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中有着多重服务功能及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需要重视目前管理及应用中的几大问题,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

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比重的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四项建设”和教育观念、队伍结构、教育模式、教育重点“四个转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建设;四个转变

作者简介:李佳圣(1962-),男,湖北孝昌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以来,富士康“13跳”及许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生命会消失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个个风华正茂大学生的自杀,除了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大、工厂机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劳累的生活体验、贫困的家庭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近几年对1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8.5%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多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研究;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只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学生中学习冷漠,情绪不能控制,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1]。

(三)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并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参加过一些辅导培训。他们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四)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等明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四个建设”

(一)育人与育心并重,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化、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笔者建议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生班团干部和专业教师、学院专业辅导员、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构建的“金字塔”式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确定用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二是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以及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生骨干和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五是鼓励科研与教学,提升专业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辅导员,在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心理咨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认清心理咨询中心是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场所,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询、辅导、干预外,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籍贯、不同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健康教育。还要开展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尽管存在着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开发智力等等[2]。但其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事情。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院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党团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力度,崇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人关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高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体系,从新生入校直至毕业离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跟踪指导,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兴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活动主题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追求;活动内容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激情;校园文化布局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催人奋进。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活动,寓教于乐,针对性强,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持续而有成效地发展,既需要确立前瞻的观念意识和提供切实的基本条件保障,又依赖于优化的工作模式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3]。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独生子女和农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构建四级课堂、五级工作、五级预警和四级转介的“455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四级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体验课堂。五级工作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由寝室长组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员。四级预警是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区五级预警机制。四级转介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学校卫生室)、学校附属医院和所在地精神病医院四级转介诊断治疗机制。

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队伍结构上,从专职教师为主转向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三)在教育重点上,从重视心理疾患治疗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转变。不少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课程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者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他们势单力薄地开展着[4]。高职院校必须把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实现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的心理辅导(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在教育模式上,从课堂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实践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高职院校要改变课堂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有利于自信心、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增强和水平提高的体验活动和行为训练,实现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同课外心理素质、心理调适能力实践培养的有机结合。要更加重视少数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要将被动消极的“坐诊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跟踪式”心理治疗,有效地针对个体开展跟踪服务,巩固心理咨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云,等.高职大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3):28-29.

[3]廖迎春,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6):56-57.

[4]梁恒,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J].社科纵横,2008(1).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李佳圣

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的思考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中有着多重服务功能及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需要重视目前管理及应用中的几大问题,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用

近年来,国内各项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的调查均表明,高校学生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都偏重于矫治方面,预防和发展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及其管理应用机制、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校学生心理档案是使用科学与适应性较强的心理测试量表,通过问卷、谈话、咨询等各种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是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记录,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指导意义。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系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这些资料,心理教育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实施“因材实教”,以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一些个体更是缺乏针对性。而一些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哪怕是有心理问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去寻求指导帮助,使得相关工作非常地被动。建立了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各别学生主动地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治疗。

(三)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隐患

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四)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原来所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可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 ,心理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教育并根据心理档案中教育后的变化分析教育效果,以合理的修正教育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国内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心理档案的管理工的开展得并不特别顺利,心理档案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心理档案未灵活因地制宜地选用量表

目前大部分院校建立心理档案都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系统或采用同一标准。尽管是根据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来制定的标准,但仍然未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等影响心理状况的因素。

(二)建立心理档案的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都单纯地依赖个体测验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般都是采用新生入学时填相关资料表格,做心理测试记录结果。使得获得的心理状况资料不够全面。

(三)心理辅导工作专业人员严重地缺乏。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有具有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一般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多心理辅导实践经验。但目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心理档案的质量和所起的作用。

(四)未充分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建立心理档案和进行相应管理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些院校虽已经应用计算機及网络,但是仅将其用于处理一些输入输出之类的基本操作,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五)心理档案的内容未动态更新

很多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后就未对其资料随时更新,使其不能反映出学生心理的变化.无法成为心理教育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

心理档案内容中,有些涉及学生的隐私,有些涉及到敏感人际关系,有些是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有些甚至会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等,这些都不适宜公开。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的缺乏使得对于心理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保密性等原则的保障仅能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

(七)心理档案应用主体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心理档案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三、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及应用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可采用的方式有:1.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2. 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3. 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4. 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

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

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

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發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M].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

[2]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西农业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课题, 编号:1883;江西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06B2zz35。

【作者简介】史劲亭(1982-),女,江西农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

作者:史劲亭 吴 燕 黄俊仕 陈丽霞

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围绕着互联网的产业布局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也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转变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为课程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借助互联网融合线上线下教育,能够发展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但”互联网+”的出现也为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如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互联网引发了新一轮的行业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长期以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施中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成为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问题。因此,文章首先针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师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均存在问题。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也未能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如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模式。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课程设置也主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这些现存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进展。

1.2 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普遍存在不足,甚至有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要以预防为主,工作对象主要面向青年大学生,不仅要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从工作实效性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实施高效率,还要有多部门共同参与,多主体共同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将互联网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融合的过程中未能实现线上线下的统一,通常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方式的应用,例如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会利用互联网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但在线下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大多数学生只是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没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自己的成长,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价值难以发挥。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斷推动,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集院、系、班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知识宣传、咨询辅导、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心理普查、危机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固化的模式也越来越僵化,受到体制和操作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落后难以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样化,采用传统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需要。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与心理健康结合,为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危机干预机制等,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就课堂教学来说,通过互联网+与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而灵活的教学情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而在学习方式上,借助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能够实现根本上的转变。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交流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匿名沟通,1对1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记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且将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这样能够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心理队伍机构等等,针对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只有不断提高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学生在灵魂而生动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例如让学生观看主题心理健康教育短片,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 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线上线下的融合

实现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各主体应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互联网进行有效宣传。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院首先要建立心理健康平台网站,开辟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栏目,让学生能够在该栏目中完成常见的心理问题解答、心理问题调节等内容。其次,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宣发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卡片和纸质内容报刊,并且在校园内建立文化长廊,使学生在线上线下都能够接触到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效果。

3.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线上线下的融合

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借助线上线下,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活动内容。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的微电影,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在此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观看,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上传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网站中,以这样的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3.4 心理咨询辅导线上线下的融合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各有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心理咨询辅导能够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可以开展面对面的个体门诊预约咨询、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辅导等多种内容。除此之外,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1对1的交流,通过这种匿名交流的方式,能够解决学生面对面交流紧张、担心隐私等诸多忧虑,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性化,也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5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线上线下的融合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发挥应有作用,还要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院系领导部门应当成立院系工作小组,学校心理中心办公室、志愿者协会、班级心理委员会、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多个主体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借助微博微信、网站贴吧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救助干预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应当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且总结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小婧,黄雪飞,孙克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158-159,162.

[2] 房宏驰,王惠.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3):1-2.

[3] 林朔,谢燕娇,周杰,等.线上线下新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20(9):11.

[4] 龚素瓅,张祖品,岑俊静,等.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4):430-435.

【通联编辑:李雅琪】

作者:李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制造企业采购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