质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素质发展是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取得工作绩效的前提,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能体现素质评价在整个教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第二,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更能在教师文化这个领域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素质文化的发展;第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将有助于教师更自觉地追求和实现自己高水平的、可持续的、完美的素质发展。

2 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自由”,而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崇高”。“崇高”的基本含义有:道德高尚、受人尊崇、受人推重、地位优越。在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崇高”的具体内涵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崇高”的追求相对较强,但那时的“崇高”除了指道德高尚之外,还特别突出地位优越,地位优越直接体现权力,即直接植根于权力文化这种利益文化。在现代中国,“崇高”在内涵上较多地强调为人民服务,包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振兴服务,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但人们对“崇高”之追求的强度时高时低。在教师素质评价中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崇高”这种最高价值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根,而且这种价值在评价活动中特别能够被人感受和内化,我们在评价活动中突出崇高感,就能使中国文化中的“崇高”这个根发扬光大,这是在深层振兴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素质评价应该承担这一使命;第二,在中国当前和未来,“崇高”的内涵应该更新,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素质高因而崇高”作为“崇高”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素质评价中尤其应该体现这一点,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积极地去感受、内化和发展素质文化;第三,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将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素质发展是崇高的,自己所参与的素质评价活动也是崇高的,从而使教师素质评价变得更加美好;第四,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有利于激励教师借助素质评价的契机,寻求自己的素质发展之路。

3 注重评价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主要部分是由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控制的。笔者认为,教师评价应该注重自主性,素质评价尤其如此。自主即自己主导、自己控制,将并活动纳入到自主发展的框架之中。这里,注重评价的自主性,理由主要有:第一,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价值的体验和内化,而这基本上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任何评价都应该注重自主性,教师素质评价也不例外;第二,与职责评价、绩效评价不同,素质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他人或外组织难以把握,而主要靠评价对象的自主评判、自主估价、自主把握;第三,当代哲学研究表明,自主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在许多活动中都要满足人的这种需要,尤其是,教师素质评价是需要模糊把握和主观体验的,因此更加应该注重教师的自主性;第四,教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宗旨是促进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自主性的发展,自主性是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领

实施教师素质评价时,如何做到以素质文化为重要的视野,如何体现上述理念呢?这就要在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处理等主要方面抓住如下实施要领:

1 评价标准上要多元化

评价实施的一个关键是制订评价标准。如何制订教师素质评价标准呢?要注重多元化。素质发展的直接内容是每个个人的素质发展,而每个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教师素质评价的基本宗旨在于促进教师的素质发展,而教师的素质发展应该尊重每个教师的独特个性,遵循每个教师的自由发展进程。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他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关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我国学者刘同舫的诠释是:“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为了适应每个教师之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教师的解放,就必须在实施教师素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否则,如果用单一化的、刻板的标准来要求教师,那么势必对教师产生束缚作用,不利于发展教师的个性。例如,需要研制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在实施,我国也正在研制之中。但就现有的情况来看,人们还没有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给予重视。将来,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走向多元化,例如,标准中的素质项目应该具有充分的弹性、可选择性、变化性。

2 评价机制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

评价机制问题是评价实施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如上所述,教师素质评价在理念上应该注重自主性。如何体现这一点呢?英国学者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经过研究指出,最低水平的自主必须在持续的时期内具备以下特征:其一,行为者有智力和能力树立在某种方式的生活中常见的目标和信念;其二,行为者有足够的信心要采取行动以参与某种形式的生活;其三,行为者实际上有时候通过不断树立目标和信念来这样做并就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其四,行为者把自己的行为视为为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完成的;其五,行为者有能力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取得成功所受到的经验制约;其六,行为者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他们的主张来看,教师素质评价要体现自主性,就要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我国学者陈汉新在约翰-杜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活动具有普遍性和非私人性,它与外在评价一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只要处理得当,教师的自我评价是能够达到一定的可靠性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作为对教师评分评等的依据,而是作为了解和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的依据;至于要评分评等,则要通过职责评价和绩效

评价。当然,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不能缺少管理部门的管理和专家的指导。

3 评价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的整合

评价形式问题也是评价实施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上所述,文化范畴包括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大层次,文化形式中包括行为形式,而评价活动是行为的一种。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的整合。首先,要开发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评价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发展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呢?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学生素质评价、各行各业人员素质评价的多种形式,诸如调查形式、测试形式、自我报告形式、座谈形式、观察形式、叙事形式等;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教师素质评价的具体特点创造一些新的评价形式。其次,要将多种评价形式整合起来,因为人的素质是整合性的,要通过评价来促进素质发展,就要实现各种评价形式的整合,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更要注重这一点,因为实现了整合才能体现完整的文化意义。整合有两个含义:横向地看,要将不同空间内实施的评价形式整合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各种形式之间的关联;纵向地看,要实现不同阶段各种评价形式之间的连续性、序列化,以实现连续性的影响。

4 评价结果处理上要实现对素质发展的促进

评价结果处理问题是评价实施的第四个重要问题。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应该特别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发展的促进。一般不宜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任用、晋级的依据。“促进素质发展”已体现了教师素质评价的极端重要性。促进教师素质发展,包括直接促进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个人本身的素质发展和间接促进其他人的素质发展。后者是基于: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素质发展、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对其他人群的素质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教师素质评价而促进素质文化的发展,素质文化的发展又为相关人员的素质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文化环境,从而对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素质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为了使教师素质评价的结果有效地促进素质发展,就要做到:其一,分析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在素质发展上的经验及其原因;其二,分析这个或这些教师在素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三,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分析要做到教师自己分析与专家分析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高瑞泉,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A],李灵,刘杰,王新春,中西文化精神与未来走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龚自珍,尊隐[A],龚自珍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1]丁念金,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11,(1):36-40

[1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陈汉新。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03

作者:丁念金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最根本的方法是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本研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通过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进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评价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的完善提供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给予了高职教育很大的重视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也到了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内涵。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定义、内涵及意义

(一)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特征。

(二)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一。职业素质中“双师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能够完成传授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养成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开展教育科研、专业实用技术研发等职业教育任务。

(三)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职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定期评价原则

高职院校应定期对教师开展职业素质考核评价,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发展要求,分析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制度和培训机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二)简单易操作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简单易操作,评价指标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内容不宜过长,完成时间不宜过久;评价人应容易配合,从而保证问卷的顺利有效回收。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体系采用熟悉或了解评价对象的评价人进行评价的方式,避免因自评等评价方式而产生的人为主观因素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真实。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研究是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其资料客观可靠,统计分析科学精确;而定性研究侧重于对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可从总体上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因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能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

(五)反馈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高职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提供指导和方向的,因此,在应用评价体系评价后,要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反馈指导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本研究的前期调查,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德尔菲法,拟定出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反映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教师能否胜任职业角色的重要指标。该一级指标下设职业荣誉感、职业态度、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四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是否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工作态度是否端正;工作是否积极主动;能否完成教学及各项工作任务;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是否严格遵守教师法律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八个方面的内容。

(二)个人基本素质

个人基本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国家《教师法》要求的基本条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赋予教师特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内涵,主要反映教师的个人基本能力和身心健康情况。该一级指标下设学历情况、职称情况、“双师型”教师、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情况;职称情况;是否具备除教师资格证外的其他职业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每月因病请假次数;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心境不好时,能否对工作产生影响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最能客观反映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一级指标,是体现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系数最高。该一级指标下设理论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能力、参加培训情况、科研情况六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接受情况;学生课堂知识理解掌握程度;学生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课堂出勤率;学生满意度;学生课堂气氛好;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教学仪器并进行实践教学;实验课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每年定期参加职业教师培训次数;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每年负责校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及每年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数量等十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应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注意事项

(一)要选择熟悉或了解评价对象情况的评价人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采用他人评价的方式,因此,评价人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人要选择熟悉或了解评价对象的教师、学生或院系领导。

(二)需提前取得评价人的同意,方可进行测评

为使评价结果更客观,不掺杂评价人个人主观因素和负面抵触情绪,研究者需提前与评价人沟通,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取得其同意,方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课题研究人员应实时监督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课题研究人员应参与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对问卷的发放、填写及回收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作者:姜源 张蕊

第三篇:对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师素质评价问题的思考

[摘 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奠基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现有着新的要求,其评价方法亦被赋予新的内容。要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评价

[作者简介]马汝伟,盐城工学院院办主任、副教授(江苏盐城 224003)

谈到教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围绕教师素质结构、提高途径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对素质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讨论很少,从而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瓶颈。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这个侧面谈谈教师素质的提高及其评价问题,从而对教师的行为控制、管理改革、效率评价、优化配置、竞争创新等方面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办法。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要求及其评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评价教师的新教育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考察教师是否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现

素质教育观涵盖了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质量观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并非指单一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

检验一种观念是否已真正确立,不只看认识、意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实践。考察当前的整体改革实践,目前所及仅仅局限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标新或某种教学模式的立异,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仅仅满足于一部分学生单一能力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情况也大量存在;用以反映整体改革成果的,多是“热烈欢迎领导视察的场面+学生单项奖品的获得+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用以代替全校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多是考试分数、及格率、优秀率等等。这既反映了实验者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表现为素质教育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反映出教育观念对改革实践的重要制约作用。

2.考察教师是否具有素质教育方法观

方法本身不是观念,方法论却属于观念范畴。素质教育的整体观,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整体改革的途径去实现素质教育。整体改革方法论,即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的整体结构出发统筹兼顾。教师应从学生成长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出发分析和认识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应树立辩证的学生观,全面、整体地去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认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还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客观规律,从而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由自主地发展。这实际上是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其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否积极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是否善于探索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二、素质教育对师德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一切围绕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负责,不能丢下一个学生,不忘记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爱护差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把转化差生、提高差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把这一点作为检验教师师德的一项重要标准。“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其教育性质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选拔、淘汰。这既是对教育实践的误导,也是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误导,贻害的不仅仅是“尖子人才”的质量不高,而且还导致多数人素质的低下。这其中既有教育方向的问题,也有师德的作用。如今,素质教育已作为一种政策、方针提出来了,决定的因素便主要在教师贯彻实施的行为方式上,而决定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育观念与师德,观念与师德同样具有对教师行为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正是因为这一点,师德起着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教师文化素质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1.从满足于学历达标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度发展

学历达标,不过是对教师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文化知识的基本要求。按照高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首先努力掌握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特别要努力掌握所教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知识结构,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教学,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看,掌握的不应仅仅是互不联系的知识内容,而应是一个有序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只有形成整体结构和体系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教师既要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去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又要有精湛深厚的专业知识;既能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指导教改实践,又能不断提高教育技巧,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从满足于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发展

素质教育坚持“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求所有学科之间、所有相关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这一点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除了具备所教学科知识之外,一定要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情况,能基本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以及开展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美学教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以收到教育改革的整体功效。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知识)、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行的过程。教学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寻求教学四大要素各参量值新的优化协同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在学生的学习受阻时,四大要素各自参量值的状态基本呈现为以下两种情况:教材要素参量(含非智力因素参量与智力因素参量)不足值或零值,教学方法要素参量(含教法因素参量与学法因素参量)不足值或零值。面对这种无序的教学结构,就需要通过授课教师对上述教学各要素参量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对各要素参量值做出新的相互配合的调整。比如设计接近知识难点的知识阶梯以使原知识要素参量适当降值,通过充分发挥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自身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的作用,以适当提高原教师要素的

参量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新发展,这种过程即是教学四要素优化协同运行的过程。没有这种过程,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而这种过程的顺利完成,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整体实施能力。应当说,教学的整体实施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般性教学应具备的能力,更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素质教育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及其评价

1.要有改革意识,富有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场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必然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特别是教育目标的调整,课程计划的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构建等重要环节,都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2.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强调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实施。强调人才培养应有基本要求,但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有层次性和个性;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促使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经受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考验。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情感,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调节的能力。教师还应具备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包括对“全面健康”的基本认识,理解人的基本需要与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需要的层次,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等等。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取向,认识到学生都有企求成长、发展潜能的愿望,要对学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以及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要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善于收集和处理学生的个人资料,有通过教学与活动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4.教师必须具备对实验、实习和实践等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设置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上述这些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原则性的区别,有着不同于传统课程的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活动课程具有非指令性、非同步性、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要确立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学生思想、智能发展的状况及兴趣爱好与特长,来确定活动课程的目标、发展计划和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施教,要根据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控;要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磨练意志;要在学科内容和活动课程之间架起以内容要素为核心的桥梁,形成有机结合,做到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5.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扩大了教育的能力,拓宽了教育的渠道,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它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的操作、声像视听设备的调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把握等等,并能经常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技能,而且最根本的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

教育改革应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探讨教育科学的新规律、新内容、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以不断地提高教育和科研的水平。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马汝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职称职称论文下一篇:市政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