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

2022-11-26

第一篇: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

走出面对老板的心理误区

笔者曾在企业主持招聘面试,对应聘主管以上职务的应聘者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企业老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得到的回答虽五花八门,但大都包含:会用人、懂管理、善于沟通协调、能接纳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有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认为企业老板应该是“这样”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所遇到的老板大都不是“这样”的。难道真是企业老板出了问题吗?也许有的是有的不是。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对于打工一族而言,调整自己的心态乃至言行比“调整”企业老板的素质更现实。

那么,面对企业老板,打工一族通常存在哪些心态上的误区呢?

误区一:企业老板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凡讲这句话的人,大都是因为企业老板对自己“不信任”而感到忿忿不平。能否反问一下自己:企业老板凭什么信任我?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而非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基础之上。因此,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老板怀疑的是“人”,而非怀疑具体的某一个打工者。

2、打工者本人在老板心目中还未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这可能是打工者在企业的资历太浅或在企业里过于默默无闻所致。

3、打工者由于过往工作上的失误或者误会,曾引起过老板“不够令人放心”的印象,这需要打工者主动用自身的努力加以扭转。

误区二:老板做事应该“对事不对人”。

如果是“坏事” ,当事人往往会高喊“对事不对人”;如果是“好事”,则当事人往往高喊“以人为本”;如果把“对事不对人”同“以人为本”相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矛盾。我们都知道“以人为本”是没有错的,既然事情都是“人”做的,怎能要求“对事不对人”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样才是正常的:既要对事,也要对人。

误区三:老板应该懂管理,善于沟通协调。

其实,很多老板并不擅长管理,甚至不大懂管理,但照样取得成功。因为对一个企业老板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让企业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因此经营是企业老板的第一要务,管理则是其次。从理论上说,管理是要服从于经营需求的。企业老板既使不懂管理也不要紧,只要他意识到这一点并能找到一个可以协助他担当“管理”角色的人就可以了。

误区四:不合程序的事,老板应该干预。

老板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把事情办成,至于是否符合程序未必是他的兴趣所在,况且老板的精力有限,他哪里管得了那么多?至于程序方面的问题,往往是靠手下的人自己去沟通协调。

误区五:老板应该多听来自员工的意见。

老板的性格、观念、精力分配各不相同,不能要求老板主动去倾听谁的意见。如果谁有意见,应主动想办法反映给老板。

误区六:老板应该关心员工的发展前途。

其实,无论从法律上讲,还是从道义上讲,除按照规定每月为员工支付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外,老板都没有义务为员工将来的发展做其它的什么事情。至于员工将来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还要靠员工自己去创造。

那么,面对种种心理误区,打工一族如何扭转这样的心态呢?

1、正视自身的问题。看看你周围那些很少抱怨又比较“顺利”的人是如何做的。正视自身的问题来得比什么都重要。

2、努力用工作成绩来说明一切。工作成绩是谁也抹杀不了的,老板也看得很清楚。

3、积极主动,努力去适应企业老板。实践证明,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总比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来得容易,在经济上也更有效率。

此外,打工一族还能做点什么呢?其实,打工一族所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选择老板和适应老板。显然,选择老板后就要去适应老板,我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与老板保持“相互适应”,而不能用很长的时间去选择老板。即使自己当了老板,如果失败,很可能还得回头再次加入打工者的行列。说来说去,学会怎样去适应老板更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篇: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1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自我调控

1、 转变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寻找心理平衡点。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5、换个眼光看周围的人。比如班里的后进生,各方面发展都很不理想,我迫切地想要转化他们,步步紧逼着他们进步,他们却往往“刀枪不入”,双方的较量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搞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我接触到班级结构“三分之一”理论,即根据学生水平和表现可分成三等分,优等生三分之一,中等生三分之一,后进生三分之一,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下我的心里舒坦多了。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头顶上都有一片蓝天,每个学生脚底下都有一条大路,气质、性格、态度、情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要走不同的路,我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也不必死拉硬拽逼着他们走进优秀的行列,不如教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而且人是会变化的,有的学生今天学不好,说不定他明天会突飞猛进后来居上。即使他永远也学不好功课,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也许他以后走上社会却能如鱼得水。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节,我实现了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竟然发现后进生也不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许多。

6、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招警考试面试:走出五大心理误区

[键入文字]

想在面试很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想得既周到又全面是不现实的。只要能够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考官就是胜利。在首次进行面试模拟时思想角度单

一、语言混乱甚至无话可说的情况都是正常的,因为还没做好充分地进行面试备考,进行模拟的目的就是为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盲目地追求完美乃至模拟时不如人意时出现焦躁不安的状态是不明智的。

这种心态误区可以通过多次的练习来弥补,平时在练习的时候就要为自己创造面对陌生人解答的场景,而不是自己自说自练。这样就能通过多次的练习建立一种对陌生环境尽快适应的联结,更有助于我们面对真实的考试场景。同时在考试时我们可以用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象成轻松的场面,把失败的情景想象成成功的情景,把面试考官设想为自己心里能接受的倾诉者,把陌生的环境设想为熟悉的环境等。这些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就需要考生在考试前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去创造环境和适应环境。

二、重学轻练 眼高手低

许多有过招警面试经历的考生表示,在面试前的准备过程中,在家人和朋友面前大多都能发挥很好,但是一旦踏入考场,面对

7、8名考官和书记员、监督员等一大群人,脑子就会发懵,思维也不清晰了,口齿也不清楚,语言逻辑更是混乱不堪,甚至有考生连题目都听不清楚。这是重理论轻表达的后果,考生在面试备考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在模拟后将其形成文字,反复演练,成为自己内在的东西。特别是敏感而容易紧张的考生,为了防止高压状态下" 一片空白"的状况,更需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

三、死记硬背 千篇一律

在准备招警面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复习面试的意义不大,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死记往年面试真题的答案上。还有一些考生在面试前会参加一些培训班,这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但如果考生不会活学活用,只是死记硬背,硬套答题"模板",自以为把那些模板背下了,万无一失了,看到题目就拿模板去套,反而把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答案抛到了九霄云外。更糟糕的是,进了考场心里一急,模板就是套不上,连话也不会说了。这样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因为同样的回答考官听的过多了,势必会产生"听觉疲劳"。

建议考生批判性地熟练运用模板,消化吸收其内在规律,招警考试更多的是测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平时多关注新闻时政,保持广泛的兴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面试备考也一样,看得多了,练得多了,面试场上自然娓娓道来。

四、盲目紧张 缺乏自信

在面试时候很多考生比考笔试的时候更加紧张,而紧张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对最终考试结果的过度期待;二是把考官看得过于神圣,想到与其交流感到紧张;三是对答题规律、技巧等缺乏认识,担心抽到自己不擅长的题目等。其实考生的这些心态都是非常正常的,所谓自信、不紧张的心态首先来源于你对自我效能感的高评价,即自身准备的充分程度以及你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对面试的期望值,一般中等程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你发挥到最佳状态,而过度紧张则只能错失机会。

面对这些压力,除了全力以赴做好备考工作以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逐步适应压力,最关键的就是摆正心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安排计划。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压力难以负荷时就应该适当地给自己解压。例如在备考的同时放松自己,可以听听音乐、尝试微笑、走路散步等;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毕竟招警考试对我们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机会,而不是全部机会,我们要意识到面对机会时要全力争取,但是即使失去一个机会,我们也将面临下一个选择。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侥幸心理 得过且过

有的考生抱着随大流、撞大运的心理参加考试,在备考时,敷衍了事;笔试侥幸合格,也不认真准备面试,而是盲目地找"关系"或猜题押题,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招警的考试如此激烈,一旦决定报考,就要全力以赴,才有希望脱颖而出。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精神。从心理上重视考试,战略上重视考试,认真备考,把主要精力用于掌握和巩固知识上,而不是盲目猜题、押题、寄希望于向前面面试完的考生询问考题。这里需要提醒这种抱有侥幸心理的考生:招警考试面试完的考生不允许逗留太多时间,不可能透露多少信息,盲目打听反而会打乱自己的思路和状态。

同样的,招警面试想拿高分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如仪态端庄、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争取亮点等。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四篇: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绿春一中上海支教教师

张宏鹏

自主学习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为自主学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的存在着偏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区,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引以为戒: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教师指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导的辩证统一。

可见自主学习实质是一种扬自学之长,避自学之短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作用和存在的价值,不能对学生过分地放任自流,应切实地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帮助。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一味地迁就学生,从教学目标的选择到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落实、再到教学评价的反馈,全部由学生来操作,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多余人,有的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有的在讲台前背着手等待,有的低头坐在椅子上看教案„„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则完全相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逐渐形成的,”【1】不能一步到

位,过分强调自主,放任自流,无异于揠苗助长,在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学生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点拨,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并提供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就是“指:南针”,为学生辨清方向,指明航线;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做“领头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还未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一环节还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理解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也需要教育者的外部指导”【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而使得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就会严重动摇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放羊式”教学。

二、 把“变味式讨论”当作“真正式自主”。

毋庸置疑,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得大量无序的、盲目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作秀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课堂讨论热”在语

文教学过程中持续升温,老师们竞相用之,似乎在极力地向听课者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讨论,在课堂上甚至如放连环炮似的让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十有八九只需要学生作“是”或“不是”回答,看似学生主动学习,实则仍然是教师在手把手的“灌”。

1、(案例回放)在一所中学的语文公开课上,学习《藏羚羊跪拜》一文时,老师就老猎人把枪埋掉,从此销声匿迹的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切入——

师问:同学们,从老猎人的举动中大家是否有种强烈的震撼呢?生齐声答:是。师又问:那么有这个结尾你觉得到了猎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三分钟后)

生1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2说: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师总结:同学们讲得很好,从大家的讨论中,从文章的结尾处我们又看到了猎人身上的另一面,不再是冷酷残暴的性格,他也有着善良的一面,能够知错就改,希望大家也能向他学习。„„

这位老师问题切入的角度太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立刻回答出来,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概括一个人物的品性,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同问“1+1=?”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她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环节就显得毫无必要。

2、(案例回放)在某公开课上,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

老师在介绍孔乙己时,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后抛出疑点:“文章介绍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而孔乙己是穿长衫的,为什么还站着喝酒?”接下去让学生用1分钟进行小组讨论。 生1:作者回乡的季节是冬季,这从文章开头就有提示,可能是他怕冷吧!

生2:这也说明了孔乙己是一个像我们一样,喜欢追求个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

这时只见教师一脸尴尬,连忙打断了学生,说道:“两位同学的想法虽然合乎情理,但文中的孔乙己则是因为死要面子才故意穿长衫的,因为长衫在文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突出了他虚荣的一面。” 其实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对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分析应该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学生经过短暂讨论得出了浮于表面或是错误的认识,完全出乎预设之外,教师便慌了,不是根据火候,有效的加引导和纠正,使学生沿着讨论要求的方向朝纵深发展而是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其实,这与教师不提问题而满堂灌的做法是毫无区别的。

三、 把课堂上“不加约束”,当做自主学习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潮语):“老师跟形势,上课象做戏;气氛看似浓,学生变顽童;走进新课标,各人展花招;误区当真理,学生空欢喜;实在不实在,老师叹无奈。”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消极现象的鲜明写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这势必要改变过去井然有序的

课堂氛围,要求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于严厉。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往往出现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现象,例如:据某地调查,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间真实、质朴,浓厚的感情,这一本意格格不入的。又如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为《赤壁之战》。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让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兴致浓浓,从三国人物讲到了水浒人物,远远背离了主题。教室里乱哄哄的,学生我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二十五分钟过去,才言归正传。当导入新课文后,教师播放了剪辑好的《赤壁之战》的视频,然后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印象最深的片断。一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竟然不足十分钟。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是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低效的。教师不应一味地迁就学生背离文本式“独特体验”要恰当地把学生引导到文本情境中,把观注点提升到角色领悟,情感的熏陶上来,而不是让学生随波逐流,漫无目的的在课堂上高谈阔论,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为此,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习的目标,明确情感的切入点、思考的关键等,并在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问题的难度,从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放任自流式的怪圈。

小结: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语文的自主学习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

需要我们的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一切从文本出发,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并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成点”,适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我们的自主学习论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再是一种点缀式的花瓶,或者公开课作秀的行头,学生也才能切实融入语文课堂中,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学习知识,演绎智慧,分享体验的时空!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自主性学习的意义及培养方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 年第5卷 第4期 第90页

(2)庞国维《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年第20卷第2期

第81页。

第五篇:走出“网络资源”的误区

新安县北冶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 二 妞

内容摘要:

在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上先进资源,以便更好的为自己的工作及教学服务,确实值得探讨。网络资源的再利用,会出现一些弊病,如:网络资源为不少教师的撰写文章搭建了“借鉴”的平台,网络资源给部分教师的课件制作绘制了“模仿”的雏形,网络资源为不少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了“照搬”的范例,这不利于我们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资源

借鉴

模仿

照搬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上网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已成为广大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的先进资源,如果运用及时、恰当、得体,对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优化课堂、提高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味吸收、盲目照搬,则不仅不利于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一、“网络资源”为不少教师的撰写文章搭建了“借鉴”的平台

写作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对于自己撰写文章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有重大的意义。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少教师已经走进了误区,“借鉴”变成了“抄袭”、“好事”变成了“坏事”,网络资源无所不有,应有尽有,这就为不少教师提供了“借鉴”的平台,为部分教师的论文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写作时不用苦苦思考,遇到写作,只要在网上轻轻一点,相关文章瞬时即来,可谓铺天盖地,很短时间即可凑一篇“杰作”,真是“得之全不费功夫啊”!

记得一次学校举行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演讲比赛,经过推荐、选拔,几位老师在一块进行比赛,可谁知第一个演讲的教师和台下的一位教师的发言稿竟然相同,弄得第二位老师无计可施,无奈只好临时退场、弃权。前不久,学校布置假期参加培训的教师每人交一篇心得体会,不少教师又开始上网下载,结果有很多老师所交的心得、感受几乎是一个样,学校负责人叹道:“都是网络惹得祸啊”。每每遇到上交论文,同样离不开上网下载,有的教师还心存顾及,于是乎开始“东拼西凑、改头换面”,有的干脆仅改个名字而已,以应付差事而结束。试想,这样的“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多大作用?这样利用网络资源又有多大的意义?我想只是为“懒人”搭建了一个“借鉴”的平台而已。

二、“网络资源”给部分教师的课件制作绘制了“模仿”的雏形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很多学校己经开始要求教师运用课件上课了,课件制作就成了教师的必修课。课件制作对于不少老师来讲,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要制作好一个图文并茂、质量较高的课件,是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付出一定的心血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师不是积极的去学习如何制作课件,而是把目光盯在网络上,课件制作评比、优质课赛讲等教学活动,他们就开始到网上去寻找相关课件,现在的语文教材,到网络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课件,并且有好几个供教师选择,这就为教师绘制了“模仿”的雏形,即使你对课件制作的知识了解甚少,也不影响你参加优质课赛讲,只要你精心“制作”,同样可以获得奖励。

过分的依赖网络上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部分教师运用课件生搬硬套、全盘接受,严重脱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课件上课,由于缺乏自我课堂投计,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部分老师过分的“模仿、依赖”所致,丧失了自我,人去亦云。一次学校进行优质课选拔赛,同样也出现了两个老师的课件大同小异、过分依赖网络、缺乏自我创新等不良现象,使优质课为之逊色,一个评委对此无奈的地说:“这样利用网络资源,部分教师将失去自我,不会思考,丧失创造力”。试想,这样的课件制作,优质课赛讲,能从多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这样的“模仿”对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是利还是弊?

三、“网络资源”为不少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了“照搬”的范例

课前备好课,是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教师备课无论其质量如何,至少还可以称得上自己的创作。可是网络的出现,很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备课,不少教师对网络上资源情有独中,认为网络上的资源就是完美无缺的,备课完全“照搬”网络上的教案,到网上下载教案,打印出来,既省时,又美观、规范,问其原因,自己备的课没有网上的好,学校检查,对此无可奈何,部分老师还美其名曰:“这叫做“资源共享”!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部分老师分析教材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呈下降趋势,离开网络寸步难行,试想,一个受家长百般关爱的小孩,离开大人他怎能独立生活,一个习惯于让人搀扶的人,他怎能独立大步向前走,一个经常依赖网络、“照搬”网上的教案范例的教师,他又怎能认真备课、怎会自我设计创新呢?前不久,学校语文组尝试集体备课,要求每位初三语文老师主备2课,A4纸打印,其结果教师上交的教案全是网上下载的,无一例外,问其原因,他们理由似乎很充分:“咱备的也不如网上的,网络上有现成的教案,谁还去自己备呢?”,备课组长无奈地说:“这样的照搬有多大意义呀!如此利用网上资源,真有点让人担扰啊”!

当然,网络资源并非不能利用,不让利用,本人也并非有意在贬低网络资源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我们平时的论文创作、课件制作,备课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一定要有所选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创新改革,吸取其精华,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我想,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既要看到其“利”,更要看到其“弊”,切不可盲目“借鉴”、“模仿”、“照搬”,否则,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真的要失去自我了。

在网络日益走进教师的日常生活时代,愿“网络资源”能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器”,莫让其成为我们专业成长的“绊脚石”、“拦路虎”,一定要走出“网络资源”的误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主持人大赛比赛内容下一篇:职场礼仪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