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论文提纲

2022-08-28

论文题目: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己经进入“新常态”,即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宏观经济调控面临巨大挑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将“去产能”确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事实上,产能过剩作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风险之一,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府多年来更是密集出台大量政策措施,致力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力求从根源上治愈这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沉疴。随着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扎实推进,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从现实情况上看来,经济依旧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看,自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出现持续回落,新一轮产能过剩呈抬头趋势,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9%,破除无效、低效供给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也是经济运行低效的表现,因此如何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同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现有关于产能过剩成因、形成机理与测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针对产能过剩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经验证据和实证检验。全面、准确地认识产能过剩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其成因与特征,还需要明晰产能过剩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碎片化的研究不但难以精准研判产能过剩的经济后果,也不利于把握我国产能过剩的整体发展趋势,当前产能过剩对经济将造成何种影响这一问题有待更为严谨的答案。因此,进一步探究产能过剩可能造成的关键性影响,对于科学把握产能过剩趋势、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所执行的经济政策、更好地制定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在梳理现有产能过剩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计量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全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总结现有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对比和评述产能过剩经济影响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信贷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就业风险、环境污染等角度,梳理和评述了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研究领域中尚需进一步挖掘的模块,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金融发展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是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本部分从配置效率视角出发,分析并检验产能过剩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Probit、Tobit、OLS方法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运用Ⅳ-Probit、Ⅳ-Tobit、2SLS法控制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在分析产能利用率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本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异质性检验,进一步比较分析信贷资源错配情况在政企关系不同、行业不同和企业位于不同金融生态环境地区时的差异。第五部分是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倒U型影响。本部分从经济结构转换的视角出发,考察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FA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使用带有调节效应的模型对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行检验;检验了技术创新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为节点,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产能过剩指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作用的异质性。第六部分是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本部分选取我国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和商业银行效率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处理内生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经济增长、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直接效应。第七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矛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部分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产能过剩是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之一。行政干预通过金融抑制和政府“寻租”两种途径影响了银行信贷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产能过剩造成了信贷资源配置扭曲。信贷资源错配情况在政企关系紧密、企业位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位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时更为严重。(2)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显著,轻微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随着产能过剩越演越烈而达到临界值后,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得到缓解。(3)产能过剩对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造成了显著的、长期的损害。经济增长和产能过剩均具有较强的依赖前期状态惯性发展的“路径依赖”现象,过剩产能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消化,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仍是长期任务。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运用内生性模型检验了产能过剩对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Probit、Tobit、OLS方法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运用Ⅳ-Probit、IV-Tobit、2SLS法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揭示了在政府干预下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效应,为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所形成的潜在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2)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引入技术创新作为调节变量,在行业维度下考察了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结构转换问题。从现有研究产能过剩的文献成果看来,鲜有以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实证检验的文献,本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3)建立了动态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直接考察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影响。考虑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将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和商业银行效率同时纳入研究框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既是一个研究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新角度,又为具有短期波动特征的产能利用率为何会在长期作用于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解释。

关键词:产能过剩;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学科专业:工程项目评价与融资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结构安排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产能过剩的成因

2.1.1 市场失灵说

2.1.2 政府干预说

2.1.3 结构失衡说

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2.2.1 直接调查法

2.2.2 峰值法

2.2.3 生产函数法

2.2.4 成本函数法

2.2.5 协整法

2.2.6 生产前沿面法

2.3 产能过剩的经济影响

2.3.1 产能过剩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3.2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

2.3.3 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长

2.3.4 对经济的其他影响

3 理论基础

3.1 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1.2 新经济增长理论

3.1.3 新古典投资理论

3.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2.1 早期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2.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发展

3.3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3.3.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3.2 金融约束理论

3.3.3 信贷配给理论

4 产能过剩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4.1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4.1.1 行政干预信贷配置与产能过剩

4.1.2 银行风险定价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4.2 实证设计

4.2.1 模型与方法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4.3 研究结果和讨论

4.3.1 基本结果与分析

4.3.2 内生性问题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按政企关系分组的结果

4.4.2 按行业分组估计结果

4.4.3 按地区分组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产能过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1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5.1.1 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升级

5.1.2 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5.2 核心变量的测度

5.2.1 产能过剩的测度

5.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5.3 实证设计

5.3.1 模型与方法

5.3.2 其他变量设定

5.4 研究结果和讨论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倒U型关系检验

5.5.2 进一步检验: 按时间分组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6.1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6.1.1 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长

6.1.2 产能过剩与商业银行效率

6.1.3 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

6.2 模型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6.2.3 面板协整关系检验

6.3 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

6.3.1 滞后阶数的选取

6.3.2 PVAR模型的System-GMM参数估计

6.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4 脉冲响应分析

6.3.5 方差分解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合学习远程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