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2023-06-08

第一篇:中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1-5课)

1.鸦片战争 1840.6-1842年 (道光帝)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直接原因:1839年3月,林则徐广州禁烟,英国领事义律破坏禁烟运动. 6月3日至25日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琦善与英军谈判,林则徐撤职查办,19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民族英雄关天培.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Ⅰ割香港岛给英国;Ⅱ赔款2100万元;Ⅲ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Ⅳ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 (咸丰帝)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战争期间及稍后的一段时期,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58年《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千米(割占领土面积最多)

1860年《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千米 1864年《堪分西北界约记》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4 (光绪帝)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梦想

经过:黄海战役:1894.9在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连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 结果:1895年4月,中国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Ⅱ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Ⅲ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此后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Ⅳ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光绪帝)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到京津地区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两次被占:1860 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1900.8 光绪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1860年8月青浦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1862年9月慈溪战斗中击毙头目美国人华尔。

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1898年在山东兴起;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浩罕国陆军司令阿古柏侵占新疆,英俄想控制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新疆

经过: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从新回到祖国怀抱; 19世纪80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改定条约》,收回伊犁,俄国割占我国西北部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运动、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最大、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最大、福建三支海军。

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性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2.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序幕:马关条与签订,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发展:创办报刊《万国公报》、组建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记闻》是机关报

高潮: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

3.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发展: 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称为“辛亥革命”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4.新文化运动(民主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1915,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世纪的曙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

1.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导火线: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前期: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后期:1919年6月3日,以上海的工人阶级为主。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革命阶段划分-1840至五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代表:毛泽东

1.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3.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进军(1926-1927)广东国民政府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武昌战役;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合流”汪精卫将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过程:占领南昌-南下广东-转战湘南(朱德、陈毅)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湘赣边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的队伍、湘南农民武装、工农革命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5.长征 1934.10-1936.10

背景: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前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遵义

后期:四渡赤水(乱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军事指挥小组负责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1.1931.9.18,沈阳,日本以柳条湖时间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1.国民党态度:不抵抗政策;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3.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西安事变(双十二是边)背景:民族矛盾激化蒋介石大敌在即,还一味反共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联,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4.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首都南京,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5.平型关大捷:1937.9 山西平型关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1938 山东临沂、台儿庄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正面战场(国民党)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带领八路军,在华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以及根据地军民,是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6. 1945年4月延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7.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1945.8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8.9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朱德总司令带领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8.胜利原因:中华民族的联合团结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9月9日递交投降书,抗战结束。 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7、18课)

1.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扶蒋返共的政策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攻反人民的内战。 重庆谈判: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在重庆与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四会“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1947.3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主动撤出延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1948.9至11月,林彪、罗荣桓带领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余

淮海战役:1948.11至1949.1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歼敌55万余。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1948.11至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北平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是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推往台湾。

第六、七单元 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19-22课) 1.张謇江苏南通人,状元实业家。《马关条约》签订后,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②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③一战后日本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④抗战胜利后,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特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

部门发展不平衡,重轻工业,重工业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2.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后来,照相术和电影也传入中国。

1872年上海创办了《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纸,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京张铁路(1905-1909)詹天佑居庸关、八达岭“人”字形路轨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撰写《制碱》,研制“侯氏制碱法”比欧洲降低成本40%。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写《海国图志》,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戊戌变法时期的严复,译著赫胥黎《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第二篇:2014 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初一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2、关于西藏问题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中央政府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关于西域(今新疆):

唐玄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唐太宗: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

4、关于台湾问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5、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答:对内:治理边疆 A、西北:①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②乾隆时平定

大小和卓的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

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南:①加强对西藏管辖:确立了**和**册封制度。②

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管西藏,极大

地提高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东南: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

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对外:反抗侵略A、 东北: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B、东南: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三篇:云南玉溪2017-2018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五新人教版

云南省锦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

国古代史

(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原因是( )

A. 满清已完全汉化 B. 实现了满汉一家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汉族地主势力大

2.“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孙子兵法》 D. 《史记》

4.山东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水经注》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6.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繁荣与开放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政权并立 D. 统一国家的建立 7.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指的是( ) A. 实行重本抑末政策 B. 禁止开展对外贸易 C. 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8.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根据你所学习知识,回答“约法三章”成语出自于(

) A. 陈胜、吴广 B. 项羽进咸阳 C. 刘邦进咸阳 D. 文景之治

10.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科学家是 A. 祖冲之 B. 徐光启 C. 郦道元 D. 宋应星

11.南朝时成为人口过百万、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的是 A. 建康 B. 官渡 C. 赤壁

D. 荆州

1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开放与交流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玄奘西行 ②鉴真东渡 ③设市舶司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的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主张的是(

)

A. “兼爱”和“非攻” B. “无为而治” C. 实行“仁政” D. 实行“法治”

14.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耕织结合 D. 农商皆本

1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 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 D. 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1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

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 ②县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中央集权制. A. ②④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①②④ 17.关于科举制度的创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员选拔上,科举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B.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C. 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D.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约1300年

18.“务农桑,筑宫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 A. 黄帝 B. 蚩尤 C. 炎帝 D. 禹

19.“除了腹里与吐蕃外,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 A. 《旧唐书》 B. 《新唐书》 C. 《宋史》 D. 《元史》

20.“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古代著名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赵州桥

21.下图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这三个政权是

A. 辽、西夏和北宋 B. 辽、西夏和南宋 C. 金、西夏和北宋 D. 元、西夏和南宋

22.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是在( ) A. 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 秦的统一

C.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3.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西汉时期的中国就有纸了 B. 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 C. 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 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24.与下图人物(忽必烈)有关的史实是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从此归属中央管辖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

26.识读下面的示意图,请回答:

(1)这是

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该政治体制的创立者是

(2)在这种体制中,中央的

掌管行政,太尉掌管

,

掌管监察;地方上则推行

(3)这种政治体制有什么作用? 27.河姆渡居民的成就:(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2)种植________;饲养牛猪等;制作陶器等; (3)建造_________________房屋。

28.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9.考古学者在洛阳发掘出夏朝都城遗址______________,这里出土了______________,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0.成效:促进了____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31.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______对全国的统治。

三、简答题

32.“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 33.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4.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王朝:秦和隋,请分析其灭亡的原因(3)、不同之处(4) 3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6.哪个朝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了中原历史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史文化传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统一了蒙古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他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到其孙子忽必烈时期,建立元朝,并最终完成统一,C项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他建立的是契丹政权,即辽政权,A 项排除;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他建立的是金政权,B项排除;忽必烈建立的元朝,D项排除。故选C。

点睛:解题时抓住关键句“统一了蒙古”,分析出统一蒙古的时间和人物,也可分析选项人物所属民族或者相应的历史活动,同时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体现,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中。所以答案选B。 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A项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B项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D项是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故选C。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⑤描述错误,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台湾”“说法正确”,结合课本关于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解答本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不是广东省,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幅图显示北宋时期,东北是辽,西北是西夏政权;第二幅图显示南宋时期,西北是西夏,东北是

金政权;因此两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所以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由此可见,清政府当时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严禁一切对外贸易,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选项B禁止开展对外贸易,不符合史实;选项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不符合史实;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和亲结盟属于加强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所以排除①;②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③玄奘西行至印度,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④日本遣唐使来访,加强了中日的文化交流。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进咸阳,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不犯,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成语“约法三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课本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刘邦进咸阳后,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不犯,最后称帝,建立西汉。 1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南朝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那时建康人口过百万,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C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荆州不是南朝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

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①②④项,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故选C。 1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和“非攻”。B项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故选A。 14.C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私有、铁犁牛耕,排除AB;自给自主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与商业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因而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末年我国出现了纸;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此题选A。 1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未出现科举制。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因此,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创立后,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约1300年。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高低选拔人才,还未出现科举制。

18.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筑成室”“创文字”“造舟车”等信息可推断孙中山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黄帝的。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等等。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故选A。 19.D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可知,这是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应该是《元史》,D项符合题意;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不可能记载行省制度。故选D。 20.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1.A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916年,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西夏,因此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并立政权是辽、西夏和北宋,选项A符合题意;而金是12世纪初期由阿骨打建立;南宋是在12世纪初被金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所以金和南宋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元朝建立是在13世纪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即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央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是在汉朝,公元前60年设立的西域都护,成为关系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C项符合题意;使节回访长安只能说明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加强;秦朝统一时的疆界没有达到西域;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的史实迟于西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指南工具,北宋时期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B

项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朝,西汉时期的中国就有纸了,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4.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忽必烈在1260年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从此归属中央管辖;②③④符合题意;统一蒙古的人物是成吉思汗,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①;故选A。 2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26.(1)秦 秦始皇

(2)丞相 军事 御史大夫 郡县制

(3)皇帝把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秦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该政治体制的创立者是秦始皇; (2)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中央的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

(3)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把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27. 水稻 干栏式建筑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等;种植水稻,饲养牛猪等;制作陶器等;建造干栏式建筑。 28.阿骨打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不断增强。故填写:阿骨打。

点睛:11世纪末,完颜部,女真各部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依据这些提示词结合课本所学,可确定填空的内容。

29. 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 二里头遗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夏朝都城在阳城,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发掘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0.社会经济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故答案为:社会经济。 31. 1368 元朝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32.“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玄宗前期,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因此,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同时,还应看到,“开元盛世”不仅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皇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更是隋末农民战争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人民一百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玄宗前期,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因此,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

33.(1)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

一、相对安定。

(2)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教育事业发达。

(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

一、相对安定;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频繁;教育事业发达;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4.秦、隋,原因暴政、徭役、兵役、赋税沉重等。不同之处秦;皇帝称谓、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隋朝;开创三省六部、科举制、开

凿大运河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王朝是秦和隋,他们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暴政、徭役、兵役、赋税沉重等。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秦:皇帝称谓、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隋朝:开创三省六部、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

35.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 36.北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北宋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故答案为:北宋。

第四篇:2018年中考历史(福建专版)总复习考点汇总: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一、最早类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 3. 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 5. 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 7. 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8.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0. 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 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13. 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 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2. 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 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 5.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 6.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7. 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3.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 4.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 6. 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 7.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8.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 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 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 11. 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 12.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 13. 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 14.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 15.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16.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 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 18.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 1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 2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1928年)。

2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1935年)。

22.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1937—1945年)。 23.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 24.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1898年)。 25.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1953—1957年)。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 27.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 28. 尼克松是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1972年)。 29.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30.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四、“标志”类

1.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

2.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4.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5. 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

6.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7.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8. 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1911年的武昌起义。

9.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10.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11.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2.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始的标志:1927年南昌起义。

13.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14.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5. 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7.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 18. 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 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20.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1.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2.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或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23. 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4. 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标志: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25.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6.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

27.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8.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五、人物类 (一)民族英雄类

1. 抗击倭寇:戚继光。 2. 收复台湾:郑成功。 3. 抗击沙俄:康熙帝。 4. 虎门销烟:林则徐。 5. 黄海海战:邓世昌。 (二)代表、领导类

1. 洋务派:①中央代表:奕;②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4.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 中共“一大”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13位。

6. 黄埔军校的领导: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7. 南昌起义的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领导:朱德(军长)、毛泽东(党代表)。

9. 西安事变的领导:张学良、杨虎城。

10. 辽沈战役的前线指挥:林彪、罗荣桓等。

11. 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12. 中国近代科技专家:詹天佑。

13. 文学艺术巨匠: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4.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代表:石油工人——王进喜(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 15.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1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六、转折类

1.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七、中共会议类

1. 中共一大:1921年7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八、事变类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东北军,占领东三省,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2.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3.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口号类

1. 《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旗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企业。

3.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

4. 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 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十、战争类 (一)侵华战争类

1.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 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4.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二)战役类

1. 抗日战争的著名战役: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2.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 解放南京战役:渡江战役。 十

一、数字类

1. 中国古代史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三国鼎立:魏、蜀、吴。

3. 中国古代四次大分裂之后的统一:秦的统

一、西晋的统

一、隋的统

一、元的统一。 4.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5. 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7.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8. 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0. 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改变中国命运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建交(1979年)。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 3.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 4.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 5.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 7. 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 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年)。

2. 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3.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5.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6.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 7.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8. 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 9.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 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15.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 18.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

19.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20. “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2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数字类

1.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三部重要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3. 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 4. 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6. 三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德国、日本。

7.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日本、美国。

8. 美国冷战政策三个方面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 20世纪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五、转折类

1.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

2. 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的转折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成为北方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的关键。

3. 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 4. 日本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5.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第

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完成。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六、战争类 (一)重大战争类

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争。

(二)战役类

1. 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3.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七、法律纲领类

1.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北美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3.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 4. 法国《人权宣言》: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5. 《拿破仑法典》:将法国大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典范。

6. 《共产党宣言》(1848年):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八、国际组织类

1. 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二战的产物。

2. 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 3. 欧洲联盟: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 4.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成立。

第五篇: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人教版)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人教版)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 王朝更替

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3.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 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和**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6.古代农民战争

①秦末农民战争;②东汉末黄巾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④唐末农民战争;⑤元末红巾军起义;⑥明末农民战争。 7.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①春秋时期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五代后周世宗改革;⑤北宋王安石变法。

8.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知能提升点拨】

1.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和发展主流。

更替形式:①多是由外戚、权臣、握有军犬的大将取而代之。②被农民起义推翻。③被并立政权灭掉。④被少数民族政权灭掉。

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

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条件。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4.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

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5.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原因、特点、作用。

原因: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激化的产物。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这直接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是引发农民战争的客观原因。

特点: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具有次数多、规模大、农民自发的反封建斗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以及受阶级和时代局限而大多走向失败的特点。农民战争的结局不是被地主阶级所镇压,就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或者农民起义领袖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作用: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推翻或瓦解了封建政权。迫使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发展。但是也应当认识到农民战争对社会发展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

6.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包括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都起了积极进步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常用短语下一篇: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