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探析

2022-09-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课程设计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1 提升目标层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

哈佛大学有一项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和学历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通过他们青年时期的目标选择与25年后生活状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那些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 (占3%) ,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那些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 (占10%) , 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医生、律师、高级主管等专业人士。那些目标模糊的人 (占60%) , 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无目标的人 (占27%) , 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过得很不如意。[1]看来, 青年人目标选择与职业生涯的成功高度相关, 且成正比例关系。

张微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可分为高规划型与低规划型两种。[2]这与哈佛大学报告中对青年人目标选择的研究相一致。由此, 我们进一步把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分为目标清晰长远型、目标清晰短期型、目标模糊型、无目标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提升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层次, 让无目标者成为有目标者, 目标模糊者成为目标清晰者, 目标短期者确立起长远目标。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目标选择水平, 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亚里氏多德认为, 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歌德也说, 人生最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 并有决心使其实现。西方理性主义者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的中佼佼者, 具有相当高的理智能力, 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 人的理性并不是天生的, 它需要在外在引导的作用下, 才能被唤醒。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异常强大, 通过生涯教育,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 从而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 并在目标的追求中划出自己的生命彩虹图, 这显得尤其重要。

2 以内职业生涯为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心

2.1 关注内在生涯是生涯理论演进的结果1957年舒伯认为, 生涯指“一个人在

其生命幅度曾经历的所有职位顺序”[1]。1976年舒伯指出:“生涯是生活里面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及历程, 统整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 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发展形态”[1], 在这里, 舒伯强调生涯是一个人的独特发展形态, 这一形态包括职业的和生活的九项角色 (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职业人、配偶、家庭人员、父母、退休者) , 主要在四个场所 (家庭、小区、学校及工作场所) 完成。从Shartle对职位顺序的关注, 到Super对职业和生活角色的全面关注, 体现了生涯理论由关注人的单一职业生命维度到关注人的全面生命维度的演进历程。

1978年, 施恩 (Schein) 把生涯分为外在生涯和内在生涯两个层面。[1]外在职业生涯是个体经历的一系列的职业过程, 内在职业生涯更关注个体自我概念的澄清和内在自我的实现。外在生涯的构成因素通常是由环境或他人给予的, 也容易受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或被给予人所收回;内在生涯各项因素的取得主要是由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实现, 一旦取得, 不仅不受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反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武器和盾牌。因此, 外在职业生涯发展要以内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 个体外在的职业成功, 必然是其内在自我发展和内在自我实现的结果。

2.2 以内职业生涯为主是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

外职业生涯主要是对个体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组合方式;内职业生涯主要指个体对其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要素的组合方式。大学阶段是个体求学的最后阶段, 是个体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阶段。虽然在大学期间, 允许学生打工或进行创业, 但大学生活的主要空间还是校园, 其接触的最大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可以看出, 大学学习特点与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相吻合, 而缺乏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

2.3 以内职业生涯为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在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 舒伯的五阶段论影响最为深远。舒伯把个体一生的职业发展分为成长阶段 (0~14岁) 、试探阶段 (15~24岁) 、立业阶段 (25~44岁) 、维持阶段 (45~65岁) 和衰退阶段 (65岁以后) 。[3]大学生涯处于职业发展的试探阶段,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外在职业角色尚未定型, 而是进行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 是自我概念形成和角色选择的关键期, 而完整的自我概念和成功的角色选择正是内在生涯发展的关键和要求。因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内在生涯为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殊地位的。

3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旨归

美国职业发展协会把职业生涯界定为:“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的一个有目的, 延续一定时间的生命模式”。[1]这里的“生活模式”不仅是指一个人的职业或工作模式, 而是人的所有生活角色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及人们整合与安排这些角色的方式。罗斯威尔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因此, 生涯规划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指事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则在于生活形态的选择。

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由时间、广度和深度三个层面构成:生涯发展的时间是指生涯发展的阶段或时期, 生涯发展的广度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要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 生涯发展的深度是指一个人的生命从比较低的层次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 直至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重在个人生命的完善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四个阶段性的目的:第一阶段是谋求适当职业, 解决生存问题;第二阶段是追求工作的意义;第三阶段是充分实现自我, 做到出类拔萃;最后阶段则是奉献社会。因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解决就业之忧的权宜之计, 更是完善生命奉献社会的长远之谋。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围绕着大学生内职业生涯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自我探索和生涯设计过程, 这个过程以生涯意识的唤醒和目标层次的提升为着眼点, 以大学生的内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为旨归。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高桥, 王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上册) [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8, 243:14, 40.

[2] 张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5] 程社明, 卜欣欣, 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 1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数据(英文)下一篇:雷达观测在防雹作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