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中国

2022-07-19

第一篇:建设生态文明中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政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消费过度,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已成为现今中国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 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来自于着各个方面的挑战。 (一) 从环境方面来看

(1)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可用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资源都处于世界平均值以下。这使得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积累了大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1)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2) 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3) 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 (4) 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 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 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二) 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三) 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四)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六) 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七)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文献引用

1. 姜春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7卷第9期

2.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 ,《现代经济讨论》2008年第5期 3.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f3bfa884868762caaed5ae.html

第二篇: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键字: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代会报告中予以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约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多数环保城市或地区在地表水、饮用水、空气质量等硬性监控指数上都有明显提升;三是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四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扎实推进,有害化学物质排放量相对过去开始减少;五是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然而,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简单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挑战。从资源约束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瓶颈日益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的矛盾叠加,正困扰着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环境污染看,尽管我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城市空气细颗粒污染及农村、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等问题突出。从生态系统看,多种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这些挑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美丽中国要有健康的体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美丽中国要有秀丽的形象。坐着宝马喝污水,即便兜里的钱再多,房子盖得再漂亮,与美丽中国终归是背道而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凝练气质之美。美丽中国要有优秀的气质。社会的气质取决于制度建设和道德涵养。内在的气质之美,是凝聚和升华外在之美的保障和灵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

美丽中国需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共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古人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都是大美中国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列夫托尔斯泰曾如此定义‚幸福‛那就是和大自然在一起,看着她,和她说话。优美的环境,其实也是看不见的财富。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以,促进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环境污染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面对种种环境污染事件,要从根源上预防,以防其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

第一、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环境保护严起来,企业才会有压力,有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技术改造,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护住绿水青山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治理环境污染要政府、社会、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第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故‚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

第四、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污染源头着手的理念‛。抓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第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切实用生态文明建设主导经济建设、引领城乡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牵引产业发展。

第六、加强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靠实领导责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和从严治党一样,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而且对于重要指标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

三、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党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做到表率引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环保部门也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向下安排部署好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监督体系,监督问责要跟进。总书记指出‚监督人民也有责任。人民有责任有义务发履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同时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体现监督的‚存在感‛。

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盯紧。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我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环保部门可制作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册子,环保袋等会同相关部门做到100%发放到户;在街道的宣传栏上以漫画、文字的形式做好宣传;利用好政府交通要道上的滚动屏,做好宣传;力争做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宣传要达到‚祛除个人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破坏生态环境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

18894564584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 扮靓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扮靓美丽中国 【热点点击】: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3.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 【知识链接】: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2、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之一状况,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

3、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4、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之路,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

6、每一个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追踪训练】: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我们中学生能为建设“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2)、我们党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3)、国家应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参考答案】:

(1) 根据具体情况回答即可。我们中学生能为建设“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做些什么?(答案开放,将学生的答案适当归类)

① 进行绿色消费,生态旅游等,让我们消费者的取向成为生产销售环节的指挥棒

② 正确行使建议权,监督权,对违章建筑、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举报并监督政府尽快解决 ③ 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培养创新能力,为开发新 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做贡献 ④ 积极参加如“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⑤ 生活中注重节约资源 如:节约水电纸张等。保护环境 如:不随地乱丢乱扔,不破坏小区内的花草树木等。 还可以节假日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

(2)我们党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参考答案:)

a过去经济发展高能耗、低产出,使环境和资源付出沉重代价,使我国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b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c有利于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促进 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经济建设: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或循环经济); ②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政治建设:① 坚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资源、环保方面法律法规。② 依法打击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依法关停污染物超标和高排放企业,实行企业环保准入制度; 文化建设:①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宣传,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培养市民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②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社会建设:① 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② 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社区、美丽家园。如关注:食品安全,提供绿色食品;关注:清洁用水;关注:空气中有害微粒的检测等 (济南市平阴县玫瑰中学 韩国栋)

第五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

1147013 张倩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随着工业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注目,中国更是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日程:中共十八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章,提出“五位一体”的观念。

生态文明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观念。“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所以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努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而奋斗。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思想,注意细节:节约纸张、进行纸张的循环利用,节约用水、进行水的循环利用,购买低碳产品,出门做公交,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付诸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实践中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下一篇:技术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