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022-09-12

1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 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 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 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 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1 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失误

美国的金融机制致使金融衍生品无约束的创新以及金融杠杆的持续放大。普通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 但衍生化后, 本金变化了, 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 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 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 利率一高, 亏损的数字自然就成了天文数字, 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 一方是巨大的盈利, 一方是巨大的亏损, 经济体系就此难以平衡。早在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年, 美国经济就已出现严重的泡沫, 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宽松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低利率造成了泡沫的产生,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根本的原因, 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1.2 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失效

当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风险时, 企业的内控机制应该能够产生应有的预警、阻止作用, 使得企业能够躲避风险, 继续经营下去。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 实际上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利用杠杆工具进行投机导致的, 而这种杠杆工具天生具有巨大的风险隐患, 美国各投资银行的内控机制对此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控制作用。这种风险隐患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 无人予以重视。而一旦形势发生化, 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映。企业内控机制的失灵、无限制的滥用高杠杆以及高管层对这种风险的过于忽视或存在的侥幸心理, 最终引发了这场危机。

1.3 金融风险管理的失败

金融风险管理是各类经济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 通过对各类金融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 以最低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总的来说, 是处置和控制风险, 防止和减少损失, 保障资金筹集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证明在风险管理方面, 无论是从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 还是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系统来说, 都是不成功的。金融机构在危机当中饱受重创, 蒙受巨大损失, 有的甚至还因为流动性的危机, 或者资不抵债的危机而倒闭, 说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在本质上、系统上都是失败的。

1.4 市场监管机制的失控

美国的法律体系相当完备。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些年来已有很大的改进, 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 国会还专门出台了《萨班斯法案》, 但是再好的监管也会存在缺陷。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种贷款的发放, 伴随了高风险, 最终引发了危机的爆发宏观层面。

2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 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亚洲, 其他地区几乎不受影响, 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 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 从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看, 2007年我国达到约67%, 远高于美国23%、日本30%的水平, 同时,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 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

2.1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长短期影响不同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早在2008年在谈及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时候就表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影响有限。由于中国金融系统在次贷领域介入有限, 加之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 目前来看, 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看, 次贷危机的蔓延, 可能会增长境内企业信贷的需求, 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冲击, 间接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这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个是国际投资机构在危机时期对中国投资市场的风险进行重估, 撤回资金回国, 以求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局面, 短时期的大量撤资必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造成影响。另外,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国降息、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会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加速热钱流入。这会进一步助长我国资产的泡沫化, 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更大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第三, 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第四, 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一方面, 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 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 会传导到中国来。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2.2 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次贷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危机的产业联动效应严重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 房市低迷、股市暴跌、库存危机、价格急跌、企业倒闭、裁员降薪等已成为中国经济危机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向外的依存度较高, 中国的经济有时被描述为依赖出口的增长, 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67%。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 欧美国家在危机时期经济的低迷, 消费信心的下降, 通货紧缩, 严重的减少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 使中国无论是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还是内需为主的钢铁业,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危机。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 根据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数据统计, 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合计21087.72亿元, 较年初增加4780.83亿元, 增幅高达33.42%。库存危机通过存货加速原理, 使许多重要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众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不少大企业裁员降薪。从行业分布看, 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制造行业。即使有些大企业还不至于倒闭, 但裁员减薪却成为它们应对危机的常规手段。

2.3 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在增长动力减弱背景下的政策调整, 可能将是货币政策的稳健趋松, 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审慎收紧, 人民币汇率将面对来自“利率平价”的更大升值压力。而且, 在经济增长预期下调的背景下, 美国保守势力的进一步抬头难以避免, 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诸多非议, 甚至是法令性制裁可能会不断增加, 这将给中国汇改带来不容忽视的外部不确定性。

2.4 对我国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工业企业的影响, 其中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影响比较大。在这些企业中, 农民工是主体, 所以农民工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据统计, 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是2.25亿, 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数是1.4亿, 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总数大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0%左右, 比常年要多出10%左右。春节以后, 大约有80%农民工回到城里, 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在4500万人左右, 还有1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其次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的下滑, 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呈快速下滑趋势:10月份是84万, 11月份是55万, 12月份是3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4.2%, 达到三年来最高的一个水平。最后, 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从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来看,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 大约有40%的企业都出现了岗位的净减, 增减相抵, 大约企业岗位净减在5%左右。经济的下滑造成企业用工增长放缓, 就业压力增大是当前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3 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美国的金融危机积淀久, 它启示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一切立足于本国的实际, 办好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化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之良策。

3.1 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首先,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 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2005年, 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 经济活力充沛,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 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其次, 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 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 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 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 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 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3.2 通过财税及货币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大量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对解决就业、提供税收, 对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力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首先,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3486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同时消除能源价格的管制, 使其尽快实现市场化, 以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 增强其价格竞争力;其次, 实施对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减免税收政策, 实行结构性减税, 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增强投资者信心;再次,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 要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 通过出台相关货币政策, 如对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贷款担保机构等,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3 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中国目前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在国内, 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资产。然而, 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 美国次级债券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 (即“次级信用”) , 但对中国的揭贷款者来说, 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 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 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 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 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 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 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 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 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3.4 建立股市的风险防范机制

次贷危机后美国大力度的货币、财政刺激政策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加大。由内外因素诱发的股市波动有可能会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严重影响。制度是市场运行最有益也最有效的防洪堤, 防范和化解市场的矛盾和风险需要全新的市场制度和全方位的危机意识。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 建立健全股市风险的预警、监控和防范机制, 完善各类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同时要加大对广大民众的金融教育, 增强整个社会的风险意识。

3.5 完善对外投资风险和监管机制, 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 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野走出去冶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 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因此, 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 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 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 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 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 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 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3.6 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次贷危机和完善全球金融体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也使得不少经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寄予厚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 也使得中国必须要及早把握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 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量力而行, 参与全球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 具体包括在参与全球次贷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目标, 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 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 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

摘要:次贷危机导致了让美国经济产生严重衰退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 有人甚至称之为“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从金融到实体经济都饱受危机的影响。本文将着重阐述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的影响, 并论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策建议,中国经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快管理创新步伐为建设石油和化工强国做出更大贡献下一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探讨